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北宋詞極簡史:多少風流,都被雨打風吹去(ZT)

(2019-04-23 06:14:31) 下一個

《全宋詞》輯錄的1330位詞人19900首詞,大概很少有人能看完。

來,北宋詞極簡史了解一下?

從這36位大咖寫的36首宋詞裏,看他們如何走過960年到1127年的167年,看個人的命運如何被時代的潮流裹挾沉浮,看世間多少風流,絢爛於斯,綻放於斯,又湮滅於斯……

宋 劉鬆年 《西園雅集圖》局部

讓我們回到趙匡胤初初黃袍加身的那幾年。那時候的宋,仍是金戈鐵馬,刀劍縱橫。

公元964年。後蜀的摩訶池邊,站著一位夜不能寐的國君。

孟昶

這年夏天,趙匡胤已經打下了荊、楚二州,後蜀的水陸邊防相繼失守,亡國對於國君孟昶來說,是指日可待的事。

但他仍在摩訶池上伴著他心愛的花蕊夫人消夏。

【玉樓春】 孟昶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

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隻恐流年暗中換。

汴梁城有他的探子。他自然知道,他在摩訶池上風流旖旎之時,正是趙匡胤磨刀霍霍之際。

但花蕊夫人不知道。他大概也情願她不知道。深夜的摩訶池邊,他獨立中庭,清醒又絕望——西風逼近,流年暗換,他的拖延,也許隻是在等一個不可能的奇跡。

然而奇跡到底沒有來。

寫下這詞半年以後,孟昶投降被俘,從成都押解去北宋汴京。迢迢長路,曾經的蜀國百姓一路跟隨,哭得撕心裂肺,據說慟絕者不下百人。又半年,孟昶到達汴京,七天後去世,僅僅四十七歲。

同樣亡國的還有李煜的南唐。

公元975年。

那個冬天,對李煜來說一定是從未有過的徹骨寒冷。

李煜

南唐最後的日子算得上慘烈。在宋軍的晝夜進攻下,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援盡、糧絕、城破,守將戰死,大臣殉國,李煜率子弟及官屬四人出降,北上汴梁。

李煜被封為違命侯——他的陽奉陰違,他的不甘屈服,他長達數年的抵抗,終究是宋家皇帝心中的一根刺。

三年後的七夕,違命侯為自己的生辰填了一首新詞,整夜吟唱作樂、歌舞震天,直到天明宋太宗派趙廷美送來一杯毒酒。

這首絕命詞,便是《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就這樣,後蜀國和南唐國歸於寂滅。

而吳越國的命運呢?

當李煜向吳越王求援,而錢弘俶以沉默回應的時候,吳越國的命運早已注定。

公元978年。

就是李煜送命的那一年,吳越國的君王錢弘俶帶著三千多人北上汴梁,麵見宋太祖,願意歸於大宋一統。

跟隨吳越王的人群裏,有一個小小的二歲孩兒,是他的第十四子錢惟演。

錢惟演

錢惟演一生順遂。

這個吳越國的後裔與大宋國的太後結成了親家,平安地當到祟信節度使,正是東坡先生所希望的“無災無難到公卿”。

他有才,也聰明,隻是晚年,他千算萬算,卻不料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前程。

他被彈劾,遠遠地貶到隨州。京城是再也回不去了。他知道,卻無奈,隻能酒後唱起《玉樓春》,一遍又一遍,唱到淚下。

【玉樓春】 錢惟演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玉樓春》就是《木蘭花》。錢弘俶生前也常常唱這曲子。

跟隨過錢弘俶的歌姬驚鴻,聽了失色,說道:“先王晚年曾自作挽歌《木蘭花》,莫非小相公也要死了嗎?"

不料這曲子真成讖語,不到一年,錢惟演病死於隨州。

他一生的雄心,隨之湮滅。

闔眼之時,他可曾記起那一年的北上途中,卷起的漫天風塵?

他可曾記得,漫天風塵下的人群裏有一名範姓軍官——以後他的兒子,將成為大宋朝三百年幾乎惟一的完人,死後諡名文正,被後世稱為範文正公。

不過現在談他,還早了些。

公元979年。

宋朝的版圖仍在血與火中,不屈不撓地擴大,繼後蜀、南唐、吳越之後,又增加了北漢。

這樣,除了燕雲十六州,趙家終於將中原囫圇一統,強盛的繁華的大宋帝國呼之欲出。

宋詞的春天這就要開始了嗎?

那些土生土長的著名詞人就要出場了嗎?

——別急,還得稍微再等一等。

猶如冬寒未解,在最燦爛的時光到來之前,也會有零星幾枝早梅搖曳生姿。其中有一人,名叫潘閬。

公元982年。

潘閬因為卷入魏王趙廷美奪位案第一次逃亡……

潘閬

……為什麽說第一次呢?

因為潘閬十幾年後又卷入了第二次皇宮奪位案並且又又又逃亡了。

人生中一連兩次卷進最高級宮鬥,不但每次都勝利逃走,逃走後竟然還敢回來,回來被抓住了竟然還能免罪,不得不說,潘閬這個人很有點料。

潘閬早年以賣藥為生,成都和汴京都擺過藥攤子。卷入魏王案以後,他逃亡到錢塘和會稽一帶,“跨江而來,跨江而去”地賣藥。可別小看這個流動藥販子, 那時他的觀潮詞就很出名了。

【酒泉子】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麵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潘閬寫這詞的時候不過二十啷當歲。

