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油畫《開國大典》的真相!真正做到了想踢誰踢誰,想加誰加誰!

(2019-06-28 10:12:49) 下一個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照片

作為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曾是油畫的代名詞。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刊登油畫《開國大典》,這幅畫被大批出版後又被印製為年畫發售,並進入中小學課本。

作者簡介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紹興人,曾在蘇州美專、杭州美專西畫係就讀,1939年去法國留學,後回國。1943年赴西北敦煌藝術研究院並投入對敦煌壁畫的研究。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主要作品包括《開國大典》 、《春到西藏》、《哈薩克牧羊女》、《苗女趕場》、《百萬雄師過大江》等主題性繪畫。天安門城樓上第一幅毛澤東油畫像便出自他及其學生之手。

油畫介紹

《開國大典》由中國畫家董希文於1953年完成,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

《開國大典》油畫局部欣賞

毛澤東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第一排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

藍天白雲,風和日麗

 從前往後依次是:朱德、周恩來、林伯渠

第二排從左往右是:沈鈞儒、郭沫若

從左至右依次是:李濟深、張瀾、高崗

藍天與紅柱子、紅燈籠造成強烈對比,增加喜慶氣氛

廣場開闊,紅旗如海

整幅畫,場麵恢宏熱烈,凝結了人民熱愛新中國情感,具有紀念碑式意義。可鮮為人知的是,這幅名畫竟有好幾個版本,細心的人們會從中發現,不同版本的畫中人物是不同的,名畫背後隱藏的故事又一次讓人久久回味。

版本一 :受命創作

董希文1952年作《開國大典》 

前排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批表現新中國的油畫,其中巨幅油畫《開國大典》的創作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青年董希文

為了集中精力創作,董希文在北京西總布胡同租了一個“創作室”。以高昂的熱情、精湛的藝術技巧,隻用了兩個月時間就獨立創作出了革命曆史油畫《開國大典》。

當《開國大典》已完成七、八成時,董希文的老友、著名油畫家艾中信等人去他的畫室參觀。討論中他們發現,原本身材高大的毛澤東,由於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畫麵上顯得不夠高。大家一致認為,毛澤東的形象不應受立足點造成的透視縮小的限製,有必要加高幾分。雖然加高不到一寸,但工程不小,為了使畫麵不留痕跡,董希文用稀料謹慎地把原畫部分洗去,重新畫了一遍。

董希文還在作品中大膽地將原本應該在毛澤東右前側的一個大紅柱子抽掉了,廣場頓顯闊大,為整個畫麵增添了不小的氣勢。建築大師梁思成看後,稱讚說:“畫麵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

從開始創作到局部修改完畢,董希文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長4米、寬2.3米的巨型油畫《開國大典》便創作完成了。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也興奮地說:“董希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應得一百分。”

1953年4月,中南海懷仁堂裏布置了一場特殊的展覽,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參觀董希文的這幅《開國大典》,也見到了這位了不起的年輕畫家。幾位國家領導人看到這幅畫時都很興奮。毛澤東還利用接見的間隔,兩次返回休息廳,仔細觀看畫展,並且稱讚:“是大國,是中國。”他自豪地說:“我們的畫拿到國際上去,別人是比不了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版本二:抹掉高崗

董希文1954年《開國大典》

前排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

《開國大典》第一次改動是在1954年“高饒事件”之後。作為國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員的高崗於1954年初被撤銷職務,8月自殺身亡,1955年3月被開除黨籍。革博隨即要求董希文修改《開國大典》,將位於畫麵上第一排邊上的高崗抹掉。為了不使畫麵損壞,董希文在其他油畫上做了多次實驗後才動筆,刪掉了高崗的畫像。

這次改動對於整個畫麵來說並沒有太大損害。董希文後來曾說:“這幅畫在構圖時,高崗就有擠在邊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對構圖倒有好處。”這一版的《開國大典》,在1959年建國10周年之際,曾陳列在新建成的中國革命博物館裏,而且被雕刻成紀念郵票,廣為流傳。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當時毛澤東提倡用中國畫畫革命題材,董希文並不讚成,因為他是《開國大典》的作者,雖免遭被打成“右派”的厄運,但被罰以“留黨察看兩年”的嚴厲處分。

版本三:刪掉劉少奇,補全董必武

董希文1972年《開國大典》

前排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董必武、宋慶齡、李濟深、張瀾

這是1972年版的董希文《開國大典》,刪掉劉少奇,補全了在後排的董必武。這個修改工程很複雜,因為不是簡單地去掉一個人,而且還要牽動旁邊的人。

當時董希文已經身患癌症晚期,他在兒子的陪伴下抱病來到博物館,讓兒子當“拐杖”撐著他作畫。他首先將一塊與劉少奇形象一樣大小的布覆蓋在畫布上,然後塗上稀料,這樣可以控製稀料外滲,盡量不去溶解破壞周邊的畫麵,然後將劉少奇從畫布上刮去,重新做過底子後,在劉少奇的位置畫上了後排的董必武。


靳尚誼

“文革”後期,又有人想塗掉畫麵中周恩來身邊的林伯渠,原因沒有道明,後來人們推測,這件事的幕後推手是江青。

而這時的董希文病情已相當嚴重,改畫的任務已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於是找到了靳尚誼。靳尚誼一度陷入為難,為了尊重曆史與自己的恩師董希文,他靈活地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由他和畫家趙域按原圖複製一幅《開國大典》。他們邊複製邊向病重的董希文請教,這是此畫的又一個版本。


1972年董希文在中山公園長廊留影

1973年1月8日,58歲的董希文帶著遺憾離世,這幅複製的《開國大典》還沒來得及和觀眾見麵,“四人幫”就倒台了。

版本四:恢複原貌、還原劉少奇和高崗

董希文 開國大典(複製品)1978年

前排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

粉碎“四人幫”後,隨著劉少奇的平反,本著實事求是、還曆史本來麵目的原則,中國革命博物館征得上級同意,決定將《開國大典》恢複原貌。

閻振鐸(左)、葉武林(右)

但董希文的原作幾經改動,難以恢複,其家屬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動。博物館隻好委托畫家靳尚誼。由於當時靳尚誼忙於其他事情,便推薦了北京青年畫家閻振鐸、葉武林,他們在《開國大典》的複製品上畫上了劉少奇和高崗。

至此,《開國大典》終於恢複原貌——這就是我們今天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裏所見到的《開國大典》(複製品),而原作則存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畫庫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