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作者檔案
本文作者
李輝,記者,傳紀作家,複旦大學中文係77級畢業生,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以傳記、隨筆寫作為主,主要作品有《文壇悲歌——胡風集團冤案始末》《沈從文與丁玲》《滄桑看雲》《和老人聊天》《傳奇黃永玉》等。 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潘漢年
“二流堂”堂主與潘漢年
又見唐瑜。
九十二歲的老人,和老伴搭乘公共汽車,跋涉二十多公裏走進京城,與老友黃苗子鬱風夫婦、丁聰沈峻夫婦相聚。
耳朵聽不見,他的聲音便格外洪亮。每次都是由沈峻用筆提問,然後,就是一陣高亢入雲的回答。
唐瑜的豪爽與灑脫出了名。他是緬甸華僑,1930年代初到上海後,他結識了潘漢年、夏衍和孫師毅,並在潘漢年引導下主編《電影新地》《小小畫報》《聯華畫報》等報刊。唐瑜的胞兄是緬甸富商,對他常常予以慷慨資助。
抗戰期間滇緬公路通車之後,唐瑜曾經回仰光一次,返回重慶時,胞兄送給他兩部大卡車和一部小轎車,一部卡車上裝有當時可以暢銷的物資,一部卡車上裝上食品,供重慶的朋友們享用。大家需要用錢時,唐瑜就拿出一部分物資去出售,最後把車都賣掉。
“文革”中被醜化的“二流堂”人物漫畫
吳祖光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吳祖光和唐瑜一起走到重慶中一路一個路口,遠遠開來一輛十分豪華而嶄新的小轎車。一看見車,唐瑜便忽然停步不走。當時大雨初晴,路上積水很深,汽車飛馳而過,他們躲閃不及被濺了一身汙水,唐瑜的臉上也是泥點。他沒有反應,隻是呆呆地注目轎車,一直等它失去了蹤影之後才對吳祖光說:“這車是我的。”
抗戰早期廣州《救亡日報》期間,潘漢年與大家的合影。前排左起:茅盾、夏衍、廖承誌。後排:潘漢年(左一)、鬱風(中)、司徒慧敏(右一)
重情誼的唐瑜,這二十年來年最大的願望是為摯友潘漢年做事情:收集潘漢年手跡、編書撰文、呼籲建紀念館、塑銅像……在我看來,他幾乎把這當作了生命的全部內容。每次見到他,或者他給我來信,沒有一次不是與潘漢年有關。
我還是第一次從唐瑜那裏聽說,西安事變之前,張學良曾經要求加入共產黨。可以理解他與潘漢年的友誼,和這種私人感情。二十歲他就在潘漢年領導下工作,1960年代初,一次他與從勞改農場進城的潘漢年,在王府井大街不期而遇,他悄悄將潘引到家中。尚在勞改中的潘,第一次有了與老友私下暢談的機會。
本文作者與唐瑜在一起
談了些什麽,唐瑜總是語焉不詳。我曾勸他回憶得詳細一些,多一些細節,多一些曆史的場景。他搖搖頭。是潘漢年沒有對他說什麽,還是他不便回憶?
幾年之後,唐瑜老人去世。與潘漢年一樣,他帶走了多少秘密。
吳祖光日記裏的潘漢年
潘漢年的忽然被捕,是1950年代對“二流堂”所有人的直接沉重打擊。
抗戰期間在重慶,潘漢年與唐瑜、吳祖光、黃苗子、鬱風、丁聰等“二流堂”一批文化界朋友交往甚密。從日記看,1950年代在擔任上海副市長期間,潘漢年每次來京,常會與這些老友相聚,甚至外地寫給潘漢年的信,也寄至吳祖光處代為轉交,關係可見非同一般。
吳祖光日記
1955年3月,潘漢年再到北京,朋友們喜相逢。但誰都不曾想到,潘很快將有牢獄之災。我曾整理這一期間的吳祖光日記,裏麵多處記錄,均與潘漢年有關,文字雖簡略,卻勾勒出風暴突兀其來的軌跡,更留下了他的紛亂心緒:震驚、不解、迷惘……
1955年3月20日
……晚夏公、潘公來,在四川館晚餐。
1955年4月3日
……四時餘艾青來,同去北京飯店,偕夏、潘兩公及孩子們到康樂晚飯。
1955年4月4日
……潘昨晚失蹤,甚奇。
左起:吳祖光、丁聰、黃苗子,六十年代從北大荒歸來後的合影
從日記看,潘漢年的“失蹤”應是在4月3日,而潘“失蹤”前的最後一頓晚餐,是與吳祖光、艾青、夏衍及吳祖光的孩子們在一起。兩天裏,“甚奇”的事接踵而至,4月5日的日記中又出現了關於高崗、饒淑石事件的記錄:“……今日報紙發表黨代表大會決議,宣布高崗饒漱石叛黨事件,但不詳細,甚多使人難解處。”
事情還沒有結束。隨後的幾個月裏,潘漢年的名字又一再出現:
1955年5月7日
五時半有中共中央組織部汽車來取上海寄來轉潘公之航空信,甚為緊急。潘公前此之失蹤,證以今日之事,頗覺蹺蹊。與夏公通電話,已來京,住華北招待所。
1955年7月20日
