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那段曆史僅僅過去36年,50歲以上的中國人幾乎都還有深刻的記憶,可那段曆史已經模糊,殘存於當事者的腦海中,很多人不願提起,迄今為止,沒有一部影響深遠的影視片,沒有一本反思深刻的書籍,也沒有一座官方創辦的博物館。這是一段被否定的曆史,但又那麽諱莫如深,欲言又止,遺毒至今影響著這個國家,年輕的一代已經不太清楚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麽。
在重慶,這座巨大的西南都市,曾經的戰時陪都,現在的直轄市,3000多萬人口,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心區域,有一座建於1957年的沙坪公園,在公園的西南角,有一扇生鏽的鐵門緊閉,鎖在裏麵的是一座荒草叢生的墓園,非常不起眼地隱蔽在一個小土包上。即使是天天在這裏晨練的市民,經常在這裏唱紅歌的群眾,很多人也不知道這座墓園,或者說不清楚這裏到底埋葬的是些什麽人。沒有多少人還關注這處墓地,荒草已經將它掩蓋,曆史已將它遺忘,但這裏卻是中國僅存的一座紅衛兵墓園,準確地說是中國僅存的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文革武鬥墓群。荒草之下,覆蓋的是一段誰也不願提起的往事。
斑駁的墓碑,叢生的雜草,113座墓下大約掩埋著404名文革武鬥死難者,他們大多死於1967年和1968年,文革時期重慶武鬥最慘烈的年份,這些根正苗紅的工人和學生們不是死於抗擊侵略者,也不是死於戰爭,他們死於同樣“誓死保衛毛主席”的另一派紅衛兵,死於癲狂年代中的同事、同學、朋友、親戚之手
昨晚下暴雨,我在重慶的時間很短暫,如果今早繼續下雨,我隻能放棄去紅衛兵墓園。半夜雨卻停了,為了趕時間,天還未亮,我就起床從賓館出發,坐公交車來到沙坪公園,來之前我上網查到,紅衛兵墓園在天主教堂隔壁,因為很多人不知道紅衛兵墓園,我就直接問路人天主教堂怎麽走,找到天主教堂後,發現紅衛兵墓園與天主教堂之間居然有高高的圍牆,一個在公園內,一個在公園外
清晨去教堂的大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不知道他們的懺悔和一牆之隔的紅衛兵墓園有沒有關係。發現走錯後,我原路折回,重新回到沙坪公園,很快找到了紅衛兵墓園
墓園位於在公園內水泥路旁的一個小土包上,周邊沒有任何標誌,要不是事前看過照片,很容易錯過,一塊新立的石碑標明這裏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鐵門緊閉,根據裏麵的雜草高度,可以判斷出這裏是不對外開放的,也許唯一的進入辦法就是翻過鐵門
打擾了,諸位死難者,請原諒一位好奇的遊客翻牆而入,我無惡意,隻是想更近地觸摸那段曆史。於是,在天蒙蒙亮的雨後清晨,我一個人翻越鐵門進入了荒草覆蓋的紅衛兵墓園,回頭望望緊閉的鐵門,我與外麵晨練的人們已經完全隔開,翻過那道鐵門,我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這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但你的耳邊似乎會響起高音喇叭裏的革命歌曲和口號,腦海中會浮現出揮舞的紅旗、滿眼的黃軍裝,從那個激情澎湃、鬥誌昂揚的年代到這座荒草叢生、靜得出奇的墓園,四十多年了,墓主人們應該也習慣了。茂密的荒草掩蓋了僅有的一條小路,昨夜的暴雨依然在雜草上留有水珠
所有的墓碑都稱不上精致,大多是紅磚外抹水泥,很多都已經風化剝落,但大多數墓碑都高大,形似人民英雄紀念碑,草書的毛體在墓碑上隨處可見,絕大多數墓碑都座西朝東,也許寄寓著是墓主永遠心向紅太陽的拳拳之意
回顧一下那段曆史吧,2011年的重慶“打黑唱紅”出了名,2012年的重慶“翻天覆地”又出了名,但很多人不知,45年前重慶的文革武鬥也是驚動中央的。這座著名的西南重鎮、國家軍工生產基地,在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時間的武鬥,見於官方記載的就有31次,動用槍、炮、坦克、炮船等軍械兵器計24次,至少645人死亡,曾以一夜間打了一萬多發高射炮彈的紀錄驚動了中共最高層而聞名全國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時光倒回1967年的重慶,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正轟轟烈烈地分為兩大派進行,當權的“八一五”派得到駐軍支持,槍枝彈藥充足,在野的“反到底”派占據了最重要的軍械製造廠,裝備占據優勢,由於兩派勢均力敵,重慶那個夏天的撕殺就格外帶有濃重的血腥味
