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鷗,筆名淩之,1988年赴澳大利亞馬克立大學讀博,後因病輟學。1990年代初開始寫作,曾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多家主要報刊雜誌發表作品,收入國內外小說及散文選集。《她不屬於這個世界》獲2003年“世界華文文學獎”;《半壁家園》《遊必有信》(作品集之一)獲得2013及2017年海外華文著述獎散文佳作獎。
原題
畫說我的一生
連載三:能折騰的小姑娘
文圖作者:劉海鷗
三、能折騰的小姑娘
四十三號院圖,這是我記憶中院子的平麵圖
大門洞的右手有一間小房,住著秀蘭一家。
院子的西邊還有一個西院,南屋住的是曹老先生和太太,西屋住著林先生一家人,北屋就是我們家了。
話匣子
院子裏就我家有收音機,北京人叫“話匣子”,是爸爸到派出所開了證明才買來的。每天早上打開收音機聽新聞,西院的鄰居都可以聽見。我很奇怪,一個小小的匣子為什麽能說能唱?南院的大娘說話匣子裏有小人,這更讓我好奇,一天我捅開收音機後麵的遮擋,隻看見一堆落滿灰塵的零件和電線。
家裏的書特別多,多是外文書,是爸爸幾十年來收集的。書架是白茬木包裝箱搭成的。我們就在木箱的包圍中睡覺。媽媽特重視我們的文化教育,她在全國婦聯保衛兒童委員會工作,可以收到全國各地新出版的兒童書籍,每隔一兩天她就借回一批書給我們看。還給我們訂了《小朋友》《兒童時代》好幾種雜誌。
我們都愛讀書。我還愛把小人書塗上顏色
就連我們上公園玩也要帶上紙筆寫寫畫
爸爸的辦公桌上永遠擺放著一疊寫滿譯文的稿紙,有一次我爬上桌子拿起蘸水鋼筆,想學他的樣子寫字,一下子扳倒了墨水瓶,稿紙頓時被染得墨藍,還洇透了好幾張。我知道闖了大禍,立即逃出房屋,到院裏大娘家避難。這些被墨水洇藍的稿紙,是爸爸正在翻譯的阿紮耶夫的《遠離莫斯科的地方》。
後來學了課文《我的老師徐特立》,想,也許他真的就是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呢?
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市民吃的用的是井水,家家進門擺著一個大水缸。我們胡同每隔一兩天有個駝背的老頭推著一輛木頭水車送水。水車停在門口,取掉水箱上的木塞讓水流進水桶裏,然後駝背老頭挑著水桶給各家的水缸灌滿。我覺得,老頭背上的大鼓包,一定是挑水壓出來的。
糊塗糕
有一個吹糖人的,用空心麥秸挑起一拖糖稀,邊吹邊捏,幾下子就捏出一隻豬、老鼠、公雞,這些糖稀傑作對我們來說都是極端的奢侈品。吹糖人的也有為小孩子準備的經濟食品——用麥稈挑起一點糖稀,鼓起腮幫子一吹,吹出一個糖氣球,兩百元一個。媽媽禁止我買,說髒,但是隻要吹糖人的來,總能從我這裏賺上兩百元。
磨刀
胡同裏經常穿梭來往的還有各種工匠磨剪子磨刀的,鋦缸鋦碗的,焊洋鐵壺的,修理雨旱傘的……有一次磨刀人來了,我拿了一把小刀去磨,磨好後磨刀人囑咐我千萬不要碰刀刃。凡是大人叮囑的事,我總是不相信,我用手指一抹刀口,立時一個大口子,鮮血冒出來。
大娘
王大娘住在南院,早年守寡,還要獨自侍養公公婆婆和四個孩子。媽媽請她幫我家做些家務和照看我。大娘永遠帶著慈祥寬厚的微笑,她的笑容就成了我撒嬌耍賴的通行證。
星期一早上大娘給我穿衣服鞋襪,因為要上托兒所,我心氣不順,蹬著腿嚷嚷:“襪子穿反了。”大娘查查:“沒有反啊。”我說:“左右反了。”大娘笑了:“嗬,襪子還分左右呢。”便給我脫下來重新穿過。
看大娘做窩頭
