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導語:
2013年9月28日零點,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被工作人員用吊車徐徐吊了下來,一副新畫像被吊起,再次固定在城樓正中央。這幅毛澤東畫像高6米, 寬4.6米,加上像框,總重量達1.5噸,是亞洲乃至東半球最大的手工繪製的肖像。其見證了新中國風雨六十四年,儼然具有鮮明的象征意味。
然而,與一般人的認知所不同的是,毛澤東像並非一直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作為中國六百年來的政治中心,天安門城樓曾掛出了多位曆史人物照片,從另一個視角,映射出近現代中國政壇的風雲變幻。
從袁世凱到孫中山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因仿建於南京的承天門,故亦命名承天門,寓意“承天啟運”、“受命於天”。天安門見證了中華大地的曆史變遷。
自民國伊始至新中國成立後,除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毛澤東畫像,還曾懸掛了多位曆史人物照片。據記載,民國初年袁世凱妄圖恢複帝製,曾把自己的畫像掛在天安門,但他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內外交困,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製,同年6月6日病死。北伐完成後,“國父”孫中山的畫像亦出現於天安門城樓上。
抗戰勝利後,曾掛出蔣介石像
八年抗戰在1945年得以完結後,中國戰區的蔣介石的個人威望無可爭議地到達曆史頂峰,包括蔣的巨幅領袖照也登上了象征最高權力的天安門城樓。
當日本帝國主義從中國撤離,天安門城樓拿掉了日據時代遺留的“建設東亞新秩序”標語。但除此之外,此刻蔣介石畫像的目光所及,依舊是一副保留祖製的帝國衰相:正對麵中華門承襲自明代的大明門、清代的大清門,隨政權更迭而更名;中華門兩側,明清大臣辦公所在的千步回廊組成T字形宮廷廣場健在;天安門往南,從崇文門到宣武門的南順城一線,堆積著自明代以來的垃圾,抗戰期間疏於管理,這些陳年舊物堆得比城牆還高,仿佛王朝的魅影。
直到1948年各處修繕工程才陸續開工,天安門上的蔣介石像也更換了新版本,其間的蔣介石像見證了北平學生“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示威遊行通過天安門前的大街——此時它已更名為中山街。
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多位領袖畫像同時掛出
1949年2月12日,農曆正月十五,北平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把大紅燈籠高高掛起,不僅因為這一天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更因為這一天是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召開的日子,20餘萬北平市民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是北平城曆史上前所未有的。
天安門城樓最上層中間懸掛毛澤東畫像,城牆中央掛著貼有“慶祝北平解放大會”幾個金字的紅色橫幅,中間有工農兵學商塑像,工人、農民高舉斧頭、鐮刀,一顆紅星掛在雕像上方,城牆兩側同時懸掛著朱德、林彪、聶榮臻、葉劍英等人的畫像和宣傳畫,畫像由北平藝專的師生們繪製,主筆董希文。這是毛澤東畫像第一次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也是在天安門曆史上懸掛畫像最多且僅有的一次。
紀念抗戰爆發12周年,毛澤東與朱德像出現在城樓
1949年7月7日是抗戰12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天安門又一次得以重新布置,而此次懸掛的就是天安門城樓上的第二版毛澤東畫像,同時懸掛的還有朱德畫像。兩位偉人的畫像之間,一顆巨大的紅星光彩閃爍,這也是曆史上唯一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時出現兩位領袖畫像。
這一天,毛澤東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大會的20萬群眾情緒異常高漲,滂沱大雨中“毛主席萬歲“、“中國人民萬歲”的口號交相響起,天安門廣場一片沸騰,預示著新中國已呼之欲出。
