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阿爾散記 (ZT)

(2017-09-01 14:08:22) 下一個
這篇文字寫得很精彩,把兩位大畫家寫活了。我很喜歡。轉載與大家分享。 

《阿爾散記》

作者:魯班


去年夏天去法國出差期間走馬觀花了一下普羅旺斯省,參觀了一些和畫家梵高有關的地方,包括著名的小城阿爾。一年過去了,不能忘懷那個短暫的旅行,就把一些零碎的印象記了下來。

阿爾離地中海不遠,保留了很多古羅馬時代的遺跡,是法國的一個旅遊勝地。十九世紀這裏溫和的氣候和夏季充沛的陽光吸引了很多畫家,也是梵高短暫生涯裏的一個重要地點。1888年梵高離開巴黎來到阿爾,用他弟弟的資助邀請高更前往,試圖把阿爾變成一個畫家的園地,但是兩人很快發生衝突,梵高精神崩潰割耳自傷,被送進精神病院,一年後自殺。現在的阿爾為了紀念梵高,把他當年居住和作畫的地點在旅遊圖上都標了出來。我一直對那一時期的歐洲繪畫很感興趣,在地圖上看到阿爾不遠,就趁著一個周末趕了早晨的火車去追尋兩個大畫家的足跡。

1. 火車站,黃房子,羅納河

雖然從地圖上看隻有不到150公裏的路程,但是在馬賽換上了一輛慢車,路上停了很多小站,到阿爾的時候已經下午了。阿爾也是個小站,沒幾個人上下車,比起喧鬧的馬賽,空蕩蕩的站台顯得格外安靜,空氣裏似乎彌漫著一股花香。穿過人行地道出站,隻見一個小廣場靜靜地沐浴在夕陽下,連個出租車也沒有,巴士周末也不開,隻好步行。

出了火車站不遠,對照地圖發現路邊一幢房子正是梵高畫過的著名的黃房子,就是當年梵高和高更住過的旅館。房子看著幹淨氣派,不像梵高畫中一副搖搖欲墜的樣子。房子對麵不遠豎著個牌子,上麵複製了梵高的那幅畫。看了一旁的文字介紹才知道原來畫中的黃房子已經毀於二戰的炮火,現在人們看到的是後麵的一幢四層樓。牌子豎立的地點大約是經過特地挑選的,站在牌子前麵向樓房的方向看過去,視角和畫中相同,讓人感到好像當年梵高就是在此處作畫似的。樓房後麵仍然可見一段鐵路橋和下麵的街道,街邊咖啡館的涼棚下幾個人在悠閑地吸煙聊天,遠遠看上去宛然如畫。

正在琢磨方向時,來了幾個遊客,其中一位女士似乎很熟悉梵高在阿爾的事跡,向大家指點黃房子周圍梵高曾經作畫的地方。隔著一個街心花園,一座古城堡的殘桓和黃房子相望。跟著眾人過去看了看,見城門洞內的銘牌上介紹說阿爾在古羅馬時代是一座重鎮,這座城門和兩邊的城牆都是古羅馬遺跡。過了古堡便是鬧市,街上遊人如織,比起城門外的冷清好像是另一個地方。後來在一本梵高傳記裏看到火車站一帶當年是阿爾的窮人區和紅燈區,也許現在還是如此吧。

阿爾基本保留著中世紀歐洲小城的風貌,狹窄的街巷和石砌的馬路給人以時光停滯之感。我預訂的旅館並不遠,但密集的小巷如迷宮一般,隻好估計一個大概的方向摸索過去,一邊想象也許當年梵高和高更兩個怪人也是在這些巷子裏尋找題材的吧。旅館在河邊,小小的門麵對著街市,隻有一條橫幅掛在上方,連個像樣點的招牌也沒有。房間很小,還算幹淨,隻是有些悶熱。打開窗戶,街對麵的房子近在咫尺,下麵一條安靜的小巷裏停了幾輛汽車。除了汽車,其他景物都讓人聯想起以前看過的法國小說裏的版畫插圖。

