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奉天,城牆東北角樓。司督閣(英)/攝。這是關於沈陽最早的照片,照片為後期人工上色彩照。
沈陽,別稱盛京、奉天,是遼寧省省會。
位於中國東北部、遼寧中部、北依長白山麓,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鎮方城隸屬燕遼東郡襄平縣,此為沈陽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餘年。
1625年,後金(清的前身)遷都沈陽,並改沈陽為盛京。清兵大舉入關之後,建都北京。
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今沈陽設奉天府,自此"奉天"之名方開始正式出現,並一直沿用至民國的北洋政府時期。
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易幟,服從於南京國民政府。自1929年起,奉天重新改稱沈陽。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複,"奉天"恢複"沈陽"名稱,並沿用至今。
1900年,奉天城四平街(今中街)上繁忙熱鬧的景象。
1905年,奉天城四平街(今中街)。這是從沈陽懷遠門(大西門)城樓上拍攝的照片。喬治·莫理循/攝。
1905年,沈陽懷遠門(大西門)。喬治·莫理循/攝。
清末,奉天城四平街(今中街),來往的行人與馬匹。
1905年,奉天鼓樓南大街(今沈陽沈河區正陽街)。
1907年,奉天官員。沙畹/攝。
1912年,奉天方城,城牆毀於1949年。斯提芬·帕瑟/攝。
1912年,奉天城四平街(今中街)上,商賈林立,雲龍招牌下是一家經營幹菜、紙張及洋貨的店鋪。那個時候,四平街上已有了路燈。斯提芬·帕瑟/攝。
1912年,奉天,鄉間的農家,婦女梳著高高的發髻,男的大煙袋不離手。斯提芬·帕瑟/攝。
1909年,奉天,鐵路護衛兵。張伯林/攝。
1909年,奉天,大英煙草公司廠房(位於今天的沈陽沈河區市府路原沈陽絲織廠內)。
1936年,奉天,懷遠門(大西門)被日本人拆除後的樣子。
1912年,奉天鼓樓。
1920年,奉天四平街(中街)鍾樓。
1920年代,奉天中山廣場,可以清晰的看到“紀念日俄奉天大會戰紀念碑”。
1920年,奉天,四平街(中街)上店鋪林立。
1925年,奉天,西塔。西塔建於1640年,塔旁建有一座喇嘛寺院,名為"延壽寺"。
由於過分殘破,西塔於1968年被折除。1998年,為恢複"盛京八景"之一的西塔和延壽寺,沈陽市建委籌措3000萬元專項資金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進行了複建。
1928年6月,奉天,皇姑屯事件,張作霖乘坐的車廂被炸後的場景。
1929年,沈陽,“悅來棧”旅館。
1931年9月18日,日軍占領沈陽。
1932年,奉天北街,有軌電車沿街開過。
1930年代的沈陽站。
1932年,奉天,日本關東軍司令部。
位於沈陽和平區中山路101號,曾為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奉天支行,現為沈陽總工會辦公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即1931年9月19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從旅順遷至沈陽,駐在此地。
1938年,奉天,小西關(前方是原沈陽市政府大樓)。
這是曆代清帝來盛京必經之路,鐵製關門上立有"陪都重鎮"匾額,民間稱之為龍門。
1938年,奉天,日寇建成的"柳條湖事件"標杆與爆破地點"紀念碑"。
"柳條湖事件"是日本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導火索,對日本侵略者而言意義重大。
因此,日寇占領東北後,柳條湖事件發生地被日本視作“風水寶地”加以“紀念”。
1946年3月11日,蘇軍撤離後的沈陽火車站。
1946年3月13日,國軍進駐沈陽司令部前的衛兵。
1946年3月,沈陽市中心,蘇聯人樹立了一座高聳入雲的紀念塔。
塔頂上放置的是蘇聯坦克,以紀念滿洲戰役和宣示蘇聯對滿洲國地區的占領。
1946年3月,沈陽,兩個蘇聯紅軍軍官一人一個摟抱著中國和日本女孩,他們喝得酩汀大醉。
1946年3月,沈陽,帝國飯店門口交叉著蘇聯和中華民國國旗。
門框上懸掛著斯大林、列寧、孫中山、蔣介石畫像,拱形裝飾物上用中文和俄文寫著“中蘇兩大民族聯合起來”。
1946年5月29日,沈陽,國民黨豎立的“國家至上民族至上”鼓舞人心的立柱。
1948年1月,沈陽,國民黨兵用刺刀捅進騾車裏,探查裏麵是否藏有"共軍"。
1948年1月,沈陽,一個國民黨軍官在訓導一群女俘,誣稱她們是供敵方享用的,她們其實是被找來“作秀”的。
1948年1月,沈陽,一支國民黨軍給養運輸隊開進奉天城。
1948年11月2日,沈陽中街,解放軍入城官兵慶祝沈陽解放。