“為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而犧牲”,“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的鬥爭,從1967年4月份的辯論開始,迅速升級為鬥毆、武力衝突、千人武鬥,到了當年7月8日,首次使用了槍彈,打死9人,被稱為“打響重慶武鬥第一槍”,隨後,重慶武鬥全麵升級,從使用小口徑步槍、衝鋒槍、輕機槍、重機槍、手榴彈到動用坦克、高射炮、艦艇,從巷戰到野戰,規模越來越大,死的人越來越多
據當事人回憶,1967年8月8日,望江機器廠造反派用3艘炮船組成艦隊,沿長江炮擊東風造船廠、長江電工廠及沿江船隻,打死240人,打沉船隻3艘;8月13日,兩派在解放碑激戰,交電大樓及鄰近建築被焚毀;8月18日,沙坪壩區潘家坪發生大規模武鬥,雙方死亡近百人;8月28日,歇馬場發生3000多人的大武鬥,雙方死40人…… 1967年的夏天,重慶成了血雨腥風的戰場
除了規模越來越大的武裝衝突,重慶武鬥最慘無人道的事就是互相殺俘虜,196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兩派激戰三日,“反到底”派慘敗,70多名戰鬥員當場死了4個,7名俘虜也也被“八一五”派槍斃,而“反到底”派也槍斃了4名“八一五”派的俘虜,要知道這些所謂的俘虜,在文革之前,大家都是老老實實的工人、學生,抬頭不見低頭見,都是有妻兒父母的普通人。人性的惡一旦被挑起,真的十分可怕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理解當時的情形,都是同事同學,都是學毛語錄,無冤無仇,為何一定要刀兵相見,一定要你死我活,如今我們已很難鑒定誰對誰錯。總之,埋葬在這裏的普通人都死了,死在了同事或同學們的槍彈下,死在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之中,曾經熱血的青年隻能被荒草覆蓋,被曆史掩埋,誰都不願意揭開這個瘡疤
沙坪公園紅衛兵墓園裏共有113座墓,其中6座是早期的軍人墓,有的墓沒有碑,或者碑文已經風化不可考,這座墓園大約掩埋了404名武鬥死難者,從14歲到60歲,普通工人占了一大半,這與重慶的兵工廠和產業工人多有很大的關係
“基建八一五鬼見愁戰鬥隊1968年3月立”,這是描得最清晰的一塊墓碑,當年的沙坪壩鎮是“八一五”派勢力範圍的腹地,所以“八一五”派把武鬥死難者埋葬在這裏,因為“反到底”派再強大也難以攻到這裏來。這些死難者有的死於“正規戰鬥”,有的則是死於流彈的冤魂
40號墓的汪某某,是去支援兄弟單位在潘家坪激戰中被打死的;29號墓的18歲朱某某,被川東石油局請去搞武鬥,打了七天七夜,被一槍爆頭身亡;而116號墓的何某某,沒有參加武鬥,在去替車間工人領薪水的路上,被一名17歲的學生當靶子練槍法給打死了
看著墓前那些曾經年輕的麵孔,無比感慨,他們的死在瘋狂的大時代裏隻是一個小氣泡,瞬間已經破滅,但他們的死對於活著的親人來說,卻是永恒的痛,家庭生活被徹底改變,子女失去撫養,父母得不到贍養
“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十八冶革委會建設兵團,1968.1.25”,他們的墓碑上大多刻著“烈士”、“為人民犧牲”之類字樣,可到了今天,又有誰還會認為他們是“烈士”、“為人民犧牲”、“雖死猶榮”呢?
這座墓碑上有一把燃燒著的火炬,仔細看會發現,火炬柄由“815”三個數字組成,這就是“八一五”派的徽記,設計者是當時《815戰報》的總編周孜仁,之後他寫了長篇紀實報道《紅衛兵小報和我》等一係列文革回憶文章,重現了重慶武鬥的諸多血腥細節
墓園內的大多數墓都是合葬墓,最大的墓埋了37人,分三層掩埋,層與層之間用預製板分隔,多數合葬墓的主體設計是模仿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而這座墓是模仿人民英雄紀念碑最為逼真的,墓基四周還環繞著磨石欄杆
隻是當年都忙於階級鬥爭,工程的質量實在差勁,墓基四周的欄杆已經隻見地基,墓碑上水泥已經剝落,字跡已經模糊,再加上不知哪個年代的塗鴉在墓碑上,這座本想“莊嚴肅穆”的墓碑,如今在雜草中顯得不倫不類
那幾個斑駁的文字還顯示著當年的激情,“可挨打,可挨鬥,誓死不低革命頭”,而另一麵的字應該是:“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不能丟”
“砍頭何所懼,革命誌不移,敢上刀山下火海,誓死保衛毛主席。”對於今天熱衷網絡遊戲、追逐iphone、向往出國的年輕一代來說,這樣的口號是難以理解的。我們無法責怪父輩們,在癲狂的年代,僅有的一點良知和理性也會無奈地被打磨幹淨,人性的惡被發揮到極致,堅持真理的如張誌新般被割喉槍斃