你說他是才子吧,他說他是隱士,自號逍遙子。

你說他是隱士吧,他的藥都賣給了當朝的文壇巨子、政壇名流。

你說他是善於鑽營的藥販子吧,他當了國子助教沒幾天就狂態畢露,逼得太宗收回詔命。

你說他遊戲人間吧,他兩度攪和進皇室爭位案中,攪出滿天星鬥……

宋人有一則流傳很廣的人名詩謎,“任他風雨滿江湖”,說的就是潘閬。

真是紛紛擾擾,真真假假,潘閬最終給世人留下滿天風雨,自己卻隱入錢塘小巷中逍遙去也。這條巷子以後就叫作潘閬巷。

比起潘閬的鬧騰,林逋就安靜多了。

四十歲以前,林逋幾乎沒有留下什麽痕跡。

林逋

他們都隱於錢塘。

且年歲相近。

潘閬寫“長憶觀潮”的時候,同樣二十啷當歲的林逋寫的是“江頭潮已平”。

【長相思】 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林逋是大裏黃賢村人,也有人說他是杭州錢塘人,總歸是個浙江人,和潘閬一樣也是個神童,據說通曉經史百家。不大有人知道他四十歲以前是甚麽樣子,《夢溪筆談》裏說他狂得很,常跟人說:”世間事皆能之,惟不能擔糞與著棋“。

世間事皆能之,大概也是世間事皆漫不著心。

他寫詩隨寫隨棄,從不留著。但畢竟也留下了一些。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讓多少人眼前有梅道不得。

四十歲以後的林逋是我們熟悉的梅妻鶴子的隱士,他漫遊江淮,隱居西湖,結廬孤山。喜歡駕著小舟遍遊西湖寺廟,與高僧詩友交接往還。有人來尋他,候門的童子便放飛一隻鶴去喊他回家。

時光流轉。

公元989年,範仲淹出生。

公元990年,張先出生。

公元991年,晏殊出生。

公元992年,張昇出生。

從這時候起,北宋的詞壇大咖們,正結伴而來。

而有一個人,比他們走得都更快些。他叫柳永。

公元1003年。

柳永二十歲,懷著滿腔抱負,到了林逋出生的錢塘,求見潘閬曾經的好友,太守孫何。

柳永

他求見的法子很是特別。

自己製曲填了一首【望海潮】,尋了杭州城最有名的歌妓楚楚,求她在孫府宴席上唱曲子:“孫相公若問起這曲子是誰寫的,你便說是柳七。”

後來這曲子傾倒四座,亦傾動全城和孫何。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錢塘城為柳七傾倒,柳七亦為這城傾倒。他終日沉醉於煙柳畫橋和風簾翠幕中,忙著給歌伎舞女們寫詞,陰差陽錯的,他後來成了第一個大量寫慢詞的人,還成了兩宋詞壇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宋詞880多個詞調中 ,屬於他首創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個。詞在他手裏,玩出了令、引、近、慢、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無數的花樣。平生不識柳七郎,便稱花魁也枉然的歲月裏,他爛遊花館,連醉瑤卮”,“共綠蟻、紅粉相尤,向繡幄,醉倚芳姿睡“,他忘了,忘了自己北上遊曆,原本是為了甚麽。

公元1005年。

就在柳永流連秦樓楚館的時候,一個十四歲的神童,已經考上了進士。他叫晏殊。

晏殊

很多年後,晏殊做了宰相。據說柳永曾去求他辦事。那一天,柳永很憋了些窩囊氣。

又一些年後,晏殊偶然撞見他鍾愛的小兒子,在滿堂賓客前大喇喇地背誦柳永的詞,那一刻,晏殊也是氣血翻湧。

在這太平歲月裏,他當了一輩子的顯官名宦,他的詞,早已和他的風度一樣優雅而從容。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他的得意之句。

那時候他路過揚州,和江都尉王琪在大明寺裏閑逛,春晚落花,時或沾衣,他對王琪說,他有個好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可惜總也寫不成章,王琪便替他續了”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他覺得很好,後來,便寫成了這一首【浣溪沙】。

他瞧不上柳永的冶豔。

他愛讀的,是韋應物那樣的清淡,常常邊看邊歎:這句子,全沒些脂膩氣嗬。

他也不喜肉食,自奉極薄。

但他待人甚豪,性子也剛峻。仁宗繼位的時候,他力主太後垂簾聽政,也曾因諫阻太後被貶。

後世的傳說裏,他的優雅大大地掩蓋了他的才能——北宋初年,很少有南方人能做上宰相的,而他,就是這極少數裏的其中之一。

公元1009年。

柳永初試落第。他不怎麽在意,繼續流連於花街柳巷。同一年,長白山醴泉寺裏有個刻苦的少年,每天隻煮一碗稠粥,吃完隻顧讀書。

公元1015年。

柳永二試落第。那個劃粥斷齏”的少年,考上了進士。他叫範仲淹。

範仲淹

範仲淹一生隻彈《履霜操》。

那麽多年,他兢兢自警,一步一個腳印,成為大宋朝的砥柱中流,成為同事們仰慕的清流。他每貶一次,為他送行的人就更多一些,人們甚至說:“與範公一起被貶,是某之榮幸。”

他是書生。但誰敢說他百無一用是書生?

五十二歲起,他經略陝西三年,以文官任武帥,屢建奇功,逼得西夏步步後退,最終叩首稱臣,他因此也被稱為“龍圖老子”。

他的【漁家傲】,就寫在他鎮守陝西的第二年。

在北宋最初的五十年中,沒人寫過這麽有男兒氣的詞!

【漁家傲】 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他從來不象蘇東坡、李太白那樣天才卓著。

但你去細看他的一生,卻是暗流湧動。他一生集能吏、良將、忠臣、孝子、詩人、君子於一身,是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他是那麽的牛逼,所以死得文正之諡。

要知道文正之諡,比考狀元要難得太多太多了,自宋至清的大約1000年裏,能出300多個狀元,而能得到這個諡號的,攏共隻有30餘人。

公元1015年的考場裏,除了範仲淹,魁星的如矩之眼應該還看到了另一個未來宰相,他叫張昇

張昇

張昇比範仲淹小三歲,考中進士那年也隻不過二十四歲。他的生平幾無可考。我們隻知道他和範仲淹同一年中進士,也和範仲淹一樣官至宰相。

他退居江南後,留下這樣一首詞:

【離亭燕】 張昇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雲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多少年後,有許多人都會唱: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我們在張昇的詞裏,找到了這感慨的出處。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

宋朝文官的祟尚清流是有名的。象張昇和範仲淹這樣的名臣,他們都奉行這樣的的道德標準——“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士林以此自勵,砥礪前行,自上而下,皆是如此。

