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上山下鄉、開辟北大荒、高考恢複、改革開放……照片記錄曆史,將我們拉回了過去。
1960年代初期,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五一”勞動節“大頭娃娃”表演。
1960年代初期,“五一”勞動節,在公園等待表演節目的孩子們。
北京頤和園,參加節日聚會的學生。
1950年代—1970年代,先後有數萬名知識青年響應號召,來到北大荒地區,開墾荒地、改造沼澤。翁乃強於1968年開始,一路跟隨知青,記錄他們的生活。
1968年,知青們剛剛乘船來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點。
知青修建橋梁。
動手蓋房子。
養豬。
拖拉機秋收。
采石場政治學習。
1970 年,雲南峨山彝族自治縣,知青與農民下地勞動。
與彝族自治縣的老人話家常,熟悉的炭火盆。
1971年,秋收時節的勞作間隙,宣傳隊員表演“數來寶”。
1971年,河北固安,小學生在麥收時節參加勞動——挑麥種。
1971 年,大連獐子島,以文淑珍為代表的幾位女性衝破傳統觀念,出海捕魚。“三八”號在黃海捕獲大量對蝦,創造了當時對蝦捕撈的高產紀錄。對蝦的出口是那個年代國家獲取外匯的重要途徑之一。
1971年,故宮重新對外開放,趴在窗前仔細看的市民。
1972年,廣州電業局女子帶電作業班在維護高壓線。坐在高壓線上作業,表情輕鬆。
1977年1月,周恩來總理逝世一周年之際,人民群眾到天安門寄托哀思。
20世紀70年代末,高考恢複後,大批知識青年開始積極備考,各地的圖書館、教師都坐滿了學習的人們。尤其是1977年、1978這兩年高考,集中了眾多考生,年齡跨度極大。
1977年,中國恢複高考後的考生。
廣東圖書館,讀者在認真學習。
湖南衡陽南嶽鎮,一位年輕爸爸背著娃娃在看小人書。
北京五中參加高考的學生。牆上刷著標語:青年們要充分認識自己所負的責任,祖國在期待你們,人民在期待你們,革命在期待你們。
1970年代,江蘇淮安農民在手工縫製地毯。
1970年代,浙江嘉興的繡娘正在做繡花鞋麵。
1970年代,首鋼軋鋼廠建成試車。
1970年代,北京街頭賣蟈蟈的小販。
1970年代末,廣州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人們的視野變得開闊,想法越來越多元化。隨著經濟的複蘇,市場變得日益活躍,票證製度、定量供給製度的取消使物質商品豐富,整個城市透出蓬勃的生機。
擁在貿易公司櫃台前選購商品的顧客。
順德糖廠運送甘蔗的船。
上班時間,廣州海珠橋的單車車流。
廣州製作南獅獅頭的老藝人。舞獅是一項中國傳統節慶表演活動,南獅造型威武,色彩豔麗,
一般用竹子做骨架,輔以紙和配飾。
河沿邊的早市,人們在挑選新鮮蔬菜。
電視機進入家庭,一位市民把剛剛購買的彩色電視機放到自行車後座上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