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喜歡過春節了。 那時候供應緊張,過春節前可以憑副食本買平時沒有的花生,葵花籽吃。 過春節時開廠甸開半個月,有時爸爸媽媽帶我們去,有時院子裏的小孩們一起結伴去逛廠甸。 從我家出門往西,出了街口,走過一尺大街,和東琉璃廠街就到了。 廠甸開在和平門外的新華街, 整個一條街都是擺攤賣東西的,特別熱鬧,汽車都不通了。 平時這條街上走的14路公共汽車要繞道,街上被人擠的水泄不通。
廠甸賣的盡是吃的和玩的東西, 有些是平時見不到的。 風車就是一年一度在廠甸才能買到的玩意兒。 風車是用高粱稈紮成架子,用高梁篾片圈成直徑三、四寸的圈,中間作一小軸,把圈和軸和紅綠彩色紙條黏成一個彩色風輪,用膠泥作鼓框,用兩層麻紙裱在一起作鼓皮,製成小鼓,然後把風輪,小鼓裝在架子上,風輪小軸後麵用麻線絞一小棍,風輪一動,小棍便敲打著小鼓。風輪隨風不停地旋轉,小鼓便不斷作響。一般的小風車裝兩三個風輪。大個的風車架上,可以裝一,二十個風輪,帶有一,二十麵小鼓,用胳膊舉著一搖晃,帶起來的風吹動風輪,響起一片噠噠鼓聲。
風車
廠甸賣的玩的東西還有空竹和風箏。空竹有雙頭和單頭的, 抖起來發出一聲高過一聲的“嗡嗡”聲。 雙頭的空竹比較容易抖,因為它兩頭分量相等,不會從抖空竹的線繩上掉落下來;單頭的空竹兩頭不一樣重,不容易抖好,弄不好會從抖空竹的線繩上掉下來。逛廠甸的時候,人還沒走到,遠遠的就能聽到一片風車聲和抖空竹的聲音, 特別讓人興奮。
賣風箏的很受歡迎,大小沙燕等各種各樣的風箏在攤位上麵飛來飛去,特別招人。 還有 我印象最深的是賣燈籠的,有各種顏色和圖案的園球形和長筒形折疊紙燈籠, 一個賣一兩毛錢。 也有紅綢布的小燈籠,做的很精巧,價錢也貴一些。小孩們買回家,晚上點上花花綠綠的紙燈籠一起在院子裏跑著玩,還互相比誰的更好看。
廠甸賣吃的東西挺多,三尺長的大糖葫蘆上麵插著一麵彩色小紙旗,也是廠甸特有的。還有用線繩串成長串的山裏紅, 很多人都買來掛在脖子上。我媽不讓我們買這種大糖葫蘆吃,嫌不幹淨, 隻許吃5分和一毛的小糖葫蘆。 小糖葫蘆有山裏紅,山藥和荸薺作的。 山藥的有些麻嘴,還是山裏紅的最好吃,又酸又甜。
糖葫蘆
我最喜歡的“艾窩窩”、“驢打滾”平時很少見, 我記得到廠甸裏才有賣的。 “艾窩窩”有青紅絲白糖芝麻餡和豆沙餡的。 我喜歡豆沙餡的。 其他還有山楂糕,關東糖,炒灌腸等各種吃的賣。炒灌腸有一股糊味,我不大喜歡,但是聽別人說吃的就是那個糊味。
艾窩窩
驢打滾,艾窩窩和芝麻年糕
那時候,對我們小孩來說,春節是一年一度最高興的時候,還不用上學。逛廠甸就是高興的事兒之一。 我們家因為離著廠甸近,每年春節期間都要去逛三四次。 到了文化大革命時,因為破四舊,廠甸就停了。沒多久我就下鄉了,我家也搬走了,以後再也沒有去過廠甸。
我們這裏中國超市也有一種叫糖葫蘆的零食,聞著有點像,吃著太甜還沾牙,根本不是那麽回事。
查了一下,海王村在琉璃廠路口,大概後來是中國書店了。慶雲堂不知道在琉璃廠東東街還是西街。榮寶齋在西街。我住在那的時候東西琉璃廠都是開的文房四寶,古玩字畫店。 我上學經過東琉璃廠,對西街不大熟悉。我小時候廠甸是一年一度在春節期間才辦呢。 地點在東西琉璃廠中間的新華街,
地點:北起宣武區南新華街和平門路口,向南經虎坊橋路口至虎坊路文化廣場
據說現在廠甸又開了,估計春節期間去就能看到了。請看這個網站:
http://club.ganji.com/30-166267.html
聽前門大碗茶我都流眼淚,太想以前的北京生活啦.留戀那些胡同和街坊.
一天吃兩串糖葫蘆,太羨慕了。 我們這兒的中國店有賣玻璃紙包的糖葫蘆, 吃了一個,糖稀黏的要命,差點把我的牙給粘掉了。
好像現在廠甸又開了,要在春節期間回北京才能去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