淺斟低唱、左擁右抱的柳永怎麽也考不及格,也就不奇怪了。

公元1018年,柳永三試落第。

公元1024年,柳永四試落第。

柳永四試落第的這科,共錄取進士207名。這一年的黃金榜,簡直是閃瞎了眼的星光大道,甚至出現了“雙狀元”——一對哥倆。

宋祁

哥哥宋庠是榜上的狀元,弟弟宋祁是實際上的狀元。

官家的腦回路十分儒家:弟弟比哥哥排名高,這好象不太好吧?兄弟兄弟,兄當在先才是,反正狀元都是給老宋家的,弟弟就挪下來吧。

於是倒黴的宋祁,糊裏糊塗地被挪到了第十名——狀元的名份沒有了,好在,狀元的才情是不會泯滅的,日後宋祁將憑著“紅杏尚書”名留詞史。

【玉樓春 春景】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那年的榜眼,叫葉清臣。

葉清臣

葉清臣是葉夢得的曾叔祖。

他們中進士的這一年是仁宗天聖二年。

雙狀元宋庠、宋祁、榜眼葉清臣、探花鄭戩,就此結成了天聖四友,擱如今,就是汴京城的四大天王了吧。可惜,四大天王太要好了,引來了皇帝的側目,四人同時被貶出京城,分散四郡。

【賀聖朝 留別】 葉清臣

滿斟綠醑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花開花謝、都來幾許。且高歌休訴。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這首離別詞,據說就是葉清臣在汴京留別友人所作。但寫於何年、贈與何人已不可知了。我們隻知道,多年後蘇軾的”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還是從這裏借來的。

算起來,那年黃金榜上得龍眼眷顧的人,還有好幾個蘇軾的親戚呢,比如蘇渙(蘇軾的伯父)、程濬(蘇軾的舅父)……

沒得到龍眼眷顧的柳永這年四十一歲。第四次落第,他終於懷著無限蒼涼的心情,“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他離開汴京傷心地,一去就是十餘年。

柳永的離去,並未給汴京的才子榜留下什麽影響。說起來,那些年汴京城最不缺的,就是才子了。

公元1030年。

又一位恃才而生的年輕人一口氣拿下廣文館試、國學解試、禮部解試頭一名。

他叫歐陽修。

歐陽修

姓歐陽的人都挺厲害的。唐朝有歐陽詢大神,宋朝就有歐陽修大神。

頭一年,歐陽修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

第二年正月試禮部,歐陽修又毫不手軟地拿下第一名。

照這節奏看來,三月份殿試的狀元是妥妥的了。

他特意去做了一身新衣衫,同學王拱辰試穿了這身衣裳,笑著說:“我穿狀元衣裳了”——第二天唱名,王拱辰高中狀元,歐陽修僅列二甲。

……怪誰呢?

怪老天爺那天打瞌睡了嗎?

怪王拱辰穿走了他的狀元運氣嗎?

考官們站成一排,齊刷刷地說:怪你自己吖!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

要說歐陽修年輕時的確是很狂的,愛玩,毒舌,不加點檢,好與歌姬廝混……玉勒雕鞍的遊冶,在他大概都是真有的事。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要不是上司錢惟演總罩著他,年輕的歐陽修大概就捅下無數個漏子了。

錢惟演縱有千萬個不是,愛才如命這一點,真應該給他點個大大的讚。

他罩住了歐陽修,歐陽修也就薪火相傳,日後罩下許多後輩小子——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公元1030年,歐陽修考中進士的這一年,張先也考中了進士。

張先

張先像是宋詞人裏的老頑童。他活了很久很久,久到可以和蘇軾們一起愉快地玩耍。他愛美酒,也愛美人,蘇軾的”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是笑他的。

他的“雲破月來花弄影”、“隔牆送過秋千影”、“簾壓卷花影”尤其出名,後人因此稱他為張三影。

張三影在吳江任上曾自建花月亭,這到底是因為有了亭子才有了“雲破月來花弄影”,還是因為有了句子才有了亭子——已經無解了。

【天仙子】 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張先考中進士的這年41歲,也是挺不容易的。說起來,他其實比晏殊、張昇、宋祁、歐陽修都大……可他比柳永小啊。

到現在為止,比柳永小的那些大咖們,全部都考上了進士了……

公元1034年。

遠離汴京考場十餘年的柳永終於回來了。

他終於用洪荒之力考上了進士。

北宋的曆史要翻新頁了。

這倒不是因為柳永考上了進士,而是因為——

那些足以影響北宋後半段曆史的人物,他們的麵目正逐漸清晰。

公元1038年。

一個二十歲的少年一舉進士及第,北宋後半段的曆史再也繞不過他的名字……

司馬光

他是傳說裏砸光的司馬缸。也是史書裏執拗的司馬牛。更是洋洋萬卷《資治通鑒》的主編大人。

他是司馬光。從這年開始,他走入仕途,並在北宋一係列重要事件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因為他的堅持,仁宗將趙宗實列為嗣子。

因為他的堅持,濮議最後不了了之。

最後因為他的堅持……王安石的變法全部完蛋……

但是你如何能想到,這樣一個霹靂雷神,也會有如此讓人留戀的溫情脈脈:

【西江月】 司馬光

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北宋的士大夫們總是把寫詩和寫詞分得很清楚。

被後世奉為文學高峰的宋詞,在寶元初年,仍是徘徊於酒筵舞袖間,像司馬光這樣自命國家棟梁的士大夫,也就隻是寫著玩玩而已,在不經意間,留下他端嚴麵容後的另一副麵孔。

宋詞的大開大闔、光芒耀目,要到三十年後,在蘇軾手裏才得以成就。

否則,司馬君實的筆下,也應當有王介甫“登臨送目”這樣的蒼涼吧。

說起來,司馬光和王安石,是何其相似的兩個人哪。

公元1043年。

就在司馬光踏入汴京大道五年以後,王安石也來了。

這一對相愛相殺的對手,終於要拉開他們纏鬥一生的序幕了。

王安石

王安石人稱拗相公。

惟偏執者得以成功這句話,他一定很信。

所以,當這一年新進士王安石去拜見晏殊,晏殊絮絮叨叨地同他說:“人能容物,物便能容人”的時候,他年輕的眼睛裏充滿了不屑,他覺得老宰相太嘮叨了,不是個做大事的人。很多年以後,他果然雷厲風行地做了大事,將無數我們熟悉的詞人卷進煕寧變法中去。

後來熙寧變法徹底失敗,王安石退居金陵,晚秋登臨,無限感慨。

【桂枝香 金陵懷古】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因為變法,拗相公王安石不可避免地成了後世議論最多也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

然而,你不得不承認,這是個人物!