1956年7月1日至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沈陽審判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長官武部六藏等28名日本戰犯。
這是證人譚仲將在刑訊時的傷痕給被告人木村光明看。於肇/攝。
1956年,沈陽, 星期六的夜晚工人俱樂部舞會,男女之間跳華爾茲時有些尷尬和不適宜。湯姆·哈金斯/攝。
1957年春節,沈陽風動工具廠的工人鞠複海(新郎)和俞鳳仙(新娘)在婚禮儀式上接受朋友們的祝賀。於肇/攝。
1958年,沈陽重型機械廠,職工與家屬“土法煉鋼”成功。蔣少武/攝。
1958年6月,沈陽農業機械廠研製成功18馬力“創造號”蒸汽拖拉機。蔣少武/攝。
1958年12月,沈陽市紅旗小學的學生集體吃食堂。蔣少武/攝。
1959年,沈陽,工人村周末舞會。
1959年,沈陽,專車接送育嬰的女工上下班。
1959年,沈陽,工人新村裏的菜攤。
1959年,沈陽,家庭聚會。
1966年,造反派在沈陽火車站廣場前占據了一個至高點。蔣少武/攝。
1966年國慶節,沈陽,市府廣場上熱鬧非凡,這是文革開始的第一個國慶節,意義重大。
1967年,沈陽,30萬人參加的批鬥大會,批鬥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部部長喻屏,東北局書記處書記顧卓新。
1967年8月,沈陽市公安局大樓。蔣少武/攝。
1968年8月,沈陽二十萬知青響應毛主席號召,到農村插隊落戶。
1968年,沈陽,紅衛兵遊行向毛主席表達忠心。
1968年,沈陽,遼寧日報成立革命委員會。蔣少武/攝。
1969年4月,沈陽女工慶祝"九大"召開。蔣少武/攝。
1970年代,沈陽水泵廠(鐵西廠區熊家崗路),站崗的民兵。
1976年,沈陽機床一廠車間的大字報。蔣少武/攝。
1979年,沈陽和平大街,一對兒戀人騎著自行車手拉著手。
1979年,沈陽市文化宮劇場。
1980年,沈陽鍾廠生產的金杯牌掛鍾可是搶手貨,是家庭過日子的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四大件之一。
1982年,沈陽太原街北口,市郵電局報刊服務社。當年《大眾電影》雜誌很難買得到。
1983年,沈陽中山路,無軌電車。
1983年,沈陽中街。
1983年,沈陽,馬路灣新華書店
1983年,沈陽,勝利大街民主路。
1983年8月,和平區環衛局的掏糞工,那時的旱廁很多。
1983年,沈陽京劇團和評劇團扮演身殘誌不殘的時代青年楷模——張海迪的女演員們。
1983年,沈陽,無軌電車的電線出了問題,電車公司正在搶修,照片中還有一位白色製服裝束的交通警察。
1984年,沈陽,一位母親和兒子經過毛主席雕塑前。久保田博二/攝。
1980年代,沈陽站。
1984年,沈陽中華路。
1983年,沈陽,當年的電信大樓,這樣的建築在當年不多見。
1985年,沈陽青年大街,沈陽地標建築——遼寧體育館(如今已經被拆掉被萬象城取代)。
1980年代,沈陽,市府廣場。
1985年,沈陽皇姑區,崇山西路。
1987年兒童節,沈陽機車車輛廠小學的孩子們。
1988年,沈陽,太原街和中華路上。
1989年,沈陽,五裏河體育館。
1989年,沈陽,三輪挎鬥摩托車帶上了自行車。
1990年,沈陽太原街步行街北口,沈陽第一百貨商店,它的右側是遼寧省外文書店。
這兩座建築原本也都是早年日偽時期留下的,可在十年前為了開發商業地產而被拆掉了。
1990年初春,沈陽市公安局搞的一次犯罪嫌疑人遊街示眾,行駛到和平區中華路時的場麵。
1990年,沈陽,紅旗廣場的外地打工者。朱憲民/攝。
1990年,沈陽,街頭親密散步的男女與皺眉頭的行人。謝軍/攝。
1992年4月,沈陽,趕路的老倆口。謝軍/攝。
1993年,沈陽,趕火車。謝軍/攝。
1993年,沈陽,運送電視。謝軍/攝。
1994年8月,沈陽市青年大街,兩個青年人拿“大眾讀書社19分社”的牌匾經過城市最寬的馬路。謝軍/攝。
1995年6月,沈陽市強製戒毒所,戒毒的女人。謝軍/攝。
1995年7月,沈陽五裏河體育中心,參加明星足球隊的趙本山在做賽前熱身。謝軍/攝。
1996年10月,沈陽中山廣場,由可口可樂公司讚助的兒童繪畫比賽在毛澤東塑像下舉行。謝軍/攝。
2007年,沈陽,邊下棋邊等活的個體貨運司機。謝軍/攝。
2007年,沈陽,準備坐花轎留個影的獨生子女。謝軍/攝。
2007年,沈陽,在懷遠門逛地攤的“球迷皇帝”羅西。謝軍/攝。
2007年2月12日15時整,灰飛湮滅的沈陽五裏河體育場。謝軍/攝。
2008年4月,沈陽,懷遠門舊物市場上的男人。謝軍/攝。
2008年,沈陽北陵公園,交通協婦女雨中倚在燈柱前休息。謝軍/攝。
2008年,沈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謝軍/攝。
2011年,沈陽北市場,有獎套圈。謝軍/攝。
2011年,沈陽,一位騎電動自行車的婦女經過在建地產項目。謝軍/攝。
2013年4月,沈陽市中山廣場,小朋友。謝軍/攝。
2016年,沈陽,"九·一八"紀念碑前的快餐車。謝軍/攝。
2016年,沈陽悅賓街一號,台灣建築師李祖原設計的沈陽方圓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