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林彪交惡的根由

(2010-07-30 17:00:33) 下一個

  九大後,毛澤東原本準備在政治、思想,組織上全麵鞏固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完成鬥、批、改的任務,實現所謂的"天下大治"。但是,這一過程很快就因文革派營壘的嚴重分裂而進行不下去了,代之而起的是黨內高層內部激烈的權爭。

  毛澤東與林彪這兩個昔日的政治盟友反目成仇,最後徹底鬧翻,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三"事件,結果兩敗俱傷。林彪固然死於非命,葬身異國荒漠:但毛也不是贏家,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此一蹶不振,麵對文革無可挽回的敗局,終日困坐愁城,悒悒而終。

  這一場宣告文化大革命破產的軒然大波,最初是從文革中拋起的林彪、江青兩大政治勢力之間的明爭暗鬥開始的。林、江分別是毛澤東發動文革運動所依靠的左膀右臂。雙方本來既無淵源,也沒有什麽交情,隻是為了鬥倒劉少奇,才集合在毛的麾下,在政治上結成同盟,互相捧場肋勢,一度打得火熱。然而,即使是在雙方關係的蜜月時期,實際上仍是貌台神離,各自想拳經,不斷在一些問題上發生齟齬,演成日後文革營壘的分裂。

九大政治報告的風波

  在發動文革的問題上,林彪是被毛澤東拉下水的,換得一個"接班人"的空頭街。林彪既不滿這種狀況,對文革運動也沒有曠日持久搞下去的想法,認為今後還是要抓國家的經濟建設。這個想法正好和周恩來不謀而合,卻與毛的想法相左,由此釀成一場風波。

  同周恩來相比,林彪是共產黨政治文化中生長出來的另一類人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異數,他不但打仗精明,曾為打下紅色江山立下大功,而且在政治上也工於心計,對毛澤東為人的揣摩入木三分。建國伊始,林彪就有意不問政事,推說有病,婉拒了毛要其掛帥出征抗美援朝的打算,被發了"轉業費"。當時,林彪曾一度動過到偏遠省份當個地方官的念頭,隨後發生的高饒事件,林彪險些卷進去,更是讓他深感政治上的凶險和毛澤東的翻覆無常。此後,林彪索性托病不出,閉門索居,韜光養晦,一再告誡自己"不要輕易騎上去",盡量避開政治旋渦以自保待時。

  然而,林彪的命運注定是要被卷入政治旋堝之中的。他的韜晦之術自然瞞不過經驗老到的毛澤東。作為多年來精心培養,一手扶植起來的心腹愛將,毛當然不會讓林彪超然政治,獨善其身,為此曾在私下裏敲打過林彪,讓他克服身上的"暮氣"。在毛的政治盤算中,林彪這顆棋子遲早是要派上用場的,不過當時主要還是針對彭德懷的。

  還在廬山會議之前,林彪就被毛提名為**中央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進入中央領導核心。這樣一來,林彪這個軍中"老三"在黨內的地位一躍而超過彭德懷。毛此舉的用心,多被世人所忽略。實際上,毛這時已經在暗中打彭德懷的主意,企圖用林彪來挾製乃至取代彭。彭本人當時也有所覺察,曾主動提出辭職,被挽留下來。可惜彭大將軍去意不堅,否則當時激流勇退的話,或許是會逃過廬山一劫的。

  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前期,一直在韜光養晦的林彪有意托病不去,在一旁靜觀,會議中間,他被毛澤東緊急召上山來,參加批彭鬥爭。蟄伏多年的林彪在審時度勢後,對毛投桃報李,在批門彭德懷時扮演了要角,口稱"援兵",對彭大張撻伐,刀刀見血,指彭是"野心家,陰謀家,偽君子,馮玉祥式的人物",稱:"在中國,隻有毛主席是大英雄,誰也不要想當英雄。"

  林彪的表現深得毛澤東的賞識。會後,在毛的安排下,林彪從隱居走上前台,接替彭德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在看出當時黨內已經形成"誰不說假話,誰就得垮台"的形勢後,林彪為了保權固位,帶頭大捧毛澤東,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采取"堅決的左傾高姿態",刻意迎合毛,投其所好,搞起了狂熱的造神運動。

  其實,林彪內心深處對毛澤東的揣摩和批判遠遠超過彭德懷、劉少奇等黨內高層中的其他人。他曾在一本辭典中"個人崇拜"的條目旁寫道:"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為己,過為人。"此外,還有像諸如"毛,應照顧他,使他沒有小幫幫的必要,他就不小幫幫了'政治上對其每一創舉與功績主動地指出來,則他自無鋒芒的必要"之類研究心得。林彪並在私下裏指毛澤東發動的大躍進是"憑幻想胡來",認為彭德懷的意見書是正確的,就是"急了點":而反修鬥爭則是"罵絕了,做絕了,絕則錯"。林彪這種私下裏對毛的貶斥,甚至讓他涉世末深的愛女林豆豆在震驚之餘,心情灰暗,以至萌發了輕生的念頭,自殺未遂。

  在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問題上,林彪最初並不十分積極,不過因為已經上了毛的這條船,身不由己而愈陷愈深。比如,在為發動文革造輿論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的問題上,林彪的態度開始很冷淡,與奉毛之命專程趕來動員的江青"差點打起來"。據林豆豆回憶說,談話中,江青請林彪多關心一下文藝工作,林彪表示:"我不懂。"江青在不得已之下,隻好搬出毛,說在上海召開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不是她要搞的,而是"土宿讓我請尊神",林彪又推說: "我身體不好。"結果雙方不歡而散。後來,林彪看在毛澤東的麵子上,還是敷衍了江青一下,讓總政副主任劉誌堅出來應付江青,在上海召開了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而他本人則始終沒有露麵。後來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向全黨轉發的《林彪同誌委托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其實是出自毛本人的手筆。他親自修改了三遍,作了大段增刪,並在標題上做了手腳,把原來的《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加上了"林彪同誌委托"六個宇。這樣一來,不僅在政治上名正言順,而且也趁勢把林彪拉下了水。
 

  按照毛澤東的安排,林彪在五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扮演了主角,大捧毛澤東,唱政變經,為文革的發動這輿論。不料,這竟引起了毛的疑心和不安,在給江青的私房信中說了一大篇"黑話",反指林彪"為了打鬼,借助鍾馗",讓林彪碰了一鼻子灰,裏外不是人,心裏老大不高興。所以在八屆十一中全會召開時,林彪有意告假,躲在大連療養。

  接下來,毛澤東在**八屆十一中全會上決定由林彪取代劉少奇作為接班人。對此,林彪一度表現得誠惶誠恐,推辭再三,乃至正式寫了書麵報告。平心而論,林彪的這種心情並非全是在做戲,而是因為他深知毛為人生性猜忌和翻覆無常的緣故,伴君如伴虎,弄不好結局會很慘,劉少奇就是前車之鑒。就在這前後,他曾在私下裏對林豆豆說過"劉少奇、鄧小平是好同誌,拿掉劉沒有道理"。所以,當毛準備讓林彪接班的趨勢日益明顯時,林彪並不大想"騎上去",把他自己放在毛身邊的爐火上烤,為此,林彪一開始並沒有參加八屆十一中全會,而是有意請了假,在大連療養。會議進行過程中,毛澤東決心換馬,指派汪東興前去傳他的話,讓林彪一定要出席,並讓周恩來安排專機接他,林彪守勉強回來的。他一回到北京,就立刻被接到人大會堂,毛親自登門看望,做他的工作。據林彪未過門的兒媳婦張寧在自傳上說,林彪回京後,"毫無喜氣",見到毛時,連連作揖,托稱身體有病,不願意當接班人。