敢說,敢做,敢當,少年時隨父宦遊南北各地,二十六歲寫出《河北民》,年輕時立下的“矯世變俗”之誌,到死未易——讀書人最最重視的生前名譽,身後是非,在他都如浮雲,即使眾叛親離,背負千萬罵名,這位拗相公大概也毫不在乎。

他所在乎的,是積貧積弱的大宋如何能強壯強盛,所以他變法,下猛藥,然而變法竟然全麵失敗。

生前最後一年,新法接連被廢,辭官在家的王安石聞訊均默然無語。直到廢除免役法,他才愕然:“也罷到這個麽?創立此法,我和先帝討論了兩年之久,實在是已經考慮得很完善了呀!”

每讀至此,讓人悵然!

罪臣耶?功臣耶?奸佞耶?名士耶?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這闕《千秋歲引》沒有《桂枝香》的蒼涼磅礴,卻仿佛是拗相公性情的另一麵。

就在王安石寫下“登臨送目”和“可惜風流總閑卻”的那一年,他的兒子,王雱病逝了。

王雱

王雱的身體一向不好。因為身體虛弱,纏綿病榻多年,其妻常年獨居樓上,和寡居無異。王安石便做主讓兒媳改嫁,卻不曾顧及自己兒子如何。

王雱懷念妻子,為她寫了這首詞:

【眼兒媚】 王雱

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隻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後來他三十三歲就死了。

他出生時,父親剛考中進士一年,他死時,父親剛退居金陵,寫下《桂枝香》和《千秋歲引》。他這一生,仿佛便是父親仕途起落的見證。

生死終是常事。

有人死,便有人生。

有人生,便有人死。

公元1054年。

張耒出生,柳永離世。

少年柳三變那些冶豔旖旎的傳說也隨他消逝了嗎?大概沒有。

柳永估計不會想到,有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暗暗發誓要超過他,他的詞集,後來就叫《冠柳集》。

王觀

他就是將來會和秦觀齊名、並稱二觀的王觀。

秦觀有個胞弟叫秦覿,王觀也有個堂弟叫王覿——這麽擅長文字的北宋人,取個名字為何這麽艱難啊,哥哥弟弟都撞了!

惟一的解釋大概是,王觀自帶撞人體質,他撞得最厲害的,是那位自稱王逐客的王仲甫,據說,早在南宋的時候,王觀和王仲甫,大家就已經傻傻分不清了,王仲甫的事跡和逐客這個名號都撞給了王觀,他們二人的詞張冠李戴的就更多了。

但是有一首,那絕對是王觀的:

【卜算子 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

水是眼波橫, 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 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何以認定是王觀的呢?

宋人王灼編《碧雞漫誌》,大大地誇王觀詞是“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

王觀的新麗和輕狂,大概和柳永一樣,是骨子裏帶來的風流,旁人那是學都學不來的。

公元1057年。王觀考中進士。

這一榜史上稱為嘉祐二年丁酉科,爆炸程度超過三十三年前的天聖二年甲子科,場上烏泱烏泱的全是大神,光是後世的唐宋八大家,這年就出了三個。

這還不止。洛黨、蜀黨、朔黨首領們也整裝待發。支持王安石的、討厭王安石的也都站好隊了……當然這是後話了,而且王安石也不知道。

此時的王安石正一門心思考慮變法。

公元1059年,王安石的改革思路基本成熟,遂寫成洋洋萬言的《上宗仁皇帝言事書》遞交給仁宗請求變法。仁宗沒吱聲。

公元1063年,仁宗薨,英宗繼位。英宗也不動彈。

公元1067年,英宗薨,神宗繼位——敲黑板,注意了!

公元1068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神宗召見王安石,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麵變法。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全力支持其變法理念。

波瀾壯闊的熙寧變法拉開序幕。

熙寧變法,隔著一千年,仍然未能塵埃落定。

而我們知道的是,這場變法將卷進無數我們熟悉的詞人,晏幾道、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王安石、秦觀、黃庭堅、李之儀、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統統都卷進去了,新黨舊黨彼此指斥,權力交接此起彼伏,政令顛覆達幾十年之久。

時到今日,仍有人在爭論這個問題:毀滅北宋的,到底是力主改革的王安石還是力阻改革的司馬光?

沒有標準答案。

更遑論一千年前。

我們隻知道,熙寧變法正在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劇烈地震。

人類的本能並不喜歡動蕩和變化,越老越是不喜歡,北宋這時候110歲了,劇烈的地震引來了排山倒海的反對。

公元1071年。

飽受各種反對困擾的宋神宗,希望能從回京述職的一位大臣嘴裏,聽到些振奮的好消息,畢竟,那個人是王安石的親弟弟。

王安國

可是直男王安國對他哥哥的評論,連神宗都聽不下去……

他說:“外頭說我哥哥用人不當,急於斂財。”

王安國對王安石的變法向來不甚理解,更不要說支持了!

神宗狠狠地被戳了一下子。受傷的君王拂袖而去,直腸的臣子從此不得重用。後來呂惠卿上台,更借故將他罷歸田裏。他的一生很不得意,他的官隻做到著作佐郎秘閣校理,世稱王校理。

【清平樂 春晚】 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他留下的詞不多。大抵都是“留春不住”、“畫橋流水”、“寶瑟塵生”這樣的句子,乍一看去,倒和司馬光是像的。

不過,“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真是小清新哪!

