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那時候,有一種浩蕩的大工程,叫“儲備大白菜”。一到冬天,無論是平房大雜院還是紅磚、灰磚居民樓都會在幾天內變成大片的“白菜地”。
那時候,白菜肉餡餃子堪稱是餃子裏麵的經典款,始終保持著無法撼動的位置。
那時候,一家人吃飯的時候餐桌上一定少不了“大燴菜”。白菜、豆腐、粉條,要是再放點肉和蝦皮提提鮮,那味道簡直一級棒。
那時候,冬天吃過晚飯後總會趁著灶炕裏的炭火烤上幾個粘豆包,外邊香脆可口,裏邊是粘軟的皮、綿甜的餡。
那時候,冰糖葫蘆是冬天最常見的小吃。在孩子眼裏,沒什麽事是一串冰糖葫蘆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來兩串。
那時候,隻要看見賣烤紅薯的老大爺就挪不動腳步,一定得纏著大人買上一個熱氣騰騰的烤紅薯才肯罷休。
那時候,糖炒栗子還得靠人力,一隻煤爐、一口鐵鍋、半鍋鐵砂。隻見師傅舉這個大鍋鏟賣力翻炒,那香味能飄出幾條街。
那時候,冬天的水果不是很多,最愛姥姥家瓷盆裏的烘柿子。一顆顆青澀的柿子變得紅紅軟軟,把蒂掀起,嘴巴湊上去一吸,柿子就統統進入了嘴中。那感覺,簡直了。
那時候,有一種手藝活叫“打煤球”。每年秋涼時,各家各戶都是自給自足。一起在房前屋後的空地打煤球,待晾幹後整齊的碼放在牆角。
那時候,洗澡都是去澡堂子。孩子們最喜歡在大大的公共浴池裏灑歡,就好像是在恒溫遊泳池。
那時候,雷鋒帽絕對是冬日裏的時尚單品。男女老少出門都要戴它,又厚實又有型。
那時候,和雷鋒帽配套的還有一定得“提溜個繩兒”的棉手套。掛在脖子裏,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把手套搞丟了。
那時候,有一種暖床神器叫“熱水袋”。晚上睡覺前一定得給它灌滿熱水,蓋子擰緊,然後扔到被子裏。
那時候,家家戶戶蓋得都是緞麵大棉被,自家彈的棉花做的被子特別暖和厚實。
那時候,冬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去河麵上溜冰。即使天氣再冷也阻擋不住出門玩雪的熱情。
那時候,冬天的棉襖棉褲都是姥姥和奶奶親手做的。棉褲兩側的鬆緊帶要掛在中間的紐扣上,每次著急上廁所時都要和鬆緊帶鬥爭半天。
那時候,人們的物質條件也許有些匱乏,但卻擁有著最簡單的生活和最純粹的快樂。
轉眼30年過去了,那些伴隨著一代人成長的老物件很多都已不見了蹤影,隻剩下了懷念。
那些年的冬天,很冷,卻也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