  對此,毛澤東很不高興,本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林彪卻不顧大局,打起退堂鼓來。斥此,毛當麵批了林彪,指他"想當明世宗(即明朝嘉靖皇帝,虔信道教,不問政事--作者注)"。毛還用激將的辦法將他的軍,說:"你不想介入運動是假的!"弄得林彪有口難辯。

  在這種情況下,林彪隻好從命,內心惶恐更甚於受寵若驚。這一點,從林彪在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的講話中也可看出,他幾次表示:最近我的心情很沉重,中央給我的工作,我自知水平,能力下夠,意料是要出錯誤的,懇辭再三。但是,現在主席和中央既已決定了,我隻好服從主席和黨的決定,試一試,隨時準備交班給更合適的同誌。

  林彪既然做了接班人,就不能不為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搖旗肋戰。他一登台就不同凡響,在全會期間接見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的談話中,表態堅決支持開展文革運動,直稱"要弄得翻天覆地,轟轟烈烈,大風大浪,大攪大鬧,這半年就要鬧得資產階級睡不好覺,無產階級也睡不好覺"。並在十一中全會後主持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大講開展文革的必要性,強調要"以主席為軸心,我們做晤盤","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還提出:"這次就是要罷一批人的官,升一批人的官,保一批人的官。"

  不過,林彪很快就發現自己所謂"接班人"的頭銜隻是個虛位,在毛澤東重返第一線、獨攬大權的情況下,並不像劉少奇在位時那樣握有實權,甚至連周恩來還不如。因為在新的黨內權力格局中,決斷權在毛,執行權在周,而他不過是一個性架牛的擺設。

  更令林彪不快的是,他捧毛賣力不討好。毛澤東對他在五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捧他的講話抓住不放,不僅在私下裏把看法露給江青,白紙黑宇,落下把柄,而且專門指派周恩來前來轉告,還在黨內高層中傳閱,弄得不少人都知道。這讓林彪著實領教了毛為人的難以伺候,同時看出所謂文化大革命,完全是毛和江青兩人合開的夫妻店,他雖然貴為"副統帥",但那隻是毛"為了打鬼,借助鍾馗"。

  平心而論,這裏不全是林彪的多心。實際上,毛澤東在文革中的不少重要決策,林彪都被蒙住鼓裏,隻是在事後才打了招呼,以致林彪對毛的意圖不甚了了,不知文革運動怎麽搞法。見各級領導人像走馬燈似的垮台,而作為"副統帥"的林彪卻對運動的前景茫然撫店,處境著實難堪。再加上林彪本人的身體也不好,毛澤東大肆接見紅衛兵的舉動,實在讓他吃不消,但不陪又不行,有時到了難以支持的程度,有一次甚至從金水橋下走不回來。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實在不大想幹這種名為"接班人",實際上隻是個跑龍套的角色,曾幾次向身邊的工作人員流露過這種想法。

  不過,林彪這時已經是身不由己,騎虎難下。他對這種狀況雖然很不滿意,但也不便表示什麽。他的對策是索性順水推舟,繼續稱病不出,當甩手的二掌櫃,對運動中的大小事情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從不主動表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大事不麻煩,小事不幹擾"。葉群則把它總結為"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這樣既免遭毛澤東的猜忌,又可落得超脫,在政治上不負責任。

  不僅如此,深知毛澤東為人猜忌的林彪還多次出麵製止下麵吹捧他的舉動,反對諸如"副統帥"、"祝林副主席永遠健康"一類提法,乃至鄭重其事地寫信給周恩來和中央文革,聲明:"今後一切演出、一切會議、一切文件、一切報刊以及其他各種宣傳形式都應突出毛主席,不要把我和毛主席並提。"

  與此同時,林彪又煞費苦心地營造自己在政治上"緊跟"毛澤東的形象,以掩飾他在政治上的消極態度,所謂"言不離主席"、"手不離語錄"、"突出主席"、"主席劃圓我劃圈"等等,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葉群為林辦工作人員立下的規矩,要求"隨時提醒首長",幫助把關,就連在公開場合露麵的時間也有嚴格的規定,要求既不能搶在毛之前,也不能落在毛之後。

  稍後,葉群又要求林辦的秘書在批送文件時,更進一步把原來對毛澤東所用的"請"和"送"等字,一律改為"呈"字,對此,葉群曾說得很明白:"首長所處的身份,寫'請主席'如何如何,似乎有點想與主席平起平坐的味道,寫'呈主席',就不犯嫌了。"

  當然,林彪並不甘心聽任毛澤東的擺布,做一個有名無實的接班人。他深知政治上是講究實力的,而且看準了正在進行的文革運動正是一次可以渾水摸魚,擴展自己實力的好機會。於是,他除了在政治上作出"緊跟"的姿態,配合毛鬥倒劉少奇以外,用很大的精力來經營,擴充個人在黨內軍中的勢力。林彪本來在軍隊就有一個小圈圈,即所謂"雙一"(即紅一方麵軍和紅一軍團--作者注)的老部下,文革中又打著"在組織上全向調整"的旗號,排除異己,招兵買馬,拉起自己的隊伍。

  為此,林彪曾向自己的親信交底說:"文化大革命要打倒一批,拉過來一批,保護一批。擁護你的人要保,反對你的人要打倒,中間的人拉過來。"林彪本人就采用這種手法,利用當時北京"五一三"事件後軍內兩大派鬥爭的形勢,一打一拉,砸爛‘總政閻王殿”,很快便控製了軍中的局麵:不僅所謂"三軍無產階級革命派"稱雄於北京街頭,而且扶植起直接聽命於他本人的以總參謀長黃永勝(林彪先是想用楊成武,後發現他有異心,遂換馬--作者注)、空軍司令員吳法憲、海軍第一政委李作鵬、總後勤部長邱會作為嫡係的宗派集團。

  林彪在軍中拉幫結派的搞法,當然逃不過毛澤東的眼睛。毛對此自然不大高興,但為了在政治上拉住林彪而不得不暫時采取了容忍的態度。同時,鑒於當時軍隊已成為防止局勢失控的中堅力量,於是毛有意讓軍隊在政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三軍無產階級革命派"來穩住北京的政局,進而穩定全軍。然後通過軍隊的穩定,來穩定全國。在這種情況下,毛對林彪拉幫結夥,擴充勢力的種種作法也就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在趁亂打劫這一點上,林彪和江青兩個集團彼此心照不宣,互相利用。比如,江青為了報私仇,讓葉群去整周恩來的幹女兒孫維世,說:"現在趁亂的時候,你給我去抓了這個仇人,我也替你去抓人。"江青還派出軍人冒充紅衛兵去上海查抄趙丹等五位文化名人的家,以便銷毀她當年在上海當三流演員時落在他人手中的信件、照片等。林彪則先是請江青出麵保吳法憲、邱會作等手下幾員大將,後來又為了整掉楊成武,策動江青去說服當時對楊頗有好感的毛澤東,同意把他拿下來。事成之後,林彪對江青投桃報李,在宣布打倒楊成武等人的大會上,帶頭吹捧江青,稱她"是我們黨內的女同誌中很傑出的同誌,也是我們黨的幹部中很傑出的幹部",並拍板決定把江青的行政級別一下子從九級提升到五級。