雖然我任性調皮,但是已經把大娘當成了媽媽以外最親近的人,我把她的家當作我的另一個家。看她和麵做窩頭,等到窩頭下屜,滿屋是玉米香味的蒸汽。大娘必定掰給我一塊,加上幾根醬疙瘩絲或者雪裏蕻,別提多香了,可這是大娘家日複一日的飯食。
看老奶奶剪趾甲
大娘的婆婆我叫老奶奶。一個晚上父母出去看電影,把我放在大娘家,我看見了老奶小腳的秘密。她揭開一層層的裹腳布,把我嚇得目瞪口呆——腳麵鼓起一個大包,沒有一個腳趾看得出形狀,沒有一個腳趾頭在應有的位置上,你擠我挨湊成一個尖狀物。老奶咧著嘴剪趾甲,她“噝”一聲,我跟著抽一口氣,問:“疼嗎?”老奶說:“造孽呀。”
劉老師家
院子東南角住著我的堂哥玉海,我叫他二哥。他參加了朝鮮戰爭,1952年因為受傷從朝鮮戰場回來。二哥經常講朝鮮戰場上的事情,見人就撩起褲腿亮出槍傷。他還說親眼看見美國鬼子抓了誌願軍或朝鮮人竟然活活剝皮。
我聽了嚇得渾身打顫,那時社會上盛傳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了,而且是原子戰,擔心戰爭爆發成為幼小心靈中唯一的一片陰雲。
二哥帶我逛天橋
二哥經常帶我出去玩,逛前門大柵欄、天橋。我們在天橋一逛就是一天,看耍猴兒的,打把式的,賣狗皮膏藥的,還有變戲法的,披著長袍一打滾就捧出一碗麵條、一缸金魚甚至一隻大缸。然後逛戲園子,嗑著瓜子看《櫃中緣》。跟著二哥我首次接觸了真正的老北京文化。
小乖家
西屋林家的小女孩叫小乖,比我小一兩歲。有一次我欺負了小乖,小乖媽上門告狀來了。我迅速鑽到八仙桌底下,像狗一樣蹲著,雖無遮攔,卻以為這樣就可以逃脫罪責。小乖媽兩手謙恭地放在胸前,說話非常客氣,聲音也好聽父母道了歉,答應要好好地管教我,她很感激地離開了。
打棗
院子裏有兩棵棗樹,棗子熟了的季節是全員小孩的節日。通哥爬到樹上打棗,孩子們拿著杯碗口袋在樹下嚴陣以待,一陣“棗雨”落下,一陣孩子瘋搶。我也拿了一個漱口杯,東奔西跑,還沒撿兩顆,摔了一個大馬趴,棗子也都丟掉了,後來大娘給我送來一大碗。
大人的秘密
第一張四姐妹合照
四、誰跟我玩兒,打火鐮兒
院子裏有熱熱鬧鬧的十幾個孩子,大娘家的通哥、襄姐、達子,剛從鄉下來的漂亮的小村姑秀蘭、總是被大孩子欺負又總想和大孩子一起玩的小乖、調皮搗蛋的小牛兄弟、房東家的兩個姑娘,還有把孔子和墨子帶進名字的孔嘉、墨嘉兩兄弟。
“跳間”的規則很複雜,跨過“黃河”,越過“地獄”,躲過“油鍋”,到達“天堂”就贏了。
踢毽技巧性高,我胖胖墩墩的,從來沒踢過10個以上,可是口訣很好聽:“一個鍵,踢兩半,打花鼓,繞花線。裏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輕而易舉就數到了一百。
要是沒人和我玩,我就拿一支槐樹葉子哄小小孩玩“春夏秋冬”的遊戲。葉子的自然狀態是“春”;從莖底部兩指捏住往上一推,葉片都被擠到頂部,如一朵花,這是“夏”;一鬆手,葉片落下,是“秋”;最後手中隻剩一枝莖,為“冬”。我覺得這真是一個聰明深刻的遊戲。
或者揀一根羽毛,把它貼著牆,一手按著它的杆,一手捋著它的毛,唱道:“雞毛雞毛你看家,我到南山采黃花,賣了錢給你花,我花一個你花仨。”鬆開手,雞毛如果貼在了牆上,我們便相信雞毛為了得到賣黃花的錢,乖乖地看家了。
小夥伴
襄姐教我唱了很多歌曲,我最喜歡的歌是《在卡吉德洛森林裏》,不僅那些跳躍的音階“又清涼,又幹淨,又涼快,又甜美”朗朗上口,特別是歌曲在我腦子裏形成了一個美麗的畫麵:白衣飄飄的汲水姑娘,王子裝扮的獵人,在森林中的泉水邊相遇,盡管歌詞唱的不是王子與村姑。
不僅院子裏的孩子,胡同裏的孩子甚至三眼井胡同的孩子都愛到我們家看書和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