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吳冠中:他和她

(2019-08-15 07:59:44) 下一個

冠中著名作品女人

我一生隻看重三個人:魯迅、梵高和妻子。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梵高給我性格給我獨特,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平凡,善良,美。

——吳冠中

吳冠中是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他的畫作《獅子林》曾以1.15億元創造了中國現當代藝術和吳冠中個人作品的拍賣紀錄。在他幾十年的丹青生涯中,妻子朱碧琴一直與他相濡以沫、陪伴在他身邊。年邁的朱碧琴患老年癡呆症,她時而清醒,時而糊塗,過去的記憶幾乎全沒了,她唯一記得的就是丈夫畫畫的事情……吳冠中是傳奇式的藝術天才,而他們同樣是傳奇式的情侶。

 

她成了嬰兒。

病作弄她,她忘記了有幾個兒子,但能說出三個兒子的名氏。早上他守著她吃了藥,說好中午、晚上再吃,轉身,她將一天的藥都吃了。於是他隻能按次發藥給她吃,平時將藥藏起來。

她自己知道糊塗了,很悲觀,連開放水管與關閉電視也弄不清。家裏不讓她接觸火、天然氣,但她習慣每晚要到廚房檢查一遍,檢查煤球、煤餅爐有沒有封好火,封火,是她平生的要事。現在隻須開關天然氣及電門按扭,但她仍說是封火,每次試著開關多次,最後自己還是糊塗了,不知是開是關,於是夜裏又起床到廚房再檢查。家人隻好將廚房上鎖,她不樂意,到處找鑰匙。無奈,他隻好開了鎖,跟她走進廚房巡視一遍。

吳冠中夫婦在黃山寫生(著名攝影大師馬克·呂布攝影)

每晚,他們各吃一個酸奶,總是她從冰箱裏取出酸奶,將吸管插入奶盒,然後分食。

最近一次,剛好隻剩一盒酸奶了,誰吃,互相推讓。因吸管也沒有了,她找來小匙,打開奶盒,用匙挖了奶遞給他,像是喂孩子,是她沒有忘記終身對他的伺候呢,還是她一時弄錯了,該遞給他盒奶而不是用小匙喂奶。夜,並坐沙發看電視,她不看,看他毛衣上許多散發,便一根一根檢,深色毛衣上的白發很好尋,她撿了許多,捏成一小團,問他丟何處,他給她一張白紙,她用白紙仔細包起來,包得很嚴實,像一個日本點心,交給他,看著他丟進紙簍,放心了。

他的妹妹是醫生,從湖北常來電話時刻關心她新近的病情,哭著說報不盡琴姐(嫂子,即她)的恩,因家窮,以往總穿琴姐的衣服。他同她回憶這些往事,她弄不清是說事還是說情,反問:是衣服太瘦?欣喜與哀愁一齊離她遠了,她入了佛境。

有一次,她隨手抽出一張報刊畫頁看,看得很細致,她想說話,但說不出來,看來她在畫頁上沒找見他的作品,有疑問,想提問。他見她語言又生了障礙,更心酸,拍著她的背說:不說了,不看了,早些睡覺吧,今天輸液一天太累了。她很聽話,讓他牽著手走進臥房,他發現她忘了溺器,這本是她天天自己收撿,連阿姨也不讓碰的工作。

他兩年前病倒,像地震後幸存的樓,仍直立,並自己行走,人家誇他身體好,不像86歲的老人。其實機體已殘損,加之嚴重的失眠,他是悲觀的,他完全不能適應不工作、無追求的生活,感到長壽隻是延長徒刑。最近她的病情驟變,他必須伺候她。她終身照顧了他的生活,哺育了三個孩子,她永遠付出,今日到他反哺她的時候了。他為她活著,她是聖母,他願犧牲一切來衛護聖母。他伴著她,寸步不離,欲哭也,但感到回報的幸福。但他們隻相依,卻無法交談了。她耳背,神誌時時不清醒,剛說過的話立刻全部忘掉,腦子被洗成了白紙。他覺得自己腦子的底色卻被塗成可怕的灰暗。

醫生診斷她是腦萎縮,並增添了糖尿病。因此每頓飯中他給她吃一顆降糖藥。有一回兒子乙丁回來共餐,餐間乙丁發給她降糖藥,她多要一顆,給他吃,她將藥認作童年分配的糖果。

春光明媚,陽光和煦,今天乙丁夫婦開車來接她和他及可雨去園林觀光,主要想使她的思維活躍些。到她熟悉的中山公園,但無處停車,太多的車侵占了所有的街道和景點的前後門,他們隻好到舊居什刹海,停車胡同中,步行教她看昔日的殘景和今天的新貌。老字號烤肉季新裝修的餐廳裏,一些洋人利用等待上菜的時刻,忙著在印有圓明園柱石的明信片上給友人寫短信。她看看,並無反應。又指給她看自家舊居的大門,她說不進去了。

她將當年催送煤球、煤餅,倒土、買菜、買糖的事一概抹盡,這住了二十年的老窩似乎與她無關,或者從未相識。

她和他在家總是兩個人吃飯,吃飯時他正忙事時她便自己先吃了。有一回晚間他發燒,立即去醫院,家裏正晚餐時候,叫她先吃,她很快吃完,但吃完後一直坐在飯桌不走,等他回來吃飯。偶爾他因事晚回來,冬日下午五點鍾,天已擦黑,他進門,廳裏是黑的,餐廳是黑的,未開燈,不見她。臥室陽台的窗戶上,伏著她的背影,她朝樓下馬路看,看他的歸來。

