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老照片 - 八十年代麵麵觀

(2018-06-28 08:40:47) 下一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市民在商場購買鮮活的豬肉。

 

水牛是江南人種田的工具。

 

鋪就的油漆馬路。一馬平川的塞外風光。

 

80年代的課堂,學生們很積極。

 

80年代的香港。處在世界經濟發展大潮前沿的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之一。

 

某縣群眾正在慶祝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80年代,飽受壓抑的文藝界吹起了一股外來風,日本女歌手裸露雙肩傾情歌唱。李振盛/攝。

 

鄧小平視察蛇口。

 

8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民們落實“包產到戶”政策,正在劃分土地。

 

80年代百姓的服飾脫離了藍灰的暗淡,變得花樣繁多起來。圖為一群光彩照人的女士在街上。

 

還記得嗎?小時候的衣服都是媽媽親手做的。連扣子掉了,媽媽給縫上。

 

村民們扛著家什下田去。道路已經是油漆路了。久保田博二/攝。

 

80年代的衣服商場,姑娘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看到後麵的電視機了嗎?這已經是生活條件很優越的家庭了。

 

粉碎四人幫後,哈爾濱首次舉行了百對青年集體結婚典禮,分別身著中山裝和花布棉襖的新郎、新娘們坐在毛主席和華主席畫像前接受祝賀。李振盛/攝。

 

改革開放的春天裏,三輪車上的奶奶專注地望著天安門前的熱鬧情景。李振盛/攝。

 

改革開放初期,許多農民仍然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小農生活。蕭雲集/攝。

 

農民從紡織品交易市場滿載而歸。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能夠從事多種經營,解決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蕭雲集/攝。

 

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有溫州人,溫州人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乘著改革開放的勢頭,溫州人的生意遍及全國。圖中的溫州人正頂著寒風在北京街頭賣衣服。蕭雲集/攝。

 

時代發展到1984年,百姓的發型也追求“資產階級情調”了。圖中的人正在做發型,吸引了周圍的姐妹們的關注,想著回頭自己也弄一個。蕭雲集/攝。

 

思想解放的農民組建起劇團來,為邊遠的地區送戲。圖中乘船的村民要出去演出。蕭雲集/攝。

 

農民們自己富裕起來了,1985年2月,蒼南縣的21位農民專業戶還召開起了自己的記者招待會。蕭雲集/攝。

農民們自己有東西吃了,生產經營也自由了。圖中是1985年的情景,農貿市場上的農民在趕集。蕭雲集/攝。

 

忙裏偷閑,賣菜的老爺爺也翻書長見識呢。蕭雲集/攝。

 

"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著個胖娃娃……",典型的80年代農村媳婦“回娘家”的情景。蕭雲集/攝。

 

話說現在你還能看到免費電影嗎?有過在鄉村看電影的經曆嗎?這可是80年代農村娛樂的重要方式呀。晚上放電影了,村民們呼朋引伴,吆喝上一群人,早早地感到放電影的地方好占一個好位子。蕭雲集/攝。

 

隨著中國體育在世界大顯身手,尤其是乒乓球名列前茅,民間也興起了這種時髦的體育活動。1986年,圖中的孩子正在進行乒乓球激戰。蕭雲集/攝。

 

某縣正在進行計劃生育宣傳演出。蕭雲集/攝。

 

溫州農村的農貿市場。蕭雲集/攝。

 


農民們也逐漸接受先進的生活觀念,1985年1月,浙江紹興的計劃生育宣傳隊為鄉親們演出文藝節目。蕭雲集/攝。

 


青年人思想開放,機關青年們跳起了交誼舞。蕭雲集/攝。

 

1985年夏天,一群追求時尚的年青人掀起了學習吉他的熱潮。蕭雲集/攝。

 

樂什麽呢?80年代的機關氣氛悠閑,辦公室的故事簡單。蕭雲集/攝。

 

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在很多地方,土葬仍然盛行。但隨著火葬的全麵推行,這種場麵也逐漸減少了。蕭雲集/攝。

 

三輪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1989年某縣城的三輪車“大集合”,群眾也可以通過三輪車載人增加收入。蕭雲集/攝。

 

1984年,一些縣城的交通狀況還不發達,火車售票處擁擠不堪,設備簡陋,線路和車次還很少。蕭雲集/攝。

 

1982年,小巷中的居民正在給自家的蜂窩煤通風。可能現在的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蜂窩煤長什麽樣子了。葉健強/攝。

 

1983年,某不負責任的爸爸居然開心地把自己抽過的煙給孩子抽。葉健強/攝。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位老婆婆肯定深諳這個道理,她正在撿地上灑落的玉米。葉健強/攝。

 

