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延安學研究專家:女性大都被幹部娶走了

(2017-07-26 11:37:39) 下一個

本文摘自2010年10月14日《周末報》,作者朱鴻召係延安學研究專家,原題為《朱鴻召:女性大都被幹部娶走了》。
 

彭德懷和浦安修

《周末》:當時去延安的這群女性都是些什麽人?

朱鴻召:大都來自大城市,家境殷實,讀過一些新書,思想開放。她們抱著“救國、抗日”等諸多理想,認為延安是實現理想之地。她們以知識分子居多,隻有極少數是女工、農婦和家庭婦女。

《周末》:去延安就如現在的“追星”?

朱鴻召:有過之而無不及。1937年年初,這種風潮開始蔓延,對於年輕的知識分子而言,去延安是最時髦和最時尚的選擇。1941年皖南事變後,因國民黨封鎖,風潮才冷卻下來。

《周末》:什麽人都可以去嗎?怎麽去延安?

朱鴻召:如果你持有共產黨各地辦事處或知名人士開的介紹信就可以直接去。如果沒有“路條”,那一般就得先去延安附近的三原縣,那裏有一個團中央辦的“青年救國聯合會”,在那待一個多星期,名為訓練,實為甄別,共產黨也怕有特務混入。

西安是去延安的必經地,那裏有一個八路軍的接待所。西安距延安400多公裏,坐車3天,走路要一個多星期。去延安的人一般都是結伴而行,一是怕出危險,二是國民黨阻擾,怕他們“搶人”。

《周末》:這些女性進入延安後的生活是什麽樣子?

朱鴻召:生活上和男人基本一樣,做早操、訓練、讀書、跳交際舞。不同的是,她們有著愛美的天性,比如說帶去的一些漂亮衣服,都響應號召將之剪掉,打草鞋時做成裝飾,既美觀又不紮腳。發給她們的軍服,將腰身收一下,顯得更加苗條。

《周末》:沒有不習慣嗎?

朱鴻召:也有,一些來自南方的女性剛去吃不慣小米,用水也不習慣。但往往幾個月後都會適應,加上平時訓練,個個身體壯實,英姿颯爽。

《周末》: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這麽多女性的情感問題如何解決?

朱鴻召:很正常啊,就像現在一樣,如果雙方有好感就可以談,談得不錯就可以向組織申請結婚。但當時延安條件艱苦,都是集體宿舍,於是就有“星期六招待所”,星期六開放,5毛錢一晚上,雙方還要自帶被子,早晨起來分別再去工作。如果女方懷孕了,就可以分得一間窯洞,可以成家了。

《周末》:娶這些女性的,據說都是幹部?

朱鴻召:大部分是幹部。這些婚姻很多是由組織出麵介紹,女性一般會同意,很簡單也很現實的一個道理,幹部享受的物質待遇高。還有當時結婚也有限製,比如說要符合“358團”,意思為“其中一位為團職以上幹部,雙方都是黨員且有3年黨齡,年齡之和為50歲”。

《周末》:有沒統計過,當時去延安共有多少人?其中女性占多大比例?

朱鴻召:1943年12月底,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上,任弼時發言時說,“抗戰後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4萬餘人,就文化程度言,初中以上71%(其中高中以上19%,高中21%,初中31%),初中以下約30%”。4萬人中,女性接近一半。在延安的男女比例中可以反映,1938年延安的男女比例為30∶1,1941年為18∶1,1944年為8∶1,女性人數是在增長的。

《周末》:您如何看這批去延安的女性?

朱鴻召:如果放在今天,這批人絕對是最時尚最搶眼的女性。她們敢作敢為,敢愛敢恨,在那個革命的時代,她們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現在很少有這種女性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山地 回複 悄悄話 這在中國很正常,女性都喜歡向上看,和延安無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