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牆裏牆外
19世紀末的北京城崇文門外一帶的風光,西邊可以看到前門的城樓和箭樓。
No.2 風氣之先的上海
晚清時代,剛剛開埠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前景是一所照相館,遠近的人都在恬然地麵對著眼前的攝影機。
No.3 煙台的育嬰堂
20世紀初,山東煙台的一座教堂裏內設的育嬰堂,專門撫養被遺棄和流浪的孤兒。
No.4 教會學堂的女童
外國教會在上海王家堂聖母院開設的女塾,專收教內女生。攝於20世紀初。
No.5 留學德國的段祺瑞
1890年攝於德國埃森梅噴射擊場。左一為德國教習瑞乃爾,右二為段祺瑞,餘者為商德全、吳鼎元、孔慶塘、滕毓藻。
No.6 北洋海軍官兵合影
19世紀90年代,北洋海軍美籍軍官馬吉芬為“威遠”艦士官和練勇(見習水兵)所拍攝的合影照。
No.7 前門大街即景
1900年庚子國難後的北京前門大街,照片右側一片倒塌的房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著長衫的中國男子與一身製服的外國軍官擦肩而過。
No.8 張之洞與英軍軍官合影
1903年5月14日,兩江總督張之洞奉旨入京陛見途中,在保定府與英軍高官合影。
No.9 青島的歐式建築
19世紀末德國人占領青島後,修築了大量具有歐式風格的建築。 圖為青島前海一線的歐人區。
No.10 鄉村裏的馬戲表演
威海成為英國租借地後,很多西方人來此度假。在拍攝的瞬間,雜耍人和圍觀者的驚愕表情一覽無餘。攝於20世紀初。
No.11 船夫一家人
小清河上的船夫一家,船主已七十三歲,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比他小六歲的妻子隻掌舵不做飯,一家人“幽默樂觀永不知疲倦”。攝於1903年。
No.12 “不亦樂乎”
威海衛租借地行政長官駱任廷拜訪曲阜,贈送給第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牌匾。“大英國欽差大臣駱檄拜”等字樣清晰可見。攝於1903年。
No.13 戲劇排演
20世紀初,天津外國人租界中的洋人在集體排演戲劇,從扮相來看也是華洋皆有。
No.14 護衛
1904年,在山西汾州(今汾陽)護衛洋人的當地護衛隊。
No.15 日俄戰爭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中國東北地區淪為戰場,清廷無力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圖為日軍役使中國民眾拖出陷在泥坑中的馬車。
No.16 清末立憲集會
庚子國難後,清廷逐步實施新政。一身舊打扮的官員與著新式服裝的學生,在同一會場集會。
No.17 岱宗坊
通往岱宗坊的石板路坑窪不平,一位白衣男子推著獨輪車行進在路旁的平地上,走在前邊的女子彎腰拉著車子,另一隻手緊緊地握住男孩的手。遠處的泰山巍峨,自古至今;近處的書生憂鬱地看著遠方,衣袂飄飄。攝於1908年。
No.18 蘭州的一次西餐會
1908年,蘭州的一次西餐會,右為荷蘭的探險家馬達漢,左中為陝甘總督升允。
No.19 “華洋合處”
圖中五位洋人半躺在草地上野餐,笑容可掬,而四位華人侍者則表情淡然。
No.20 清末濟南老街巷
經初步考證,應為清末的濟南小布政司街。攝於1910年前後。因其地處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濟南三大名勝之間,為曆代文人墨客來濟必遊之地。
No.21 倒塌前的雷峰塔
晚清時,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尚未倒塌,塔下麵有一個左手叉腰站立著的人,與高大的雷峰塔形成鮮明的對比。
No.22 晚清禁衛軍出洋考察
1910年,大清皇家禁衛軍首領訪問奧地利。在布達佩斯拍攝的這張合影中,前排左二是哈漢章,左三是李經邁,左四是載濤,右一是良弼。
No.23 清末新軍兵演
參加兵演的新軍既有步兵也有騎兵,服裝類似於外國軍隊製服,軍官著靴子,士兵則著布鞋,裹綁腿,不變的是腦袋後都有一條大辮子。圖為行進的步兵。
No.24 唱大戲
1910年代,山東膠東的一個村莊雇請戲班來村裏唱大戲的場麵。
No.25 津浦鐵路濟南火車站南立麵
