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老照片 - 80年代農村,圖1撩妹, 圖7懷舊,最後一張淚目

(2019-09-05 07:46:10) 下一個

時間荏苒歲月如梭,80年代的人已經不再年輕,前不久,一位80後的農村基層幹部白頭皓首,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在80年代,那些珍貴的老照片,告訴著人們早已遠去的時光,以下的9張圖就記錄了農村或城市的風貌,很多場景讓人懷念!

圖一,男女青年在廣場相會,男子坐在自行車上,女子畢竟靦腆!在當時,自行車可算是稀罕物,價值不菲,也常是結婚時必備的一樣嫁妝!

圖二,在農村的空地上,兩位大媽在做棉被,雖然如今很多人都在買成品的了。

但是在我們農村,仍然在堅持著手工縫製的傳統!而且有農曆六月套棉被的習俗!

圖三,80年代的流行,蛤蟆鏡,喇叭褲承載了一代人,年輕的記憶。而一曲“甜蜜蜜”也成了當時的主旋律。

圖四、一位時尚妙齡女子,懷抱腰鼓,靜坐深思,淳樸的麵容讓人遐想,腿部肌肉看見其舞蹈演員的艱辛!

圖五、農村小路旁,一位母親背著孩子,領著閨女,右手提著雞,左手拿著禮物,回娘家!

從母親的笑容中,可見歡喜!

這張照片也讓我們想起了舊時走親戚的場景,記得兒時起,常常坐著舅舅的拖拉機去走親戚,不過那時已經是90年代了!

圖六、村頭的修鞋匠,年輕的女子雙腳放在板凳上,臉朝向一旁,而修鞋匠則把目光盯著女子看,似乎不有所想法...

圖七,一名父親,騎著輛自行車在鄉村道路行駛,人流稀少,不過讓人看的有些揪心!

他單手騎車,幼子坐在肩膀上,自行車後有竹簍,女兒坐在裏麵!嘴裏叼著煙,很是危險!

圖八、在農村過去沒有電子磅,如何給小孩稱體重呢?這張圖片告訴你,村裏有收廢品或者賣糧食時,將孩子用寬布條綁住,用鉤秤來稱!記得兒時,也是這麽稱體重的,你們呢?

圖九,在80年代,物質的匱乏,尤其在農村,很多人過年也隻能吃上幾塊肉,對於這種宴席更是農村人很少見到的,估計也隻有有錢人能吃的上!

本組照片真實地反映了上世紀80年代左右中國農村圖景,從中我們能真實當時農村的勃勃生機。圖:1980年,四川樂山附近的農田插秧的場景。

80年代的華西村,在當時華西村已經開始領先全國其他農村很多了。

這是1982年的一個“萬元戶”,當年農副業總收入達14000多元,住二層樓,院子裏有四輪車和摩托車。

貴州農村的一戶人家,那時沒有進城打工的農民工,人們在在家鄉生活。

1980年,山東省昌邑縣農村一對新人的婚禮。雖然那時物質不夠豐富,但卻非常熱鬧。

1981年,安徽鳳陽縣農民交公糧的情景。在當時,每年交公糧是一件大事,那場麵很壯觀。

1980年,廣西街頭賣自製農具的農村人。為了補貼家用,很多農村人開始做一些農具拿到集鎮上去販賣,這些農具的質量是非常好的。

1980年,一名赤腳醫生在給田間給農婦打針。這一幕可能是很多人最珍貴的記憶之一,如今可能再也看不到了。赤腳醫生曾為中國農村醫療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圖為農村裏的一場婚禮,一對新人騎著自行車走在路上接受著人們的祝福,婚禮非常簡單、樸素,但是他們笑的非常開心。

圖為三個大人和一個小孩在餐桌上吃飯,桌上隻有兩個菜,大人們喝著小酒,小男孩吃著一碗滿滿的米飯。

圖為農村裏的一角,幾個小孩子在外麵跑著,一個農村婦女再織毛衣,還有幾個男子在掏騰著一輛拖拉機,那時候在農村能有一輛拖拉機載載貨,經濟條件一定不會太差,現在已經見不到這種拖拉機了。

圖為正在做家務的樸素的農村婦女。

圖為兩個農村婦女在縫被子,在地上鋪個竹墊,然後在上麵用兩塊大布把棉被包起來,再用針線縫起來,就成了一件被子。

圖為一個媽媽正在用稻草給小孩擦屁股,那個年代農村上廁所哪有用紙的,大都是用小竹片,在田裏就用稻草。那個年代的人一定都非常熟悉。

一個蹲在田邊抽煙的農村中年男子。

圖為一家三口,笑的非常開心、陽光,很幸福的一家。

圖為一個外國遊客開著一輛汽車到農村參觀,那時候汽車、外國人對農村人來說都很新奇,一群農民圍著外國人和汽車,非常的興奮。

一個正在磨刀的老大爺。

兩兄弟背著竹筐到田裏幫忙幹農活,以前農村的小孩很小就要開始幫家裏幹活。

幾個農村婦女拿著農具準備去田裏幹活。

一個農民正在修屋頂,這種草屋經常要修,不然下雨了就很容易會漏水。

一個農民擔著一擔自己編織的竹籃,走街串巷的去販賣。

路邊,一個大爺的修鍋攤,以前不管是衣服還是鍋,壞了就修下繼續用,不像現在還沒壞就扔了也是常有的事,也就沒有這種修鍋的攤子了。

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些圖片早已隨著發黃的印記逐漸被人遺忘。

在那時物資匱乏的年代,雖然生活艱苦些但是,臉上的微笑,以及神態,都彰顯出了破舊立新,不斷努力的神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