匆匆吃了晚飯後去散步。上了一個河堤,眼前赫然出現一條寬闊的大河,夕陽下波光粼粼,對岸一片平林漠漠。這就是梵高著名的《羅納河邊的星夜》中描繪的羅納河,沒有想到竟然是這樣一條大河。河麵陣陣涼風吹來,一天旅行的疲勞頓時消除了一半。沿著河堤走了一段就看到一個銘牌,上麵複製了梵高那副著名作品,幾個遊人在一邊拍照。對照實景才注意到,梵高在畫中描繪的是羅納河的南岸,但是畫麵上半部的夜空中如焰火般燦爛的卻是北鬥七星,原來梵高為了平衡構圖,把北邊的天空移到南邊來了。看著長河落日的壯麗景象,我不禁為自己感到好笑,在計劃這個小小旅行的時候,我好像特地要來尋找梵高畫中扭曲的星光,顫抖的河麵,和幽靈般的路人似的。

2. 梵高和高更

早年讀美國作家斯通寫的梵高傳記,對這個人的性格始終不得要領,隻好怪自己肉眼凡胎,不懂天才。後來讀了Naifeh和Smith合著的梵高傳記,才對這個可憐的人有了一些理解。

在世俗意義上,梵高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在投身繪畫之前從事過的所有職業,包括畫廊銷售員,教師,見習牧師,都以失敗告終,潦倒之下一度不得不回到父母家居住。他在家期間愛上了來訪的表姐,可求婚又遭到冷淡的拒絕。他和父母的關係也不融洽,有時發生激烈的爭吵,痛苦的父親甚至考慮把他送進精神病院。父親最終一怒之下把他逐出家門,可隨後又通過親戚悄悄地給他資助。這些屈辱的經曆給梵高留下深深的刺痛。他也一再向親朋作出各種許諾要成為一個自立的人,可又缺乏把計劃付諸行動的毅力。梵高少年時期就顯示了出色的繪畫技能,早期作品線條硬朗,色調沉重。他崇拜米勒但是缺少米勒那樣詩意細膩的筆觸,沒有畫廊對他那些笨拙的農民和憂鬱的風景感興趣。幸虧弟弟提奧作為著名畫廊經理的影響,他才沒有被完全拒於畫家的圈外,不過多數同行對這個怪人都客客氣氣,敬而遠之。連印象派的先驅,一向待人寬厚的畢沙羅在恭聽了梵高幾次宏論之後也受不了他那種捶胸頓足式的狂熱,唯恐避之不及。按現代心理學的說法,梵高可能有一些人格障礙,拙於與人交往,不會把握分寸,一生掙紮在人際關係的邊緣。

梵高一度對印象派頗有微詞。在他的阿爾計劃之前不久,在提奧的多次介紹下,他接觸了一些印象派的畫家,逐漸理解了這個被他稱為“新畫派”的技法思想,作品開始注重主觀視覺和光線效果,色彩也漸漸明朗生動起來,但那個時候他已經被長期的失意折磨得頻臨崩潰了。邀請高更把阿爾建成一個巴黎之外的畫家園地,隻是他救贖自己失敗人生的無數嚐試之一。

和梵高及很多同時代的畫家相比,高更的經曆可謂傳奇。他出身於沒落貴族,幼年喪父,被熱愛浪漫冒險的母親放在南美的叔父家寄養。年輕時參加法國雇傭海軍,浪跡天涯多年後上岸經商,竟然成為一個成功的證券商人和藝術品收藏家,建立了一個殷實的家庭。人到中年,不能忘懷年輕時的夢想,搖身一變又成為一個畫家兼作家,作品很快引起巴黎報紙的注意。後來在離經叛道的路上越走越遠,索性拋妻別子孤身跑到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去尋求藝術和人生的統一去了。高更在繪畫事業的開始追隨印象派,師從畢沙羅,後來發展了自己的風格,他後期的作品構圖脫離傳統透視,視角偶然突兀,色彩單純,看上去遠離塵囂,猶如夢境,被後人認為是現代繪畫的重要先驅。和梵高一樣,他也是一個極端敏感自負的人,隻是豐富的閱曆讓他把這些性格弱點掩藏起來,代之以不拘形跡的外表。梵高兄弟邀請他去阿爾的時候,他在畫家和評論家的圈子裏已經有一些名氣,參加過數次印象派畫展,在提奧的畫廊裏有作品出售。在當時的成名畫家裏,高更大約是少數幾個讚美過梵高才能的人之一,所以梵高對他既景仰又感激。

