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文 | 梁曉丹
轉自:單向街書店(id:onewaystreet2013)
1900年,華勇營的士兵。
這是英國完全無視清政府主權,於 1898 年強租威海衛後在當地招募士兵、流民組織成的一支正規武裝力量。
雇傭兵與基督教傳教士一起,構成西方勢力軍事和文化上的雙重入侵;此外在經濟貿易方麵,帝國主義國家力圖打開中國的廣大市場以傾銷工業產品。
1901年,北京,四位文人,一個飽讀詩書的書香門第。
中間的西方男人名為 W. A. P. 馬丁。由於精通中國文化,他曾任清政府的國際法顧問,並於 1869-1895 年間,擔任北京同文館的主管。
1902年,威海衛海灘上,華勇營的士兵正在進行比武。
義和團運動爆發時,英方無視中方主權,將華勇營編入鎮壓義和團的軍隊。
1903年,北京,仆人。
這張照片的收藏者 Robert Henry Chandless,於 1900 年從紐約抵達上海加入英國的一家進出口公司,他自己在中國曾開辦過皮革製作工廠。
1904年,北京,教會女子寄宿學校。
中國女性活動的空間位置從家庭到學校,從室內到室外,受教育權的獲得被鏡頭記錄,但20世紀初的女性仍然以集體而不是個人麵貌呈現。
1905年,湖北漢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桌子上擺放著的顯微鏡似中國近代科學實驗的發端。
19 世紀 60到90 年代晚清洋務派進行了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師夷長技以製夷”。
1906年,福州,福建省城郵政局“大清郵差”的合影。
清政府郵政機關的現代化,但是政府機關的半殖民性質決定了此類機關的總管幾乎總是由西方人把持,福建省郵政局也在其中。
1907年,北京,清末女學生的合影。
照片中女子的製服與教會學校的女學生著裝風格無大差異,直到 1910 年初,清政府奏定的《女學服色章程》裏對女學生製服的樣式、尺寸、顏色、布料有了具體、嚴格的規範。
1908年,甘肅固原,王道台及他的幕僚、護衛。
根據清代的官階製度,道台是位於巡撫、總督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這一年,慈禧去世,清政府的統治風雨飄搖。
1909年,北京,京張鐵路路工。譚錦棠/攝。
那時,國人視火車為怪物。詹天佑主持的京張鐵路,是第一條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投入運營的鐵路。同一時期,大批華工被販賣到美國修建鐵路。
1910年,北京,清末新軍將領合影。
新軍的成立令政治改革的浪潮在暗中湧動。
1911年,北京,腳穿中式布靴、手執龍旗的新軍軍官與士兵。
這一年,辛亥革命在武漢爆發,清朝專製帝製被推翻,共和政體建立。
而由於民國政府的政治基礎薄弱,軍閥混戰時期接踵而至。
1912年,福州,兩名洋教徒丁立美和朱立德。
1913年,一名留著長辮的男子。
照片收藏者 Albert Kahn 是一名法國銀行家。1908 年 11 月他周遊世界,回國後想要設立一個地球映像資料館(les Archives de la Planète)。
他雇傭了一個由十幾名攝影師組成的團隊,該團隊用那個年代最先進的彩色攝影技術。
這些攝影師們拖著上百公斤的玻璃板,走訪了 50 多個國家,一共拍了 72000 張彩色照片,183,000 米長的電影膠片和 4000 多張立體照片。
1914年,人物不詳,地點不詳。
這張照片就像人類生活中存在狀況的隱喻,沒有命名的事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不存在的。
1915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初的童子軍。
1915 年,英國陸軍中將羅伯特·貝登堡發起的“童軍運動”浪潮席卷到中國。
運動主旨是培養少年們的冒險精神、團隊合作、勇敢等品質,與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提倡的宗旨不謀而合。
1916年,12歲的林徽因(右一)與表姐妹們身穿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合影。
培華女中是隸屬於教會的貴族學校,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搭配黑色平底皮鞋,民國新女性形象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禮儀。
1917年,直係軍閥的首領馮國璋。
他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在代理中華民國大總統任內,主張和平統一全國,反對“武力統一”。