大抵再板著麵孔做官的人,也是要放鬆放鬆的。

可王安石放鬆不了。

熙寧變法的頭幾年著實艱難——其實,從來就沒有容易過。

王安石自己嫡親的弟弟尚且是這個態度,何況他人。

擋路石一塊一塊,明裏暗裏,橫阻於地。

拗相公對擋路石沒有什麽耐心。

他的反應很直接:搬走!

於是公元1071年,因為反對新法,大批官員被貶或自求外任——富弼罷貶汝州,司馬光罷歸洛陽,蘇軾通判杭州,孫洙外任海州。

孫洙

孫洙是主動請求外任的。

那時候,他的仕途正如日中天。

他十九歲就中了進士——和他父親一樣。三十歲以後,他的仕途更是直線上升,四十歲那年,短短半載便升遷四次,真真“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但,隻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四十一歲的他,便放下這一切,極力求外放,跑到海州去了。

這樣的不甘羈縻,大抵是刻在他骨子裏的,所以他後來寫得出“樓頭尚有三通鼓,何須抵死催人去”這樣性情的句子。

可惜,算上上麵這闕《菩薩蠻》,他留下的詞不過二闕。另一首便是《河滿子》。

【河滿子 秋怨】 孫洙

悵望浮生急景,淒涼寶瑟餘音。楚客多情偏怨別,碧山遠水登臨。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

黃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長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河滿子》寫在何時?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我猜,也許寫在四年以後,他離開海州回京的途中?那年秋天,他一路上與友人相逢又作別,迢迢羈旅,京城中又風雨不定,足以讓人“搖搖幽恨難禁”了!

那年正是公元1074年。

汴京的政治氣象,就象孫洙詞裏寫的那樣“秋雲不雨長陰”。

因為春初的大旱,到處都是人心惶惶,流離失所的饑民。流言四起,說這樣的異象,都是王安石招來的。反對變法的監安上門鄭俠畫了《流民圖》、《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圖跡》上奏,直斥新法弊端,力諫王安石應被罷相。

神宗在新黨舊黨的推搡中產生了搖擺,於是各打五十板,王安石罷相,鄭俠下獄。

同時下獄的,還有一位宰相之子。

晏幾道

這年晏幾道三十七歲,因為在不久前寫了《與鄭幾夫》詩贈鄭俠而受牽連,在十一月下獄。雖然不久就出獄,但從此,這位晏府的相公暮子,一直沉淪下潦。

晏幾道的人生中其實沒有什麽大事。最大的兩次疾風暴雨,一次是十八歲父親去世,另一次便是三十七歲被鄭俠連累下獄。

與他交好的黃庭堅曾說他身有奇誌,可他一生的雄圖,從未展開過。

此生,他始終沉浸在當年錦衣少年的夢中,不願醒來。一遍又一遍,回憶那些韶華舊事,像一個多產的言情作家。

【臨江仙】 晏幾道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有細心人統計過,《小山詞》裏,夢字竟出現六十餘次。

“客情今古道,秋夢短長亭”。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

黃庭堅曾經歎息說:叔原有三癡。

晚清才子馮煦編《宋六十一家詞選》,編到晏幾道時,也歎息說:小山是古之傷心人。

晏幾道仿佛不曾生活在北宋當世,他身上的時代烙印很少很少。

你很難相信,他和蘇軾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他們其實隻相差一歲,在所有北宋詞人裏,他們的年齡最為接近。

蘇軾生於1037年,晏幾道生於1038年。

他們都天才秀發。

他們有共同的朋友黃庭堅。

他們也都和王安石有著微妙的關係,被扯進政治漩渦裏各自打轉,一個因此下獄,一個因此貶官。

他們有如此多的共同點,卻終於向命運的兩頭分馳而去。

若幹年後,從狂風暴雨裏熬過來的蘇軾,與王安石一笑泯恩怨,而晏幾道,那個曾經氣概磊落、清壯豪邁的名士,最後隻留給世間“金鞭美少年,去躍青驄馬”的落寞背影,既不曾與蘇軾交集,也不曾與王安石交集。

公元1078年,搖擺不定的宋神宗緩過神來,重新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並親自上陣。

但熙寧變法實已失敗,神宗皇帝親手抓起的,是元豐改製。

元豐改製第二年,一件影響北宋詞壇的事件爆發。

公元1079年。

蘇軾迎來人生中赫赫有名的烏台詩案。

蘇軾

烏台詩案爆發的時候,王安石已經退居江寧,新法法令也已經陸續被廢止,但圍繞著變法而生的新黨舊黨相爭局麵已成——兩派各自占據蹺蹺板的一頭,不是你壓倒了我,便是我壓倒了你。

這年七月,人在湖州的蘇軾被禦史李定、舒亶等彈劾,說他對新法不滿,包藏禍心。隨後立即被欽差押往汴京。壓力山大的蘇軾想要自殺,未遂,八月下禦史台獄,熬了幾個月,全部認罪。

蘇軾一案轟動朝野。在曹太後、王安石以及部分新黨大臣的營救求情下,蘇軾最後幸免一死,貶黃州團練副使(實際上是被黃州官方看管的犯人)。

——吊詭的是,為蘇軾疏通求情的人中,新黨大臣多於舊黨大臣。

剛到黃州的蘇軾很慘,他自己說:親朋故友,沒有一人敢寫信給他。他寫信去,也沒有人敢寫回來。

後來,他在黃州築“東坡雪堂”,開田耕地,自號東坡居士,更於秋、冬兩遊赤壁,寫下震爍千古的代表作——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烏台詩案遠貶黃州,是蘇軾人生中不能忽視的拐點——他從此脫胎換骨,成為後人膜拜的蘇東坡。

這也是北宋詞的拐點——關西大漢手執銅琵琶鐵綽板的豪放詞的時代,終於從黃州起步了。

但烏台詩案的牽涉著實慘重。

因與蘇軾相交被連累貶官的無以計數。其中就有朱服。

朱服

朱服出身吳興朱家,是名門望族,亦是世代書香門第。他們家也是“一門三進士”,堪比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蘇”。朱服和弟弟朱肱,都是蘇軾的粉絲。

