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變,是指1898年發生在清統治集團內部,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勢力向以光緒帝為首的改良派勢力發動的一場血腥政變。政變的結果是,百餘日維新宣告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等逃往國外,光緒帝被囚禁於瀛台失去人身自由,守舊派勢力重新掌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推翻新政。
清德宗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農曆甲午年,在這一年,經過明治維新和軍備擴充後的日本,再次燃起了侵略中國的野心。日本一貫奉行著豐臣秀吉的大陸政策,即先取朝鮮,進而進軍中國。在16世紀,豐臣秀吉統治日本時期,曾經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要將朝鮮和中國納入日本版圖,他想要“泛舟西湖,終老杭州”。所以在他的晚年,一直對朝鮮作戰,直至他去世。明朝萬曆皇帝派兵前往朝鮮幫助朝鮮抵抗日本軍隊,最終,日軍未能得逞。但以後凡是有侵略野心的日本統治者都始終奉行這這一政策。由於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國家實力迅速增強,同時他們的侵略野心也逐漸燃起了。到了1894年時,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清在朝鮮也有駐兵。1895年9月15,平壤戰役爆發,清軍與來犯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但因為清軍最高統帥葉誌超的貪生怕死,最終朝鮮被日本占領。此外,黃海大戰、遼東之戰、威海之戰等都以清的敗績而終,整個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日本強迫清簽訂城下之盟。清沒有辦法,隻好派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去日本馬關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商談媾和事宜,最終,1895年4月17日,清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消息傳來,舉國震驚。許多有識之士在聲討“賣國賊”李鴻章的同時,也開始深刻地考慮中國的下一步該怎麽走,才能避免亡國的悲劇。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派公車上書,請求光緒帝變法維新。光緒帝從1885年中法戰爭的失敗和最近的甲午之敗中認識到,清朝現有的製度已經腐朽不堪,再不變法恐怕真的有亡國滅族的危險,於是他在征求了慈禧的意見後,決定實行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開始推行新政。但朝中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勢力相當強大。在此之前,光緒帝實際上隻是慈禧的傀儡,根本沒有什麽實權,事事都要先請示慈禧後才敢決定。可是自從變法開始後,慈禧越來越感覺光緒帝不像原來那麽聽話了,很多事都敢擅自作主了,就如任命譚嗣同等4人為軍機章京,在軍機處行走。光緒有什麽旨意直接通過這四個人去執行,從而繞過了守舊派官員。此外,光緒還大刀闊斧地裁撤抵製變法的守舊官員,重用支持變法的人。這一切,深深地觸動慈禧太後,這個對權力有強烈欲望的女人開始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她似乎得對光緒帝和維新派留上一手兒。
6月15日慈禧迫使光緒帝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個職位原是李鴻章的,因為他簽訂了《馬關條約》,受到國人一致聲討,迫於輿論壓力,清隻好將他開缺)。此後,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的矛盾逐步升級,愈演愈烈,朝中局勢劍拔弩張,而血腥政變一觸即發。
戊戌政變 - 政變過程
6月16日 慈禧太後命鹹豐帝老臣刑部尚書崇禮代理步軍統領。康有為在等候皇帝召見時,遇榮祿。榮祿問:“以子之大才,亦將有補救時局之術否?”康有為答:“非變法不能救中國也。”榮祿問:“固知法當變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乎?”康有為答:“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6月24日 康有為進呈《波蘭分滅記》、《列國比較表》。禦史胡孚宸奏劾張蔭桓受賄二百六十萬兩。
6月25日 慈禧太後命派懷塔布管理圓明園官兵,剛毅管理健銳營。
9月1日 禮部主事王照疏請光緒帝遊曆日本等國,以考察各國情況。懷塔布、許應騤不肯代送。王照彈劾他並到堂親遞,懷塔布不得已允許其代奏。許應騤則上奏彈劾王照“咆哮署堂,借端挾製。”
9月4日 光緒下令將懷塔布、許應騤、堃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等阻礙變法的禮部六堂官革職。王照賞給三品頂戴,以四品京堂候補,用昭激勵。懷塔布老婆與慈禧太後有親戚關係,逐向太後哭訴。
9月5日 光緒召見譚嗣同,並命譚、劉、楊、林以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