1918 年,北洋政府軍隊前往海參崴進行武裝護僑行動。
1918—1920 年,蘇維埃俄國同國內反革命勢力和外國武裝幹涉者進行的戰爭,北洋政府為保護海參崴的華人派兵參戰。
1919年,湖南常德,一名和尚,被稱為“不勞而獲”的人。
這一年,北京學生發動了曆史意義重大的“五四運動”,而總有一些人與時代的大潮擦肩而過。
1920年,鄧穎超(左二)和她的同學們。
這張照片是遼寧人民出版社為紀念鄧穎超誕辰 110 周年公開的。
1921年,潮州開元寺。
1922年,孫中山與夫人宋慶齡在上海住所合影。
1923年,上海,醫院女護士合影。
1918 年,杭州廣濟醫院護士學校章程中寫道:“三年為畢業年限”;“第一年每月膳食費四元,第二年每月膳食費二元,第三年免繳”,當時全國有三百餘所醫院開辦自己的護士學校,並且招收男護士。
1924年11月,黃埔軍校的周恩來。
1924年9月,周恩來奉調回國抵達廣州,任中共兩廣區委員會委員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上海,富裕人家在飯店裏擺的宴席。
1926年,甘南,卓尼土司及家人。
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製常常“徒有虛名”;國民黨在地方的政治影響力同樣力有不逮,地方長官通常握有實權。
這張照片的攝影師是美國的探險家洛克。
1927年,軍閥混戰中的皖係部隊。
1928年,京師大學堂生物係的教職工和學生們歡送外國教員回國留影紀。
1902 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是現在的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
1929年,成都,四川軍人。
自 1924 年熊克武以北伐名義率部出川,其後的 10 年間,國民黨基本上在四川喪失了政治影響力,四川政權落入新興軍人的手中。
攝影是阿諾德·海姆(1882-1965),歐洲地質學家。
1930年,北京,燕京大學學生。
燕京大學成立之初,“那時的燕大一無可取……學生不到百人,教員中隻有兩位中國人。許多西方教員不合於大學教授條件”。
1931年,天津,南開大學棒球隊。
1932年,江蘇南通,學生合影。
30年代的中國,相比於北京和天津,南方學校有更多傳統韻味。
1933年,東北某地,準備迎戰日軍的中國軍隊。
1931 年,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了一場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中日間的緊張局勢逐漸升級。
1934年,廣東汕尾,嘉德女校第二屆畢業生。
1935年,大連,一位神情莊嚴的信仰洋教的老人。
1936年,著長衫的民國文人。
1937年,一身軍裝的國民政府軍。
1938年6月,國民黨掘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抵抗日軍進攻,黃泛區一片水澤,災民成群結隊逃難。
1939年,北京香山臥佛寺,拍照。
該照片最初刊登在《北支》。《北支》是一個記錄 1939 年到 1943 年日本入侵中國後考察和介紹當時中國的攝影雜誌,內容主要關於中國北方的民俗、農業、教育等,充滿美化殖民的言論。
1940年,福建協和大學淘大俱樂部組織的一次郊遊。
照片的基調與抗日戰爭的國家危機氛圍格格不入,但學生們的表情卻前所未有的熱烈激揚。
1941年,察南蔚縣,道士合影。不同等級的道士服裝也不同,大多數道士要遵守“調和中適,依按師儀”的服裝規範。
1942年,畫家齊白石與家人。海達·莫理循/攝。
海達·莫理循(1908-1991)是澳大利亞著名攝影家,於 1933-1946 年在北京居住。
在此期間先後到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江蘇等地拍攝,主要活動範圍是北京,作品涉及各地的風景、建築、人像、市井生活和民間工藝,留下了 5000 多張影像。
1943年,北京的新年,“破五”吃餃子。
1944年,福建,一名站崗的國軍。
1945年,上海,8年抗戰結束後流落街頭的難民父子。
1946年,青島,學童。
1947年,上海,周海嬰(中間攜帶相機者)與朋友們的合影。
2009 年,上海愛普生影藝坊舉辦了《朝影夕拾–周海嬰鏡頭下的上海 1943-1950》攝影展,作為攝影師的周海嬰為那個時代的上海留下了珍貴影像。
1948年,上海,逃難者。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第一屆領導人、出席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會議的中共代表在中南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