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上海往事:遙遠是因為我害怕走近,走近是因為我害怕遙遠

(2019-05-13 08:57:20) 下一個

 

作家簡介

海飛,小說家,編劇。曾在《收獲》《人民文學》《十月》《當代》等刊物發表小說500多萬字,大量作品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等多種選刊及各類年度精選本選用。獲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獎項。著有小說集《麻雀》《青煙》《像老子一樣生活》《菊花刀》等多部;散文集《丹桂房的日子》《沒有方向的河流》《驚蟄如此美好》等多部;長篇小說《驚蟄》《花雕》《向延安》《回家》《唐山海》等多部;影視作品《麻雀》《旗袍》《大西南剿匪記》《隋唐英雄》《花紅花火》等多部。

 

上海往事

文 | 海飛

01

旗袍

即便是一隻蜘蛛,她也會在雨後選擇一個角落回憶往事。

現在就是一個雨水充沛的午後,我覺得自己像一株蔥蘢的中年植物,想要把腳長成根須的模樣。我必須老實交待,我生於諸暨縣,楓橋鎮,丹桂房村,如果你不明白,你就想象一下一座江南的村莊。武俠小說中少年俠客騎著馬披著蓑衣,一般都會打馬躍過這樣雨水不斷的村莊。一閃而過啊,一閃而過。我生活在杭州,在城西吃住,在鬧市區工作。我總是在微醺的時候迷戀和想象上海,她是我生命中一個時常重複的長夢。如果給這個夢一個時間,我希望她是民國。

電影《色 | 戒》劇照,2007

民國年間的“孤島”時期,硝煙還沒來得及散盡,沉悶的炮聲剛剛過去,但上海的繁華不會輸於現在。《色戒》中王佳芝坐著叮叮作響的軌道電車,微雨灑進了車窗,我覺得這是一個多麽美妙的鏡頭。在車墩影視城,我看到一位開這種車的中年男人,他穿著髒兮兮的灰白色製服,麵無表情地為一個新開的戲把車子開過來又開過去。我覺得我喜歡這種單調的職業,我願意當這樣一個在電車上發呆的司機,那怕開的是沒有乘客的空車。

在同一條短小的路上,反複地臉含愁容地開著同一輛作為道具的電車,這是一種變相的幸福。

《旗袍》劇照

現在,請假定這是一輛空車,車裏裝滿的必定是我民國年間的憂傷。然後,槍聲響起來,汪偽、軍統特務,日本憲兵和特務機關,共產黨地下人員,在這樣的一座城市裏開始暗戰。那種平靜之中的驚心動魄,是一種比曲別針還彎曲但卻閃亮的人生。2010年的某一天,我開始創作電視劇《旗袍》,一個叫丁默群的清瘦男人,一直都坐在極司菲爾路汪偽特務機關的某張皮沙發上,一坐就坐過去他的一生。我不知道是為王誌文而寫了一個丁默群,還是丁默群本來就為幾十年後的王誌文活過一回。總之《旗袍》就這樣粉墨登場,女一號馬蘇不停地變換著旗袍,在這部劇集裏走來走去,仿佛她有用不完的力氣似的。

我十分害怕她細小的腰肢,有一天因為高跟鞋的突然折斷,而在百樂門舞廳裏折了她的腰。

我想我是迷戀旗袍的。我認為專做旗袍的裁縫,一定會有一隻藤箱,裏麵裝滿了皮尺、剪刀、劃粉,布料、盤扣,以及一應俱全的各式工具。他去為太太小姐量體裁衣,民國才會顯得豐盈起來。他的藤箱如同我的電腦包,同樣是為謀生而使用。我總是背著電腦包風塵仆仆地趕往劇組,在那兒住下來開始我的生活。所有的演員都在演戲,我有時候也去拍攝現場看看,可是我怎麽都覺得我一步步走過去,走進的不是片場是我的人生。

《旗袍》是寫得很辛苦的一個劇,我留下的紀念不是一襲旗袍,而是在上海鬆江車墩影視基地的某個夜晚,我在片場撿起的日本憲兵槍膛中跳出的子彈殼。現在這枚子彈殼躺在我的書房裏,見到它時,我總是仿佛能聽到一聲槍響。多麽響亮啊,像一記生活的耳光。