在梵高一廂情願的阿爾計劃中,高更的加入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從此阿爾將吸引更多誌同道合的畫家,如同米勒和巴比鬆畫派一樣。以梵高的單純,這個計劃沒有什麽謀求個人名譽的動機,但是世故的高更免不了疑慮重重。高更更多是出於對提奧經紀人身份的讓步和自身的拮據(那時他已經棄商從畫多年)才最終同意到阿爾來,所以兩個人的合作從一開始就可謂貌合神離。

3. 羅馬古跡

阿爾的著名古跡之一是一個古羅馬時代的鬥獸場。這個鬥獸場沒有意大利羅馬的那個出名,但規模並不遜色,而且保留得更加完好。第二天一早我在阿爾的小巷迷宮中徜徉了一陣,瞥見一條巷子的盡頭似有一幢異常雄偉的拱門建築,對照了一下地圖知道那就是鬥獸場了。順著小巷過去,但見一座龐然大物從巷口逐漸浮現,巨大的石拱令人仰視,粗壯的岩柱曆經千年依舊保持著令人詫異的潔白,和小巷這邊密集的小房子形成奇怪對照,仿佛一個遠古的恐龍夾在一群小動物中間。

鬥獸場的外圍不設欄杆,人們可以隨意在外圍的拱廊下漫步。雖然是周末,遊人並不多,拱廊間偶爾傳來幾聲孩子的嬉戲。牆上每隔不遠就貼著一些鬥牛表演的大副海報,好奇地看了看,驚訝地發現表演就在此地,原來這個鬥獸場竟然還在使用,隻是角鬥士換成了鬥牛士。後來知道這裏曆史上靠近西班牙,兩地有很多相似的傳統風俗。不過如此對待千年古跡,還是令人匪夷所思。

買了張門票,穿過一條陰森的甬道拾級而上進入場中,眼前豁然開朗,但見下方中央一塊金黃色的橢圓賽場,周圍一層層石塊座位環繞,頂層兩端各有一個高塔聳立,在藍天籠罩下氣勢不凡。除了沒有使用鋼筋水泥,這幾乎就是一個現代樣式的體育場,據說可以容納兩萬人,不得不佩服古羅馬人的建築工程能力。下到底層,發現中央賽場上還均勻地鋪著黃沙,難怪從上麵看一片金黃。賽場周圍的柵欄都漆成了深紅色,大概是為了刺激公牛吧。遙想兩千年前角鬥士們就在眼前這片黃沙上浴血廝殺,四周萬人呐喊,不禁令人戰栗。

正當我在大發懷古幽情的時候,邊上來了一家美國人,對宏偉的古跡無動於衷,卻為他們的太陽鏡對當地的陽光是否足夠有效之類的瑣事爭論個喋喋不休,好像這裏的陽光和別處有什麽不同似的。幾個台灣遊客嘰嘰喳喳地拍照留影,人人都豎起兩指做v字手勢。旅遊時經常見到有人如此拍照,總是納悶這個和旅遊不相幹的手勢怎麽會那麽流行。

出了鬥獸場,又轉到旁邊一處古羅馬露天劇場的遺跡。這個地方保留得也很好,幾十層石塊座位形成一個扇形,和中央的舞台相對。舞台後麵散落了一些石柱的殘樁,還有一對石柱兀自矗立,頂端架著一段橫梁,依稀可見當年的氣派。那幾天正好是當地的音樂節,幾個工作人員正在場地裏調試燈光音響,一個頭戴花環的女演員在舞台上來回踱步,看來當地人對古跡的確抱著一種物盡其用的態度。

這些古跡在梵高的時代就很出名,梵高和高更都以它們為題材做過畫。梵高畫的鬥牛,畫麵的一半描繪的是看台上萬頭攢動的景象,下方的鬥牛場占據了畫麵的另一半,塗滿了他鍾愛的金黃色,居高臨下的視角和傾斜的構圖似乎受高更的作品《約伯和天使的角鬥》的影響。