一次,她自己在床上擺弄衣褲,他幫她,她不要,原來她尿濕了衣褲,又不願別人協助。她洗澡,不得不讓步讓阿姨幫忙了。他洗澡都在夜間臨睡前,她已睡下,聽到他洗澡,她又起床到衛生間,想幫他擦背。年輕時代,誰也沒幫誰擦,她隻為三個孩子洗過澡,那時是用一個大木盆擦澡。麵對孩子,她的人生充實而無愧。她今天飄著白發,扶著手杖,走在公園裏,不相識的孩子們都親切地叫她奶奶,一聲奶奶,呈現出一個燦爛人生。

他有時作些小幅畫或探索漢字造型的新樣式,每有作品便拉她看,希望藝術的感染能拉回她些許情絲。她仍葆有一定的審美品位,識別作品的優劣,不過往往自相矛盾了。有時剛過一小時,再叫她重看,她問:什麽時候畫了這畫,我從未見過。他不能再從她獲得共鳴。沒有了精神的交流,他和她仍是每天守護著的60年的伴侶。他寫伴侶二字,凸出了兩個人,兩個口,兩道橫臥的線,兩個點,濃墨粗筆觸間兩個小小的點分外引人,這是窺視人生的眼,正逼視觀眾,直刺觀眾的心魄。

1946年在南京,教育部公費留學發榜,她從重慶趕到南京結婚,“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他們享受到了人生最輝煌的一刻,但她,雖也欣慰,並非狂喜。這個巨大的人生閃光點也很快消失在他們的生存命運中。最近,像出現了一座古墓,他無比激動要以“史記”為題記錄他年輕時投入的一場戰役。陳之佛先生作為教育部部聘的美術史評卷者,發現一份最佳答案,批了九十幾分。發榜後他去拜訪陳之佛,陳老師談起這考卷事,才知正是他的,他淚濕。但誰也不會想到陳老師用毛筆抄錄了那份1800字的史論卷,但抄錄時他也不知道誰是答卷者。六十年來,陳老師家屬完好地保存那份“狀元”卷,那是曆史的一個切片,從中可分析當年的水平,年輕人的觀點。陳老師對中國美術發展的殷切期望,其學者品質和慈母心腸令人人敬仰。他家屬近期從他有關文集中了解到他正是答卷人,並存有陳老師為他們證婚的相片及為他們畫的茶花伴小鳥一雙,也甚感欣慰。他同她談這件新穎的往事,六十年婚姻生活的冠上明珠,她淡然,此事似乎與她無關,她對人間哀樂太陌生了。他感到無窮的孤獨,永遠的孤獨,兩個麵對麵的情侶、白發老伴的孤獨。孤獨,如那棄嬰,有人收養嗎?

因一時作不了大畫,他和她離開了他的大工作室,住到方莊90年代初建的一幢樓房裏,雖隻有一百來平米,但方向、光線很好。前年孩子們又給裝修一次,鋪了地板,煥然一新。春節前後,客送的花鋪成了半個花房。孩子們給父母不斷買新裝,都是鮮紅色,現代型的。她穿著紅毛衣、紅襖,手持杖,篤!篤!篤!在花叢中徘徊,也不知是福是祿。

“我一生隻看重三個人:魯迅、梵高和妻子。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梵高給我性格、給我獨特,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平凡,善良,美。”——吳冠中

但老年的病痛並不予他安享晚年。他不如她單純,他不愛看紅紅綠綠的鮮豔人生,他將可有可無之物當垃圾處理掉,隻留下一個空空的空間,他的人生就是在空間中走盡,看來前程已短,或者還餘下無窮的思考。思考是他惟一的人生目標了。他崇拜過大師、傑作,對藝術奉之以聖。四十年代他在巴黎時去蒙馬特高地參觀了那舉世聞名的售畫廣場,第一次看到畫家伸手要法郎然後給畫像,討價還價出售巴黎的風光和色相。嗬!乞丐之群嗬,他也隻屬於這個群族,仿佛已是麵臨懸崖的小羊。從此,居巴黎其間他再也沒去過這售畫場,而看到學院內同學們背著畫夾畫箱,似乎覺得他們都是去趕高地售畫廣場的。今天住在姹紫嫣紅叢中的白頭人偏偏沒有失去記憶,乞丐生涯是自己和同行們的本色。在生命過程中發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對生生不絕的人類作出了新的貢獻,軀體之衰敗便無可悲哀。他和她的暮年住在溫暖之窩,令人羨慕,但他覺得同老死於山洞內的虎豹們是一樣的歸宿。她不想,聽憑什麽時候死去,她不回憶,不憧憬。他偶爾拉她的手,似乎問她什麽時候該結束我們病痛的殘年,她縮回手,沒有反應。年年的花,年年謝去,小孫子買來野鳥鳴叫的玩具,想讓爺爺奶奶常聽聽四野的生命之音,但奶奶爺爺仍無興趣,他們隻願孫輩們自己快活,看到他們自己種植的果木。

2006年3月5日

(本文選自《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

《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修訂版)》吳冠中分三部分書寫:第一部分敘生命之流,記述自己思想感情的成長、發展、轉變與衰退。第二部分是"局部放大圖",講述有關生活、文藝觀,其中不少文章都是當年針對現實而發,並引起過強烈反響和爭議。第三部分是年表。此外,書中他還描繪了林風眠、潘玉良、潘天壽、徐悲鴻、衛天霖、江豐、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曆史影像。全書以他愛憎分明的性情、直言不諱的真誠、富有激情的文筆,詳述了一位藝術家的人生旅程、無盡的凡人心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