02

電視

在我十分少年的時候,我認為電視機是一種妖怪。

其實你可以想象的。在上海龍江路75弄12號低矮的房子裏,一個少年目光呆板,盯著十二寸的黑白電視機看電視。那時候電視機沒有遙控器,換台進需要轉動旋扭,旋轉的時候啪啪作響。那時候電視機的屏幕是外突的,閃著灰色的光,像一個營養不良的鄉村孕婦。這個哈著腰長得壯實肉感土裏土氣的少年,把大把的時間都用在了盯電視屏幕上。每天晚上,他看電視都要看到半夜,直到屏幕上雪花紛紛揚揚。這讓少年想到了故鄉楓橋寒冷的冬天,他在上海裏弄外婆家狹小得轉身都困難的房子裏,十分堅定地認為電視機是一個妖怪。如果它不是妖怪,它怎麽會把那麽多的人間悲歡裝進一個小小的匣子裏。

少年就是我,那時候的我肯定不是玉樹臨風,我很肉,長得很像小兵張嘎。

那時候我檢閱的電視大部分都隻有上下集,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大概是三十年前。三十年是一個什麽概念,三十年就是一個哇哇降生的八零後突然間娶妻生子,這需要多少的光陰啊。接著我看到的是《蝦球傳》《蛙女》《上海灘》《霍元甲》《陳真》《萬水千山總是情》……

許多睡不著的夜晚,我從外婆家打開門溜出去,穿著短褲汗背心趿著拖鞋。我完全地順著路燈光鋪成的馬路走,手裏捏著一根撿來的短棍。短棍在牆體上行走,劃過了高大的圍牆,劃下一道細碎的白色印痕。我覺得那時候我的少年是如此地充滿憂傷,我一個又一個地數著路燈,一直走到離開外婆家很遠很遠,一直走到擺渡的碼頭,一直走到天色發白,一直走到可以看到“牡丹牌”電視機的巨大廣告。然後我站住了,像一個馬路上突兀的標點符號。

我就那麽順著許昌路走,一直走到楊樹浦發電廠附近。然後回頭的時候選擇另一條路,轉個彎是懷德路,接著是龍江路。我把這些角角落落都寫進了我的長篇小說《向延安》中,我小小的胸腔裏裝滿了整個的上海。

那時候我認為上海就是我的。

《驚蟄》《麻雀》《唐山海》《代號十三釵》《向延安》《捕風者》《旗袍旗袍》……我筆下的這些小說或者電視劇,一個又一個地把發生地選擇在了上海。上海是一個產生故事的地方,當然也產生大量的工人。我喜歡看到的旅行包的圖案是工廠正在冒煙,上麵有兩個字:上海。我的大舅是國棉十三廠的,大舅媽是上海拖拉機廠的。我的小舅和小舅媽都是上海自行車三廠的。二阿姨和二姨夫都是上海鋼鐵二廠的。我的四姨是上海醫療設備器械廠的,四姨夫在一家金店工作。我的小姨和小姨夫是環衛管理處的。我的母親是老三,她戴著大紅花上山下鄉,雄赳赳地來到了丹桂房村。她看到了遼闊而貧窮的田野時,她覺得上海反而是她一個剛剛發生過的夢。那時候她十分青春,但是她很快就明白,青春逝去的速度,如同閃電。

這就是普通的上海家庭的成員,他們都是工人。我少年的辰光也希望成為一名工人,我在外婆家的屋子裏,能聽到不遠處“新滬鋼鐵廠”巨大的機器聲。這樣的聲音像潮水一樣,慢慢地淹過來,將我整個的少年都淹沒了。我見證了那時候十分年輕的舅舅阿姨們的戀愛,他們的臉上閃動著光潔的笑容。現在我回頭想想,他們生活得多麽像一部電視劇。

我開始戀愛的時候,女朋友有一台黑白電視機。那時候我從部隊回來沒多久,我傻愣愣地坐在她家裏。我們有時候談天很熱烈,我們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地談起了文學。我們有時候一言不發,坐成一張照片的樣子。我覺得1992年真是一個十分好的年代,我們窮得隻剩下大把的時間了。那時候我用28寸的自行車把她馱來馱去,那時候我們的樣子簡直比風還要囂張。我穿著舊軍裝敞著懷,露出雪白的襯衣,她穿著自己做的棉布裙子。我們開始看一部叫《過把癮》的電視劇,每天都會在午夜播放。我喜歡上王誌文的演技,但是我永遠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寫一個叫《旗袍》的劇本,有一天王誌文會來演這部電視劇,有一天會和王誌文在橫店影視城的一個飯店裏喝酒。