    美國電影《生命的渴望》中有一個情節裏梵高和高更兩人在室外作畫時發生爭論,背景是這裏的一處古羅馬遺址叫做Alyscamps。這個地方在古羅馬時代是個墳場,十九世紀修鐵路時把古代的石棺都刨出來堆放在路邊成為一景。梵高和高更都有數副作品描繪這裏的秋景。梵高的一幅畫中,一條寬闊的林蔭大道鋪滿金黃的秋色,近景的天空如藍寶石一般深湛,分不清是白天還是夜晚,路上一個大踏步的紳士和一個步履輕盈的撐傘女子讓人感到好像作畫者的心情很好,大概是因為高更的加入吧。高更的幾幅則是不同的風格,其中一幅描繪這裏的修道院,緊閉的大門前紅葉滿地,一條彎曲的小徑了無人跡,暮色籠罩下隻有一角院牆被斜陽照亮,給冷清的畫麵帶來一些溫暖。另一幅作品裏,修道院的鍾樓在傍晚的晴空中聳立,一條小溪映照著天空中的浮雲,溪邊的草木秋色繽紛,雖然畫中央點綴著幾個行人,整個畫麵靜謐安詳,似乎不粘人間煙火。電影《生命的渴望》從很多方麵堪稱經典,但把高更描繪成一個粗曠不羈的大漢卻不對,其實高更是個很細膩很有城府的人。

4. 梵高小路和咖啡館

年輕的時候夢想當一個藝術家,過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人到中年,慢慢懂得自由的代價,隻好把讀書旅行當作一種補償。有一回在亞馬遜網上看到一則高更傳記的書評,評論者對他棄商從畫賭博人生的氣概讚歎不已。相比之下,我等凡夫俗子,缺的也許不是才能,而是抉擇的勇氣吧。現在回想起來,我在阿爾尋找的並不是一兩處風景,而是抱著一點類似於宗教朝聖者的心理,一定要沿著先知的足跡走一番,才體會開拓者的心境。

梵高在阿爾雖然隻居住了一年多,包括精神崩潰後住院的幾個月,但是留下了大約兩百幅作品。他風格成熟後的代表作如《夜間咖啡館》,《羅納河邊的星夜》,《吊橋》,多幅靜物花卉包括著名的《向日葵》,田野風景,自畫像等都在這一時期完成。可憐的天才如流星一般,阿爾這段時期正是最後的燦爛瞬間。現在的阿爾為了紀念梵高,把他當年作畫的地點連成一條所謂梵高小路。遊人如果看到路麵上漆著一個約一尺見方的《播種者》(梵高臨摹米勒的習作之一)的標誌,就知道此處離梵高某幅畫中描繪過的地點不遠了。對於很多參觀者,設計者采用那個大踏步的播種者形象也許是有深意的吧。

那家梵高在夜間描繪過的咖啡館基本保留了原樣,現在已更名為梵高咖啡館。我那天順著地圖從咖啡館左側的巷子過去,遠遠認出梵高畫中那個傾斜的涼棚和後麵狹窄的街道,幾乎一樣的視角,所謂按圖索驥莫過於此吧。咖啡館現在的主人大概為了讓門麵和梵高畫中的色調吻合,把外牆和涼棚都漆成金黃色了,可惜生意並不比鄰家興隆多少,雖然是周末,門前的桌子半數還是空著,大概人們不好意思坐在那裏被來往的遊人拍照吧。我也在街對麵找了張桌子坐下來。隔著街望過去,咖啡館金黃色的外觀在陽光下很刺眼,和周圍的建築很不協調,覺得當地人這一舉動未免失策。想象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夜晚,落魄的梵高被一盞明亮的煤氣燈吸引,把深邃的夜幕下一片溫暖的光芒描繪在一副不朽的畫中;一百多年以後,那團流動的光芒竟然被生硬地漆在了牆上,如果是為了紀念畫家的話,這實屬多此一舉。不過後來在網上看到有人夜間從同樣角度拍攝的照片,光線效果和原作非常相似,估計那才是主人的用意吧。