  應該說,一九六八年三月發生的"楊、餘、傅事件",是林彪、江青兩大勢力文革中在政治上最後一次大的合作。在此之前,雙方雖然也有某些齟齬,但主要還是以合作為主。在此之後,盡管仍然維持表麵上的團結,但更多的則是暗中的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特別是當共同的政敵已經被收拾殆盡,雙方大體上平分天下以後,林彪、江青兩個集團之間原本並不牢靠的政治聯盟隨即出現了裂痕。還沒有開九大,江青就和林彪的頭號親信黃永勝撕破了臉,在"無產階級司令部"內部鬧出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黃永勝是林彪的老部下,原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楊、餘、傅事件"後,被林彪視點進京,接任總參謀長並兼任軍委辦事組組長。毛澤東最初也很器重他,得知黃參加過秋收起義後,更是對他寵信有加,把黃視為自己的親兵,九大時曾有意讓他進入常委。所以,黃一度在政治上紅得發紫,鋒頭超過江青。這讓文革女老板江青心裏很不是滋味。

  於是,黃永勝上任伊始,就被江青找碴兒來了個下馬威,整得灰頭土臉。起因是原來軍委辦事組在寫關於軍隊調動的請示報告時,要列上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以及中央文革碰頭會成員等一大堆名字。這樣傳閱起來很費時間,容易誤事。後來軍委辦事組請示了毛之後,有關軍隊調動這類事情就不再報送中央文革了。

  江青對此大為不滿,認為這是黃永勝目無中央文革,在搞"獨立王國"。在一九六八年五月間的一次中央文革碰頭會上,江青大發雷霆,指著黃永勝的鼻子破口大罵,說軍委辦事組搞"軍黨論",是"獨立王國",無組織無紀律,目無中央,對它封鎖消息,宣稱:"老娘就是中央。"並且以中央文革女老板的身份宣布黃永勝、吳法憲停止參加文革碰頭會,清理思想,還取消了原定由黃率代表團出訪阿爾巴尼亞的安排。

  江青之所以這樣跟黃永勝過下去,倒並不全是因為黃在政治上的風頭超過了她,有很大程度上是衝著林彪而來的,其中緣由一直可以追溯到本書前麵提到過的在"大鬧懷仁堂"之前,林彪斥罵江青的那一場戲。為此,江青心裏一直憋了一口氣,但又對林彪奈何不得,於是遷怒於人。再加上當時黃永勝也在軍委常委碰頭會上放了炮,指名道姓地批評了江青,後來在反擊"二月逆流"時,江青非要雕他作檢討。黃永勝在請示林彪後,始終頂住沒有理睬。江青對此一直耿耿於懷。這次,黃永勝進京是林彪親自點的將,又因參加過秋收暴動而獲得毛澤東的賞識,所以不大買江青的賬,沒有上門燒香拜佛。這樣,就更加冒犯了江青,於是老賬新賬一起算。

  在起草九大政治報告的問題上,林彪和江青兩個集團再度發生齟齬。這回雙方出場的是各自的秀才陳伯達與張春橋、姚文元,圍繞九大報告的基調,互相爭鋒攻訐,彼此結下了很深的怨恨。

  一九六九年一、二月間,毛澤東提議九大的政治報告由林彪來作。在由誰來執筆的問題上,張春橋自告奮勇,提出由上海來承擔,起草九大報告。自認為是黨內頭號筆杆子的陳伯達不願意被張一人搶了風頭,要求毛交給他來寫。而林彪也不想讓中央文革搶先,遂準備自己動手,先寫個提綱,等講完後再整理成文,為此還組織了一個班子,由秘書、老婆、兒子參加。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大概是想在陳伯達和張春橋兩個秀才之間擺平關係,於是提出林彪自己寫"太累了",指定由陳伯達牽頭,張春橋、姚文元參加,三人共同起草九大報告。

  陳伯達本來是屬於釣魚台營壘的,雖然名為中央文革小組組長,但實際上卻是江青的傀儡。為此,他曾多次自稱自己是個"劉盆子"。陳在文革小組的日子很不好過,江青經常當眾揶榆、訓斥、羞辱他,指陳是"曉儒"和武昌起義時從床下拖出來的"黎元洪",罵他政治上"不成器"。

  為此,陳伯達曾幾次被逼得想自殺。在中央文革的圈子裏,陳十分孤立,除了江青以外,康生也看不起他,當眾譏笑他是"烏籠院"的院長,就連張春橋、姚文元這些"小字輩"也不把他放在眼裏,倚仗著江青,"騎在他的頭上拉屎拉尿"。

  在這種情況下,陳伯達不得不轉向林彪,尋找靠山。而林彪為了挖江青的牆角,也有意拉他一把,通過葉群利用福建同鄉的關係,對陳進行安撫籠絡,而且還親自出麵替他講話撐腰,說:"陳伯達是好人,一個書生掌握這麽大的局麵不容易。"處於困境中的陳伯達對此感激涕零,因而在政治上逐漸倒向林彪一邊,成為毛家灣的座上賓。

  陳伯達在領受起草九大政治報告的任務後,撇開張春橋、姚文元二人,一個人天天往毛家灣跑,同林彪商量怎樣寫。在發動文革的問題上,林彪本來就是被毛澤東拉下水的,因此對文革運動並沒有曠日持久搞下去的想法,特別是當他的權位日益鞏固之後,更想見好就收。而林彪起初也真以為毛澤東相信他,放手讓他起草,便認真搞起來。

  實際上,林彪內心深處的想法與毛澤東並不相同,認為文革運動過去之後,今後還是要講國家的經濟建設,要搞民富國強,主張報告可從人民、國家的角度去講。這個想法正好和周恩來不謀而合,陳伯達為此曾私下征求過周的意見,周表示支持,這樣一來,林彪更加受到鼓舞,因為他知道自己對經濟是外行,抓經濟工作還是要靠周來做。

  根據林彪的這一思想,陳伯達擬定了題為《為把我國建設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的九大政治報告大綱。大概是由於陳已經上了年紀,精力不濟,或是既想體現林彪的想法,又惟恐觸犯了毛澤東的忌諱而頗費躊躇,總之起草工作進展緩慢,遲遲交不了稿,一拖再拖。在毛的一再催促下,陳伯達才在三月初勉強交出了原定十個部分中的三個部分。

  誰知,陳伯達的稿子一拿出來,便在毛澤東主持的討論會上,遭到江青、康生、張春橋、姚文元等人群起而攻之,說這是鼓吹"唯生產力論"的報告。毛也對陳交出的稿子很不滿意,認為沒有把文化大革命的作用突出出來,對經濟方麵講的太多,本末倒置,在政治上的分量不夠,而且對陳拖拖拉拉,耽誤了九大的召開,感到十分惱火。在這種情況下,毛否定了陳伯達的稿子,決定由康生、張春橋、姚文元三人另起爐灶,再寫一個比較比較。林彪、周恩來見毛表了態,都不再吭聲。

