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9)
新街口雖然不像西單、東單、西四、東四那樣是京城一等一的繁華處,但在北城自古也是個熱鬧的地方。
新街口,顧名思義肯定是新開的街道,但是這新舊分跟誰比。新街口的這個新是明朝跟元朝比,比出的新舊,所以這裏可真是曆史悠久了。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刻本出版的《宛署雜記》“日中坊”界內出現了“新街口”這個地名。
1954年,首都基建工新建的新街口電影院。新街口電影院是西城區興建的第一座電影院,首映的影片是蘇聯故事片《鄉村女教師》。李祖慧攝
1959年,新街口小五金廠的鉛絲車間的女工正在上班。那時候北京街道小廠多如牛毛,他們走小而專的道路,產品質量很好,但是工人待遇很低,與國營大廠沒法比。
新街口新華書店建於1958年,兩層樓,當年是附近文化人聚集的場所。特別是每逢周日,連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大學生都乘22路公共汽車來這兒買書。圖為1959年,西城區新華書店新街口綜合門市部售貨員向顧客推薦好書。高宏攝
1959年,新街口儲蓄所街道代辦員們將收的存款送到儲蓄所。看這些女職員的打扮還很有民國的風格。李晞攝
1959年,辦大食堂的風也吹到了新街口,圖為新街口大院食堂大師傅和會計一邊算賬一邊切菜。李士民攝
不過,這陣風沒刮多久,大食堂就跟全中國所有的大食堂一樣關門兒了,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老街坊記得在大食堂吃過什麽?看這張照片,他們還挺滿意的。圖中那個做怪相的“紅領巾”現在也該快七十歲了吧?
元代水麵闊大的積水潭,到了明代漸漸幹涸變成陸地,於是便在這裏築路成街。由於這條街是新開的,所以名之曰“新街口”。由此可見,這“新街口”實在是夠舊的了。
早年間有城牆的時候,新街口往北是北城牆,往西可以看見西直門城樓,往南是西四牌樓。丁字路口往西是崇元觀(始建於明代,清末坍塌,1930年代原址建立了陸軍大學)也就是現在的趙登禹路北口,叫新街口西大街;往北到城根叫新街口北大街;往南到護國寺叫新街口南大街。
清代實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新街口街道轄界屬正紅旗及正黃旗西北部。 清末,實行新政,西城區境內為內右一至內右四區、中二區,新街口街道轄界屬內右四區(幸虧不是中二)。
1960年,西城區新街口自行車修理門市部在為顧客修理自行車。高宏攝
1960年,新街口草廠大坑簡易托兒所的阿姨們帶著孩子來到了什刹海附近的兒童遊戲場,孩子們一邊唱歌、一邊玩蕩船,玩得真高興啊。 李晞攝
1960年,新街口儲蓄所街道代辦員們將收的存款送到儲蓄所。當時還不是藍灰一統天下的時候,營業員阿姨穿得好漂亮啊。
1960年,新街口公社樺皮廠服務所的龍望義服務員把鄰居產婦送到醫院,還帶著點心來看望產婦趙瑞芝。具體哪家醫院沒說,有可能是介邊兒積水潭醫院,病床是這樣的。 馮文岡攝
1960年,新街口樺皮廠服務所代居民洗衣。李晞 王力加攝
北起德勝門西大街,南到西直門內大街的樺皮廠胡同可有年頭了。《京師坊巷誌稿》有雲:“樺木狀類白揚,春夏間剝其皮入汙泥中,謂之曰糟。糟數日乃出而曝之,地白而花成形者為貴。……拉發北數十裏,有樺皮廠,每歲打樺皮入內務府。”西直門內的樺皮廠即清內務府儲存樺皮的處所。康熙《萬壽盛典》雲:“進西直門路左,樺皮廠胡同內,有廟曰西三官司廟。”可知此樺皮廠胡同康熙年間即已存在。
——引自《老北京的記憶》
1960年,新街口蔣養房服務所第二服務站服務員於淑芬幫助居民代管家務和照理孩子。李晞攝
蔣養房,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明代這裏是浣衣局,得名“浣衣局胡同”。浣衣局是明內府二十四衙門之一,是為內府清洗衣物的機關。劉若愚《明宮史》記載:“浣衣局在德勝門迤西,俗稱漿家房。”明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把新街口東街叫作“漿絳房”。因為,舊時洗完衣服要在漿水裏過一遍,使之挺括平整,所以“漿絳房”又稱“漿糨房”。清代浣衣局撤銷,“漿糨房“慢慢叫俗了變成了“蔣養房”。
在浣衣局洗衣服的可不都是一般年老宮女,很多都是落難的妃嬪、貴婦。一向錦衣玉食的小姐、太太甚至是妃嬪,落到在洗衣服為生,想想也是夠淒慘的。不過,能洗衣服自食其力,以得終年還算走運的,被打死的也不在少數。明代跟魏忠賢一起亂政的那個天啟皇帝的母乳客氏,最後發配到浣衣局不久就“笞死於此”。
1960年,新街口人民公社中街服務所的服務人員下戶為鄰裏打掃衛生,使生產人員完全擺開家務勞動的束縛,無牽掛地投入生產中去。不知道這種服務是不是普遍性的,我覺得現在絕對可以有。 馮文岡攝
大躍進時期,為了幫助女職工照顧孩子,北京市辦了2500多個街道居民自辦幼兒園,鐵獅子廟幼兒園就是之一。鐵獅子廟幼兒園鼎盛時有200多名從兩個月到7歲的孩子,這裏的保育員和教養員以前也都是家庭婦女。圖為1960年新街口鐵獅子廟街道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練習舞蹈。李晞攝
1960年,新街口中街服務員們正在忙著把拆洗好的棉衣熨平疊好。高宏攝
新街口北大街路西原有一處菊園,主人劉契園(1884—1962)是清末舉人,號稱菊仙。“九一八事變”後,他為躲日偽糾纏,合家遷京,在新街口豁口購地4000平方米辟園種菊。名為契園。解放後毛澤東3次來契園賞菊。1960年劉契園把契園獻給國家,“文革”中荒廢,後來原址建了徐悲鴻紀念館。
圖為1956年,新街口北大街契園的主人劉契園正在給菊花進行人工傅粉工作。馮文岡攝
永順居飯館,店堂不算寬綽,當年新街口一帶還就這麽一家飯館。圖為1962年,新街口南大街的永順居飯館售貨員李淑華用夾手給顧客夾火燒。高宏攝
1962年,新街口南大街第八副食商店的職工在節日裏為送貨上門的食品做好防蠅、防塵工作,保證食品幹淨衛生,預防傳染病。 馮文岡攝
新街口地區的商業主要有新街口百貨商場、新街口文化用品商店、大新紡織商城、知味觀飯莊、新街口旅館、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幻燈製片廠、新街口購物中心、新街口新華書店、新街口電影院等。
新街口百貨商場位於新街口南大街,建於1958年,由龍祥布店、麗華樓百貨店、宏大百貨店、廣泰鍾表行等7個店鋪合並建成,有營業麵積1200平方米。當時屬於新街口附近居民必去的大商場。
1966年,新街口百貨商場優秀售貨員蔡平橋在營業前進行練習基本功——板布表演。馮文岡攝
1974年,新街口街道幼兒園小朋友們正在演節目。王寶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