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那個20年前在中國街拍的德國攝影師走了

(2019-05-14 08:26:20) 下一個

4月25日,德國著名攝影師邁克爾·沃夫在香港去世,享年65歲。

這位曾三次獲得荷賽獎的攝影師可能你並不了解,但他的作品我們或多或少有印象。

這位把真實視為全部的攝影師20年如一日地記錄著中國人的樣子。

邁克爾·沃夫的鏡頭對中國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這組《中國肖像》還原了生活在1997-1998年期間中國普通人的衣著,皮夾克、大西裝、喇叭褲……中國在平凡的日子裏,自己解讀時髦,自己詮釋時尚。

那個年代的女孩喜歡把衣服紮進褲子裏,還喜歡穿著襪子穿涼鞋。

那個年代的好閨蜜,總是喜歡穿顏色相近或相同的衣服。她們著迷於寶藍、豔粉、大紅等吸睛的顏色。她們認為一起走在大街上靚麗並抓人眼球。

每個年代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流行和大膽。

每個曾經愛美過的60、70、80後,都會從中找到那個年代自己「心懷時尚」的影子。

對比於現代低調的莫蘭迪色係,那個年代的人對於衣著有著一種大膽和單純感,配色是否順眼和舒適她們並不在意,最重要的是表達某一天他們與以往不同的心情。

邁克爾·沃夫還有一組令強迫症看了身心舒暢的作品,是關於香港的那些建築。

「身居要位」並經濟發達的香港擁有著很多城市無法比擬的珠光寶氣。

但高昂的房價,大量勞動力的湧入,也意味著在這裏居住寸土寸金。

邁克爾·沃夫拍下了鱗次櫛比的城市建築,第一眼望上去彷佛是電腦色塊的有序排列,然而這正是最真實的香港。

高密度的住宅讓很多人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壓力和人的渺小。

城市的密度也是每個人心中壓力的密度。

很多人認識深圳大芬村油畫,也是通過邁克爾·沃夫。

深圳大芬村以油畫聞名世界。在這裏,上萬名畫工夜以繼日地複製世界名畫/當這些複製品銷往歐洲時,價格翻了幾十倍。

2006年,沃夫來到了大芬畫家村,隻用了三兩天的時間拍攝完成了一組《中國拷貝藝術者》。

在大芬村他拍攝了一些被複製的名畫和完成他們的“作者”。

稍稍有些陳舊的樓道裏,這些人手裏舉著的是色彩鮮豔的“世界經典”。

這些人都身懷絕技,但因為市場需要和種種自身原因,來到了大芬村變成了流水線上的工匠。

經典的黑白作品充滿了高級感和旁邊懷抱孩子的婦女的“煙火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今大芬村已經從單純的複製轉向原創,很多以前複製名畫的工匠都成為了偏向表達個人創作的藝術家,還有幾個人開了畫展。已經離世的邁克爾沃夫在天堂也會欣慰吧?

邁克爾沃夫用帶有“平靜感”的鏡頭無聲訴說著那個發展中的中國。

把街邊廢棄的堅硬物品捆綁上柔軟的棉布,中國人用凳子表現出了苦中作樂和忙裏偷閑的智慧。

玩具廠裏上班的女工、粉色的衣服、嚴肅的麵容、萌萌的玩具。

農村裏的新婚夫婦和親戚、那個年代獨有的紅色專用大衣,還有比自己身形微微大些的西裝。那個年代的人,講求一個實用和長遠。

一群殘疾人先天的殘缺,並沒有阻礙他們好好生活的決心,也不會成為他們麵對鏡頭害羞的理由。他們與我們沒有不同。

進城務工的人員,身強力壯且黝黑的皮膚,大包小包扛起。但是絲絨外套和內裏的襯衣

凸顯了他的幹淨和體麵。

與其說他是個攝影大師,不如說他把社會和人類觀察到了極致,長期的行走和思考,日複一日地拍下那些年的中國。

斯人已逝,感謝他願做色彩的解語者,用自己的視角解讀著中國,留給我們如此珍貴、帶著年代感的畫麵,真實鮮活,永遠流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