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傳(上下集) |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7 月02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
1950年昆侖影業公司攝製 黑白 24本 編劇:孫瑜 導演:孫瑜 攝影:韓仲良 美術:牛葆榮、魏鐵錚 音樂:黃貽鈞 錄音:袁慶餘 剪輯:傅正義 主演:趙丹(武訓)、黃宗英(女教師)、周伯勳(張舉人)、張翼(周大)、王培(小桃) 【上集】 1949年12月5日,是武訓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日。平原省(現山東省)堂邑縣柳林鎮武訓的祠堂和墳墓前,一位女老師正在向孩子們講述武訓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五年,七歲的小武訓,父親已經去世,跟著母親要飯,雖受盡折磨,卻渴望能夠念書。他拿著辛苦賣藝掙來的200文錢,跑進一家私塾,跪在地上求老師收下他,結果在眾人的笑罵中被趕了出來。不久母親也死去了,他被一位善良的伯母收養。為了不拖累別人,他到處流浪,外出打工謀生。17歲時,他到館陶縣大地主張舉人家做長工,和豪爽粗壯的車夫周大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張家,他親眼見到張舉人剝削農婦張二嫂和四奶奶毒打女傭小桃,聽周大講述女傭小桃因不識字被張舉人騙寫賣身契的經過,更加感到窮人不識字的痛苦。當他想用三年的工錢,為患病的伯母治病時,張舉人拿出假賬,說工錢已經支付完了。武訓與他爭辯,被吊起來毒打。最後周大打倒保鏢,救出武訓。 張舉人當晚勾結縣官,將周大關進死牢。小桃因張舉人一家逼她嫁給曹屠夫,自己又無力逃跑幾次想自殺,被錢媽勸阻。她準備找武訓商量,逃出苦海。武訓在破廟裏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思苦想,終於感悟到窮人不識字就要永遠受欺負,於是決定要辦一個讓窮孩子上學不要錢的義學。 小桃來到破廟裏找到武訓,此刻,武訓正沉浸在辦義學的計劃中。他將一個泥塑不倒翁送給了隨小桃前來的小茂,以表明自己辦學的決心。這時,張舉人的狗腿子趕來打倒了武訓,強拉走了小桃。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死牢裏的周大、泥地上的武訓發出了“我們要報仇”的呐喊。 【下集】 無路可走的小桃當天夜裏懸梁自盡。武訓懷著深仇大恨,強裝笑臉,以小醜的身份開始了新的生活。頑皮的孩子們叫他“二豆沫”。他沿街賣藝,跪在地上喊著“來踢吧!來打吧!”“為了窮孩子,為了辦義學。”夕陽西下,他坐在小桃墳前沉思,將桃核埋進土裏。 在李四的幫助下,周大和死牢裏的太平軍囚犯越獄出逃。周大找到武訓、李四,要他們一起造反,武訓因一心辦義學,拒絕同去。周大說:“你來文的,我來武的,咱倆一文一武,讓那些狗官知道咱老百姓不是好欺負的。” 十年過去了,武訓千辛萬苦積攢下了一百二十吊錢,存在地保高春山那裏。高春山派人偷走字據,翻臉不認賬,武訓十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在沉重的打擊麵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不倒翁,堅定了為窮孩子辦學的決心。又是二十年過去了,武訓積足了辦學的經費,在德高望重的楊進士門前跪求了三天,終於建起了義學。光緒十四年,崇賢義塾開學了,當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傳到五十歲的武訓耳邊時,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在母親的墳前長跪,口中喃喃自語:“娘,窮孩子也能念書了。” 實現了辦學願望的武訓此後仍然一囊一缽,到處奔走募化。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周大,周大告戒他要當心受騙,武訓開始懷疑了。郭知縣為他呈報請獎,張撫台要為他向皇上請封號、造牌坊,更使他感到不安和疑惑。清王朝因農民暴動處於危機之中,告急文書雪片似的飛向北京。清王朝的鷹犬們獻技,對周大這樣的“響馬”要剿,對武訓這樣的人要撫。光緒封武訓為“義學正”,賞穿黃袍馬褂。當“樂善好施”的牌坊建好時,武訓卻好像發了瘋,不肯跪謝皇恩。滿腔悲惘的武訓拖著黃馬褂走進學堂,他對孩子們說:“你們記牢了,將來長大,千萬別忘了咱莊稼人!” 黃馬褂被遺棄在塵埃中,武訓向遠方走去。周大帶領著義軍風馳電掣地經過武訓身旁,卷起了滾滾黃塵…… 老師給孩子們講完了故事。大家好像看到年老的武訓肩背布褡,手拿銅瓢,在北方的原野上堅定而緩慢地走著。 《武訓傳》的原劇創作於1944年。最初的主題是歌頌曆史上的傳奇人物武訓“行乞興學”的義舉。影片於1948年7月在中國電影製片廠投入拍攝,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攝製工作後因經濟困難而停拍,最終由昆侖影業公司買下了拍攝權和已完成的膠片。1949年7月,導演孫瑜出席了新中國第一次文代會,深受鼓舞。在晚宴上,他就《武訓傳》的拍攝征詢了周總理的意見,回廠後又對原劇本進行了重大修改,在肯定武訓的義舉的同時,使武訓的興學之舉以悲劇告終。此外,新劇本中還增加了周大發動武裝起義的情節,以和武訓的改良行為進行對比。1950年,《武訓傳》攝製完成,推向市場後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被評為當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 《武訓傳》是著名導演孫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電影百年曆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影片取材於中國近代史上的真實人物——以“行乞辦學,讓百姓讀書”的武訓的經曆,顯示了中國電影自問世以來厚德載道,注重社會內涵的文化傳統。