廣州是中國開放的前沿。20世紀80年代,珠江輪渡十分盛行,隨著一座座大橋的拱起,渡口逐漸一個個關閉了。圖為1984年的芳村渡口,人與車擁擠著等待上船。葉健強/攝。

 

80年代,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1984年的某天,機場民警還熱情地為老外撐起了傘。葉健強/攝。

 

都說“遛鳥”是老北京人才幹的事情,但許多其他地方的老人也將清晨提著鳥籠漫步公園當成了一大樂趣。瞧這爺孫倆,多有意思!葉健強/攝。

 

1985年,街頭上騎自行車的年輕母親。這可真是拖家帶口的,騎車技術肯定不一般吧!葉健強/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流動加速,大城市裏的外來務工人員也越來越多。帶著強烈希望的人離家別口來到陌生的城市,其中的艱辛也隻有他們自己才能體會吧!葉健強/攝。

 

雖然統一裝上了水龍頭,但水卻沒有按時送來。1987年8月,忙活了一天的職工們也不得不到街上唯一的提水處提水。葉健強/攝。

 

圖為正在垃圾旁經營的水果攤。許多農產品批發市場仍然處在無序的管理狀態下,個體經營者自己又缺乏組織,秩序混亂,垃圾遍地。葉健強/攝。

 

1988年4月,照片上的這位身上夾滿了木夾的男子,看他的表情,顯然是出師不利。葉健強/攝。

 

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農村大都有這樣的經曆:粗心的母親,光腚的小屁孩。葉健強/攝。

 

雖然傾盆大雨,旋風陣陣,但交警的敬業精神不減,依然堅守在崗位上維持秩序。葉健強/攝。

1989年,為了抓兩名逃犯,廣州大沙頭數百名市民都出動了,最終成功地將歹徒圍堵在了下水道裏。葉健強/攝。

 

如果圖中的男孩再小一點,把地點移到山清水秀的鄉村,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幅令人開懷的田園嬉戲圖。城市環保意識和衛生意識還有待提高。葉健強/攝。

 

80年代,學習雷鋒盛行。1984年9月,某小學二年級的小學生在街頭遊行,表示“我們也要學雷鋒”。石寶琇/攝。

 

城市中的大板樓雖然設施不齊全,但鄰裏天天見麵,互相排憂解難,倒是人情味充足。石寶琇/攝。

 

為了紀念五一勞動節,陝西鐵路分局組織了“咱們工人有力量”的合唱晚會。石寶琇/攝。

 

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圈占了學校、幼兒園的操場和露天場所,但依然擋不住孩子們玩耍的熱情。

 

1987年6月1日,小朋友們趁著公園不收門票快樂地過足遊戲的癮。石寶琇/攝。

 

人們對城市綠化的觀念也發生改變,不但寬容野草的生存,還有意開辟綠地供遊人休憩。

 

圖中的人正舒坦地躺在公園草地上。石寶琇/攝。

 

當年溫泉隻是有錢人享受的待遇,也隨著對群眾的廣泛開放變得“接地氣”了。石寶琇/攝。

 

在陝北農村,因為隻有到了春節才有時間,兒女的婚事大多被安排在這時候,春節和孩子婚事一起慶祝,倒是喜上加喜,使節日氣氛更濃。石寶琇/攝。

 

1989年6月8日,甘肅省村民正在等待觀看一年一度的“觀音娘娘出巡”典禮,這可是祈求福祿的大事,不敢馬虎。石寶琇/攝。

 

在一些偏遠的地方,正規的牙醫診所還很少,百姓的牙病多是讓江湖醫生來看。石寶琇/攝。

 

"咿咿呀呀——"台上上演那千古春秋,可惜學生娃們看不懂,於是說"要是現代流行歌曲,該多好"石寶琇/攝。

 

跟著大人曬糧食大約是很多農村娃們的溫馨記憶。1982年,一群小夥伴們正在努力地幹活。當時,收獲的糧食還要根據家中人口交給國家一定的“公糧”。石寶琇/攝。

 

民國和抗戰中為了逃難而移民於西安古城牆的老河南們忘不了自家的“河南梆子”,每天下午為群眾們演出。石寶琇/攝。

 

雲南香格裏拉森林覆蓋率非常高,但20世紀80年代,亂砍濫伐現象非常普遍,直到國家嚴禁長江中上遊進行森林采伐,這種場麵才很少見到了。徐晉燕/攝。

 

雖然裹著小腳,但這位奶奶還是跳起了迪斯科舞。徐晉燕/攝。

忙裏偷閑,掰手腕。徐晉燕/攝。

 

雲南楚雄的人們對跳腳十分熱衷。徐晉燕/攝。

 