  善於察言觀色的康生已經看出林彪對毛澤東否定陳伯達的稿子老大不高興,不願夾在毛、林之間左右為難,於是索性把執筆起草九大報告的事情推給了張春橋。陳伯達見毛賞識張,把自己撇在一邊,更是憋了一肚子氣。接下來,在討論張春橋起草的稿子時,陳跳出來反唇相譏,說:"還是要發展生產,搞好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盡搞運動、運動。像伯恩斯坦所說的:運動是一切,而目的是沒有的。"沒想到這一下戳到了毛澤東的痛處。毛大為惱怒,狠狠批了陳伯達一頓,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否定了你的報告,你陳伯達不到半個月就反攻了。帝國主義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馬列主義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你陳伯達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

  更令毛澤東感到不快的是,他已經從江青那裏得知陳伯達老往林彪那裏跑,認為陳老病複發,又在政治上搞投機,見自己老邁年高,便改換門庭,往林彪那邊靠。於是,毛又把曆史老賬翻出來,指桑罵槐,批陳伯達一貫在他和劉少奇之間搞投機,"腳踏兩隻船"。最後,毛澤東表示張春橋的稿子"大體可用",而把陳伯達的稿子退了回去。不僅如此,毛甚於還動了在九大人事安排中把陳排出常委的念頭。大半輩子為毛起草文稿的陳伯達見毛原封不動地退回自己的稿子,連看都沒看,不禁傷心地大哭了一場,以後更加倒向林彪。

  林彪是個乖覺的人,當然能聽出毛澤東發這頓無明之火的弦外之音,心裏雖然不高興,但由於毛已經明確表態,便不再說話了。不過,他從此記恨上張春橋,多次在私下表示:"張、姚是無名小卒,不知是那裏冒出來的小記者,他們寫什麽是什麽,我林彪一字不改。"而且說到做到,林彪一直到九大登台作報告之前,對張、姚所寫的稿子甚至連一遍也沒有看過。

  在九大期間,林彪、江青兩個集團之間的明爭暗鬥變本加厲,雙方明裏一團火,暗中使絆,互相拆台,算計對方。先是江青一幹人抓住林彪把九大政治報告念得"結結巴巴"一事,在文革碰頭會上提意見,讓林彪下不了台,林彪對此惱火之極,一定要對江青一幹人還以顏色。後來在印發九大政治報告時,張春橋提出請林彪親筆簽名,說這樣效果會更好些。林彪一口回絕,有意讓他碰了一鼻子灰。

  不僅如此,林彪還布置他的親信在九屆一中全會選舉政治局委員的過程中做了手腳,搞私下串連,把江青、張春橋、姚文元三個人的選票壓了下來。這讓"文革旗手"江青當眾出醜,麵子上十分難堪。後來江青在康生的幫助下暗中查選票,雖說一時抓下到對手什麽把柄,不過她很清楚足誰在背後搗的鬼,一定要報這一箭之仇。

  江青由此對林彪、葉群二人戒心大起,疑神疑鬼,處處提防。先是懷疑他們在她釣魚台的住地安裝了竊聽器,在翻騰了一個夠後,索性搬了家。隨後又交代秘書把和毛家灣之間來往的文件和電話記錄統統保存下來,說:"葉群這個人怪點子很多,我和她打交道不得下多長幾個心眼,弄不好就被她抬繞進去了。"這以後,林、江兩人集團之間的成見日深,雙方都不掩飾對對方的戒備和輕蔑,張春橋公開譏諷黃永勝是個"大老粗",什麽也不懂;黃則指張不過是個"小記者","小毛猴子"罷了。隨著林、江雙方的鉤心鬥角愈演愈烈,毛澤東投入全部政治資本而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也開始露出敗象。

毛、林交惡的根由

  毛澤東並沒有真想把權交給林彪,選擇林作為接班人,不過是為了鬥倒劉少奇的權宜之計。九大後,林彪在政治上羽翼豐滿,尾大不掉,成為毛的一塊心病。毛遂開始用心機解決這個問題,轉而利用林彪與江青之間的矛盾,刻意扶植張春橋,造成與林彪爭鋒的態勢,以削弱林彪的權勢。

  九大後,毛澤東本來想一心一意營造"天下大治"的局麵,結果卻囤自己的後院起火,不得不拿出相當精力來調解林彪和江青之間的矛盾。平心而論,毛在最初處理這個問題時,還是能夠一碗水端平,並沒有過份偏袒江青。相反,對她不顧大局接連惹是生非,感到很惱火,曾幾次出麵批評幹預。比如,九大後,江青為了報一箭之仇,公開提出要批判林彪在八屆十二中全會上的講話。原來林彪在那次講話中為了吹捧文革,講出"新意",把它與曆史上的三次所謂"文化革命"--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作了比較,認為文革的曆史意義要遠遠超過這三次。結果,還是被江青抓住把柄,從中挑出很多毛病。她和姚文元合編了一組題為《周揚鼓吹資產階級文藝複興的一些言論》的材料,采用指桑罵槐的手法,逐段批注,上綱上線,影射林彪講話。

  隨後,江青把這件東西在政治局內部傳聞,要求討論通過後印發全黨。為了尋求支持,她還逐個找政治局委員談話,進行動員,毫不隱諱地聲稱:我這個東西就是要批判林彪的講話!而且還把這個材料直接送給林彪,逼他表態,弄得林彪既惱火又無奈,隻好東躲西藏,避免和她見麵。最後,還是毛澤東獲知此事後,感到江青鬧得實在太不像話,出麵進行幹預,把這個東西壓了下來,給林彪解了圍。

  不過,毛澤東的態度很快就起了變化。毛生性猜忌多疑,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從來就沒有真正相信過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對自己的"親密戰友"林彪,也始終存有戒心。像前述江青一幹人在九大上的選票被壓低一事,毛就懷疑是林彪從中做了手腳。因此,當周恩來向他報告康生幫助江青查選票時,毛並沒有表態,批評這種違反黨紀的作法。實際上,毛本人在九大時也對林彪留了一手。他一方麵同意把林彪的接班人地位破天荒地寫入黨章,另一方麵又設法在權力布局中平衡林彪的勢力,不動聲色地做了這樣幾件事:

  一是借周恩來牽製林彪。在最初的黨內人事安排中,除了林彪之外,毛澤東還曾提名周做另一名黨的副主席,隻是後來被周本人堅決反對掉了。二是有意打破由林彪指揮過的一方麵車在軍中一統天下的局麵,安排原屬四方麵軍的兩位大軍區司令員許世友、陳錫聯進入政治局,並親自指定四方麵軍出身的李德生作為軍委辦事組成員前兼總政治部主任。三是堅決頂住黨內文革派的鼓噪,始終不同意將鄧小平開除出黨,把鄧作為他手中保留的一張牌。後來的事實講明,毛的這幾手的確老謀深算,對以後政局的演變早已未雨綢繆,棋先一著了。

