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引渤入新”工程未經政府立項 尚存線路之爭

(2010-11-15 17:26:24) 下一個
點擊小圖看大圖

  11月5日,在烏魯木齊召開的“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上,200多名專家開始論證“引渤入新”工程。隨後,有企業表態稱“已有多項工程在內蒙古獲得立項”。更有報道稱,6年內可實現該工程,水價8元每噸。

  這項規模宏大、被戲稱為“喜馬拉雅開口子”的巨大工程,似乎正躍躍欲試。

  項目進行到了何種程度?背後是哪些力量在推動?是否經過了科學論證?近日,記者調查後獲悉,立項的僅為外圍工程,“引渤入新”涉及的政府層麵均未對此立項。而參與論證的“200多位專家”,也多為工程領域專家。

  海水西輸工程均未立項

  錫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公司負責“引渤入新”試點工程“引渤濟錫”項目的施工。該公司負責人王先生稱,報道出來後,他每天都會接到上百個電話,其中60%是記者,剩餘的是洽談項目的。

  王先生對媒體宣稱,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已對“引渤濟錫”工程中的四個項目完成審批立項。目前一期項目所需的628億元投資,經過與投資公司的洽談合作,“錢已經全部解決了”。

  但記者調查發現,立項的項目分別為:為海水輸送項目提供電能的發電項目、為海水淡化提供熱能的煤化工等項目。

  針對海水西輸工程是否立項的提問,“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的主辦方、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秘書長張寶印表示,據他了解,內蒙古自治區審批的是“引渤濟錫”工程的前期準備項目,且部分項目已經動工,一切等待國家對海水輸送工程的立項審批。但是,涉及跨省市海水輸送項目的審批,內蒙古自治區並沒有權限,因此需要等待國家審批。此外,遼寧、新疆政府層麵都沒有明確行動。

  錫盟重點項目建設辦公室公交處處長趙平,還兼任錫盟引海水淡化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前期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的辦公室副主任。

  趙平稱,“引渤入新”項目尚未經國家發改委立項。同時,“引渤濟錫”包括六個項目,已立項的僅是配套項目。“引渤濟錫”項目的核心環節“海水輸送”項目,因為跨了多個省市,線路途經的內蒙古、遼寧等省區都“沒權立項”。在更高的國家層麵,國家發改委也尚未對此立項。

  研討專家多為工程領域

  盡管項目尚未立項,但王先生信心滿滿。

  采訪中,王先生稱“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研究室已對該項目給予了複函”。其中,國家發改委2007年批複的“發改辦投資【2007】2785號”文件回複稱,讓內蒙古錫盟發改委從規劃入手,進行論證評估。

  同時,王先生表示,這條輸水路線經過的地方將來可形成經濟帶,“(途經的)葫蘆島市給我們表態了,赤峰也表態了,都沒問題。”

  為了證明該項目的可操作性,王先生還稱,目前已有包括設計院、研究院和大學方麵的200多名專家參與了海水西調的調研論證,並向記者提供了名單。

  記者拿到的這份名單中,隻有37所參加規劃研究設計單位的名字,並無具體專家的名錄。仔細研究這份名單,記者發現,其中的研究院所多為水利、電力、煤炭、施工設計等方麵的研究院所,鮮有環境保護方麵的研究院所。

  針對這一疑問,王先生稱,專家團的主力是水利施工、煤化工等相關工程領域。目前,包括“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專家在內的30多位環境生態學者正在評估該項目,今後還將監督整個工程的進展狀況。

  趙平則表示,目前確有37家頂級研究院所參與該項目的規劃研究設計,但多為工程方麵的專家。其中,中國國際工程谘詢公司組織專家分別召開了谘詢和評估會議,並分別提交了谘詢、評估報告。這些報告稱,“引渤濟錫”總體規劃可以實施。

  同時,趙平還稱,目前還沒有委托專業的環評公司進行環境生態方麵的評估工作,但在前期開項目評估會時,中國國際工程谘詢公司也組織了環保方麵的專家參與評估會,“他們認為項目的環保沒有問題”。

  “引渤入新”尚存線路之爭

  除了沒有立項、也沒有完成專業的環保評估之外,這項將海水灌入羅布泊的宏大構想還麵臨著線路上的爭議。

  媒體公布的“引渤入新”的調水路線,東端起自渤海灣,西至新疆羅布泊。其間,管線將經過天津、河北,跨越大半個內蒙古,再經甘肅北部,到達新疆界內。

  構想和踐行“引渤入新”工程的兩位核心人物,首先否認這一條調水路線。

  北京大學地質學教授陳昌禮被業內譽為是海水西調構想的“鼻祖”。他認為,這條線路經過之處人口較多,且兩次穿過黃河,將不可避免造成鹽堿化的生態問題,“我早就說過這條路線行不通的!”