5. 吊橋

按圖索驥也有出錯的時候。從地圖上看,梵高反複描繪過的那個吊橋就在阿爾城郊的一條小運河上,不算太遠。那天下午我看看還有時間,就打算去看一眼。可到了城郊沿著運河走了好一陣也不見任何橋的蹤影。遇見個遛狗的老人,一問之下才知道那個吊橋竟然還有兩公裏。我再次核對地圖才明白為什麽地圖上那個指向吊橋的標記和其他景點的標記不一樣,不是一個圓點而是一個箭頭指著地圖之外,頗有誤導之嫌。謝過老人之後,想想已經走了這麽遠了還是堅持一下吧。

運河的兩岸基本荒蕪,草長及人,河中也沒有行船,一點沒有梵高畫中繁忙的景象,顯然人們早已不再利用這條河了。路上也沒有什麽行人,偶爾一輛汽車經過掀起一陣塵土。路的另一側是起伏的田野,散落幾個農屋。忽然想到,可能這裏的風景多少年來沒什麽變化吧,一百多年前,也許也是這條鄉間小路,路邊也是這樣的田野,風塵仆仆的梵高在這裏踽踽獨行。

又走了一段,正感到有些疲憊時,發現河邊泊著個小型遊船,布置得像個餐館。冒然上去一看,竟然是個水上旅館,主人真有興致選擇這個地點經營。我向招待要了杯水又確認了一下吊橋還有多遠,招待指指河的上遊說“跟著梵高的腳步走,馬上就到!”,看來像我這樣的遊客還不少。

過了一個河灣,終於看到了那個吊橋。橋處於打開的狀態,兩副吊臂高高豎起,淩駕於兩岸的草木之上,看上去很高大,不像梵高畫中那樣玲瓏。和梵高小路的其他景點一樣,橋前麵也豎著一個牌子介紹梵高的有關作品。看了介紹才知道這個橋是後來為了紀念畫家複製的。也許是為了讓橋更加堅固持久,建橋的木料好像浸了柏油,看上去像鐵路的枕木,黒呦呦的讓人難以和梵高畫中使用的明亮的黃色聯係起來。

1888年初春梵高剛到阿爾的時候以這座吊橋為題創作了數副油畫和版畫。雖然印象派時期的畫家經常反複描繪同一個題材以研究各種光線效果,不過梵高鍾情於這座橋似乎還有其他的原因。有藝術史學者注意到梵高早期作品中的荷蘭吊橋和阿爾的這座橋很相似,推測也許他觸景生情懷念家鄉。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梵高那時正受日本繪畫的影響,在試圖把日本繪畫中簡練的構圖和他從印象派同行那裏學到的色彩光線技法結合起來。這個吊橋係列的確有些中日傳統繪畫中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意思。在其中一幅裏,藍天碧水的背景下一個姿態婀娜的婦女撐著傘在橋上獨行;另一幅裏,一輛簡陋的馬車正顛簸著從橋中央經過,橋下幾個婦女在躬身洗衣,水麵蕩起陣陣漣漪。幾幅作品都具有他後期獨特的厚重奔放的筆觸和絢麗明亮的色彩,被後人認為是他風格成熟後最早的代表作。梵高自己也很滿意,在給弟弟的信中說自己最近有幾幅新作“很特殊”,還在文字邊上特地畫了草圖說明。他把其中一副送給他熟識的荷蘭畫商Tersteeg過目,指望會獲得一些鼓勵和認可。遺憾的是Tersteeg雖然對梵高的作品表示過興趣,這件事還是沒有下文,可以想象梵高的失望。

