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戊戌變法:清朝光緒皇帝推行的改革

(2011-10-10 00:41:06) 下一個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法由光緒皇帝領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官僚製度等多個層麵,希祈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

變法僅經曆103天而告終,維新派被捕殺,光緒帝被軟禁,慈禧太後重新當政。變法失敗亦引發民間支持更激烈的改革主張,推翻帝製,建立共和。

傳統史觀多按照梁啟超編寫的《戊戌政變記》作基礎,把變法失敗歸咎於保守派與慈禧太後的阻力,近代史學界對這次變法雖有許多新的研究成果,但顯然未全麵改變一般人對戊戌變法之曆史評價。

背景

洋務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內憂外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分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同治年間(1861年)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製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

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麵,包括政治體製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行省與奉、台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白銀兩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練兵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燕京官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光緒帝。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是由各省派送,依漢代舉孝廉乘公家車輛赴京師受考核慣例,對進帝都參加會試的舉人又俗稱為“公車”,故稱“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清朝廷高級官員的支持。

變法醞釀

光緒皇帝在1889年18歲時親政,年底隨即發生山東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占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占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

1898年(戊戌年),康有為多番上書,要求推行新政,但康有為並非四品官,無權上書皇上。1月29日,康有為的奏折首次轉呈光緒,光緒命令允許康隨時上書。於同日,康第六次上書。2月,康第七次上書,再次建議皇帝效仿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改革,並呈上他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大彼得變政記》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籍。皇帝之後每天閱讀,加強了改革決心。[1]

5月29日,恭親王奕䜣去世,死前對光緒說:“聞廣東舉人康有為等主張變法,請皇上慎思,不可輕信小人。”他逝世兩天後,康有為以禦史楊深秀名義呈上奏折,請求明定國是。6月6日,徐致靖上書《請明定國是疏》(康有為代擬)請求光緒帝正式改變舊法,實施新政。

明定國是

1898年6月10日,光緒令翁同和起草《明定國是詔》,送呈慈禧審查,得到批準,於6月11日(農曆四月二十三日))頒布《明定國是詔》[2],表明變革決心,百日維新由此開始。

然而,變法後第6天,亦即6月16日,光緒才首次召見康有為。據傳康有為入殿前,碰到剛接任直隸總督任命的榮祿,榮祿問:“以子之大才,亦將有補救時局之術否?”康有為答:“非變法不能救中國也。”榮祿問:“固知法當變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乎?”康有為答:“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3][4]康有為謹見光緒時開宗明義說:“清國快要滅亡了。”光緒答這是保守官員所累,康有為指靠那些官員推動改革,等如緣木求魚,康有為花了大量時間,力陳變革之必要。這是光緒與康有為首次會麵、亦是唯一一次,數天後,光緖調任他為“總理事務衙門章京行走”,但官位僅六品,而康有為早於三年前已是六品官了。

隨後,光緒又召見梁啟超,並僅委派出出任六品的辦理譯書局事務。梁啟超獲任命後,離開京城,沒再參與新政。在整場百日維新中,作為骨幹成員的康有為與梁啟超,僅見過光緒一次,而譚嗣同等更是從沒獲召見 (矛盾-見下“兩宮奪權”段 9月5日 項) 。

慈禧幹政

後世史家評價戊戌變法時,常形容光緒正式掌權親政,但這一說法曆來受爭議。6月15日,也就是戊戌變法進入到第5天,慈禧要求光緒連下三道“上諭”:一、下令免去帝師翁同和的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務,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大臣,須到皇太後麵前謝恩;三,任命慈禧親信榮祿出任直隸總督,掌握大權[5]。從6月16日到24日,慈禧又要求光緒任命崇禮為步軍統領,懷塔布掌管圓明園八旗、包衣三旗及鳥槍營,剛毅掌管健銳營,光緒並無軍事大權。[6]

從戊戌年農曆四月一日至七月二十八日,在117天內,光緒皇帝與太後同住69天,請安68次,侍早膳32次,侍晚膳22次,侍看戲15次。百日維新期間,光緒12次前往頤和園“請安”。其時光緒下詔書時,亦多寫有“朕欽奉慈禧……皇太後懿旨”。6月11日至9月20日,軍機處一共向慈禧太後上呈了折、片、呈、書等共計462件,最多的一天上呈了29件。[6]

當時幾位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剛毅、錢應溥、廖壽恒、王文韶,除廖壽恒暗中支持改革外,或頑固抵製或明哲保身。剛毅甚至到頤和園向慈禧太後哭訴,請求太後重新訓政。

6月16日,慈禧太後命鹹豐帝老臣刑部尚書崇禮代理步軍統領。6月25日,慈禧太後再命懷塔布管理圓明園官兵,剛毅管理健銳營。

兩宮奪權

9月1日,禮部主事王照疏請光緒帝遊曆日本等國,以考察各國情況。懷塔布、許應騤不肯代送。王照彈劾他並到堂親遞,懷塔布不得已允許其代奏。許應騤則上奏彈劾王照“咆哮署堂,借端挾製。”

9月4日,光緒下令將懷塔布、許應騤、堃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等阻礙變法的禮部六堂官革職。王照賞給三品頂戴,以四品京堂候補,用昭激勵。懷塔布老婆與慈禧太後有親戚關係,逐向太後哭訴。

