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這個德國小鎮居民自稱“中國人”,中文是官方語言,春節比我們還熱鬧!

(2019-02-07 07:28:25) 下一個

他們為什麽這麽愛中國?到現在為止依然是個謎。 小時候,大家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有新衣穿,還能一家人其樂融融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熱鬧極了。 可現在,生活好起來了,很多人卻說:這年味啊,是越來越淡了···

然而,在德國的巴瓦利亞州,有一個叫迪特福特的小鎮,每年2月,老外過年比我們還熱鬧!

滿滿的中國風不是,這裏是德國的一個小鎮,名叫迪特福特,每年2月份,小鎮都會舉辦為期5天的“中國人狂歡節”。

節日期間,所有的居民會穿上中國古代服飾,小鎮被紅燈籠、福字、彩旗裝扮一新,大家嗨翻天不算,還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是“巴伐利亞的中國人”(Bayrische Chinesen)!

對了,人家還有自己的皇帝和獨創的國歌……

看看他們,全部是深鼻高眼的歐洲人模樣,可以肯定的說,和中國血統沒啥關係哈?

要不是臉不同,還真就差點以為這是中國哪個地方的新年狂歡。

而小鎮上也沒幾個華人…… “中國人狂歡節”從何而來?難道是借著中國春節蹭熱點?

可是再查查曆史,這個“中國人狂歡節”居然自1928年起,年年舉辦,至今已是響當當的第90屆了

辣麽這謎之“中國人狂歡節”是咋來的?

其實對於這個節日的來源,並沒有具體的考究。但是追溯曆史,早在幾百年前,當地人與中國有密切的貿易往來是肯定的,比如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

因此專家推斷,由於兩地交流多了,小鎮居民愛上了這遠道而來的東方文化,於是便按照自己的想像,最終創造出了“中國人狂歡節”。後來這裏也因此被稱作:中國城。

早在1928年就有了第一屆“中國人狂歡節”

據說在當地,中國人狂歡節的重要程度堪比聖誕節,中文還被列入官方語言(雖然會說中文的沒幾個)……

在節日期間,鎮子上到處都充滿了中國元素,頗有穿越的效果?

人們換上中式服裝,不管是清朝的、唐朝的……總之是中國的就對頭!

舞龍舞獅踩高蹺……熱熱鬧鬧的各種慶祝活動還真的有濃濃的中國味呢~

而每年“中國人狂歡節”中最閃耀的,當屬萬人之上的皇帝了~

八抬大轎出巡,受到所有子民的熱烈歡呼!

節日裏要舉行隆重的登基大典!

此時的巴伐利亞已經被稱為“巴伐利亞中國”,皇帝要頒布詔書給全鎮的“炎黃子孫”,祈福來年風調雨順,鎮泰民安……

話說這位皇帝叫福高帝,是第11任皇帝,盡管裝束從秦朝穿到清朝沒個準兒,但是帝王範兒滿滿有木有?

據說“巴伐利亞中國”的皇帝是終身非世襲製的,前一任皇帝去世後,小鎮居民會選出下一位統治者。而這位福高帝,就是當年在節日上砸金蛋砸出來的,真是鴻運當頭!

話說回來,如此隆重盛大的節日,怎麽能少得了美食?不用多想,餃子一定是主角了。

不過這裏的餃子不是白菜肉或韭菜肉的,而是大蒜香腸餡兒的? 原因不是他們吃不慣傳統的中國餃子,而是一直沒弄清餃子餡兒的配方……

再來說說迪特福特,德文寫作Dietfurt,是一座千年小鎮,位於德國西南巴伐利亞州的北部,坐落於國家級度假勝地阿爾特米爾河穀自然公園中,自然環境一流。

小鎮的古建築保護良好,歐式傳統的尖頂小屋,石板路帶來濃濃的懷舊氣息,充滿了曆史故事。

走在這樣一座血統純正的歐洲小鎮裏,突然就看到與中國有關的東東,十分有趣?

小鎮口就豎立著一塊石碑,上麵清楚地刻著:距離北京天安門廣場7698公裏~(德國式的認真)

來到鎮政廳前,一座圓形噴泉會勾起你的好奇心。這是個中國清朝官員模樣的雕塑,圓圓臉,留著八字須,戴著尖尖帽,展開歡迎的雙臂,呆萌呆萌滴。

他的肚子不斷流出清泉,泉水旁還豎著一塊石碑,上麵寫著:“迪特福特——巴伐利亞的中國”。每當節日來臨,這座雕塑必定是重點裝扮對象?

小鎮還有一條 “氣功之路” ,牌子上專門畫著氣功圖解?

如果你在節日期間來到,這樣熱烈的歡迎橫幅隨處可見~

如今小鎮的“中國人狂歡節”名氣越來越大了,每年吸引不少遊客前去打卡?

大概連八旗子弟都想不到,當年轟然崩盤的大清,會以如此一種想象的形式,戲劇般地重現在萬裏之外。

過年,大家都會吃餃子吧?告訴你們個秘密:迪特福特人過節也會包餃子。隻不過他們一直搞不清餃子餡的配方,所以,直到現在,餃子裏一直放大蒜和香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魯鈍 回複 悄悄話 有趣。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