不過那時還是春天,梵高還懷著很多希望,尤其是期待中的高更的加入。

6. 繪畫的角鬥

梵高和高更在阿爾之前並沒有多少交往。梵高在巴黎四處拜訪印象派畫家時,高更的名字已經在印象派畫展中和莫奈、畢沙羅等前輩並列了。大約因為他的傳奇經曆,高更身邊簇擁著一些更年青的新銳畫家,高更也以這些後輩的領袖自居。可能是看在提奧作為經紀人的份上,高更曾客客氣氣地稱讚過梵高幾次,讓初出茅廬的梵高感激不已。對梵高來說,得不到Tersteeg的認可不要緊,如果能和高更合作建立一個畫家的南方園地,那才是一件可以引以自豪的業績。可惜高更絕不是梵高想象中的合作夥伴或良師益友,水手和商人的經曆使他工於心計,見風使舵的本領和畫技一樣高明。那個時代信息傳遞緩慢,基本遊離於畫家圈外的梵高根本無從知曉高更種種自私自利的事跡。對於梵高兄弟的提議,高更一直態度含糊,籍籍無名的梵高對他的事業不會有什麽幫助,偏僻的阿爾對他也沒有吸引力。直到1888年十月提奧那裏開始傳來一些他的作品銷售的消息之後他才終於做出決定,顯然他考慮更多的是和提奧保持關係。

可憐的梵高在得知高更同意加入的消息後大喜若狂,馬上租下黃房子的一層,熱情地布置起來,連給高更準備的一把椅子也成了他一副作品的主題。他把高更送給他的一幅自畫像拿給他經常去的咖啡館的老板娘看,宣布巴黎有名的畫家即將光臨。湊巧的是,高更在到達阿爾的第一天沒有先去敲黃房子的門,而是不慌不忙地進了這家位於火車站邊上的咖啡館先坐了一會兒,竟然被老板娘認了出來,這讓高更既吃驚又得意。老板娘後來又成為高更和梵高的模特而名垂青史。

在好為人師的高更眼裏,巴黎那個誠惶誠恐的梵高大約很合適做他的學生。他完全沒有料到的是,從阿爾的黃房子裏出來激動地擁抱迎接他的梵高已經獨自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先鋒畫家。梵高迫不及待地向高更展示自己的近作的時候,態度依舊誠懇謙卑,但那些光輝四射的作品讓高更意識到這已經不是一個醜小鴨,而是一個畫壇榮耀的競爭對手。最初的驚訝過後,高更很快就像他在擊劍場上一樣作出對策(高更做過劍術教練),他要在藝術上征服梵高。

Naifeh和Smith的梵高傳記裏有一章題為《角鬥》,描寫兩人這一時期在藝術上的競技。高更很快注意到梵高對模特和實物的依賴,故意挑戰梵高憑記憶作畫。雖然那時已經有學院美術,多數畫家仍然通過師徒傳承學習繪畫,需要模特時就去收費畫室。一向潦倒的梵高當然沒有條件經常光顧畫室練習人體或石膏。相比之下,高更接受過一些學院訓練,他具備良好的視覺記憶和造型能力以及嫻熟的線條技巧等古典畫家的看家本領。正逢秋雨連綿,兩人一度關在黃房子裏各自描繪想象中的田園風景。僅憑記憶,高更筆下的農婦依然健碩生動,曹衣出水,吳帶當風。而梵高對形體缺乏持久的把握,眼前沒有實物的時候,他的畫開始顯得笨拙,本來就不夠圓潤的線條越發生硬淩亂,精湛的色彩也毫無用武之地。幾番較量下來,梵高沮喪不已,在給弟弟的信中稱高更為‘猛獸’。得意洋洋的高更也趁機向梵高兜售畫家的使命不是視覺而是意識之類的抽象派繪畫哲學。

可是無論在繪畫競技上如何落下風,梵高仍然覺得很滿足,因為他終於品嚐到了他渴望已久的誌同道合的友誼。兩人關於繪畫的滔滔不絕的討論,盡管多數時間是高更的說教,對梵高來說有如甘霖。高更是他的前輩同行,對繪畫和他一樣執著投入,技術和理念上的交流和衝撞不僅激動人心而且意味著對他作為畫家的認可,這是他孤獨的一生中從未有過的幸福經曆。