斯大林:唯一一次的外國領導人畫像
鮮為人知的是,天安門城樓上還曾掛過斯大林的像,但僅僅懸掛了一天時間。
1953年3月9日,北京市政府在天安門廣場為斯大林舉行100萬人參加的追悼大會,中國主要領導人均出席,天安門城樓上也破天荒、僅此一次地為外國領導人掛了畫像。照片清楚顯示出,天安門城樓正中掛著斯大林半身像,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橫條幅“斯大林同誌永垂不朽”,肖像兩側各有5麵旗幟。
新中國64年,一共掛過六版毛澤東像
從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至今年64周年慶,天安門城樓上共懸掛過6幅毛澤東像。第一幅是開國大典時懸掛的毛澤東主席身穿灰呢子製服,頭戴灰呢子八角帽的巨幅畫像。第二幅是1950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時懸掛的毛澤東主席身穿草綠色呢子製服、麵部偏向左側的巨幅畫像。這幅畫像隻在“五一”勞動節掛了一天,第二天就撤了。
第三幅是從1950年國慶節一直到1952年勞動節懸掛的毛澤東主席身穿灰色毛料製服、麵部微向右側的巨幅畫像。第四幅是由1953年國慶節前夕至1962年國慶節期間懸掛的毛澤東主席身著草綠色製服正麵標準像巨幅畫像。第五幅是從1963年國慶節至1967年“五一”勞動節期間懸掛的毛澤東主席油畫像。第六幅則是從1967年10月1日國慶前夕懸掛至今的毛澤東主席油畫標準像。
開國大典時的畫像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一幅高6米、寬4.6米的毛澤東畫像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畫像中毛澤東頭戴八角帽,麵部稍側,微帶笑容。由於畫像巨大,為了經得住風吹,最後是用拚接起來的鐵皮作了“畫布”,所以畫像重達1.5噸。
據記載,畫像所參考的照片是攝影師鄭景康在延安拍攝的毛澤東與朱瑞合影照片的剪切版,但對比照片和畫像,人們會發現:畫像中主席的領口是係好的,照片中則是敞開的。原來,在畫像完成後,時任北平市市長的聶榮臻第一個觀看了畫像效果,他建議畫像上主席的風紀扣要扣好,這樣更嚴肅,隨後畫像作者周令釗便進行了調整。
除此之外,這幅毛澤東像還在開國大典前進行了緊急修改。在開國大典拍攝的天安門正麵照中,稍有留意的人就會發現毛澤東像下麵的衣服處有一粗條灰邊,顏色與上麵衣服不太一樣,好像更深一點。周令釗回憶,按照設計,當時曾在畫像下麵寫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字,開國大典的前一天深夜,他突然接到通知要把五個字去掉,當時畫像已經掛好,他是在梯子上將有字的地方塗成了中山裝,最後還添上了一個扣子。據考證,上麵的五個字實為“人民的勝利”。
廣場上的畫像變遷
上世紀五十年代,每逢“五一”、“十一”節日時,城樓正中懸掛毛澤東像,廣場東側豎立馬克思、恩格斯像,西側豎立列寧、斯大林像。“十一”國慶節與“五一”勞動節不同的是在紀念碑北側增設孫中山畫像,與城樓正中毛澤東畫像相對,掛像時間為節日前後一周。
文革時期,天安門南、北兩麵及端門南北兩麵均掛有毛澤東像。1975年後,天安門北麵和端門南北麵毛澤東像被撤除。
1980年,中央決定天安門廣場隻保留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像,今後在必要的時候才懸掛馬、恩、列、斯等導師的畫像。l989年4月,中央對節日禮儀活動進行改革。此後,“五一”與“十一”天安廣場隻豎立孫中山先生畫像,不再豎立馬、恩、列、斯等導師畫像。中央作出此番決定,理由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節日期間都是懸掛本國民族英雄畫像。
有人開始拆下毛澤東畫像
1980年,毛澤東逝世後的第4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第二個年頭。這年7月30日上午,在天安門廣場上很少見到的一輛大吊車和一輛加長大卡車開到了人民大會堂前。開始,人們並沒有注意到,很快當地人和外地觀光客便圍了過去,看個究竟。他們看見吊車的吊鬥把帶著工具的人送到人民大會堂前麵的巨幅毛澤東畫像前,那個工人開始用工具慢慢拆下毛澤東畫像。
人們總是認為天安門廣場是中國政治的神經末梢,是最為敏感之處。這一由天安門廣場率先的行為立即引起了國人及世界輿論的關注,種種公開的和私下的評論開始了。西方有的報刊說“毛澤東時代從此結束”,港台報刊則預言“大陸批毛,勢在必行”,國內的老百姓也越發關注中央的態度。