媽的。電視真是一個妖怪。

03

極司菲爾路76號以及上海歹土是我夢裏麵最深的黑白底片

很多次我啃著碎麵包,或者吃半碗黃酒,在潦草生活中看《色戒》。我對那些被人津津樂道的鏡頭不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76號這個汪偽特務機關裏,電影一開場就出現的那條狼狗。我喜歡那條狼狗的眼神,那是一種電一樣的攻擊性眼神。我還喜歡那輛黃包車,蹬車的漢子屁股離開座凳,這讓我想起我年輕時候的騎車姿勢。當然我也喜歡看那輛有軌電車,我覺得我一半的魂一定丟在那輛車上了。用現在的話來說,那輛車可以有另一個名字,叫往事。

也許你已經明白,我把這部電影當作紀錄片來看。我總是覺得我前世的所有夢都埋在了舊上海的光影裏。我固執地愛著上海,偶爾會夢見外祖父和外祖母,夢見火車,夢見火車裏下雪天的愛情。這些碎夢構成了可以拚湊的一個劇情。

我瘋狂地鑽研著極司菲爾路76號的結構,我發現這裏麵有刑訊室,有辦公室,有機要室,有譯電室,有圖書館醫院,也有行動大隊、警察大隊……甚至這個特務機關竟然還有銀行、報館和航運公司,這多麽像是一個十分正規的單位,而這個單位裏發生了那麽多的事。易先生在文件上簽下了命令,他十分平靜地告訴手下,把王佳芝給斃了。

扣動扳機是容易的,聽到槍響也是容易的,但是簽下這個字不容易。我能想象王佳芝在泛著銀輝的月光下,會流下眼淚和幹淨的鼻涕。她一定在想著,青春和愛情是多麽的懵懂啊。

我在屋子裏走來走去。屋子是杭州城西的一間叫布魯克的酒店。酒店的219房十分狹小。這個陰雨連綿的夜晚,我的頭發蓬亂眼睛血紅,我甚至還喝了三兩五年陳的黃酒。我實在搞不懂是我夢見了我的一生,還是我的一生都是在夢中。我想,壁虎也會回憶往事的,這種尾巴很脆的動物,我認為完全可以把它當作寵物來養。我不相信它比那些寵物蜥蠍會遜色多少。我想完全可以在壁虎的身上貼一張小的標簽,上麵寫上:正在回憶,請勿打擾。

所有的電視劇,必定是一些人在集體回憶。

04

遙遠是因為我害怕走近,走近是因為我害怕遙遠

我認識三位上海導演。很多時候我都想選擇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坐著高鐵去上海和他們聊聊劇本。最後我沒有成行是因為,我十分害怕我坐在高鐵車廂的座位裏,一個小時不到列車就把所有的路程全部走完了。而在我少年的辰光裏,坐著棚車從紹興到上海要十一個小時,坐著綠皮火車從諸暨到上海要九個小時。突然間一切都變得那麽快,讓我來不及作好思想準備,有些措手不及。

我的父母,妹妹,以及一些親人都生活在上海。我十分害怕和上海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年少輕狂時候唱過的歌,其實還跌落在外灘上。但是我知道上海的一切都變了,當我查到我生活過的龍江路75弄早就成了一片林立的高樓時,我更不願意站在高樓的麵前,像一個失魂落魄的流浪漢。

我相信我更願意站在那片黑壓壓的低矮的舊民居前,家家戶戶都在上演著菜米油鹽的電視劇。

1920年,上海

我不再去想象上海。隻願意在電視劇裏重新構架我夢想中的舊時上海。我喜歡《暗算》裏最後一個鏡頭,年邁的柳雲龍白發蒼蒼,看到有人在拍一個戲,戲裏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年輕人正打算去執行任務。他看到的不是電視劇了,看到的是從前。我在寫《捕風者》的時候,一開始就寫到一個女人來到擁擠的上海,在裏弄的一間房裏,有人把一隻包著白布的骨灰盒扔在了她麵前,說這就是盧加南同誌……

女人沒有哭。她替盧加南同誌活了下去,她完成了一項項任務,她在上海的任務,是捕風……

女人叫蘇響。她沒有哭,而我自己寫著寫著號啕大哭。我被小說中的人物打動,她和我打招呼,她說我們都尋找過愛情的不是嗎?我們都願意去死的不是嗎?於是我想,我們都生活在無盡的憂傷中啊。我和我的夫人正在老去,女兒正在青蔥。我覺得我們就像一粒被風吹來吹去的草籽,或者就是風的本身,在春天裏徜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