烏台詩案後,他被貶海州。

【漁家傲 】 朱服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裏。戀樹濕花飛不起,秋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烏程舊誌》裏說:“朱行中坐與蘇軾遊,貶海州,至東郡,作《漁家傲》詞。”說的就是這事。

其它受到牽連的人中,駙馬王詵被削除一切官爵。王鞏發配西北。蘇轍貶任筠州酒監。司馬光和範鎮及蘇軾的十八個別的朋友,都各罰紅銅二十斤。

公元1083年。

形勢又悄悄發生了變化——蹺蹺板的一頭又被壓下去了 。這回被壓的是新黨,被貶的是舒亶。

舒亶

舒亶,就是在烏台詩案中給蘇軾下絆子的禦史之一。

但如果因此就把舒亶定義為奸臣,那未免過於簡單粗暴。

舒亶是堅定的變法擁護者和參與者,且性格執拗(說起來北宋朝性格執拗的人還挺多的,從宋神宗到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有一個算一個),烏台詩案裏給蘇軾的定罪,並非出自黨派傾軋。

他和蘇軾一樣,其實都不是以新法為手段、以傾軋為目的的黨人。

總之,在這一年,掌握著蹺蹺板平衡的皇帝,碰到的是翰林舒亶與尚書省產生的矛盾,為了平衡兩頭的力量,神宗發話,罷免舒亶。

可憐的舒亶黯然回鄉,遷居鄞縣月湖畔,名其居曰"懶堂"——這個二十四歲就高中禮部第一的才子,如今用一個"懶"字,藏起他心裏多少的憤怒與不平!

這樣的憤怒與不平,十年都無人過問。直到神宗死後,舒亶才被召回汴京。

【虞美人 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隻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人雖回到京師,京城已物是人非。新法成故紙,舊友都星散,他的孤獨和淒涼,撲麵而來。怯寒畏獨中,他給崔公度寫詞——多少年前,他們曾同在荊公門下,同樣深受倚重。

同樣被“揮之即去,召之即來”的還有周邦彥。

和舒亶不同,周邦彥是在神宗薨逝的元佑更化中被驅逐的。

公元1088年。

神宗薨逝後數年間,支持舊黨的向太後起用司馬光,新法全麵廢除,舊黨紛紛被召回,新黨則流散四方。

被擠出京城的人裏,就有周邦彥。

周邦彥

很多人記得“纖指破新橙”的香豔,卻很少人想到,清真也曾在新舊黨爭的漩渦裏浮沉。

他也曾有一番淩雲誌向。

二十八歲時,周邦彥向宋神宗獻《汴京賦》,歌頌新法,因而大獲賞識,從太學諸生直升為太學正。

如今,他三十三歲,新法盡廢,新黨盡貶,他被遠遠地趕到廬州(今安徽合肥)、荊州(今屬湖北)、溧水(今屬江蘇)等地任職。

被驅逐的淒慘,周邦彥和舒亶是一樣的。

後來他們被召回的原因也一樣——哲宗親政了,需要用人,用新黨。

前度劉郎重又來,但,他為何覺得如此陌生?

【瑞龍吟 大石春景】 周邦彥

章台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 黯凝佇。因念個人癡小,乍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

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裏,同時歌舞。唯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台句。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閑步。事與孤鴻去。探春盡是,傷離意緒。官柳低金縷。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

汴京城再不是熙寧年間“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汴京了!

訪鄰尋裏,再沒有那些誌同道合、熱血改革的夥伴。

從此,他專注於寫詞,成為徽宗年間國家最高音樂機關──大晟府的提舉官。

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從此他隻賣才情予皇帝,不再賣他的一腔抱負,而詞史,給了他一個這樣的評價:南北兩宋,得詞之大成者,惟清真一人而已。

公元1093年。高太後薨逝,宋哲宗親政。

公元1094年。宋哲宗改年號為紹聖元年。

高太後時期,哲宗整整看了八年舊黨大臣們上奏的臀部和背影,看夠了的他,一親政就把那些大臣驅逐到天邊,極力重用新黨,並逐一恢複新法。

天地又一次翻覆,許多重臣的政治命運又走向了拐點。其中就有秦觀。

秦觀

從這年開始,秦觀人生中最低潮的日子來臨了,一貶再貶,先是被貶為杭州通判,後來又貶處州,再又貶到郴州時,已是三年後了。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位寫出“金風玉露一相逢”、二十餘歲就跟隨蘇軾的才子,到此是否自悔為官誤身?

他從未想過,此生,他竟會如此,身不由己,在波峰浪尖上顛躓。

這樣的顛躓何時是個頭?誰也不知道!

公元1097年,秦觀貶居郴州。黃庭堅貶居黔州。蘇軾貶居惠州。

公元1098年,秦觀從郴州再貶至橫州,黃庭堅由黔州再貶至戎州,蘇軾由雷州再貶至儋州。

公元1100年,哲宗薨,其弟徽宗即位。向太後臨朝聽政。又一次的,新黨被貶斥,舊黨被召回。

秦觀死於召回的路上。

蘇軾也在召回的路上,聞訊大哭,兩日水米不進。一年後,蘇軾也死了。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麽?

沒有!

公元1101年。

徽宗全麵親政,為了調和曆史積累下來的元祐派(舊黨)和紹聖派(新黨)的矛盾,平息兩派之間的“朋黨”之爭,決定折中兼容“元祐”與“紹聖”的施政方針,同時,決意起用變法心誌堅決的蔡京來恢複熙寧新法。

公元1102年。

新黨再掌權,舊黨再失勢。

《元祐黨人碑》立起來了——開始是119人,列出的是“所有在元祐朝名列貶謫之籍而在元符末年恢複官職不當的人”,後來牽連到309人。在這塊碑上,司馬光、蘇軾、秦觀分別領銜宰臣第一名、待製以上官員第一名、餘官第一名。

據說,設立黨人碑是葉夢得的主意。

葉夢得

葉夢得有才。他寫出“睡起流鶯語”的時候,據說才十八歲。

【賀新郎】 葉夢得

睡起流鶯語,掩蒼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漸暖靄、初回輕暑,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上有乘鸞女。驚舊恨,遽如許。

江南夢斷橫江渚,浪粘天、葡萄漲綠,半空煙雨。無限樓前滄波意,誰采蘋花寄取?但悵望、蘭舟容與,萬裏雲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誰為我,唱金縷。

《宋史 強淵明傳》裏說:強淵明與其兄浚明及葉夢得,與蔡京是死黨。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就是他們三人所為。

葉夢得早年和章惇、蔡京都關係密切。蔡京對葉夢得有知遇之恩。章惇的兒子章持和葉夢得是同年(紹聖四年進士),章惇的孫子章衝是葉夢得的女婿。

後人因此認為葉夢得是紹聖餘黨,直到南渡以後,對夢得的評議也十分不堪。

但葉夢得和元佑黨人的關係一樣密切!