1911年,濟南火車站前道路尚在鋪設,鍾樓上尚未安裝大鍾。
No.26 濟南老城牆
這是一張站在府城東城牆上由北往南拍攝的照片,幾位長袍馬褂打扮的人在寬闊的城牆頂上悠閑散步。
No.27 走在川西的美國教師
1911年,來自美國的青年教師那愛德與中國的學生在赴川西考察的路上。
No.28 剪辮留念
1912年,一位年輕人剪辮之前在照相館的留影,與陪伴了自己二十幾年的長辮作最後的告別。
No.29 四川高等學堂的自修室
1912年冬,四川高等學堂整潔的學生自修室中,七位衣著樸素的同學在聚精會神地讀書寫作。書桌上的油燈、地麵上的火盆和學生的衣帽服飾映現出了一幅冬夜苦讀的場景。
No.30 林徽因與表姐妹們的合影
她們身上穿的是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攝於1916年。
No.31 一戰華工
華工遠赴法國參加一戰,為戰後中國獲得戰勝國地位作出了巨大貢獻。圖為華工在華工營排隊接種疫苗。攝於1917年。
No.32 甘博鏡頭下的中國
五四運動時的北京街頭。攝於1919年。
No.33 吊裝
1925—1926年,中國政府出資對膠濟鐵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圖為工程人員在現場用大型吊裝機械進行施工作業。
No.34 鄉村浣衣
北方農村婦女聚集在河邊洗衣,一派靜謐、安詳的情景。攝於1927年。
No.35 山東萊州城俯瞰
20世紀20年代萊州稱為掖縣。此時的古城保存完好,城區大道兩盤聳立著為古代官員歌功頌德的牌坊,透露著古雅的的風韻。
No.36 “魔鬼車”
汽車傳入威海之初,曾被威海人視為“魔鬼車”。圖為進入威海的第一批汽車,攝於1927年。
No.37 蔣介石與陳潔如
蔣介石與妻子陳潔如的合影。攝於20世紀20年代。
No.38 長沙女子師範學校女生
這張照片拍攝於1925年,女學生們一式的齊耳短發,白色上衣襯著暗花黑裙,端莊而潔淨,盡顯新女性的風采。
No.39 張大千的異國情緣
1927年,張大千與韓國少女池春紅的合影。
No.40 著色劇裝照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劇裝照,拍攝者或是京劇演員或是京劇票友,由上海新北門大街上的“時新”照相館拍攝並著色,照片用礦物顏料細致勾勒,色彩豐富,層次分明。
No.41 西湖博覽會
1929年6月,浙江省政府籌辦了全國範圍的首度國貨博覽會——西湖博覽會。圖為其開幕典禮的場景。
No.42 河塘與古街
無錫寄暢園大門外的一條古街,街河縱橫,連通運河,兩岸祠堂林立,後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攝於20世紀20年代。
No.43 淄川煤礦
這裏的煤層平均厚度六米多,是少見的優質煤礦。最先由德國人大規模開采,一戰期間為日本人強行接管。攝於20世紀20年代。
No.44 博山城外
山東博山城分布在孝婦河兩岸,照片中的城牆和城門見證了古城的滄桑。攝於20世紀20年代。
No.45 母親年輕時
如今已屆老年的後人,麵對母親年輕時的照片自有無限感慨。攝於20世紀30年代。
No.46 反蔣標語
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奠都南京之後,出現內部紛爭,一些粵係大佬受到蔣介石排擠,造成廣東民情反彈。圖為廣州街頭出現的反蔣標語。
No.47 兄妹合影
這幅攝於20世紀30年代的照片,洋溢著小康家庭的安寧與溫暖。
No.48 郊遊
1933年,清華大學教授和家人的一次集體郊遊。
No.49 種植玉米
1930年,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成立,1934年2月易名為山東省立萊陽簡易鄉村師範學校,七七事變後停辦。圖為鄉師學生在農場種植玉米。
No.50 支援長城抗戰的清華學生
長城抗戰爆發後,全國各界人民熱情支援前線。這張照片是清華大學的學生自願前來修路。
No.51 操練中的日軍
七七事變前,日軍在華北屯集精銳。圖為日軍北平駐屯軍在使館區練兵場操練,遠處是北平市街及圍觀的中國民眾。
No.52 表演刀術的士兵
二十九軍大刀隊為廣東省女師慰勞隊表演中國傳統刀術。
No.53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園即景
