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http://wasai.blog.hexun.com/5312728_d.html
中印邊界到底是怎麽回事?
據說中國和印度已經達成了共識,以談判來解決邊界問題。聽到這個消息,不由得瞎操心:靠談判,中國肯定要吃大虧!
一
了解一點曆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和印度的邊界問題是英國人製造的一個所謂“曆史遺留問題”。英國人善於製造這類遺留問題,以巴衝突就是突出的一例。而1914年英國殖民者在拉姆西會議與西藏地方政府私定的所謂麥克馬洪線,並沒有得到曆史上任何一屆中國政府的承認。實際上,連英國政府自己也沒有公開認定這條邊界線,直到1937年才在他們出版的地圖上把這條麥克馬洪線標出;印度也在很長時間裏沒有將他的國界劃到這條線。
1950年解放軍進軍西藏時,印度也開始動作,尼赫魯公開宣稱“麥克馬洪線是我們的邊界。”1951年,麥克馬洪線以南原屬西藏的九萬平方公裏土地被印軍占領。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以“互諒互讓”的精神友好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已經占了便宜,根本就不承認兩國間存在什麽邊界問題,聲稱“邊界問題是沒有什麽可以討論的。”
中印邊界問題引起了兩國關係的緊張。印度“惡人先告狀”,在國際上大造反華輿論,由此獲得了美國的大量軍事援助,還在後來獲得了蘇聯的大量“無私援助”。印度變本加厲,其軍隊滲透到了麥克馬洪線以北。
1960年周恩來、陳毅訪印時,再次提出“互諒互讓”解決雙方邊界的建議。而印度堅持原來的立場,說是“在邊界問題上不存在物物交換”。印度不但要保留非法占領的九萬多平方公裏土地,還要求中國讓出中印邊界西段印度從未進入過的三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
1961年,印度軍方正式下達了“前進巡邏”的命令,打破了雙方的實際控製線,把印方的哨所向前推進。尼赫魯公開說:“印度設置了一些危及中國人哨所的新的巡邏哨所。”
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這時提出了“二十字方針”,即: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
但最終還是免不了流血的戰爭。1962年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讓中國人大大地出了一口氣。然而,戰爭雖然以中國大獲全勝而告結束,結果卻還是對中國不利。
第一階段戰役結束後,中方再次提出談判時,印度政府卻稱中國政府的建議“是一種騙局”,同時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並組成所謂“戰時內閣”,大舉向西方國家要求軍事援助,向中印邊界大量增兵,迫使中國繼續把仗打下去。
論打仗,印度當時根本不是中國的對手,中國軍隊吃大苦耐大勞,采取傳統的迂回包抄戰術,將印度軍隊打得潰不成軍。當時印度總共隻有七個師的作戰部隊,在中印邊界一個多月的戰爭中就損失了兩個師,即使再投入幾個師,也根本挽救不了戰局。戰爭失利,引起印度政府一片恐慌,國內更是一片驚恐;全世界都以為中國軍隊會乘勝前進,直入印度腹地。
然而,令人費解的事情發生了:中國再一次拒絕了曆史給予的極其寶貴的機會,宣布單方麵停火並撤軍。怎麽撤?在東線,一直撤到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20公裏;在西線,一直撤到實際控製線並再退後20公裏!
