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回眸上海 - 第一章:滄桑歲月

(2011-02-08 20:38:30) 下一個

上海,這個中國的最大城市,中國最東方的灘頭堡,最先呼吸到來自海洋的新鮮空氣,也最先感受到世界列強們的欺辱。那些外國海盜們,無論時從遠處來的還是近處來的,無論是從西邊來的、東北來的還是北邊來的,無論是長腿大腳的還是五短身材的,無論是留著八撇胡子的、連鬢胡子的還是人丹胡子的,隻要到這個地方一落腳,就不走了,把她割成一塊一塊的,各霸一方,不準中國人隨便進來。明明是中國的地方,卻要根據他們自己的習慣起上英文、法文、日文的街名。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的那一天,外國列強就一腳踹開中國的東門,湧進上海,中國半殖民地的近代史就從那裏翻開第一頁。

上海,最能感受到中國的曆史脈搏,最能感受到華夏命運多舛的昨日,最能感受到神州熱血沸騰的今天。那麽,就請您跟我一同再一次走進上海,一起重溫這段令人心旌搖曳的曆史。

第一部分:我城我土


上海,顧名思義,與海密切相關。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在唐朝時,上海還在海裏呢。

 
明朝時的老城廂。

 
嘉慶年間的上海地圖。

 



租界時期的上海地圖。

 
十九世紀中葉的老城廂。已有700多年曆史的老城廂,位於上海城東南,由彎曲的人民路、中華路圍成,占地約200公頃。它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而且從元、明、清到民國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何為城廂?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為了防禦倭寇侵襲,這裏建造起了環城牆,城牆內稱“城”,城牆外熱鬧處稱“廂”。這就是老城廂名稱的由來。

 
十九世紀80年代老城廂的老北門。


十九世紀中葉:從浦東看外灘。


十九世紀中葉:吳淞口海關。

 
1869年:上海外灘近景。

 
十九世紀70年代的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過去,蘇州河近黃浦江的河口,一直靠擺渡過河。而且有好幾個渡口,其中最靠河口的叫“外擺渡”。1856年,一個叫韋爾斯的英國人在外擺渡的位置造了一座木橋,就叫“外擺渡橋”。這座橋對外國人免費,對中國人則要收費,結果引起上海國人的反對。1873年,上海工部局在上遊方向離“外擺渡橋”幾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橋,取名“公園橋”,供市民免費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橋”,也就是toll-free bridge的意思。


這是1908年的外白渡橋。1906年,為適應有軌電車的通行,工部局將原木橋拆掉建鐵橋,並於1907年建成通車。


十九世紀70年代的南京路。


十九世紀80年代的南京路(之一)。


十九世紀80年代的南京路(之二)。


十九世紀90年代的南京路。


1907年的南京路。


十九世紀60年代的北海路,曾稱作六馬路。早期的上海的街道是編號的,這應該是洋人的主意。


十九世紀80年代蘇州河上的新閘路石橋。


十九世紀90年代的山東路。


19世紀80-90年代的外灘。


福開森路(Route Ferguson,今天的武康路)上的洋人別墅。


1902年:靜安寺路/南京西路(Bubbling Well Road)上的江海關。


1907年,福州路。


清末水運繁忙的蘇州河。


第二部分:芸芸眾生


1865年:街頭問斬。觀眾似乎對攝影鏡頭更感興趣。


1865年:帶枷的囚徒。站著的那位有點林衝的架勢,而坐在地下的那位卻顯得有點窩囊。


十九世紀70年代:三位女囚。


十九世紀70年代:上海商家婦人。


十九世紀80年代:老城廂的居民。


十九世紀80年代:外國海員來上海的第一天。


十九世紀90年代:洋人在上海的網球俱樂部


1898年:新來的外交官帶夫人上街體驗上海特色。


外國女士們也都有此好。後座上的男人帶個俄國的皮帽子。


1898年:這樣大塊頭的乘客該多交車錢吧?


以撿拾煙頭為生的男孩。英文說明把他稱為“小癟三”,顯然有輕辱之意。


清末上海碼頭上的老年乞丐。


1898年:一位華人富商坐洋車經過外灘。


身穿大清軍服的男孩。


清末法庭。大堂前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跪在前麵的犯人不知是何罪。


死刑犯的站籠。犯人隻能用腳尖著地,直至力衰氣絕而亡。


1890年:打麻將的上海女孩。別看有那個胖男人支招,對麵這位看來要胡了。


1898年:吸食鴉片的上海老爺。


1898年:英國貴婦和她的私人司機。


1900年:囚犯和外國警察。


1902年:要過年了,福州路上的女人們換上了新衣。


1905年:這位反清義士革命尚未成功,卻不小心先被自己的炸彈炸死了。


1907年:剛被押送到警察局來的新犯人。


1907年:年輕的理發師。如果今天能享受如此熱情的服務。小費要大大地多給。


女子學校的學生們。


1908年:這些囚犯都是反清的革命黨嗎?不知他們能否捱到三年後的“解放”。


李鴻章雕像。李鴻章(1823-1901)曾官拜相當於今天江蘇省省長的職位,上海歸他管。後來又升官去了中央,又大力提倡洋務運動,對上海的現代化起過一定作用,因此上海人對他有好感,特此樹碑紀念。


第三部分:商業起步


十九世紀下半葉:虹口集市。


十九世紀90年代的虹口集市,足見當時上海的商業活動已經相當活躍。那時雖然有外權的欺辱,但畢竟沒有戰爭,老百姓可以從容地討自己的營生。


十九世紀下半葉:一品香飯店,既有中西餐飲,還可留宿。


鴻康錢莊。從招牌上看服務項目多多,金子銀子外匯都做。


清末頗具規模的紡紗廠。


十九世紀80年代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位於外灘9號,福州路的拐角處。


十九世紀80年代的美華照相館,生意已經做的相當大。


十九世紀90年代街上賣糖炒栗子的。比起上麵那家照相館雖說是小本經營,但同樣有做大生意的氣魄。


清末永盛號水果店。


清末鳥籠店。


清末五芳齋食品店。


1906年:寶成銀器店。


第四部分:市政百景


上海最早的雙排坐公交車。乘客滿員。


十九世紀中葉:租界區馬拉的救火車。


十九世紀80年代:錫克警察和洋車夫。


最早的上海火車站,1898年開始經營淞滬線。1908年上海北站建成後便不複存在。


十九世紀90年代江西路的水塔。


清末公共電話亭。


虹橋郵局。


1898年:南洋公學。清政府為了洋務運動和籌建電報局,於1896至1898年開辦了南洋公學培養中國第一代電信人才。1921年該校改名為上海交通大學至今。


1902年6月:黃浦江上賽龍舟。


晚清時期的寧波會館。


耀武揚威的錫克警察。


1908年:有軌電車


1908年:街頭灑水車。


晚清時期上海複旦大學的校門。


1905年:約翰大學的校門。早年聖約翰大學比複旦大學更有名氣,它從十九世紀70年代美國人開辦的教會中學發展為大學,1905開始授學士學位。它擁有上海最早的圖書館,到1936年抗戰爆發之際藏書已達四萬三千多。1952年由於它“帝國主義性質”被關閉。



待續。請繼續關注。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