很多碑文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05號墓碑文悼詞,“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毛主席最忠實的紅衛兵、毛澤東主義戰鬥團最優秀的戰士張光耀……八位烈士,在血火交熾的八月天,為了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用生命的光輝照亮了後來人奮進的道路……啊!我們高高舉起你們殷紅的鮮血,已化入八一五熊熊的革命火炬。這火炬啊,我們緊緊握!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絕不丟,你們鏗鏘的誓言啊,已匯成千軍萬馬、萬馬千軍驚天動地的呼吼……”
其實紅衛兵墓園是有一定曆史的,1949年以前,沙坪公園屬一戶楊姓私家宅邸,抗戰期間八路軍駐渝辦事處為了安葬因病去世的職員,在此置地建墓,墓園裏築有極講究、規整的牌坊、引道等,周恩來之父、鄧穎超之母亦曾安葬在這裏,後移走。1962年以後埋葬了幾位在中印邊境陣亡和因病去世的軍人,然後就是1967、1968年,埋葬了大量“八一五”派的武鬥死難者
重慶原來有三處紅衛兵公墓,另兩處已被毀掉了,在文革中受迫害的老人認為紅衛兵公墓是文革的恥辱柱,曾經強烈要求毀滅這個幽靈,它也幾次險些被拆掉,上世紀70年代末,曾在“文革”中受過迫害的重慶一中某校長,親手把埋了幾十人的紅衛兵墓炸了。如今重慶市對墓園確定了“三不原則”:不拆除、不宣傳、不開放,2009年底,“紅衛兵墓園”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時至今日,集體的癲狂已經過去,無論有名字的,沒有名字的,有碑文的,無碑文的,躺在墓園裏的這些人早已變成了一段曆史,除了個別墓偶爾會有親人過來祭奠之外,大部分已成荒墳,隨著老一輩逐漸逝去,越來越少人會知道其中的往事,會去了解那個血雨腥風的夏天
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理解參與武鬥的他們,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熱血青年,他們大都上有老下有小,他們都號稱為了保衛領袖,他們無冤無仇甚至是朋友親戚,可他們用言語批判對方,用槍炮攻擊對方,用酷刑折磨“俘虜”,甚至肆意槍斃“俘虜”
翻牆出來,我再回望一眼那座荒蕪的墓園,重新回到正常的社會,但我的思緒還沒有回來,我知道有些人對那段曆史,對那位領袖還充滿了回味與崇拜,對當今的社會深深不滿,我不了解他們的往事,更不理解他們的想法,但這些死難者也許是最公正的曆史見證
看著公園裏晨練跳舞的叔叔阿姨們,他們都是經曆過那段曆史的人,你覺得他們是願意在這裏跳跳舞唱唱歌,還是願意分成兩派互相殘殺呢?
離開沙坪公園時我在想,文革是中華民族的浩劫,可為什麽這個曾經武鬥死了這麽多人的城市,文革的餘燼又能差點被點燃呢,曆史上同樣的夢魘反複出現並不少見,誰能保證在這塊土地上,不會又上演同樣的悲劇呢?能阻止悲劇的唯一辦法也許就是製度——把權力關進籠子裏的製度
沙坪公園門前的一處交巡警平台,重慶薄王時代的主要政績之一,說實話,重慶的警察也挺辛苦的,24小時風餐露宿,精神高度緊張,其實如果一切可以按照製度來,又何必如此呢
為了寫這篇博文,我特地將拍攝於1980年的電影《楓》找出來看了一遍,這也許是中國唯一一部正麵描寫文革武鬥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對青年戀人文革後分別加入了勢不兩立的“井岡山”派和“紅旗”派,分別成為骨幹,最後在武鬥戰場上相遇,女方所在的“井岡山”派戰敗後跳樓身亡,男孩從此變成了逍遙派,誰知兩三年後“井岡山”派重新掌權,男孩又被作為現行反革命槍斃。電影的結尾,在他們的墳前,一個小女孩好奇地問爸爸:“叔叔阿姨是英雄嗎?是烈士嗎?”爸爸回答,“不是,他們是曆史,曆史的教訓!”是的,躺在紅衛兵墓園的這些人也是曆史,一段可悲、可歎、可憐又可笑的曆史。
“我們每個人都有罪,犯著不同的罪”,上帝派耶穌來救贖世人,洗清罪惡,進入天國。看來罪惡其實並不是那麽可怕的事情,有罪的人一樣可以進入天國,既然如此,為何我們不能懺悔,說出隱藏在心中的罪呢?可惜,我們不信基督,我們沒有信仰!
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幻想。
1. 文革的動機是正確的:為了鏟除當權派腐敗的蔓延,就利用學生青年民眾去打擊當權派;
2. 當權派很巧妙地用“擁毛”反擊,因為毛的至高地位,中國人的權謀術運用的真是高超啊!
3. 於是兩邊衝突對立,都說擁毛;
4. 起初,毛澤東自己也不知道兩邊的如此劇烈衝突;
5. 在毛得知後,老毛叫停,兩邊就不抖了;
文中說:"能阻止悲劇的唯一辦法也許就是製度——把權力關進籠子裏的製度"
這句話有待商榷,
因為很多中國人是沒有法製觀念的:執法不嚴、不遵守法治,如何能立即建立製度呢?
中國人必須要從個性上改進:知道對別人的尊重開始吧!
23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正的凶手隻有一位,那就是惡魔毛澤東。
你就明白應該怎樣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