撤退的原因還是一條:建議和平談判。
這確實是古今中外的“創舉”。中國人明顯地沉緬於這種“創舉”中,似乎覺得道義的力量和高尚的表現應該可以感動對手。英國政府高官說:“中國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後,撤回原線。一個大國不利用軍事勝利索取更多的東西,有史以來這還是第一次。”這類空話很讓中國人受用。中國犧牲了自己的許多優秀士兵,打贏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本應收回屬於自己的領土,或者至少在以後的談判中可以有更多的籌碼,但最終卻是什麽也沒有得到,隻得到了幾句虛偽已極的似褒似貶的評論!而中國在撤軍後再一次向印度伸出和平的橄欖枝,不但交還了近四千名印軍俘虜和所有繳獲的裝備,還再次提出和平談判的建議。然而,印度議會卻在戰敗以後立即作出了決議:一定要收回每一寸失地,在此之前,決不和中國進行談判。這就意味著中國的一切單方麵的忍讓,並沒有換來半點回報。
實際上也是這樣,在戰後,任何談判都沒有進行,印度軍隊又回到了原來的據點,甚至還越過邊境進行了新的蠶食。印度已經不需要任何談判了。
還是尼赫魯說得對:“領土問題是不能談判的。”可惜中國人沒有他那麽堅持原則,偏偏堅持要談判。幾十年以後,鄧小平對撒沏爾夫人說:“主權是不容談判的。”為此我們順利收回了香港,也沒有出現什麽了不得的大事。
二
1966年,中國陷入了長達十年的“史無前例”的內亂,中印邊界問題已經是無暇顧及了。而正是在這一階段,印度開始著力於大力發展軍事國防建設。經過連續四個國防五年計劃,印度已經花了幾百億美元購買國外的先進武器。1987年,印度的總兵力達到了126萬人;坦克2750輛,居世界第三;作戰飛機近千架,居世界第五;擁有包括兩艘航空母艦和核潛艇在內的150艘艦艇,居世界第八,是亞洲唯一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到九十年代末,更是進行了原子彈試爆,一舉而成為世界軍事強國。
在中印邊界,印度已經實行了30多年“邊境公路計劃”。現在,印度駐紮在邊境的部隊,可以迅捷地沿著平坦的公路到達每一個邊防哨所。到八十年代末,印度已經在邊境地區集結了20多萬兵力,擁有比中國更強的山地部隊和火力,飛機也比中國先進,在東線更有著絕對的優勢。按印度軍方宣稱的:印中部邊境局勢已經完全處於印度的控製之下。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雖然換來了以後幾十年的和平,但這個和平是以中國失去大近十萬平方公裏的領土為代價的。這個麵積相當於三個台灣、六個北京,或者說相當於一個匈牙利,十個馬爾維納斯群島。印度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一切,19 87年幹脆把新占領的這片土地設置為一個邦,實現了他最終的夢想,而中國連屁也沒有放一個!
更重要的是,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平已經成為當今的主流,中國與印度以武力相爭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國恐怕已經沒有多少機會了。
也就是說,我們的教科書裏講述的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麵積,其實是一個虛數,至少有1%的領土已經不在我們手裏。
問題還在於,我們失去的這片土地,是西藏人民曆代居住的土地,是西藏氣候最好、物產最豐富的一片寶地,是西藏的江南,是發展經濟最有利的地域,是全世界水利資源最豐富的地方;西藏雖然號稱在全國儲林量名列第二,可是實際上有一多半在控製線以外,也就是說在印度人手裏;在政治軍事的戰略來看,這片土地對維護西藏的和平安寧和中國的統一更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失去這片富饒的土地,我們將如何向子孫後代交代?
據說,國際上有以下規定:一國占據某地50年以上,國際上就承認該國對這一地區的合法擁有權。按這種說法,中國該怎麽和印度談判?
作為一介小民,本不該去關心這麽大的事情。隻是因為小時候看過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電影片,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於多年來還是想不通:既然是我國的領土,既然我們打贏了,為什麽就不把它當回事呢?這中間到底有什麽深不可測的原因呢?
就此求教於大方之家,希望能解開我心頭藏了幾十年的疑問。
談六個問題
問題一,被占領土的曆史淵源與現狀如何??
世界上除了阿拉伯人有一塊被猶太人占領的“被占領土”有些名氣外,人們不知道在喜馬拉雅山南坡還有一塊中國的“被占領土”,這就是被印度占領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近9萬平方公裏土地。
早在公元7世紀, 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府的版圖。13世紀,元朝統治了這個地區。17 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統一西藏,對門隅地區實行各種形式的有效管轄。19世紀中葉以後,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特別授予錯那宗和達旺寺以管理門隅地區的實權,負責 製定法律、製度和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權為了加強對門隅的統治,在門隅的首府達旺,建立了名為“達旺細哲”的全區性行政委員會(由達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聶倉”兩人和“劄倉”的代表組成)和“達旺住哲”的高一級非常設行政會議(由“達旺細哲”的組成人員加上錯那宗兩個宗本組成),負責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專人到門隅征收、征購大米,專管該區鹽米等經貿活動。
進入上世紀中葉以後,印度人非法入侵了這裏,並於1954年成立了隸屬印度中央政府的“東北邊境特區”,1987年印度議會批準正式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分設11個行政區。如今此地全部在印度牢固的控製中。
阿魯納恰爾邦,首府伊塔娜噶,2001人口統計90餘萬人。用亞洲開發銀行人士的話來說,這裏乃是亞洲唯一待開發的處女地。用西方旅遊界人士的話,這裏是另一個類似亞馬遜河上遊那樣的動植物天堂。中國農業部門通過比對衛星照片,現這裏是中國版圖上森林蓄積最豐富的地區。這裏的水利資源極其豐富,印度政府已經規劃在雅魯藏布江和蘇班西裏河上建設裝機2000千瓦以上的巨型水利樞紐 .