雖然由於影片的拍攝實際上跨越了新舊中國兩個時代,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最終完成的影片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注入了“階級鬥爭”的觀念,特別是其中周大領導農民起義的線索顯得有些生硬。但從整體上看,《武訓傳》仍然是一部敘事完整,具有深刻內涵和強烈感染力的優秀之作。特別是在情節設置上,影片以武訓的興學經曆為線索,串聯起一係列細節化的場景,既突出了武訓這個支撐起全劇的核心人物,也在劇情片的樣式中融入了較為寫實的人物和生活場景的描繪。這些劇作和導演手法顯示了其時中國電影在藝術上的日漸成熟。 本片也是著名演員趙丹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趙丹以精湛的演技,亦莊亦諧、亦喜亦悲地塑造了武訓這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曆史人物,堪稱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成就最高的銀幕角色之一。 《武訓傳》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還表現在圍繞它所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批判上。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應當重視〈武訓傳〉的討論》之後,新中國電影史上展開了第一場對電影的大規模的批判。以康生等為首的一些政治人物為撈取政治資本為影片羅織了種種罪名,使影片的創作者乃至曆史上的武訓長期蒙受不白之冤。同時,這場批判運動更開啟了以簡單的政治視角粗暴幹涉電影的先河,直到1986年,影片才基本得到平反。 |
毛為什麽要批判《武訓傳》?
文/周輿
電影《武訓傳》是一部“跨世紀”的作品,攝於1949年到1950年,孫瑜導演、趙丹主演,謳歌了清朝末年山東堂邑縣柳林鎮武莊人“千古奇丐”武訓(1838-1896)幾十年如一日“行乞興學”以至於被稱為“聖人”的傳奇故事。
《武訓傳》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敘述細膩、技巧熟練,趙丹以精湛的演技把武訓的莊、諧、悲等性格成分刻畫得渾然天成,因此影片公映後獲得廣泛讚譽,僅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報刊4個月內就有40多篇讚揚武訓和電影《武訓傳》的文章問世。
然而風雲突變,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的社論,其實是毛禦筆撰寫的對武訓和《武訓傳》的批判文章,由此一場群眾性的批判運動迅速席卷全國。
毛偉人在社論中憂心忡忡地批道:
《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性質。象武訓那樣的人,處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和反對國內的反動統治者的偉大鬥爭時代,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的宣傳封建文化,並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種醜惡的行為,難道是我們所應當歌頌的嗎?
向著人民群眾歌頌這種醜惡的行為,甚至打出“為人民服務”的革命旗號來歌頌,甚至用革命的農民鬥爭的失敗作為反襯來歌頌,這難道是我們能夠容忍的嗎?
承認或者容忍這種歌頌,就是承認或者容忍誣蔑農民革命鬥爭,誣蔑中國曆史,誣蔑中國民族的反動宣傳為正當宣傳。
電影《武訓傳》的出現,特別是對於武訓和電影《武訓傳》的歌頌竟至於到了如此之多,說明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
……
對於武訓,晚清政府和民國政府都推崇倍至、褒獎有加;對於《武訓傳》,廣大公眾也好評如潮;但為什麽對毛偉人要對《武訓傳》大加撻伐呢?
從毛加強統治的角度,對武訓和《武訓傳》的批判,當然是非常正確的。以他高屋建瓴的眼光,自然明白《武訓傳》的思想來自另外一種意識形態,如果任其發展,必然會導致中共整個意識形態大廈的坍塌。顯然,毛認識到武訓身上具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偉大的,它可以直接與最殘酷的暴力相抗衡。這就是人性的力量,是人性中真實和善良的力量。
毛直接上陣,發動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是新中國第一次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文化批判運動,絕不是無的放失的,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對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正是在建立了話語霸權之後,以後發生大躍進、文革等等事情,都不再離奇和突然。
塵埃落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武訓才是偉大的,他才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而另外一些聲音,終將隨著時間而湮滅!
周輿於天津蟄居齋
2007年12月5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