他的母親,就是蘇軾門人晁補之的二姐,他算得是晁補之的外甥。

元佑黨人碑上,一樣列著晁補之的名字。

公元1102年九月,徽宗禦書立碑,十月,晁補之罷官歸裏。

晁補之

晁補之詩學陶淵明。

罷歸後,他索性自號歸來子,在山東巨野的東皋老家修葺歸來園,種楊柳、耕地、喝酒,過起陶淵明式的隱士生活。

【摸魚兒 東皋寓居】 晁補之

買陂塘、旋栽楊柳,依稀淮岸江浦。東皋嘉雨新痕漲,沙觜鷺來鷗聚。堪愛處。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無人獨舞。任翠幄張天,柔茵藉地,酒盡未能去。

青綾被,莫憶金閨故步。儒冠曾把身誤。弓刀千騎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試覷。滿青鏡、星星鬢影今如許。功名浪語。便似得班超,封侯萬裏,歸計恐遲暮。

晁補之本該是個狀元。

神宗元豐年間,晁補之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是第一,可惜,當閱卷官把晁補之的策試卷子呈奉到禦案上,神宗的禦筆卻點成了開封人時彥。

狀元之名被禦筆點掉了,不過狀元之才還是牢牢地跟著他。

人人都知辛棄疾《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寫得太好,被後來名家瘋狂仿寫,其實辛詞的源頭,還在晁補之這裏。

山東巨野的晁氏,是北宋名門、文學世家。祖先可上追到漢禦使大夫晁錯,滿門星光閃耀,晁補之、晁說之、晁禎之都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

若不是這些哥哥們星光太耀眼,晁衝之原該也是大出風頭吧。

晁衝之

晁衝之是晁補之的堂弟。

在一輪又一輪的謫貶放逐中,晁衝之早早離了這趟混水,二十四歲便在陽翟具茨山隱居,自號具茨。

不過,世事無常,徽宗即位初年,他隨召回的舊黨返京,在京師一住就是很多年。

【臨江仙】 晁衝之

憶昔西池池上飲,年年多少歡娛?別來不寄一行書。尋常相見了,猶道不如初。

安穩錦屏今夜夢,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問定何如。情知春去後,管得落花無?

西池就是汴京的金明池。

晁衝之在汴京和江子之、呂本中一度玩得很嗨,以後他離開以後,甚是懷念,給江子之的詩詞裏,經常殷殷叮囑“如何一字無”、“別後君須記一書”、“別來不寄一行書”……

公元1103年的時候,晁衝之正在汴京。

公元1104年。

宋徽宗又頒布新的禁令:元祐黨人子弟不得在京居住。

因為這個詔令,一位史上著名的才女被迫離京。

李清照

身為元佑黨人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雖然已和趙明誠結婚三年,且公公趙挺之也是高官,卻還是被迫遣離京城,回到原籍明水居住。

徽宗的詔令十分苛刻——即使節日也不許黨人子弟擅自回京,於是這年重陽,孤身在外的李清照給趙明誠寄了一首【醉花陰】,委屈地述說伶仃之苦。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年輕的李清照不知道,這陣稍涼的秋風,比起將來的狂風暴雨來,真的是要溫柔多了。

數十年後,她將要承受的,是生命之沉重,不能承受也罷,咬牙承受也罷,她都不得不擔負起來,擔負起她大宋朝第一才女的使命。

公元1105年。

宋徽宗再下詔令,全國大赦,特許被貶逐的元祐黨人向內地調動。

五月初九,特赦令下,五月三十,黃庭堅病死於宜州貶所。

黃庭堅

這個八歲就自稱“謫在人間”的早慧的孩子,二十八歲被蘇軾讚歎“超帙絕塵、獨立萬物之表”的出名的才子,在相繼送走秦觀和蘇軾以後,也拂袖離去。屈指算來,他謫在人間已六十一年。

早在這年春天的時候,黃庭堅曾寫下一首送春詞。

【清平樂】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真像是讖語嗬!

北宋詞的春天,漸風雨飄零,春歸無處。

自1100年趙佶登位開始,1100年秦觀卒,1101年蘇軾卒,1105年黃庭堅卒,1110年晏幾道、晁補之卒。

數年間,多少風流,都被雨打風吹去!

自此,蘇門諸君子,尚在世的,就餘下張耒、李之儀少少數人了。

張耒

張耒也是二十啷當歲的時候就開始追隨蘇軾,和秦觀、晁補之黃庭堅並稱蘇門四學士。蘇軾的詞集裏,有很多寫給“張文潛”的,文潛,就是張耒的字。

因為追隨蘇軾,張耒三次被貶到黃州。身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隻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此後自號"柯山"。思念妻子時,他寫了這首【風流子】。

【風流子】 張耒

木葉亭皋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鬢,謾簪黃菊,花也應羞。楚天晚,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

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雲離合,青鳥沉浮。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張耒和李之儀是幼年好友。

六歲時,張耒隨父親遷居楚州,受業於山陽學館。那時候李之儀十歲,因祖父在楚州當官,也在山陽就讀。

同屬元佑黨人,他們的仕途都起起落落。

公元1106年。

徽宗詔除一切黨禁,張耒得以自黃州回到故鄉淮安,而李之儀則複官,攜妾楊姝移居金陵。路過長江時,李之儀為楊姝寫下那首著名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李之儀