軍事防務方麵,負責此地防務的印度東部軍區,轄5個軍,240-300架戰鬥飛機,僅在阿魯納恰爾邦就部署了兩個軍五個山地步兵師,一個機械化師,作戰實力遠超邊界對麵的中國成都軍區。
令人遺憾的是,根據國際法不咎既往,尊重現狀,尊重實際管轄的原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已經把那條本來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視為國際邊界線了,中國已經在事實上失去了奪回此地的可能。現在中國外交部人員一旦被人問起被占領土的問題,惟恐避之不及。
50年後的今天,中國人要思考,我們是失去這塊被占領土?這既非是大清國的錯 ,也不是國民政府的誤,完全是毛時代昏庸的外交政策造成的。現代中國人正在吞下苦果。
問題二,1962年戰爭中,解放軍是因為後勤原因才撤出西藏固有的領土嗎?
不是因為後勤原因!!!按周恩來的解釋,中國人是要顯示正義。
解放軍的後勤並無問題,起碼不比當時的印軍更困難,當時做好了作戰叁個月以上的準備,而實際上隻打了一星期。
另外,從道理上說,一個國家,一支軍隊不會因為後勤問題,就放棄國土,如果害怕困難中國人甚至就不該在西藏駐軍。
不克服困難就能贏得戰爭,天下沒有那樣便宜的事。
誰還有其它什麽問題,下麵可以繼續發問,但是關於因為後勤問題就要放棄國土的弱智問題,請大家就不要再提了。
網上還流傳一個問題:解放軍和印度作戰時,後勤物資要靠人背馬馱嗎?我明白告訴大家,這也是誤解,是典型的胡說八道.
1962年戰爭,分為兩個階段,隻是在第一階段作戰時,由於東線公路未修通,在克節朗河部分作戰地域需要動員當地人搬運物資,以及在第二階段瓦弄戰區部分地段需要人工搬運外。在戰爭的主要階段,主要方向上,解放軍均修通了公路,實現了機械化運輸。甚至把重炮運到了達旺。
還有一些道聽途說的人說什麽“解放差點打到新德裏”,我在這裏順便也解釋一下:
西線解放軍部隊追殲印軍前出到喀喇昆侖山口,兵臨印軍戰略樞紐楚舒勒,這是解放軍在西線前進最遠的地方。與印度首都新德裏直線距離350公裏。
--
問題叁:1962年戰爭帶來了中印邊界的和平了嗎?
答:坊間流傳說毛澤東在1962年中印交戰前曾經講過“這一仗不打則已,打就要保證和平10年(也有說和平30年的)”。我不相信毛澤東會說這樣的話,如果毛澤東真的說過這類話,他也就和阿Q一樣自欺欺人了。
事實如下,1962年戰爭中,印軍遭到重創,但是當中國軍隊撤軍後印軍既開始在東段繼續向麥克馬洪線挺進,到1963年開春後中印兩軍重新在麥線附近形成對峙。
印度占領麥線以南的爭議領土,又完全不理睬中國提出的談判要求,印軍又重新開始了對中國的蠶食行動。據中國總參謀部統計,僅在1963年上半年,沿邊境對峙的中印兩軍就互相提出抗議照會總數達到60餘次。可見,戰後的邊境地區根本未實現和平,印軍也未曾老實過。
印軍的這種蠶食行為愈演愈烈,1965年當印巴發生戰爭時,毛澤東親自決策要和印度打一仗,既策應同盟的巴基斯坦,又反擊印度的蠶食。中國外交部向印度大使館代辦提出了正式的最後通牒,兩國戰爭一觸即發。可是,由於蘇聯介入印巴衝突,印巴兩國在蘇聯的調停下,很快在塔什幹實現停火,印軍在中國和錫金邊境上撤除部分工事,中印戰爭並未爆發,最後通牒幾成一紙空文。
如果毛澤東認定中國打不過印度,他就不敢發什麽最後通牒,這是明擺的事,傻子也能看明白。
1967年中印兩軍在中錫邊境發生兩場衝突,雙方互有傷亡。按第叁者的評價來說,這兩仗中印兩軍打成了平手。這是由於印軍在1962年戰後已得到更好的訓練,而中國此時正陷入一踏糊塗的文革內亂之中,解放軍的狀況已大不如前。
