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一諾千金的信義

(2013-11-22 15:02:07) 下一個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令我感動。
 
69年前,台灣的音樂大師黃友棣向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借了一部五冊的葛洛夫音樂辭典。幾十年的戰亂和兩岸分離使這套書在輾轉流離69年之後,最近終於又回到了母校。
 
這套書的物歸原主,見證了黃友棣一生對“信”的堅持。
 
黃友棣1934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係,然後留校任教。1944年他向學校借了這部辭典。隨後抗戰開始,學校奉命疏散。他要歸還借書,但圖書館表示無法辦理還書手續,因為書冊都已打包裝箱。
 
一生重信諾的黃先生隻得把這重如磚頭的五冊書放在包袱裏,背著和他一起逃難。抗戰結束,他又提著完好無缺的五冊書返回母校。
 
沒想到圖書館員還是不肯收,說是已經找不到當時出借的記錄,寧願當做戰亂中遺失。國共內戰開始後,黃友棣到了香港,隨後又去了台灣,一路上行李裏還是帶著這套書。黃先生一直堅信借東西總要歸還的,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據為己有。他不容許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任何小小的汙點。然而兩岸的阻隔,使黃友棣還書的心願難以實現了。
 
後來黃先生想到,高雄中山大學也是“中山大學”,不如把書捐獻給此間的中山大學,也算是一種還書的形式。15年前,黃友棣將辭典贈交給高雄中山大學,並在書頁裏夾了他親筆寫下的《還書往事》。
 
就這樣,黃先生在去世之前總算完成了還書的夙願。

後來廣州中山大學輾轉聽聞了這一段曆史。經過兩所中山大學的溝通,敲定通過交換圖書的方式,促成了跨海還書,使那套辭典在漂泊了
69年之後又重歸母校。
 
究竟有多少人能像黃先生一樣,無論外界條件如何變化,幾十年無條件地信守著自己的承諾?這幾本書可能並不值錢,甚至早已失去了使用價值,但它所承載的人性光輝卻給母校帶來無價的遺產。
 
當初黃先生借書的舉動,就是做出了歸還的承諾;而學校肯出借圖書,也是信任黃先生會履行承諾。由此雙方建立了一種互信的關係。黃先生之所以對還書念念不忘,就是因為他堅信不能被棄對方對自己的信任,否則會感到終身的愧疚。於是。還書的心願變成對人生底線的無條件的堅持。
 
中文中的“信”字,由“人”和“言”所組成,意味著人說的話要講究一個誠信,那才叫擲地有聲的人話。常言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就是說做人要言而有信,要信守自己的承諾,要有擔當,不能輕易被棄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儒家學說的精髓是“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係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有“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混。”其實西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精神所倡導的何嚐不是這些東西。所不同的是,西方把“信”放在第一位。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其他的都是扯談。美國總統尼克鬆領導有方、資曆超群,被發現撒了謊,照樣得下台。
 
所以誠信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質,所有其他都在其次。黃友棣之所以成為受人尊敬的音樂大師,最基本的原因一定是他畢生堅守的做人的信義。
 
今後,我要把黃先生的故事作為一麵鏡子,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扯乎扯乎 回複 悄悄話 詞典屬於工具書,圖書館原本是不該出借的。
基於“信”借出,基於“信”歸還,成就一段佳話。
xwenxuecityy 回複 悄悄話 是的。 台灣這寶島也應回歸祖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