  九大後,林彪在政治上的羽翼日益豐滿,己成尾大不掉之勢。這種狀況越來越成為毛澤東的一塊心病。毛、林關係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更讓毛不放心的是,林彪在政治上的真實想法和他並不一樣,這一點從陳伯達為他起草的九大政治報告中看得很清楚。為此毛戒心大起,本來,毛並沒有真正準備把權力交給林彪。他之所以在文革之初選擇林彪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不過是為了鬥倒劉少奇而采取的權宜之計,結果卻發現扶植上來一個更加難以對付的對手。林彪雖然貌似恭順,骨子裏卻居心叵測。這讓毛大傷腦筋,後悔不已。

  而且更讓毛澤東不安的是,林彪利用自己接班人的地位,在黨內軍中拉幫結派,積極擴充勢力,非但基本上掌握了軍隊的局麵,軍委辦爭組幾乎是他清一色的人馬。而且由於當時各省、市和中央各部委的第一把手多半是奉命支左的軍隊幹部而在政治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儼然成為左右政局的一人勢力。其中武有"四大金剛":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文有黨內大秀才陳伯達,而林彪的妻子葉群則從中穿針引線。他們在政治局內抱成一團,攻守同盟,唯林彪的馬首是瞻,比當年劉少奇的"獨立王國"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毛的眼中,林彪的權勢已經膨脹到了大有把他架空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心態再次攫住了毛澤東,於是開始用心機解決這個問題。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精於權謀的毛澤東轉而利用林彪與江青之間的矛盾,有意識地扶江抑林,以便在政治上削弱林彪膨脹的勢力。鑒於林彪是靠鼓吹個人崇拜起家的,從中撈到不少政治資本,毛便開始有意識地在這個問題上降溫。九大前就曾多次在文件上刪掉發明權屬於林彪的"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麵地"吹捧自己的三個副詞。九大後,毛澤東又交待周恩來把人民大會堂所掛的語錄牌統統摘下來。當周照辦以後,毛還故意當著林彪的麵說:這些王八蛋的東西沒有了。林彪當然清楚毛這番話的矛頭所指,但對毛這種過河拆橋而且還惡語傷人的作法,心中很不是滋味。他表麵上雖然沒有表示什麽,私下裏卻並不買賬,吩咐屬於軍隊係統的京西賓館頂住,照掛不誤,有意唱對台戲。

  毛澤東在個人崇拜的問題上降溫的同時,還刻意扶植能夠真正體會他思想的張春橋,造成在政治上與林彪爭鋒的態勢。九大後,毛曾帶著張春橋到蘇州去看望林彪,以談如何防上出修正主義為名,試探他的態度,同時不動聲色地挑動林彪對張春橋的忌心。

  據知情人說,毛澤東在談話中先是說總理年齡大了,問他對周恩來的接班人有什麽考慮,然後話鋒一轉,問林彪:我年紀大了,你身體也不好,你以後準備把班交給誰?見林彪不吭聲,毛又追問:你看小張(指張春橋)怎麽樣?弄得林彪一時下知如何回答才好。後來林彪還是借答談怎樣才能防止出修正主義的問題時,才轉彎抹角地表示:還是要靠黃、吳,李、邱這些從小就跟著主席幹革命的人,要防止小資產階級掌權。

  應該說,毛、林之間這一席不投機的談話,是解讀廬山會議日後這段撲朔迷離曆史的一把鑰匙。不管毛澤東的主觀意圖如何,卻在客觀上挑起了林、江兩個集團之間圍繞接班人問題而展開的激烈爭鬥。正是在這次談話後,毛、林之間的心結日深,林彪已經明顯感到毛有改變接班人的考慮,預感到自己的前途凶險。為此,林彪很為自己的處境擔心。他和葉群倆人在蘇州時,曾為此關起門來相對落淚。

  當然,林彪並不甘心聽任毛澤東的擺布,為了捍衛他的接班人地位而在政治上層開了保衛戰。後來廬山

  會議上鬧出的那場軒然大波便是由此而起。換句話說,並不是林彪迫不及待地"搶班奪權",而是他實出無奈,擔心毛澤東出爾反爾,用張春橋取而代之,自己最終落得和劉少奇一樣的下場,為此不得不以攻為守,在政治上集中打擊張春橋,以求自保。

  一九七0年三月間,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四屆人大的籌備工作全麵展開。這是繼召開九大重建黨的組織之後,毛為了營造"天下大治"的局麵而在政治上采取的另一個大動作。不過,毛卻對此有些躊躇,因為按照憲法的規定,有一個由誰來擔任國家主席的問題。對此,毛既沒有興趣重新擔任這個角色,應付日常大量的國事活動,也不願意把這個職位讓給其他人,以免重演先前"兩個主席"的噩夢,特別是在林彪已經坐大的情況下,更不想讓給他。於是,毛在提議召開四屆人大的同時,又提出要修改憲法,不設國家主席的建議。當時曾在政治局會議上直接聽傳達的吳法憲的說:七0年三月八日,主席在武漢派汪東興回京傳達準備召開四屆人大的意見。主席的意見大意是:要開四屆人大,選舉國家領導人,修改憲法,政治局要立即著手做準備工作。國家機構究竟設不設國家主席要考慮,要設國家主席由誰當好,現在看來要設主席隻有林彪來當,但我的意見是不設為好。傳達完後,來不及討論,早早地散會了。葉群、黃永勝和我跑到汪東興家裏,又問了一遍。汪東興又這樣說,還是這幾句。葉群很高興。記得那次汪東興還請我們吃地瓜。

  應當指出的是,毛澤東在這裏提到由林彪擔任國家主席不過是虛晃一槍,是在對他進行試探。毛這種虛虛實實的作法並非始自今日,還在九大期間就已經開始了。在九大開幕式上,曾發生過這樣一幕:在推選大會主席時,毛突然說:"我推舉林彪同誌當主席。"林彪馬上站起來大聲說:"偉大領袖毛主席當主席。"毛又說:"林彪同誌當主席,我當副主席好不好?"林彪連連擺手說:"不好,不好,毛主席當主席,大家同意請舉手。"於是,全場一致舉起手來。毛見狀,說:"他這個人講客氣了。"但是這一回,林彪在葉群的擺掇下,確實動了心。林彪早就很不滿意自己名為"接班人",實際上隻是個政治上的擺設這種狀況。在他看來,如果說出任黨的主席是非分之想的話,那麽擔任國家主席則是順理成章的。這裏不僅有劉少奇的先例,而且也是順勢解決他在政府中的職位隻是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這種與接班人地位不用稱的辦法。此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一直讓毛澤東打算更換接班人的意圖弄得惶惶不安的林彪,希望通過此舉來試探毛對他的態度,進一步鞏固和捍衛自己已經載入黨章的接班人地位。

  熟諳"善用兵者隱其形"一類用兵之道的林彪,當然懂得在政治上掩蔽自己,撇清自身與設立國家主席的關係。四月十一日,林彪經過再三斟酌後,提出了他的三點意見,繞過是否設國家主席的問題,直接建議仍然由毛澤東兼任這一職務,稱:"否則不適合人民的心理狀態"。至於國家副主席,則表示"可設可不設",而"他自己不再擔任副主席的職務"