由此可見,1962年戰後中印邊界地區的形勢仍然是緊張的,印度並未改變其蠶食中國領土的政策,也未停止對西段中國新疆的阿克塞欽提出領土要求,印度繼續在全線對中國保持高壓。
經此一戰,中國既丟了領土,丟了人命,也未得到和平,所以如果是毛澤東再說什麽爭取“10年和平”和“30年和平”的話,就幾乎形同放屁啦。
1985年在中印邊界東段桑多洛河穀,由於解放軍建設直升飛機的起降場,引起兩軍嚴重對峙。這次印軍反應迅速,立刻出動部隊和中方形成麵對麵,胸對胸的對抗。這次中國妥協了,起降場工程被迫停止。1987年由於印軍在全線開展的“銅釘”大規模演習,中國軍隊被迫向西藏和新疆大舉增兵,造成邊界局勢劇烈動蕩,兩軍幾乎開戰。
綜上所述,印度在1962年戰後,繼續占有雙方爭議的9萬平方公裏土地,並繼續蠶食中國領土。對於中國而言,1962年一戰就如同中法陸戰是一場勝而無利的戰爭。相比之下,印度卻從戰敗中吸取教訓,整軍備武,終於在今日在中印邊界全線形成壓倒優勢。
印度既不肯和中國談判,中國有失去了歸複領土的良機,該怎麽辦?不戰不和,眼看國土淪喪又全無辦法。隻有期盼明天。而明天究竟會怎樣?隻有天知道。
問題四,1962年戰爭中中國軍隊之所以放棄國土不守是因為毛澤東害怕美國,蘇聯聯合支援印度嗎?
這個問題實在可笑,提問題的人也太小瞧毛澤東的膽兒了。
當時美國的戰略對手是蘇聯(美蘇兩強正在古巴導彈危機的嚴重對峙中,雙方查點爆發核大戰),在亞洲美國的戰略重點在越南,絕不至於為一個印度搭上老本。
毛澤東在打內戰時就提出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原則,毛澤東在朝鮮戰爭中就明確跟美國叫號“你們要打多久,我們奉陪”,此時此刻輪到毛澤東來守衛自己的國土了,而且是如此巨大而富裕的國土,毛澤東倒開始怕這怕那了,就要腳底抹油撒腿就跑了。這怎麽會符合毛澤東的性格?
中印戰爭是毛澤東一手指揮的,撤軍的命令也是毛澤東下達的,雖然部隊覺得意外,覺得不可思議,但還是執行了毛澤東這一命令。說毛澤東怕美蘇支持印度,不僅找不到任何證據,你們也的確小瞧了一貫蠻霸痞氣的毛澤東。
倒是善解人意的周恩來對毛澤東撤軍的決策作出了迄今為止最權威,最有說服力的公開解釋。他的解釋見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關於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十個問題》一文。想探討問題者可以去瞧瞧這本書,總比你們在此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要強的多。
但是有些事情也怪不得你們,關於中印邊界爭端問題,從毛時代開始就是桌子底下進行的,,好像是多麽了不起的機密,公眾不了解情況。還真以為打了一仗後中印邊界就太平了,真以為中國占了大便宜了。當今中國人再抱此心態,恐怕要成國際笑餅了!!!
有人指望靠談判能把丟失的領土談回來,這可能嗎?不客氣地說隻有弱智才會相信這一點。
在毛澤東對敵鬥爭的哲學中,有一條是“談談打打,打打談談,打談結合”,放棄軍事鬥爭,迷信談判,不是所謂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本意。
在毛澤東的對敵鬥爭哲學中還有這麽一條,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在乎打碎壇壇罐罐,大踏步的進退,施行遊擊戰法。
但是請各位注意,在喜馬拉雅山上進行的是中印兩個民族的領土爭奪戰,不是遊而不擊的土八路遊擊戰。由於外交法律和國際規則限製,不允許你再大踏步的進退。你今天讓出的土地,還想拿回來嗎?收回去的拳頭想再打出去,可能嗎?