連日報載潘漢年反革命事,內情不明但罪狀已定,此人黨齡在三十年以上,何以不知自愛如此,百思不得其解,談警惕亦太難。
所敬重的革命名人、老朋友,一轉眼卻成了“反革命”,這是吳祖光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事。作為一個文藝家,他不可能知曉黨內政治鬥爭的複雜與尖銳,他也就隻好以“百思不得其解,談警惕亦太難”來表達一種困惑。但就是這種敢於在日記中流露的困惑,半個多世紀後,證明了置疑的價值。
尋找潘漢年的下落
潘漢年1955年被公開宣布逮捕之後,從此在公眾視野消失了。
“文革”結束後,尋找潘漢年的下落,最早成了編輯《魯迅全集》專家們的任務。
潘漢年在魯迅日記中出現過一次,記載很簡單:“下午潘漢年、鮑文蔚、衣萍、小峰來,晚同至中有天飯。”(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我搜集到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著作編輯室的一批資料,集中在1980年左右,其中有關於向公安部門征詢潘漢年過程中的往來信函。答複渠道多處,有公安部,有潘漢年最後勞改的茶場等。
從魯編室往來信函時間順序看,魯編室先去信潘漢年最後勞改的湖南米江茶場詢問下落,同時,又分別去信湖南省公安局和公安部,進一步詢問潘漢年的下落情況。
1,湖南省米江茶場政治處回函:
魯迅著作編輯室:
來信收悉,經查問有關材料和人,潘漢年於一九七五年送入我場,因病於一九七七年四月死亡,至於何年出生,由於潘的所有檔案未給我們,故此不明。請你們去信公安部,或我省公安局政治部詢問。致
禮
蓋章(湖南省米江茶場政治處)
一九八〇.二.二十六
2,“魯編室”致湖南公安局函
湖南公安局:
為了明年魯迅先生一百歲誕辰時出版新版注釋本《魯迅全集》,我們正在加緊注釋工作,需要了解一些當時人物的情況,特煩請您局告知下列二人的有關情況:
一,潘漢年的生卒年月。(據了解他是在湖南去世的。)
二,向培良的生卒年月。(湖南黔陽人,解放後曾在黔陽某中學任教)
萬請惠予幫助。盼複,並致
敬禮!
蓋章(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著作編輯室)
八〇.四.二
3,湖南省公安廳回函
湖南公安局關於潘漢年的回函
人民文學出版社:
你社魯迅著作編輯室四月二日來信了解潘漢年、向培良二人的生卒年月,現將查檔情況告知如下:
潘漢年一九七五年五月由公安部送來湖南,安置在我廳所屬勞改單位米江茶場。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四日病故。據我廳給湖南省委《關於潘漢年送長沙醫院治病問題的請示報告》中記載,潘當時七十二歲。但其詳細出生年月不清,需請你社向公安部查訊。
向培良出生於一九〇五年四月七日,一九五六在湖南省黔陽縣一中任語文教員,以後情況不清,需訊問當地有關部門。
湖南省公安廳(蓋章)
一九八〇年五月二日
4,公安部第十三局回函
公安部關於潘漢年的回函
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著作編輯室:
現將你們需要了解潘漢年的兩點情況告知如下,供參考。
一,潘漢年生於一九〇六年一月(農曆乙己年十二月十八日),一九五五年被捕,一九七五年五月二十八日釋放,由湖北勞改單位安置。何時死亡,請問湖北勞改單位。(此處似為筆誤,應是湖南——李輝)
二,一九二七年八月至一九二八年潘漢年在上海地下黨法南區委編入街道支部;公開職業是在光華書店同葉靈鳳恢複出版“幻洲”半月刊,同時編輯“現代小說”雜誌。
蓋章(公安部第十三局)
一九八〇年五月十二日
其中由湖南公安廳1980年5月2日的回函對潘漢年的去世時間寫得最為確切,該函稱:
潘漢年一九七五年五月由公安部送來湖南,安置在我廳所屬勞改單位米江茶場。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四日病故。據我廳給湖南省委《關於潘漢年送長沙醫院治病問題的請示報告》中記載,潘當時七十二歲。但其詳細出生年月不清,需請你社向公安部查詢。
黃苗子、鬱風來到上海拜謁潘漢年
這時人們終於知道他離開這個世界的確切日子。
幾年後,潘漢年平反。
2008年,三位年過九旬的老人們的最後一次合影。右起:唐瑜、楊憲益、黃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