公開場所掛得太多,這樣做很不莊重
針對全世界的關注,中共中央在這年8月11日發了一個文件,要求全國各地“少宣傳個人”。這個文件中明確指出,毛澤東的畫像、語錄和詩詞,過去在公開場所掛得太多,這樣做很不莊重,也有損於毛澤東同誌的形象,今後要減少到必要程度。
天安門上的毛澤東像永保留,以資紀念
1980年8月21、23日,鄧小平同誌會見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當對方問道“天安門上的毛澤東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時,鄧小平回答的十分幹脆——“永遠要保留下去。”
鄧小平說:“過去毛主席像掛得太多,到處都掛,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也並不能表明對毛主席的尊重。盡管毛主席過去有段時間也犯了錯誤,但他終究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拿他的功和過來說,錯誤畢竟是第二位的。他為中國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殺的。從我們中國人民的感情來說,我們永遠把他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
周令釗:戴著八角帽的毛澤東畫像
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像,最早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懸掛上去,是由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周令釗所創作,為天安門城樓上最早懸掛的毛澤東畫像之母本。
作為第一幅毛澤東像的作者,周令釗當時每天早晨上城樓搭好的腳架,連續二十來天,後周恩來認為毛澤東的“風紀扣”應扣起來,周令釗一改再改畫像。在周令釗的筆下,原來的毛澤東是戴著八角帽的半側麵像。
張振仕:毛澤東畫像脫下戎裝
中央美院教授張振仕是繼周令釗後毛澤東像的創作者。1950年,為慶祝建國一周年,中央決定重新製作天安門城樓上的大紅燈籠,懸掛國徽。而毛澤東的畫像也不能再用戰爭年代的形象,因此,毛澤東畫像脫下了戎裝,以新的形象展現在人民麵前,為了畫好毛澤東像,中央有關部門從全國美術院校召集了30多人進京畫馬、恩、列、斯、毛、劉、周等領袖像。
最後,張振仕的作品通過了中宣部,文化部、出版總署的審查,成為中央圈定的繪製毛澤東像的”專業”畫家。張振仕所畫的毛澤東像,也是脫帽半側麵像。主要是對毛澤東眉宇和眼神的表現,反映出毛澤東性格中敏銳和機智。此後,張振仕繪製的毛澤東畫像從1950年一直沿用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
王國棟:油畫風格,強調民族特色
1964年以後的毛澤東畫像是由美術公司的王國棟畫的。他繪製的畫像以毛澤東半側麵、雙眼平視的照片為摹本。他注重對毛澤東眉宇和眼神的表現,力求在描繪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時,表現出他性格中敏銳、機智和洞察一切的層麵。
王國棟在繪製巨像時,既能準確地掌握人物的輪廊,又能以中國老百姓可接受的方式著色。他畫的毛澤東主席像雖然是油畫像,卻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這是1949年以來畫家們從事毛澤東主席像創作的一個關節點。逐年逐年,畫家們慢慢改進,不斷積累經驗;有關部門對毛澤東主席照片幾經挑選,並做修版等技術處理。到了 60 年代中期,王國棟在多位畫家工作的基礎上,終於通過中西結合的方法使毛澤東主席巨像愈益顯示出領袖的風度和神采,能普遍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葛小光:畫出中國精神和時代的感情
1992 年初,王國棟退休。他早在1971 年就開始培養接班人,接班人是18歲的葛小光。自1977年接手以來,葛小光每年都會獨力畫出一幅新的毛澤東畫像,於9月30日晚掛上城樓“換畫”。他說,其實每幅毛澤東畫像,都有些微不同,絕非千篇一律。
58歲的葛小光,仍會站到工作台上,親筆繪畫毛澤東,盡管手下有一支藝術家團隊,專繪由毛澤東至胡錦濤的曆任領導。他說,繪畫毛澤東,關鍵是要帶出他作為領袖的魅力。“你必須準確做好這工作。這不僅是一幅藝術作品,也代表了中國的精神麵貌和一個時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