9月11日 光緒帝召直隸按察使袁世凱來京陛見。湖南舉人曾廉上書請殺康有為。
光緒帝9月13日 光緒帝擬開懋勤殿,設顧問官,慈禧太後不允。光緒帝手諭楊銳以變法之難,命康有為等詳細籌議。
9月14日 直隸按察使袁世凱抵燕京。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經天津抵京。
9月16日(八月初一) 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新建陸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麵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麵,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畢永年與譚嗣同議軟禁太後事。
9月17日(八月初二) 光緒帝再召見袁世凱,命與直隸總督榮祿各辦各事。光緒命康有為即離京赴上海督辦官報局,傳通過楊銳帶給康有為密詔。
9月18日(八月初三) 禦史崇楊伊上書慈禧,稱大同學會蠱惑士心,紊亂朝政,引用東人,深恐貽禍宗社,籲懇皇太後即日訓政以遏亂葫。 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去法華寺夜訪袁世凱,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也有一種說法是,袁世凱離京前密告給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
9月19日(八月初四) 傍晚慈禧突然離開頤和園,返回大內。光緒帝自是日起遷居瀛台。 康有為訪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請英國公使相助,不成;又訪伊藤博文,請遊說慈禧太後。當晚黃紹箕勸康有為迅速離京。深夜,梁啟超、康廣仁等懇求康盡快出走。
9月20日(八月初五) 淩晨康有為攜仆人李唐離京。光緒皇帝第三次召見袁世凱,之後袁回天津。光緒皇帝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親密交談。太後垂簾旁聽,極為不滿,當天深夜又接到榮祿密報,說光緒帝欲軟禁太後。康有為離開北京。
9月21日(八月初六) 淩晨慈禧太後率衛隊囚禁光緒帝於瀛台,然後下詔太後訓政。當天步軍統領衙門兵弁圍南海會館宅,搜捕康有為未獲,但在此拿獲康廣仁和康的弟子程大璋、錢維驥。之後又查抄了粵籍官僚張蔭桓寓所,沒有發現康有為,將張逮捕。
9月24日(八月初九) 剛毅奉太後諭令開始搜捕四軍機章京等變法份子。楊銳、林旭當日被捕。劉光弟投案自首。楊深秀因詰問慈禧太後為何黜光緒帝,在聞喜會館住處被捕。
9月25日(八月初十) 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
另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的泄密,是光緒政變失敗的原因;但據近年的考證,慈禧及榮祿等早有廢除新政的計劃,二人在袁世凱9月20日泄密以前也已經有部署和防備。9月19日,慈禧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隻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剛毅親自監斬。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戊戌政變 - 慈禧太後為何發動政變
一種意見認為,慈禧是頑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始終站在頑固、守舊立場上阻撓和反對變法。這是幾十年來的傳統觀點。
一種意見認為,慈禧和光緒嫌隙已深,現在光緒要自主,她內心憤恨,便想索性廢掉光緒,於是一開始便做了部署,最終發動政變。
一種意見認為,慈禧說不上有何政見。如光緒因其上書受阻曾怒罷禮部六堂官的王照,即是這種看法。他說,戊戌政變,“許多外人誤以為是慈禧太後反對變法所致,其實,慈禧是個隻知道權力卻沒有什麽政見的人。光緒皇帝和慈禧的爭論,純粹是家務之爭。所以要依我的看法,如果把主張變法的名義奉送給慈禧,讓慈禧太後在名義上成為改革旗手,那麽光緒搞改革的理想是可以實現的。”但康有為堅持“扶此抑彼”,認為慈禧“是個萬萬不可造就的東西”。
一種意見認為,戊戌政變的直接動因與其說是政策之爭,毋寧說是慈禧察覺了康氏有針對她個人的舉兵奪權的計劃。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把慈禧說成完全因反對維新而發動政變,至少是把複雜的曆史事件看得過於簡單了。不應把慈禧簡單劃歸為保守派之列。她早年曾力排保守權貴的勢力,支持洋務運動,也曾對光緒的變法願望予以讚同;她與光緒還是有親情的。與其說她的思想接近保守派,不如說更接近洋務派;她並不是變法不可逾越的障礙。溥儀《我的前半生》指出,“戊戌變法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清政府各個派係之間妥協的產物,是他們麵對清王朝所處的實際困境而共同尋求的解救之道。”早在變法活動醞釀之初,慈禧即曾對光緒道:實行變法乃是我一貫的主張,早在同治初年就曾依曾國藩所奏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製械,如能通過變法使國家富強,你可放手為之,我絕不從中作難。但如日本那樣,連衣服皇曆都學洋人,“則是得罪祖宗,斷不可行。”隻不過告誡光緒“毋操之過蹙而已”。光緒發布了由翁同龢起草的《明定國是詔》,把講求西學、變法自強作為清王朝的國策,使維新運動取得了合法地位。此時慈禧的態度不僅不反對,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同情和支持變法。但由於政治變革過急過劇(三個月的變法措施足夠當時中國消化三十年)而超出了社會公眾的承受能力,使社會秩序處於極端危機的狀態中。加之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采取了錯誤的孤立與排斥慈禧的政治戰略,結果使以懷塔布、剛毅、葉德輝等為代表的原先就反對改革的保守派,以慈禧、榮祿為代表的有限地同意改革的既得利益派,以孫家鼐等為代表的原先曾支持改革的溫和派,出於對激進的變法政策的共同不滿而聯合起來,最終導致了政變的發生。