問題五,所謂麥克馬洪線究竟是怎麽回事?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構想了一條印藏分界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什麽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
當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了不承認麥線的態度。
由此可見,麥克馬洪線從來未經過雙方實地勘測,也沒有經過中國曆屆政府承認,是一條屁價值也沒有的“屁線”,完全無法律意義和任何價值。
1949年後,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但是由於政府當時執行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因此新中國政府不得不慎重對待印度這樣的國家,在領土問題上取克製和忍耐的態度。
當時中共的政策是:內部打招呼不承認麥線,但這個態度不公開,尤其不對印度公開,也不向印度提出這一問題。
新成立的印度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麵比中國人表現的成熟和狡猾,他們充分利用了中國人對自己的依重,完成了當年英國人也未能實現的領土擴張。
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布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占領。1950年初,印度軍隊則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製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對於印度人所幹的這一切,中國政府按照既定方針始終保持沉默。印度雖然感到心虛,但是他也不挑明這一問題,在50年代初兩國政府進行的曆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出這一巨大的領土問題,雙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麥克馬洪線並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兩國簽署關於西藏問題的政府協議時也未談及此問題。中國總理兩次訪印,印度總理一次訪華,除了周恩來含含糊糊地提過一次兩國的國界尚未劃定以外,中國方麵沒有任何人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這也構成國際交往史上一大奇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首次對外界表明自己對麥克馬洪線的態度,是在周恩來1956年訪問緬甸時與緬總理吳巴瑞的會談中。由於中緬之間也有部分邊界線與麥線相關,周恩來因此係統地解釋了中國政府的立場:一、要對中國人民解釋清楚;二、要說服西藏達賴喇嘛等人接受“麥克馬洪線”;三、國民黨會罵我們賣國。周恩來說,你們需要時間,我們做這些工作也需要時間。我
們為了求得一勞永逸地解決整個邊界問題,委曲求全地提出了目前的方案,我們要盡力克服困難實現這一方案。至於解決整個問題的時間,我們可以繼續等待。
印度和緬甸有很好的關係,因此尼赫魯肯定會從緬人那裏了解到中國對麥線的態度。再加上中國在與印度的交往中從來沒有提出過對印軍占領麥線的異議,因此尼赫魯感覺到抓住了中國的把柄,在後來中國提出談判東段麥線以南的領土問題時,他堅決地給予拒絕。他說(大意)“當你有機會提出異議和要求而未提出時,就意味著你已經放棄了要求”。周恩來對此辯解說(大意)“我們雖然沒有提出口頭和書麵的異議,但是我們出版的地圖始終把這一地區畫在中國一側”。
比較而言,尼赫魯的說法更為符合外交慣例。一個政府可以通過公開聲明,抗議,外交照會,會談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地圖隻能是補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非常有限。當印軍占領門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後,中國政府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認麥克馬洪線,這使中國在領土交涉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可以說中國是實實在在地吃了一個啞巴虧。
占了便宜的印度,野心得到鼓勵,越發輕視中國,印度政府又繼續對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甚至越過麥克馬洪線繼續蠶食中國領土。在這種形勢下,北京城裏的毛澤東感到被欺負的太狠,終於忍無可忍,打了一仗。在大軍獲勝的有利形勢下,毛自我感覺已經充分教訓了印度,因此又單方麵把軍隊撤到麥線北麵去了。這一撤意味著中國人將永遠失去達旺,失去洛隅和下察隅的大片土地,意味著麥線從此將要發揮效力啦。
由此可見,50年代政治外交上的失策,60年代軍事戰略上的錯誤,印度對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占領在某種程度得到強化。中國在兩次重要關口出現錯誤,可以說已經沒有機會再奪回失地,甚至再進行交涉的理由都不再充足啦。
進入90年代後,麥線已經成為雙方的實際控製線,1992年雙方軍隊交換了實際控製地區地圖,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雙方首次對麥線的勘定和確認。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眼裏,麥克馬洪線早已經是一條國際邊界線。
毛時代極左外交政策的失敗,從麥克馬洪線由“屁線”變成一條幾乎無法撼動的邊界線,從西藏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的淪喪中,可見一斑。
問題六 阿克賽欽的約翰遜線及一攬子解決邊界問題的“現實主義”方案是怎麽回事?