【卜算子】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楊姝,是太平州的官妓。

前後貶到太平州的黃庭堅和李之儀都與色藝俱佳的楊姝交情甚深。不同的是,黃庭堅對楊姝甚為超達,而李之儀則對她一見傾心。

太平州的那四年,對李之儀來說並不太平。

第一年,兒媳去世;第二年,自己生病;第三年,相濡以沫的妻子胡淑修和唯一的兒子李堯行死了;第四年初,滿身生癬瘡,命懸一線。

幸好,楊姝出現了。

李之儀納楊姝為妾的時候,大約五十九歲,楊姝十八歲。後來幼子堯光就是楊姝所生。

但楊姝和堯光的名字會留下來載入國史,不是因為這首詞,而是因為——政和三年,李之儀因與郭祥正交惡,郭向蔡京誣告堯光非李之儀所出,李之儀竟因此受審,削職為民,聳動一時。

數年以後,李之儀去世,楊姝獨自帶著堯光生活,境況大抵是淒涼的,與李之儀生前有過交往的周紫芝感慨:“清歌低唱,小蠻猶在,空濕梨花雨”。

周紫芝在李之儀生命的最後三年出現,他是李之儀的友人,還是弟子?也許,兩者都有吧。

公元1114年。

周紫芝第一次拜謁李之儀。

周紫芝

少年周紫芝,曾對蘇門諸君子懷有長久而強烈的傾慕。奈何,卻屢屢錯過——

十二三歲的時候,張耒貶在宣州,但張耒當時心情不好,周紫芝自己也還小,沒有機會見到。

十五年後,黃庭堅貶到太平州,他要去拜謁的時候,黃庭堅卻離任了。

又數年,終於等到了李之儀貶來太平州。

政和四年七月十四日,三十三歲的周紫芝第一次拜謁李之儀。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周紫芝滯留十餘日才離去。某種意義上說,周紫芝可以算是蘇門的再傳弟子。他的詩法,得之於李之儀甚多。

但周紫芝的詞法卻得之於晏幾道。

【鷓鴣天】 周紫芝

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他自己說:少年時我酷愛小晏詞,所以那時候的詞,經常有模仿他的。

細瞧他的句子,他的意境,是不是和小山很象很象——果然不愧是小山的粉絲。

三年後,周紫芝第二次拜謁李之儀,不久,李之儀過世。

又三年,天下開始亂了,方臘起事,周紫芝攜全家逃往山區避亂。

公元1120年。

就在周紫芝逃難的這一年,大晟府開始裁撤冗員。

簡單說,大晟府是全國最高級的官辦作詞機構。文藝皇帝徽宗網羅來一批懂音樂的詞人,寫新詞、造新聲。其中尤以萬俟詠最為絕出。

萬俟詠

據王灼記載,萬俟詠的詞在北宋紅得發紫——

《碧雞漫誌》裏說:每出一章,信宿喧傳都下。

《中國古代文學事典》也說:每出一詞,次日即盛傳於都城。

【長相思 雨】 萬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王灼說他是“元佑時詩賦老手”,但屢試不第,於是絕意仕進,寄情歌酒,自號“大梁詞隱”——倒是很有些像柳永的。

南渡以後,萬俟詠很不得意。

他的集子也沒有傳下來,他是有集子的,叫《大聲集》。

萬俟詠入大晟府為製撰,大約有五六年的時間。大晟府裁撤冗員的時候,他已離開了,正任秦川茶馬司幹當公事。

後來大晟府因為金兵南下徹底關門,那是公元1125年的事了。

公元1125年。

是年金兵南下、大晟府關門,但七十四歲的賀鑄並未見到,他早於春二月病故於常州的僧舍。

賀鑄

七十四年的人間路,於賀鑄,當是解脫吧。

回望來處,那個曾“交結五都雄”、“俠氣蓋一座”的少年,生來便具異相——身量高,麵色鐵中透青,雙眉豎立,透著殺伐果斷的煞氣。他還是宋太祖賀皇後的族孫,妻子亦出自宗室。

但年少時的淩雲壯誌,最後俱化作了黃粱一夢。

也許因為北宋立國的根本是重文抑武,或者是朝廷嚴控外戚幹政,又或者是賀鑄自己性格上的原因?

總之賀鑄愈來愈對仕途灰心,未到離休年齡便早早辭職,定居蘇州。

他最有名的那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就寫在蘇州橫塘。

【青玉案】 賀鑄

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隻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因為這首《青玉案》,賀鑄被稱為賀梅子,永留詞史。

而他的生命,定格在了靖康之變的前兩年。

此前四年,周邦彥已經去世了。

沒有看到北宋的滅亡,不用經曆兵亂中的逃竄,這是他們的幸運。

公元1126年。

金兵再次南下。

公元1127年。

金兵攻破汴京,靖康之亂爆發。

中原大亂,無數人避戰南渡,卻有一支人馬北上。那是被押解的宋徽宗父子。

趙佶

宋徽宗趙佶與其子欽宗趙桓此時已不是皇帝了,他們是金兵的俘虜。

北宋,亡了!

金帝將汴京城擄掠一空,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共三千餘人,並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書畫珍藏等等,全部押送北方。

欽宗沿鄭州北行。

徽宗自滑州北行。

那時正是四月,路上杏花盛開,徽宗見了,禁不住百感交集。

【燕山亭 北行見杏花】 趙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他若是細想,也許會覺得曆史何其重複。

一百多年前——

也有一位君王帶著三千多人北上,那是吳越國的君主錢弘俶。

而另兩位被北宋滅了國、俘虜北上的後蜀君主和南唐君主,和他一般才調絕倫。

車馬轔轔,愈去愈遠。

也許徽宗心中仍然存著“願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皇帝”的念想,但趙構,已在臨安建立了新的宋朝。此後北宋的春天隻能存在佶夢中。

真個是萋萋芳草憶王孫。

那些年光芒耀目的文采風流,到此,終於盡了。

春歸何處?是渡江天馬南去了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