戊戌政變 -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誌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複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於甘肅 武威。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裏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學》,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康廣仁
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又號大中。清末維新派,廣東南海人。康有為幼弟。早年不事舉業,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禁人才所致。曾作過浙江小吏,後恥於官場汙穢,腐敗,棄官不做。1897年初,在澳門創辦《知新報》,任總理,旨在“發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設女學堂,並與梁啟超等設立戒纏足會,遭守舊份子詆毀。後聞康有為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即積極響應,主張在外交上聯合英國,在內政上廢八股取士之製,廣開學校,講求實用之學,以培養更多的維新愛國誌士。1898年春,與梁啟超結伴入北京,參與新政,助康有為擬新政奏稿,奔走呼號不遺餘力。戊戌政變時被捕入獄,談笑自如,宣稱“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不久與譚嗣同等同時遇害。事年31歲。
林旭
林旭(1875—1898)字暾穀,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舉人出身。好為歌詩。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針對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上書請拒和議。同年捐貲為內閣中書。1897年進張元濟等創辦的西學館學習。1898年創立閩學會,與粵、蜀、浙、陝各學林旭會相呼應,推動維新運動。4月參與發起保國會,任董事。因仰慕康有為,受業於康。曾為康有為的《春秋董氏學》作跋,推揚今文經說。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前夕,曾把光緒帝的密詔帶給康有為,共商授救光緒的辦法。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24歲。遺著有《晚翠軒集》。
楊銳
楊銳(1857—1898)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綿竹人。舉人出身。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後晉為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衛津沽。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強學會被封禁後,又聯合會中誌士抗爭。楊銳清廷在強學會舊址基礎上設立官書局,命其參與選書事宜。1898年春在京創立蜀學會,並辦蜀學堂,以張之洞的《勸學篇》劉光第為指南,兼習中學和西學。4月列名保國會,而每於集會時常當眾假寐。在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與康有為相交,但變法主張多有不合,攻擊康“多謬妄”,聲稱要對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變時被捕,張之洞營救不及,被害。遺著編為《楊叔嶠文集》和《楊叔嶠詩集》。
劉光第
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為官清廉,不媚權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上書建議變法求強,刑部堂官閱後震恐,不敢代遞。1898年春列名保國會。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曾與譚嗣同一起批駁守舊派曾廉請殺康有為的奏疏,但又經常依違於維新與守舊之間,處理政事盡量“無新舊畛域”,使“維新守舊,鹹得其宜”(劉光第:《與厚弟書》,《衷聖齋文集》)。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39歲。遺著有《衷聖齋文集》、《介文堂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