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民國初期到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的時期是上海迅速崛起的時期,無論是在這裏發生的經濟發展、文化影響、市政建設、海外介入、政治衝突、軍事事件無疑都是全中國的聚焦點,遠比後來的幾個十年更為引人注目。到了1932年,上海已成為世界第五大城市,常駐的外國居民就有七萬餘人。下麵的圖片介紹的就是二十世紀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上海各方麵的情況。
第一部分:風起雲湧的城市

清朝的最後一位欽差大臣最後一次蒞臨上海。

1911年辛亥革命軍占領上海道台衙門。

孫中山與黃興來上海宣講美國式民主政治。

1914年:精明的上海商家高掛吹捧袁世凱和黎元洪的牌匾。

申報館。《申報》最早於1872年由一英國商人開辦,是上海第一家中文報紙,很快成為全國性的大報。1907年開始由中國人主辦,此後一直是上海乃至全中國的重要新聞來源。1949年後停辦,其在上海的地位由《解放日報》所取代。

工人正在裝運《新聞報》。《新聞報》創辦於1893年,比《申報》稍晚。但很快成為可與後者競爭的上海大報。運報車上的文字:“日銷十五萬份”足以證實其影響。

別以為交通問題是現代人才會有的頭痛。看民國初期上海街道上的堵車似乎比今天還嚴重。

1917年:汽車排隊等待車檢。

同年:黃包車也需要車檢,但在上海的另一個地方。

民初時年輕的杜月笙的照片。

稍後上海三大亨的合影。左起:杜月笙、張嘯林、黃金榮。

上海早期的公交車。

1917年上海有了無軌電車。

受英國的影響,上海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了雙層汽車。車的後部有上upper deck的樓梯。

1919年上海有了汽車出租公司。

1929年的上海車照,分四種:大貨車、小貨車、小車和糞車。

黃包車在雪中奮力前行。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英文雙語的黃包車價目表。車資的計算方法與今天驚人的相似。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街上的灑水車。

清潔工人在清洗街道。

建築工人在修路。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江南造船廠就有了製造大輪船的能力。圖為正在進行新船下水儀式。

紅燈區。

大世界始建於1917年,從八仙橋地區的商業發展開始起步。

1917年:製革廠在曬皮革。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新百貨的規模空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虹口市場的商品種類極為豐富,是個大shopping mall。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正興。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街頭張貼的按摩院廣告。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靜安區富民路上的商家。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寶成銀樓。建築風格已經完全洋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華商紗布交易所。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第二部分:夾縫圖存的市民

1912年:商店門口的乞丐。

1915年:黃浦江上遊運木材。

1915年:小雜貨店。

1915年上海街上就有Lotto了。

1917年:上海電車司機。

棉紡廠的童工。

1920年:女童工收工後等待大人帶她們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