  老於權謀的毛澤東馬上便看出了林彪所打的主意,認定他"勸進"是假,自己想當國家主席是真,而且對林彪這樣公開將自己的軍感到下快。因為這恰恰足毛的心病所在,他寧可把這個職務讓給董必武這樣無關緊要的黨內元老,也決不願意讓已經尾大不掉的林彪來當。更令毛不安的是,林彪的這一提議隨即得到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在京政治局大多數成員的讚成,而支持他本人的則寥寥無幾,隻有江青真正懂得他的心思,在會上表示,毛主席還在,林彪如當國家主席,也不好。這越加讓毛領教了林彪在政治上呼風喚雨的能量。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生米煮成熟飯,毛澤東在林彪建議的第二天,便立即表態:"我不能再作此事,此議不妥。"隨後,毛又急急忙忙從武漢趕回北京,在政治局會議上重申他不當國家主席,也不設國家主席的意見,乃至引用曆史上三國時代勸進的典故來敲打林彪,說: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說,孫權是要把他放在爐火上烤。我勸你們不要把我當曹操,你們也不要做孫權。不僅如此,毛還特意做了周恩來的工作,幾次和他單獨談話,表明白己的態度。毛這樣做,是因為周帶頭主張設國家主席,而且又主持政治局的日常工作,說服了他,就能帶動其他人。

  但是,已經看出毛澤東並無意真正把權交給自己的林彪,這回僙下一條心,撕下了"一貫緊跟"的麵具,執意堅持設國家主席的主張,存心給毛出難題。這樣一來,毛、林之間的分歧在黨內領導暗中暴露出來。雙方暗中較勁,誰也不肯讓步,最後隻好將設國家主席的問題暫時擱置起來。經此爭執後,毛、林兩人之間的關係開始緊張起來,成見也越來越深,私下裏都毫不掩飾對對方明顯的不滿和戒心。

  直到廬山會議召開之前,是否設國家主席的問題也始終沒有定論。但是,廬山會議前夕的政局已經是暗潮洶湧。

  七月下旬,周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兩報一刊"的"八一"社論時,陳伯達與張春橋為送審稿中的一處提法發生爭執。陳主張把"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締造和領導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句中的"毛主席和"四個字刪掉,理由是自文革以來宣傳中的標準提法是"偉大領袖毛豐席親自締造領導、林副主席直接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的提法將會引起外界不必要的議論。張則毫不退讓,非維持送審稿中的提法下變。

  毛澤東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直到一年後在南巡講話中還憤憤不平地表示:難道締造的就不能指揮嗎?

  八月十三日,在中央憲法修改小組的討論會上,張春橋同吳法憲又為憲法草案中的一些提法爭吵起來,張先是以憲法序言中已經有了類似的內容為由,提議在國家機構一章中刪掉發明權屬於林彪的"毛澤東思想是全國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一句,後來又大講毛澤東曾在一次會見外賓時講過"赫魯曉夫天才地、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列主義,這是個諷刺"一類的話。早就對張春橋氣很人的吳法憲認定他這是在指桑罵槐,影射林彪,於是反過來指責張"想翻八屆十一中全會的案","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偉大謙虛來貶低毛澤東思想",等等。雙方大吵了一頓,不歡而散。

  林彪本來就因毛澤東有意讓張春橋在政治上取代他而視其為眼中釘,這回見他竟敢在自己頭上動土,公開否定他本人對毛的權威評價,更是怒火中燒,決心抓住這件事把張春橋從政治上徹底搞垮,為此,林彪原本準備直接枱毛寫信,後經葉群勸阻後,又決定自己暫時不出麵而先由手下的幾員大將出馬。

  於是,林彪一麵傳話表揚吳法憲放炮放得好,立了功,一麵又通過葉群分別向陳伯達、黃永勝、李作鵬等人打招呼,要他們在政治上支持吳法憲,分頭去查找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論"天才"的語錄,準備在政治局最後通過憲法修改草案的會議上同江青"那一邊"展開鬥爭。

  在八月十七日召開的討論通過憲法修改草案的政治局會議上,林彪這一派有備而來,準備同江青那一邊激烈交鋒。但出乎意料的是,張春橋等人在會上緘口不語,結果根本鬥不起來,憲法草案順利通過。對此,連主持會議的周恩來也感到有點反常,為此特意詢問張春橋有什麽意見,張表示:我有意見,但不能講,一講又跟吳法憲吵起來。倒是康生若有所指地回敬了吳法憲一句,說:毛主席不是謙謙君子,主席在黨內鬥爭中是很強硬的。周見狀,生怕雙方又吵起來,隨即宣布散會。

  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張春橋為何突然臨陣退卻-一究竟是他本人覺得事情不妙而刻意降低姿態,還是背後另有高人指點,故意示弱,誘敵深入? 但不管怎麽說,都讓林彪感到失去了一次整垮對手的機會而心有不甘。同時這次不戰而勝,也給林彪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張春橋已經自覺輸了理,因而這正好是一個趁勝追擊,一舉拿掉他的機會。

  於是,林彪把目光轉向了即將在廬山召開的九屆二中全會,向手下的幾員大將放風說:這件事沒有完,到廬山會有大的鬥爭,不管出現什麽情況,要堅持兩點:一是設國家主席,一是堅持天才的觀點。"要他們做好準備,帶著馬、恩全集上山"。

廬山會議的真相

  林彪在九屆二中全會開幕會上的講話是經過毛澤東首肯後才講的。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是明了後來整個事態演變的緊要之處。林彪早就對毛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朝秦暮楚深為不滿,這回更定覺得受到毛的耍弄,誘騙自己上鉤而心氣難平。雙方由此反目成仇。

  "他最大憂慮在表決時能占多數否。"這是林彪暗中對毛澤東揣摸多年之後所總結出來的心得,又恰好道出了毛在廬山會議開場後陷入的窘境,成為解讀廬山事變的一個注腳。實際上,毛的內心惱火並非始自林彪在九屆二中全會開幕會上的講話,而是在前一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就已經開始了,會上,除毛本人外,其餘幾名常委都異口同聲地勸說毛出任國家主席。林彪、陳伯達自不待言,就連屬於文革派營壘的康生也懇請毛能夠考慮廣大群眾的熱切願望,出來擔任這一職務。

  在這種情況下,一貫處事謹慎的周恩來也表態支持設立國家主席的主張。為了說服毛,甚至還提出一個設想:今後在接見外國使節等國事活動時,可由國家主席授權別人代行。在上廬山後,他還特意請陳伯達準備一下憲法中有關設國家主席的條文,不過話說得很活:等一等看看毛主席的意見,備而不用。

  這樣一來,在設國家主帝的問題上,中央常委內部形成了四比一的局麵,毛澤東陷人孤立的窘境,進退兩難。雖說毛作為當事人可以表示個人的意見,但是從黨的組織原則來說,還是應當少數服從多數。這一點毛心裏是很清楚的。而讓毛有口難言的是,他本人不讚成設國家主席的真實意圖不好明說,又找不出更恰當的理由來說服眾人。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的尷尬可想而知,幾近惱羞成怒,乃至表示:你們願意要主席,你們要好了,反正我不做。並且放出這樣的話來:要把這次全會開成一個團結的勝利的會,而不要開成分裂的失敗的會。