對於高更來說,這隻是權宜之計。他在繪畫上不缺少追隨者,他更需要的是巴黎報紙的評論和顧客。梵高不穩定的精神狀態也讓他既擔憂又厭倦。他不斷地給提奧寫信提醒他為此做出的忍耐犧牲,要求給他的作品預支付款。提奧為了梵高盡其所能有求必應,無奈那個時期欣賞高更作品的顧客實在有限。

7.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十二月的阿爾陰雨不斷,黃房子裏潮濕寒冷,梵高和高更之間的關係也日漸冷淡。關於繪畫的討論已經不複熱烈,高更變得沉默,經常獨自外出,把一天大部分時間消磨在咖啡館裏。梵高開始感到恐慌,但他假裝什麽也沒有發生,繼續在給弟弟的信中編織著兩人愉快合作的消息。他又不經弟弟和高更的同意去租下了黃房子的另一半,然後宣布來年更大的打算。老於世故的高更怎能不懂得這些幼稚的鴕鳥策略。高更畢竟是個畫家,和經紀人保持關係固然重要,但繪畫是他的生命寄托。他欣賞梵高的才能和熱情,但對梵高浪漫感傷的繪畫理念嗤之以鼻,阿爾的田園古跡也不是他鍾情的題材,他的抽象派哲學在這裏沒有聽眾,他革新繪畫的宏願在這裏沒有前途。為了繪畫他連家庭都可以拋棄,何況一個神經質的朋友。

電影《生命的渴望》裏兩人決裂的情節基本上是按照斯通的小說改編的。聖誕節的前夜,梵高以自己的痛苦哀求高更不要離去。高更冷酷地嘲弄了一番梵高的脆弱,說自己可沒有一個富有的弟弟長期資助,又自豪地說“我也痛苦,但不會為之哭泣!”,然後揚長而去。梵高踉踉蹌蹌地回到房間,麵對鏡子凝視自己良久,拿起剃刀放到耳朵上,臉孔逐漸開始扭曲。我一直以為這幾乎是一部盡善盡美的電影,它如畫的背景,溫婉的音樂,細致的化妝,無不體現製作者的敬業。老道格拉斯把梵高的單純善良固執倔強等種種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加上化妝之後的形似,令人對銀幕上的那個彷徨無計苦苦掙紮的形象充滿同情。

高更在多年後的回憶裏提到在他離開阿爾的前夜,梵高曾指責他離去的決定是“謀殺”。這樣極端的用語似乎暗示著兩人合作的破裂對梵高將是一個可怕的結局。可我一直奇怪,如果和高更的決裂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跟稻草,以至於梵高終於崩潰,為什麽他隨後又捧著那血淋淋的碎片跑到他和高更經常光顧的妓院呢,他不太可能像後來當地報紙裏說的那樣發了瘋去給妓女送禮物去了。後來想了想,覺得電影裏虛構的情節也很合理。高更的確可以為自己義無反顧拋棄財富追求繪畫事業的勇氣和經曆驕傲。相比之下,梵高可能更加痛苦地感到自己的無能和失敗,他的自傷也許是為了懲罰自己。另一方麵,以梵高倔強的性格,高更無情的嘲弄一定深深地刺痛了他,他去妓院是要找高更的,他還不死心,他要以殘忍的自傷向高更表明他什麽樣的痛苦都可以忍受。隻是那天晚上高更已經乘上離開阿爾的火車,根本沒有給他再次表白的機會。

其實這並不是梵高第一次自傷。1882年梵高在追求表姐遭到拒絕後也曾追到表姐家把手放在燭火上燒灼以表白心跡,但這種駭人之舉一樣無法贏得表姐的心。和很多因為感情挫折而痛不欲生的人一樣,梵高拒絕接受現實,始終處於幻想中,以為單憑坦誠和固執就可以強迫得到他人的友誼和愛,不懂得迂回退讓。

8. 阿爾的醫院

不知為什麽這個梵高住過的醫院在旅遊圖上沒有標出來,我找到這個地方完全出於偶然。那天看見一個名為“梵高禮品店”的商店,門廊上的石拱上刻著“Diue旅店”的字樣。進了商店裏轉了一圈從另一側門裏出來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外麵是一個漂亮的天井花園。這個花園和梵高的“阿爾醫院”中描繪的花園非常相似,問了一下店員,得知這裏的確就是梵高當年住過的那個醫院。