9月5日,光緒召見譚嗣同 (矛盾-見上“明定國是”最後一句) ,並命譚、劉、楊、林以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

9月11日,光緒帝召直隸按察使袁世凱來京陛見。湖南舉人曾廉上書請殺康有為。

9月13日,光緒帝擬開懋勤殿,設顧問官,慈禧太後不允。光緒帝手諭楊銳以變法之難,命康有為等詳細籌議。

9月14日,直隸按察使袁世凱抵燕京。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經天津抵京。

9月16日(八月初一),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新建陸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麵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麵,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畢永年與譚嗣同議軟禁太後事。

9月17日(八月初二),光緒帝再召見袁世凱,命與直隸總督榮祿各辦各事。光緒命康有為即離京赴上海督辦官報局,傳通過楊銳帶給康有為密詔。

9月18日(八月初三),禦史楊崇伊上書慈禧,稱大同學會蠱惑士心,紊亂朝政,引用東人,深恐貽禍宗社,籲懇皇太後即日訓政以遏亂葫。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去法華寺夜訪袁世凱,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也有一種說法是,袁世凱離京前密告給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7]。

9月19日(八月初四),傍晚慈禧突然離開頤和園,返回大內。光緒帝自是日起遷居瀛台。 康有為訪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請英國公使相助,不成;又訪伊藤博文,請遊說慈禧太後。當晚黃紹箕勸康有為迅速離京。深夜,梁啟超、康廣仁等懇求康盡快出走。

9月20日(八月初五),淩晨康有為攜仆人李唐離京。光緒皇帝第三次召見袁世凱,之後袁回天津。光緒皇帝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親密交談。太後垂簾旁聽,極為不滿,當天深夜又接到榮祿密報,說光緒帝欲軟禁太後[8]。康有為離開北京。

9月21日(八月初六),淩晨慈禧太後率衛隊囚禁光緒帝於中南海涵元殿,然後下詔太後訓政。當天步軍統領衙門兵弁圍南海會館宅,搜捕康有為未獲,但在此拿獲康廣仁和康的弟子程大璋、錢維驥。之後又查抄了粵籍官僚張蔭桓寓所,沒有發現康有為,將張逮捕。

9月24日(八月初九),剛毅奉太後諭令開始搜捕四軍機章京等變法份子。楊銳、林旭當日被捕。劉光弟投案自首。楊深秀因詰問慈禧太後為何黜光緒帝,在聞喜會館住處被捕。

9月25日(八月初十),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

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的泄密,是光緒政變失敗的原因;但據近年的考證,慈禧及榮祿等早有廢除新政的計劃,二人在袁世凱9月20日泄密以前也已經有部署和防備。9月19日,慈禧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隻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有溥,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剛毅親自監斬。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內容

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麵的政策和體製。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製。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令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的。

教育改革

這是維新派最重視的地方,細節包括:

舉辦京師大學堂
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
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學堂,州縣設小學
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商、鐵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
派皇族宗室出國遊曆,挑選學生到日本遊學
廢八股文、鄉試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曆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經濟建設

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

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
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
頒發製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在各地設立工廠
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
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倡辦實業,促進生產。

軍事

改用西洋軍事訓練
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
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
籌設武備大學堂
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

政治

裁減冗員
設置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
準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
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
開放新聞自由
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為還有好些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製訂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發易服,遷都上海等。據康有為表示,自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緒的同意。

變法的影響

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製內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製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帝製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運動。

近代新探此外,根據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9]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麵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10]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後:“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11]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後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不過,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12]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幹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13]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後於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此一新發現,打破了以往對戊戌政變的解釋,使得戊戌時期正反兩方人物的曆史評價,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討論之必要。

注釋與參考文獻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374頁

2.^ 《明定國是詔》:“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汰冗兵,改武科製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於老成愛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製挺以撻堅甲利兵乎?朕維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是政毫無補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譽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後中外太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傅采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誌,精益求粹,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員司員,大內待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及大員子第,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準入學肄業,以期人材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

3.^ 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

4.^ 《晚清有個李鴻章》,趙焰著,2009年7月20日版

5.^ 學者楊天石認為光緒帝罷免翁同和不是被迫的,參見楊天石《翁同和罷官問題新探》,北京日報,2005年10月31日。

6.^ 6.0 6.1 《戊戌變法史事考》,茅海建著

7.^ 薑鳴:關於袁世凱告密的新史料

8.^ 張一麟在《心太平室集》卷八記袁世凱初五日返天津,隔一天後,禦史楊崇伊來到天津,向榮祿報告消息,袁告密時,楊崇伊已在榮祿處

9.^ 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台北:萬卷樓,2004

10.^ Timothy Richard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Chapter 12

11.^ 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禦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p.461.

12.^ 楊深秀〈山東道監察禦史楊深秀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p.15.

13.^ 宋伯魯〈掌山東道監察禦史宋伯魯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p.170.

參考書目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 第6冊 飲冰室專集之一:《戊戌政變記》清光緒二十四年 ISBN 7-101-00475-X/K.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上冊 中文大學出版社 ISBN 962-201-351-1
雷家聖著《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台北:萬卷樓,2004年12月 ISBN 957-739-507-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