  一九七0年八月二十三日,是**九屆二中全會開幕的日子。直到最後一刻,林彪才拿定主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拿張春橋開刀。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考慮主攻方向,對他在會上講下講話、講什麽內容有些舉棋不定。據身邊的人說,林彪直到上車前還在問葉群的意見。在看到毛澤東已經在設國家主席的問題上陷入窘境,幾近發作後,林彪決定暫時不再提這個問題,轉而在全會上端出張春橋的問題,迫使毛在他本人和張春橋之間作出選擇,就像當年對羅瑞卿、賀龍等人曾做過的一樣。

  在林彪看來,這次應該是穩操勝券-一既然當初毛澤東可以為了拉攏他而拋棄跟隨多年的賀、羅兩人,就更不會為了張春橋這樣一個"小記者"而得罪自己了,況且他已經在設國家主席的問題上作了讓步。但是,這一回林彪卻打錯了算盤,竟不知形勢區經迥然不同了。當年毛為了鬥倒劉少奇而對林彪刻意籠絡遷就,而現今在毛的眼裏,林彪已經成為急於翦除的對象。因此毛的態度也就完全兩樣了。

  關於林彪在九屆二中全會開幕會上的講話,長期以來一直被說成是"突然襲擊"、"搶先發言"。這是根據毛澤東在一年後南巡講話中所謂"林彪同誌那個講話,沒有同我商量"的說法而來的。但是,這並不是曆史的真相,實際上,林彪在講話前曾專門請示過毛,是經過毛的同意後才講的,在這一點上,毛出爾反爾,對世人撒了一個彌天大謊,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是明了後來整個事態演變的緊要之處。可以說,正是由於這個事實被長期掩蓋,才使得林彪事件越發顯得撲朔迷離,令人疑團莫釋。

  現在該是還曆史本來麵目的時候了。

  關於這一點,大葉永烈在《陳伯達傳》中多少有所透露,由陳伯達的兒子陳曉農編注的《陳伯達遺稿--獄中自述及其他》一書中也提到了這一點。書中寫道:

  在廬山全會正式開會之前,林彪個人單獨在一個房間同毛主席談話,周恩來同誌和我以及其他人,都在另一個房間等待,時間並不很短(葉永烈在此加注:又據別人回憶,葉群當時守在走廊上,以防"十一樓"闖進去。"十一樓"亦即江青)。毛主席和林彪單獨談話以後,大會開了。

  但是,毛澤東和林彪兩人究竟談了些什麽,書中沒有提及。實際上,這是陳伯達故意使用的曲筆,有難言之隱罷了。倒是吳法憲在保外就醫後接受本書作者的訪問時回答了這個問題。不過,他當時也有很大顧慮,一再向作者表示:"這一點,我過去不敢講",然後披露了毛、林之間這次談話的內容。這是葉群事後親口告訴他的。吳法憲回憶說:本來,葉群已經在山下為林彪準備好了講話稿。林彪上山後,開始是不準備講話的。後來開大會前,常委在後麵休息室裏閑談,林彪問主席:我想講話行不行?主席問講什麽?林說:聽吳法憲講,在討論憲法修改草案時發生了爭論,張春橋不讚成寫上國家機構要以毛澤東思想為指針,還說赫魯曉夫天才地創造發展了馬列主義,我想講講這個問題。主席聽了後說:這不是張的意見,是江青的意見,是江青在背後搞的鬼,你可以講,但不要點張的名字。此外,散會後,葉群也向陳伯達、李作鵬、邱會作等人交待說:"林總的講話,是對陸定一式的人物不點名的點名。他在講話前報告了毛主席。"陳伯達為此在當晚還專門跑去問過林彪。林彪沒有從正麵回答,反而問他是聽誰說的,當陳表示是聽葉群講的之後,林彪叮囑道:"這事你知道就行了。"

  後來的事實證明,林彪在九屆二中全會開幕會上的講話,確實是按照會前和毛澤東的約定講的,對張春橋並沒有指名道姓,隻是用隱晦的語言,批駁了所謂"迷迷糊糊的思想",說:有人說毛主席對馬列主義沒有發展。這是反馬列主義的。這點值得我們同誌們深思,尤其是在中央的同誌值得深思。因為他那個中央不同。我們這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當權的國家,上麵一聲號令,一股風吹下去,就把整個事情改變麵貌。林彪並從正麵大力頌揚毛是"天才",稱讚這次憲法修改草案的"靈魂",是肯定了毛澤東思想作為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是全國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等內容。

  當然,林彪也絕非是安分守己之輩,在當麵請示毛澤東的同時,又像在九大時那樣暗中做了手腳,在全會各大組私下串連,營造聲勢,企圖上下結合,一舉搞垮張春橋。不過,他還是在政治上留了一手,本人並沒有出頭露麵,而是在幕後對葉群麵授機宜,要求軍委辦事組成員在各組討論時要表態擁護自己的講話,同時給葉群規定了發言口徑:要從"天才"、"領袖"、"指針"三個方麵去講,"天才從理論角度講,領袖從曆史角度講,指針從現實角度講"。林彪並叮囑在發言中不要點張春橋的名,同時不要擴大打擊畫,牽涉江青、康生兩人,否則毛那裏通不過。

  隨後,在葉群的指揮下,林彪手下的幾員大將除黃永勝因留守北京沒有上山外,其餘的按照統一布置,分頭活動,私下串連了空軍、海軍、總後的一些中央委員,進行交底和動員。陳伯達則連夜選編了一份《恩格斯、列寧、毛主席關於稱天才的幾段語錄》的材料。因向張春橋開炮而受到林彪傳話夫揚的吳法憲更是急於再立新功,在八月二十三日晚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提議全會各組應該學習討論林彪在開幕會上的講話。這一動議,隨即得到了政治局多數人的支持。

  於是,從八月二十四日起,全會改變了原定議程,各組轉入討論林彪在開幕會上的講話。葉群、陳伯達、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等人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口徑,分別在所在的小組發言,大講"天才"問題,說"刀擱在脖子上也不收回",同時暗示黨內目前有股反對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的風,中央有人想把這股風往下吹,推翻八屆十一中全會的決議,翻曆史的案。其中華北組鬧得最凶,本來就與張春橋結怨甚深的陳伯達,在從林彪那裏得知他的講話是經過毛澤東的同意後,更是不再有什麽顧慮,在華北組的發言中口講指劃,滔滔不絕,猛攻黨內"陸定一式的人物",極富煽動性。同組的汪東興也不甘寂寞,提出"這是沒有劉少奇的劉少奇路線,是劉少奇反動路線的代理人"。由於陳是中央常委,而汪是毛身邊的人,這種特殊身份使人們更加相信"有人反對毛主席"的說法大有來頭。於是,與會者義憤填膺,在發言中紛紛要求揪出"黨內的大壞蛋"。

  八月二十五日,華北組的第二號簡報印發全會,提出對這種人"應該揪出來示眾,應該開除黨籍,應該鬥倒批臭,應該千刀萬剮,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討之。"這份簡報立刻不脛而走,在全國中點了一把火,各地嘩然,群情激憤,紛紛仿效華北組,或聯名寫信,或通過決議,要求揪出"毛主席身邊的野心家、陰謀家"。一時間,整個會議的氣氛變得異常緊張,用毛澤東後來所形容的話說是"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

