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北京有許多地名都很有意思,什麽奶子房、小西天,外加各種胡同和斜街,其實,在這些奇葩地名的背後都有很多故事,這些故事就算是老北京都不一定清楚。
各種“窯”
北京有很多窯,大北窯,黑窯廠街,劉家窯,大瓦窯,小瓦窯,崔家窯、鮑家窯、鄧家窯、嚴窯、魏窯等。為什麽這些地名都帶一個窯字呢?是因為當時明成祖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大量陝西工匠湧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窯逐漸增多,並幾種在南城一代。當時的窯主要生產磚瓦,這些都是興建新北京城的必需品。
南禮士路
在20世紀的前四十年,北京城通往門頭溝等郊區的交通非常不便,於是在阜成門附近租驢前往,成了當時普通家庭的最佳選擇。因此在阜成門附近出現了一條“驢市路”,專供行人租驢西去。而且當時在附近還有著名的白雲觀,此處經常舉辦廟會,於是騎驢遊白雲觀就成了當時的時尚。直到解放後,在調整地名時,由於此處已不再租驢,且“驢市路”不夠文雅,就將此路改稱禮士路,而此路的南段,就成了南禮士路。
五棵鬆
清代時,此處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圍有五棵高大的古鬆。當時的人們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於是行人們就相約在五棵鬆樹下碰頭,然後結伴而行,五棵鬆這個地名於是從此叫開了。後來1965年國家修建地鐵,由於技術問題,使得這五棵鬆樹相繼死掉,為了紀念這個地名的曆史意義,在此處補種了五棵鬆樹。
蘋果園
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太監比較得寵,攬到了很多私房錢,他於是在京西買了一大塊地,種植各種瓜果。但可能由於水土的問題,這裏隻有蘋果長得最好,於是他吩咐隻種蘋果。就這樣,京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蘋果園。當然,後來這裏的蘋果樹被砍掉改成了農田,但這個地名卻已經叫開,沒有改變。
蘇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蘇州,這也是皇太後第一次遊訪江南,大開眼界。回到皇宮後仍然堆江南的美麗風景念念不忘,但由於年事已高,不能經常出遊。乾隆皇帝事母至孝,於是決定將從萬壽寺一直到海澱鎮的沿線大興土木,建成了一條長達數十裏的蘇式商業街,俗稱蘇州街。
這條街道不僅修建得象蘇州的街道,而且裏麵的買賣人也是乾隆皇帝從姑蘇城中挑選出來的,可謂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這條街道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的時候被焚毀,此後就名存實亡了。
公主墳
公主墳位於複興門外大街街心花園中,據載,該墳埋葬的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順治皇帝母親的義女—孔四貞。其父叫孔有德,漢人,立下赫赫戰功,順治皇帝視他為開國良將,順治九年。孔有德南征柳州,陣亡。孝莊皇後將孔四貞認定為自己的義女,留在宮中撫養,封她為和碩公主。
孔四貞自幼善騎射,通武藝,特賜繼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後嫁內務大臣孫延齡,並同往廣西節製軍務。孫後投靠吳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貞堅決反對孫、吳的叛逆行為,率兵討伐,平息雲南叛亂,康熙帝召她回京,並為她賜封王爵,成為清朝的一代女王。孔四貞逝世後,清廷以隆重的葬禮相待,將她埋葬於此,並稱之為“公主墳”。
亮馬河
東直門外有條河,稱亮馬河。是因古代商旅經常在此集散,其時要將馬在河中洗刷幹淨,然後再附近晾幹,於是這裏便得名“晾馬河”,後來逐漸改成亮馬河。
天橋
天橋是古代天子每次祭天時要經過的橋,因為隻有天子能走,故稱天橋,而天橋下就是著名的龍須溝了。最早的天橋是由漢白玉修成的,十分美觀。光緒年間改為石橋。而後,在民國時期,又經過新的修改,使得原本天橋不複存在,但地名卻流傳了下來。
長椿街
長椿街本叫象來街。古時皇族很喜歡大象,用他們來搬運物品,拉車。於是就在長椿街附近安設了一些馴養大象的府邸。但是後來由於馴養大象的費用被層層克扣,這些地方便無力再馴養大象,但是名字依然保留。
燈市口
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二裏許,即現在燈市口地區。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民間稱為燈節。舊時北京人過燈節不僅要吃元宵,還要逛燈市。北京燈市由來以久,最盛在明代,那時皇帝還曾賜百官假十日以慶祝燈節,燈市放燈時男女老少傾城而出,遠近遊觀者不下萬人,燈市口之名便因燈市而起。
北新橋
北京的有個北新橋,傳說橋下邊有個海眼,橋旁有一座廟,廟裏呢有一口井,井裏麵鎖著一條興元龍,北新橋就是為了鎮住海眼的。據說把鐵鏈子拉出一部分後,就能聽到"呼呼"的聲音,接著就是"嘩嘩"的,人們不敢再拉了,怕把老龍放出來,一撒手鏈就是稀裏嘩拉地回到井裏了。
西單,東單,西四,東四,東四十條
古代北京城裏有很多牌樓。在古代西單處,有一個牌樓,稱為單牌樓,又因為這個地方位於北京偏西的位置,則稱西單牌樓,後簡稱西單。東單的得名與此相同。
至於西四,就是從前在西四這個地方有四個牌樓,又因為這個地方處於京城偏西的位置,故稱西四牌樓,後來簡稱西四,東四的得名與此相同。而東四十條則是因為當時的東西的第十條胡同比較寬廣,通了公交車,公交車站的站名就簡稱為東四十條,後來這個地名就這樣傳開沿用了。
奶子房,騷子營
奶子房位於望京北邊崔各莊鄉,當時是崔姓農民的聚集區。關於這個名稱的說法有很多,最具說服力的有兩種,其一說為奶子房是清朝皇宮裏挑選奶媽的地方。其二說為奶子房的地名源自元朝,當時這裏有養馬場,並為蒙古貴族提供馬奶,稱馬奶子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村子發展成東西兩村,稱為馬奶子東村和馬奶子西村。
騷子營位於圓明園西側,近曾是蒙古兵軍營,因漢人蔑稱蒙古兵為騷韃子而得名。
王府井
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辟出了王府井,不過當時被稱為“丁字街”。明成祖時在此建了十個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模,改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
1915年,北洋政府繪製《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麵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與王府合稱,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愛北京,搜微信tuzhu010。
酒仙橋
原來的壩河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就是酒仙橋,酒仙橋的邊上,有座酒仙廟。於是,有人提議這座橋就叫酒仙橋。
馬甸
馬甸位於八達嶺高速公路起點,相傳這裏曾是明代京城販馬的集散地,稱為馬店,後演化為馬甸。民國以後,雖然把馬店改成馬甸,但依然有二十多家馬店存在。直到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店才開始逐步消失,但馬甸地名一直叫到今天。愛北京,搜微信tuzhu010。
海澱、萬泉河
海澱名稱的由來,源自這裏曾經的地貌特征。幾百年前,北京曾是一片河網縱橫,溪流交錯的美麗水鄉。海澱區的中心海澱鎮附近更是因為有溫泉流經,水域遼闊。“海澱”這個名字,就是指了當時這裏水網遍布的地貌。而縱觀海澱鎮附近的地名,能發現其中都包含了這個信息。
海澱鎮附近還有一處地名——萬泉河,這條河的源頭曾是西北部那數不勝數的泉眼,故而得名。萬泉河曾是此處飲水灌溉的主河道。對海澱鎮人民的生產生活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