  “這條路線根本不實際!”“引渤濟錫”項目施工方負責人王先生也表示,從渤海進入華北平原,村落密集,拆遷成本巨大。路線兩次穿過黃河,過太行、呂梁、馬鬃三座大山,工程量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陳昌禮、王先生隻是否定此調水路線的可操作性,他們提出了另外一條調水路線。這條路線從葫蘆島取水,從北部繞過華北平原,再向西經過大部分是沙漠和鹽堿湖的地區。他們認為,這條線路所經之處多為沙漠和鹽堿湖地區,加之采用封閉式運輸,公眾考慮的鹽堿化和拆遷汙染等問題,幾乎不存在。

  引水量與“南水北調”相當

  施工是否可行,是各界爭議的焦點之一。

  王先生稱,這一調水路線有幾個關鍵性障礙,將海水提高至1200米高度所需的13級調水是難度之一。另一個難處是,管道途經燕山、馬鬃山時,需分別開鑿150多公裏、300公裏的隧道。

  “相比較而言,這些障礙要小得多,而且隻是工程上的施工和技術難度,實現起來一點問題沒有。”王先生表示。

  王先生的構想中,在提水工程方麵,將采用九級泵站提水,提高到1200米高度,然後按照每5000米下降1米的比例,采用玻璃管道逐級向下輸水,自流到錫林浩特。電力提供方麵,王先生稱初期將采用電網電力,但該公司擁有的能夠提供穩定發電的矩陣集風發電項目已在錫盟破土動工,項目運轉後,可以實現風電提水。

  據王先生預算,“引渤濟錫”海水輸送工程全長620公裏,項目一期投資628億元,總投資達到1094.8億元。渤海調海水到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輸水線路長約2800公裏,年輸海水22億米(相當於南水北調工程輸水到北京和天津的總和),采用管徑5.8米的玻璃鋼管結合隧洞輸水方式,考慮工程建設和運行電費,核算下來,靜態工程投資為1594.2億元。

  據內蒙古錫盟公布的資料,“引渤濟錫”一期工程將在2014年12月前完成施工。

  停不下來的造夢工程

  迄今為止,這項飽受爭議的工程還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據了解,該工程目前已進行前期項目投資2.6億元,全部為王先生所在的企業所為。

  身為企業的負責人,王先生盤算的大賬是:實際操作中,褐煤變油熱量利用率隻有37%,剩餘50%以上都要排放浪費。把海水調上來,用原本廢棄的餘熱將其蒸幹,把3.5%的固體物質提取出來。假設一天調水一百萬噸,一年是3.65億,能提出1120萬噸的海洋化工產品。按2006年的價格,原料就能賣42個億。而其核算的調水成本是14個億,海水淡化成本是14個億,還淨剩14億的利潤。

  記者調查中獲悉,王先生所在的企業高調推進該項目,背後還有一個前提。王先生稱,公司自2005年注冊以來,內蒙古各級領導都堅定支持這一項目。其具體表現在,內蒙古錫盟給王先生預留一塊42平方公裏、儲量達31.7億噸的褐煤煤礦。

  王先生稱,一旦海水西調方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或者“引渤濟錫”試點項目先行通過審批,屆時年產值將達到200多億,利潤是40多億,地方財稅收入自然不少。

  趙平證實了這一說法,並表示,錫盟政府確實非常重視此事,“隻要他(王先生)把項目運作成功,可以說煤礦是沒有成本的,我們對於其他重點項目也是這樣的條件。”

  此外,趙平稱,錫盟引海水淡化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前期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組長是錫盟常務副盟長,其他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均是該小組的組成人員,“由此,可見政府的重視程度”。

  趙平稱,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在海水西調構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引海水淡化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即“引渤濟錫”項目),該項目是“引渤入新”海水西調工程的示範項目,已運作6年,比較成熟。

  一位接觸此項目的相關人士則表示了擔憂。他對記者表示,內蒙古的地質儲水條件不如新疆好,需先行建好基層設施等海水來,新疆可以等海水到了再建。“兩相比較,(內蒙古)風險太大了,萬一海水調不來,損失難免。”

  他還稱,按照大型工程施工的慣例,在設計和論證階段,是專家獲益;在征地、勘探、治旱、賣水等階段,則是政府各個部門獲益。企業雖然前期墊付投資,但後期收益率巨大。即使是做夢,也是一個共贏的夢。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係教授周建軍稱,從目前的技術手段來說,並不懷疑這個項目的可操作性,但需小心求證其所帶來的生態效應,更要仔細推敲地方政府對財政利益的追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