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檢察日報》:對不住錢廣

(2011-04-16 04:13:40) 下一個
文章出自《檢察日報》:http://www.jcrb.com/n1/jcrb1105/ca559896.htm

對不住“錢廣”

時間:2006年11月03日  01時14分   作者: 何申   新聞來源:檢察日報   
 

自從有了電影《青鬆嶺》,人們就牢牢記住戴個耷拉帽簷的錢廣。拍《一村之長》時,趙本山見到演錢廣的承德話劇團老演員李樹楠很親切,對我說他演小品的帽子,就是從錢廣那學來的。但外人卻很少知道,當初錢廣是被認定有原型的,他叫張惠,為此他還受了不少冤枉。

我寫電視劇《青鬆嶺後傳》,是《青鬆嶺》作者力薦,省委宣傳部長親定的。我知道曆來寫續集都是受累不討好的,就不想接受。但不接不行隻能接,接了就得搜集素材,就到興隆縣去。該縣有一座嶺原叫青灰嶺,電影裏有很好看的盤山路,馬驚了在山道上狂跑,就是在那拍的,後來就改叫青鬆嶺了。嶺下有一鎮,叫茅山鎮,張惠就是那的農民(社員)。張惠趕過生產隊的大車,可能還傷過騾子一條腿等,當初承德話劇團在那深入生活,又出了話劇,後改電影,加上那時也沒有侵害名譽權一說,連作者帶演員也不保密,就弄得當地人都認定張惠就是錢廣。除了運動中挨過批判,連他兒子的親事都受了影響。女方家來見麵,問張惠家在哪兒,小孩子們喊錢廣家在那兒。人家一聽立馬就回去了。你想啊,和錢廣結親家,在鬧階級鬥爭的年代不是沒事找事嘛!

其實我對張惠的印象很好。1984年夏天,興隆縣為十名致富模範身披紅花在縣街遊行慶祝,其中就有張惠。我作為地委宣傳部的宣傳科長,當時就在場。張長得四方大臉相貌莊重,與舞台、電影裏的錢廣大相徑庭。飯後我采訪過他,還寫了小說《晚霞染紅青杏溝》,在省報副刊發了多半版。等到1993年我為寫電視劇再去采訪他,他那時身體就不大好,血壓高,不願意見麵。陪我去的續任縣委書記的王熙國同誌,在這個鎮當過書記,也不知他咋做的工作,張惠才與我見了,就在他家,家裏挺幹淨的,隻是話沒有多少。坐了一會兒就走了,往下再也沒打擾過他。

等到我把十集劇本寫出來,確實出了兩種意見。一是如我寫的,把錢廣寫成改革開放初期頭腦靈活過度,耍小聰明,做假果茶。二是把錢廣一上來就寫成正麵形象,把張萬山寫成反麵人物。我能理解人家的想法。但《青鬆嶺後傳》是全部原班人馬,我與李樹楠又非常熟悉,我實在無法想象“錢廣”一副正麵形象怎麽出場。我估計那麽著不光李樹楠沒法演了,連李仁堂(演張萬山)也沒法演。這也正是寫續集不好寫的原因,觀眾印象太深了。上來就大翻個,看不出是如何連“續”,那這不如另起爐灶寫出新的呢。不過,畢竟“後傳”的指導思想變了,我最終還是讓錢廣變成了改變原來的人物形象,而讓張萬山產生了深深的內疚……

有一點需要說明,寫“後傳”時,張惠在我的腦子裏是沒有一點“原型”的。原型(特別是形象)又很清楚,那就是李樹楠。因此,我也就沒有什麽顧慮,不怕給張惠造成什麽影響。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張惠已作古。日前和王熙國在一起聊天,他說到《青鬆嶺後傳》播出後,張惠找到他,說要告我,因為我又把錢廣寫成落後人物。王說那是文藝作品,不能對號入座等等,終使張不找了。但王說當初他確實跟張說過這次保證把錢廣一上來寫成好人,不然張不肯與我見麵。“後傳”是在興隆拍的,王是當地官員,幫助安排攝製組的食宿,後署名監製之一,但他卻沒機會事先接觸本子。故中央台播出時他看了,也曾有過一絲不悅。然王是極聰明豁達的人,不僅未與我理論,還幫著做工作,想想也真是熱心腸的好朋友。

那日卻也就豁然明白了,雖然我沒有把張惠當原型,但《青鬆嶺》把他的原型身份定得太牢了。結果,《青鬆嶺後傳》亦在不知不覺中,繼續幹擾了人家的生活。從這個邏輯上推論,我應該對張惠老人家說聲對不起。但從曆史的角度看,我們其實更應該對像“錢廣”那樣想發家致富、勤勞致富的社員說聲對不住。電影中什麽“三鞭子”,其實都是牽強附會以迎合階級鬥爭理論的需求。但有些情節卻是真實的:錢廣一天到晚不閑著,趕車時幫社員捎點蘑菇啥的賣了。可張萬山呢,除了給牲口喂點料,就是指手畫腳講這講那。可又沒辦法,那年代誰勤勞誰倒黴。於是,那時的文藝作品就得批錢廣這樣的人,如果沒有錢廣,就會有王廣、劉廣、孫廣等。李廣、吳廣不行,曆史上有真人還是好人。洪(長青)廣、江(水英)廣,肖(長春)廣、楊(子榮)廣,估計都不行,這些姓多是正麵一號人物專用的。毛廣?你找死啊!蔣廣嘛,這差不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