1935年12月30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一位年輕的幼教老師帶著孩子們在草坪上做遊戲。
No.54 國民黨的“訓政”教育成果
蔣介石畫像赫然出現在遊行隊伍中。經過“訓政”教育,對領袖的個人崇拜,於此可見一斑。
No.55 出使法國的顧維鈞
1936年,出任中國駐法大使的顧維鈞,身穿西式宮廷禮服遞交國書。
No.56 吹蘆笛的苗族青年
1937年初,南京到雲南的公路開通,路經苗族聚居區時,苗族人吹蘆笙伴舞慶祝。
No.57 小康之家
上海一個鍾表匠之家的合影,攝於1937年冬。
No.58 被俘的抗日少年
被俘的兩位抗日少年,等待著他們的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No.59 婚禮
1938年4月,一位英國海軍少校與妻子在威海劉公島舉辦婚禮,場麵宏大,可謂大操大辦。
No.60 敵後遊擊隊
1938年,活躍於敵後戰場的山東省抗戰遊擊隊。駁殼槍和紅纓槍混搭的武器裝備與戰士們嚴峻的麵龐,反映了敵後戰場的困苦與艱難。
No.61 葉挺將軍全家福
葉挺將軍曾有一個溫馨的家,這是全家的合影照片。
No.62 北京的老街
上世紀30年代末,北京西郊碧雲寺附近的街道景觀。古老而破敗的民居,未經硬化的路麵,還有站在街上那個神情倦怠的男童,看上去一派蕭然。
No.63 小鎮茶館
1943年,滇東北小鎮的居民努力去享受沒有戰事的片刻寧靜,茶館裏和路邊的人們紛紛露出笑容。
No.64 抗日戰士
1943年,一名負責警衛昆明機場的戰士。左胸上的布牌寫著他的名字“傅成銘”,“民國三十二年入伍”,在“航空委員會特務旅第五團第三營十二連”服役。
No.65 反擊
騰衝城外,中國遠征軍士兵用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對據守村落的日軍進行攻擊。攝於1944年8月1日。
No.66 勝利
1944年9月8日,中美士兵聯合展示在戰鬥中繳獲的日軍太陽旗。前為在戰鬥中發揮顯著作用的美式“湯姆遜”衝鋒槍和美式手雷。
No.67 輪到我訓話
1945年9月,中國第三方麵軍高級參謀曹大中視察蕪湖日軍集中地,向放下武器的日軍官兵訓話。
No.68 光複南京
抗戰勝利後,新六軍是首批進駐南京的中國軍隊。照片中中國軍隊雄姿勃發地站在吉普車上勝利開進南京,而擦肩而過的日軍則散坐在一輛卡車上落寞地看著慶祝勝利的人群。
No.69 重慶談判期間的毛澤東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在一次酒會上的留影。
No.70 聖誕之夜
1945年聖誕夜,中國空軍某部人員與駐廣州的美軍聯歡。
No.71 赴美進修的中國護士
1946年,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組織的各國赴美進修的護士們參加的校慶宴會,其中有二十人來自中國。
No.72 少女
一位少女悠然地坐在屏風前,青春盎然的臉龐流露出一絲憂鬱。攝於20世紀40年代。
No.73 午餐
1946年4月,蔣介石於青年遠征軍第六軍閱兵典禮後,與楊森等人在典禮台共進午餐。
No.74 秩序單
慶祝雙十節時的節目秩序單,寫有“靜默三分鍾”等字樣。攝於20世紀40年代。
No.75 野外上課
20世紀40年代,山東沂蒙山區某地的小學生在野外上課。時在初秋,孩子們拿著課本,拎著板凳,來到水塘邊,整齊列坐,聽老師講課。
No.76 乘坐飛機
民國時期,在濟南機場登機的旅客。攝於20世紀40年代。
No.77 旗袍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港台紅極一時的上海影星李麗華身穿旗袍的明星照,頗具韻味。
No.78 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溪口故裏
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後和家人回到奉化溪口老家。這張照片定格了蔣氏父子在溪口山上眺望故裏的情形。
No.79 掃大街的黃金榮
1951年,八十三歲的黃金榮在上海大世界門口打掃衛生,接受勞動改造。兩年以後,黃金榮在上海病逝。
No.80 天安門
20世紀50年代初,天安門廣場地麵幹淨平整,三位工人模樣的姑娘歡笑地走來,背後的長安大街上馬車和自行車在來往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