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及阿裏高原環繞的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後準葛爾的大軍及蒙古熬茶禮佛的行旅都是從此進藏,清時曾設立拓置局管轄,1951年西北解放軍也是從阿克賽欽到達阿裏的。
對於這樣一塊土地,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其屬於中國,直到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並不知道印度對這裏有領土要求。
印度的依據是所謂約翰遜線。1860年英國測繪軍官約翰遜曾作探險旅行,他從拉達克進入阿克賽欽最後到達新疆的和田。此人把阿克賽欽視為無主地,因此將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標畫進英印的屬地,將中印分界線畫在了昆侖山一側。
對於這條約翰遜線,英國政府並未知會大清國,曆代中國政府包括新中國並不知道此事,更談不上承認了。因此從這條線被炮製出來那天起,它就和麥可馬洪線一樣,是一條一文不值的“屁線”。
和東段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自1954年被印軍占領不同,印軍從來沒有進入過西段的阿克賽欽一步。1956年印軍首次派巡邏隊進入該地區,也被解放軍逮捕並驅逐。中國人對阿克賽欽地區早已形成了實際控製,約翰遜線連一天也未曾派上用場。
在中印部隊屢次發生衝突後,中國政府為了全麵解決邊界問題,提出了一攬子外交解決的方案,在兩國總理最後一次談判中由周恩來向印度方麵提出。
這個中國方案的核心內容是,中國認為邊界問題是由於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雖然中國受到損害很大,但這並非是印度人民的錯,不應該由獨立後的印度負責對於邊界現狀,中國政府準備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對待它。
中國政府的態度是極其清楚的,中國雖然吃了虧,也不打算和印度人民算帳,準備去找英國人算帳。(這一觀點極其荒唐和可笑!印度人民是英國侵略的直接受益者,中國不找印度算帳,倒要去找英國,這說得通嗎?)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所謂的“現實主義態度”,是準備以承認麥克馬洪線的實際效力(確認印度對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的占領)換取印度不再對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這一巨大的讓步,外交史上罕見。
但是尼赫魯早在中印總理會見前,就從緬甸得到了消息:中國已經接受了麥克馬洪線作為中緬兩國的西段邊界,加上中國政府對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一向表現出的漠然態度,所以此時尼赫魯對中國這一“現實主義態度”並不感興趣了。他的要價更高了。尼赫魯明確對周恩來表示,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是印度領土,而領土問題是不容談判的,要談就談中國把阿克賽欽歸還印度。
這樣一來,毛周真是陷入了尷尬之中。毛澤東實在不想和印度多糾纏,也不想和印度打仗,毛始終認為“反美”是中國的重點任務,是“大局”。本以為讓出東段就可以息事寧人,不幹擾反美大局,沒承想民族主義者尼赫魯根本不領毛的情,不僅繼續對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而且咄咄逼人的邊界上舞刀弄槍,這次可是實實在在的冒犯了毛。
對於中國人而言,建國以來的對印外交及所謂“現實主義”方案已經全盤失敗,用一句老話來形容毛澤東當時的處境十分形象,叫做“陪了夫人又折兵”。
1962年戰爭以後,印度把中國視為仇敵,在邊境全線增加兵力,印軍的戰略簡單說叫作“東頂西攻”,既在東段固守麥克馬洪線,在西段謀求切斷新藏公路奪取阿克賽欽。
印軍在阿克賽欽的對麵就部署了轄有叁個山地步兵師的第14軍,在列城機場優先部署SU-30戰鬥轟炸機。從中國幾萬公裏邊防線看,由神仙灣到空喀山口這一段阿克賽欽邊界實在全軍最緊張的“熱線”。
雖然這裏自然環境極其惡劣,新藏公路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時間不通車,一些前沿哨卡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界山達板海拔高度更是達到6000米以上,完全是人類的生命禁區,但是這裏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解放軍守土有責,任何戰略家也無權放棄這裏的一寸“地盤”?
有人說什麽“國家利益是動態的,不要學尼赫魯隻把目光孜孜於土地之上,要學以色列在西奈撤軍”,我不客氣地說,這完全是放屁,是對喀喇昆侖山上爬冰臥血守衛國土的戰士的侮辱。
喀喇昆侖山上至今能還找到國民革命軍守邊士兵的屍體,他們是為了戍邊而死,他們當之無愧地當代守邊軍人的先輩,值得後人景仰。不是對土地的孜孜以求,國民黨士兵怎麽跑到喀喇昆侖山的冰峰雪嶺上的?國民黨的士兵尚能如此,我們做不到?
以色列占領的西乃本來就是阿拉伯領土,以色列是用阿拉伯的土地來換取和平,毛澤東則是用中國版圖內的國土換和平,如此“戰略”這麽英明,請問中國還有多少領土可供換取“和平”?莫非這就是某些人津津樂道的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