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國共都敬重的孫中山及其主要思想

(2010-08-11 02:57:36) 下一個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孫文,字載之,號日新、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是醫師、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國民族主義者、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在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後人以“中山先生”相稱;其後以此稱謂對孫文的慣稱為“孫中山”。

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高等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官話、粵語、英文、日語,有醫生資曆,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為建立中華民國政府的革命發起者之一,由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影響深遠,孫文晚年所推動聯俄容共政策,使得中國共產黨得以在國民黨內部迅速發展,是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

孫中山於民國14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當時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餘,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國父,以表尊崇。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於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在政府公家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自此之後,孫中山即在中國曆史上確立了其“國父”的地位。

金陵汪精衛建立的親日政權也尊崇孫中山,並作出了一係列規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的,由陳公博提出的“手創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應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議案,即屬一例,同時規定有關“公牘、教科書籍、報紙、刊物及一切文字稱述總理或孫先生時,均應改稱國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不過,中國共產黨無論在建政前或後,都尊稱孫氏是“中共的老師”和“革命的旗幟”,民間則有人沿襲民國時代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的這一做法。另外孫中山先生之夫人宋慶齡女士,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享有較中華民國時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時也被人進而尊稱為“國母”。

中共的“20024”號文件2002年11月修訂的《 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中,規定“對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不直接稱謂,可稱台北中山紀念館。”另外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教育部也曾在2007年建議修改不適當用詞,如“國父孫中山”應該為“孫中山先生”。有些人認為是民進黨政府進行去中國化。

第二次護法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蘇聯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麵,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孫、越會麵後曾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引入外援改造中國國民黨、建立黨軍的政策。孫越宣言俄方表示會從外蒙古撤軍,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承諾不在中國進行共產革命,認為共產主義製度不適合中國國情。

在1923年與共產國際合作後,蘇俄方麵給予孫文大量武器和財政援助,並派出軍事顧問幫助孫文建軍北伐。隔年,黃埔軍校成立。在蘇聯的影響下,孫文同意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共產黨起草的宣言,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孫中山的主要思想】

孫文:“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權能區分”;廣興福利,大有為式的“萬能政府”。

人民之權又稱為政權,有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種。

政府之能又稱為治權,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中央與地方的“均權製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麵,提倡社會互助理論,曾說“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似是受到達爾文進化論與俄國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

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麵,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製複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製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製度。

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

人生哲學:“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哲學主張:“知難行易”。

天下為公

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國事遺書】

“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誌,務須依照餘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