花園的中央是一個噴水池,周圍環繞著星形的花池,外圍是一圈上下兩層的拱廊,布局和色調似乎都刻意地保持了梵高畫中的樣子,幾乎給人以步入畫中的感覺。我站在那裏一時間有些恍惚,仿佛看見一個孤獨憔悴的身影在廊下徘徊。

梵高在這家醫院裏斷斷續續住了五個月,留下十幾幅作品,包括著名的醫院花園,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和一些朋友的肖像。他在清醒的時候會給弟弟寫信訴說自己的痛苦,請求弟弟和朋友們的原諒和幫助,但是弟弟那時正在準備婚禮,無暇照顧這個給他帶來無限煩惱的哥哥。他有時也回到黃房子居住,但是周圍的鄰居對這個行為古怪,衣著襤褸,操著生硬的法語長歌當哭的畫家越來越心存恐懼,以至於當地警察不得不勒令他回到醫院。

除了最初的慘烈自傷,梵高在發病期間並沒有特別瘋狂的外在表現,但在醫院裏他仍然多次被單獨緊閉,有時被鐵鏈拴在病床上,連心愛的煙鬥也被剝奪。盡管如此,他仍然創作出精湛的作品。他為醫院花園做的版畫草圖,居高臨下的視角(大約因為他的病房在二樓)和略微拉伸的透視似乎加深了花園空間的深度,前景中的兩顆樹木仿佛站在人們眼前,中央花壇裏的團花錦簇在他的一隻墨筆下也生氣盎然。這雖然是一副為了油畫而準備的草圖,整個畫麵構圖深思熟慮,用筆準確老練,令人讚歎不已,我甚至認為比他隨後完成的油畫更加出色,難以想象這樣的作品是出自一個精神病人之手。

梵高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在為自己辯護。可是經過和高更的痛苦決裂和醫院的殘酷禁閉之後,他似乎開始變得自信了。他這一時期直到去世前的作品,構圖愈發端莊,色彩更加深沉,以前厚重但生硬的筆觸也開始圓潤老練。也許是巨大的心靈創痛迫使他成熟了吧。當女人的溫存,誌同道合的友誼,長久支持他的兄弟情誼都成為泡影(提奧這一時期很少跟他通信,甚至不告訴他即將舉行的婚禮的日期和地點),他終於開始明白自己絕望的處境,試圖讓自己冷靜。他從一名好心的實習醫生那裏學到了一些醫學術語,希望新興的微生物學理論可以解釋自己的病情,還近乎討好似的為醫生畫了一幅神采奕奕的肖像。他也開始反省自己一生中給家人和朋友帶來的負擔,並自嘲地說他在“從病友們那裏學習生活”。

1889年五月,梵高主動要求住進阿爾附近的一家精神病院,在那裏留下傳世傑作《星夜》。一年後他在弟弟的安排下轉到巴黎附近的一家診所,在那裏為主治的加歇醫生畫了著名的肖像。畫中的醫生陷入沉思,眼神裏充滿悲憫,似乎看到了眼前這個病人的淒慘結局。

9. Starry Starry Night

短暫的訪問很快結束了。周日的傍晚我又踏上了阿爾的火車站台。幾個中學生在一個老師的帶領下等車。空氣裏依然彌漫著一股花香。火車到了,我跟在孩子們的後麵上車。車開動了,很快就出了小站。窗外不時有幾株曲柏閃過,暮色中依稀可見它們枝椏招展如同梵高的畫麵。

我好像來看望兩個朋友,又跟他們告別,看著他們的身影遁入暮色。

眼前浮現出心愛的女子的麵龐,想起她的溫柔,心中一陣溫暖和安慰。

忽然想起那首關於梵高的歌《Starry Starry Night》: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我明白,我來看望的不僅是兩個朋友,也是我自己。這個小小的旅行裏,我在跟自己昔日的夢想,渴望,和一段短暫的奮鬥告別。

歌曲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一時間有些哽咽,竟然熱淚盈眶。

記於2013年

轉載自《新語絲月刊》2016年11月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