皮影戲在北方十分流行,但在雲南的騰衝也出現了。這位藝人手中的皮影戲很奇異,看上去更粗獷些,而且形象也不再是曆史故事中的形象,而是當地民間鬼神。徐晉燕/攝。

 

某偏遠地區小學的乒乓球台,雖然簡陋,但已經很難得了。徐晉燕/攝。

 

摸銅佛是雲南姚安人的重要傳統,該銅佛有名有姓,叫作高奣映,據說可以治病祛痛。徐晉燕/攝。

 

老一輩人仍然保持過中元節的習俗。從他們的臉上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徐晉燕/攝。

 

住在這個小院子中的這戶人家,也不知在這裏繁衍了幾代人。小院在來來去去中就漸漸老了。徐晉燕/攝。

 

在計劃生育還很難實行到偏遠地區的時候,很多人家生育甚至十幾個也不稀奇。而現在,年輕一代再像父輩那樣生七八個孩子已經不可能了。王藝忠/攝。

 

仔細看清了,這個簡易的籃球框是在一顆上年紀的樹上啊。但孩子們對體育的熱情依然不減。圖為1985年的西雙版納猛罕鎮。王藝忠/攝。

 

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兒時美好的記憶,對於西雙版納傣族的很多放牛娃來說,他們的童年就是藍天、白雲,還有那頭老牛。王藝忠/攝。

 

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隻要那個喇叭一聲吼,全村上下就全出動了。王藝忠/攝。

 

1988年,河邊的母親與孩子。王藝忠/攝。

 

大自然賜予西雙版納的溫泉曾經是一個男女共浴、其樂融融的大澡堂。隨著旅遊開發的大規模開展,雖然給他們帶來了經濟效益,但也使他們失去了與自然的和諧。王藝忠/攝。

 

雲南“賧”的祭拜儀式。王藝忠/攝。

 

這是雲南一位120歲的老壽星,據說生活在熱帶地區如此高壽簡直是一大奇聞。參透人生的老人對死亡毫無恐懼:“我什麽時候可以死?”“您長命百歲不好嗎?”“不啦,……早就想死了為何就死不掉?”王藝忠/攝。

 

生活在深山中的人,不得不祖祖輩輩用竹桶從很遠的地方取水。而取水的工作也成了家中孩子們日常的工作。王藝忠/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入學日子,山中的孩子也在夢想著自己的未來。軍人是他們崇拜的偶像,大蓋帽自然是他們的時尚。王藝忠/攝。

 

小朋友們在努力學習。李振盛/攝。

 

曾經是著名小商品市場的青島即墨某路,到90年代由於政府“退路進室”政策而不複存在。吳正中/攝。

 

老、中、小三代向乘客兜售糖葫蘆。吳正中/攝。

 

20世紀後期,養路工作大幅度機械化。但因為沒有任何機械能像人那樣做的準確,所以“抬軌”工作仍不可少。石寶琇/攝。

 

從1986年開始,鐵路公安突擊嚴打”鐵道遊擊隊“。圖中是西安市鐵路公安幹警正在審問盜車嫌疑犯。石寶琇/攝。

 

沿海地區的居民時常受到台風的困擾。圖中為浙江蒼南群眾在抵抗台風。蕭雲集/攝。

 

1980年7月,一部以宣傳廬山風光為主的電影《廬山戀》在江西播出。誰也沒有想到,這部定位於風景抒情片的電影會在一夜之間風靡全國,成為了愛情題材的代表引領了整個八十年代,並影響至今。

 

那時候的飯館大多都還是國營的,吃飯得先去櫃台開票。

 

對於領袖人們從小的教育就是充滿了崇敬和感激。

 

那時候國人還沒習慣地鐵這種公交方式,所以地鐵站裏顯得有些空蕩蕩的。

 

地鐵上也不用擔心被擠成了沙丁魚罐頭。

 

那時候大人們總喜歡把自行車停在路旁,然後找塊空地一蹲就開始圍著打牌下棋。

 

沒有和諧號出門遠行是一個漫長的旅途,冒著濃濃蒸汽的車頭現在已經很難再見。

 

火車站對於中國人來說一直都是那麽的擁擠。

 

無論什麽時代,百貨大樓裏都是人來人往,萬國旗一般掛著的毛巾櫃台前,營業員並不會為了銷售而賣力推銷,國營大鍋飯裏總少不了她的那份。

 

那時候民航還屬於部隊,是空軍建製的一部分。

 

80年代的中國是真正的自行車王國,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是國人代步的首選。

 

藍白灰是那個年代中國人穿在身上的主色調。

 

穿著花格子襯衣牛仔褲,手帶電子表的時尚青年,這些fashion的裝扮在那個年代不是你想買就能買的。

 

那個年代可樂飲料不是國人解暑的首選,口渴了一分錢一杯的涼茶和糖水才是最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