  張春橋之所以在林彪講話後立即成為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實在是因為文革派一幹人在文革中作惡多端,在黨內外結怨太深的緣故、周對這一點心知肚明。所以,當吳法憲在政治局會議上提議全會學習林彪在開幕會上的講話時,主持會議的周恩來不僅表示讚成,而且還決定先聽兩遍錄音後再討論。這在實際上改變了九屆二中全會的原定議程。當然,這是請示報告過毛澤東的。在設國家主席的問題上,對林彪憋了一肚子火的毛盡管對這個提議不悅,但因為這是政治局絕大多數人的意見,不便表態反對,隻是冷冷地表示:"大家同意我同意"。

  僅僅一天之後,整個形勢便由於毛澤東的強力介入而逆轉,八月二十五日上午,華北組的二號簡報分發全會後,已經成為眾矢之的的張春橋和姚文元十分恐慌,立即由江青帶著緊急麵見毛,反映全會各組"揪人"的情況。實際上,毛對整個事態了如指掌,一直在暗中注視著林彪的一舉一動。毛之所以同意林彪在全會上作針對張春橋的講話,並告以"是江青在背後搞的鬼",如果不是有意設下圈套,欲擒故縱的話,那麽至少也是在有意無意地挑撥林彪和江青之間的矛盾,以便在政治上加以利用。不過,事情竟然鬧到這一步,卻是毛澤東始料不及的。中央文革鬧翻了天,各大組異口同聲地要"揪人",顯然背後有黑手。政治經驗老到的毛馬上就看出這是林彪在下麵搞鬼。他在隨後與康生的個別談話中就點出了這一點,直接把林彪端了出來,說他不當中央主席了,這會讓林彪去開,他下山不參加會了。

  毛澤東本來就對林彪疑心極大,現在林彪竟然又在他的眼皮底下發難揪人,而且有這樣大的號召力,就連許世友、陳錫聯這些並不是林彪山頭的大軍區司令員在林彪講話後,也都主動上前握手表示,祝賀。這使得毛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這次采取默認的態度而讓林彪得手的話,以後他本人勢必被架空,完全成為政治上的傀儡。接下來,林彪還會得寸進尺,最後搞到他頭上來。這是毛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的。

  於是,毛澤東決定采取斷然措施,迅速展開反擊。熟諳"先孤立弱小之敵"一類攻伐之道的毛分而治之,先穩住林彪而拿陳伯達開刀。八月二十五日下午,毛緊急召開了有全會各大組召集人參加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嚴厲批評陳伯達在華北組的發言違背了九大方針,把會議的方向搞偏了。毛充分施展了擅長演戲的本領,軟硬兼施。會前,他當眾握著許世友的手,說我的手都發涼,還能當國家主席?讓我多活幾天吧。會上,毛澤東又故伎重施,把當年彈壓"大鬧懷仁堂"的那一套拿出來,以危言相要挾,不過這一次已經不再是"我和林彪同誌上井岡山打遊擊"了,而變成:你們再繼續這樣搞下去,我就下山,讓你們去鬧,等你們鬧完了,我再上山....再不然,就辭掉黨中央的主席!"並決然表示:"設國家主席的問題不要再提了。要我早點死,就讓我當國家主席!誰堅持設,誰就去當,反正我不當了。"與會者見毛澤東真的動了怒,說出這樣的絕話來,都不再吭聲,林彪也沒有料到毛竟會如此翻臉,弄得一時措手不及,他雖然有心替陳伯達緩和,但見毛的態度這樣決絕,沒有任何轉圓的餘地,再加上對私下串連倒張的搞法也有點心虛,看毛已經把他與陳伯達分開,隻好舍車保帥,把自己洗刷幹淨,說他過去與陳伯達沒有接觸,軍隊裏吳法憲這批人也沒有與他共過事,他們是炮筒子,說話走了火。然後表示:"堅決擁護毛主席"。根據毛的意見,會議決定全會分組會立即休會,停止討論林彪的講話,收回華北組二號簡報,並責今陳伯達請假檢討。

  更讓林彪氣憤的是,毛澤東為換取他對拋出陳伯達的支持,在八月二十五日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前的單獨談話中還繼續哄騙他,佯作公允,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說對張春橋、姚文元燒一燒可以,但不要燒焦,現在要降溫了,壓縮一下空氣。甚至還表示:張春橋這個人再看他兩年,兩年以後我不幹了,交給你處理。而實際上卻明顯偏護江青那一邊,將張、姚他們輕輕放過。而對響生支持他講話的人卻嚴厲追究,非但陳伯達被老賬新賬一起算,就連還沒上山的黃永勝也成了被追查的重點,同時卻又放過了同樣跳得很高的汪東興,顯然這是在存心和他過不去。

  對林彪的消極對抗,毛澤東裝聾作啞,繼續按照既定方針在陳伯達身上做文章。實際上,毛早就對總是腳踩兩隻船的陳伯達十分反感。還在九大時,毛就曾想把他一腳踢出中央常委,似被周恩來、康生所攔阻,一起進言說這樣做在政治上牽動太大,會影響大局,一心想營造九大"團結勝利"局麵的毛這才打消了念頭。這回陳伯達又公開倒向林彪一邊,舊恨未悄,又添新賬,促使毛下決心除掉這位曾給他擔任過多年的政治秘書。

  不過,開始時毛澤東曾一度苦於找不到做文章的合適題目。因為如果拿造成全會混亂的華北組二號簡報開刀的話,那麽就會首先整到他自己身邊的汪東興頭上,該簡報所摘登的汪東興的發言,無論在篇幅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超過陳伯達。毛為此對汪大為惱火,卻不好拿他來開刀。因為這樣一來就背離了主攻方向,他本人也脫不掉失察的責任。不過,汪東興在痛哭流涕之後,馬上戴罪立功,揭發出陳伯達私下選編的《恩格斯、列寧、毛主席關於稱天才的幾段語錄》這件事,為毛解決了這個難題。

  經過三天考慮,毛澤東在陳伯達所編的這份論天才的語錄上,寫下了《我的一點意見》,對這位"天才理論家"大張撻伐,老賬新賬一起算,在政治上宣判了他的死刑。毛宣稱陳伯達和他"共事二十多年,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就從來沒有配合過。""這一次,他卻配合得很好了,采取突然襲擊,煽風點火,惟恐天下不亂,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把陳伯達在政治上的居心形容為"大概是良心吧,可決不是野心"。與此同時,毛澤東在《我的一點意見》中有意穩住林彪,把他與陳暫時分割開來,聲稱"我同林彪同誌交換過意見,我們兩人一致認為"雲雲。隨後,全會圍繞學習《我的一點意見》,轉入對陳伯達的揭發批判。這時,毛澤東已經動了在政治上與林彪分道揚鑣的念頭。知情人說,當江青在葉群登門求見後,跑到毛那裏為她求情,結果挨了毛的一頓訓,要她"在關鍵時刻頭腦要清醒","屁股別坐錯了位置"。與此同時,毛開始不動聲色地對此作出部署,找人談話,尋求當年被他打入冷宮的軍中老帥們的支持,他在周恩來的陪同下,一天深夜召見了葉劍英,吹風打招呼,希望他能支持批陳的決定,隨後又指定葉作為擔任陳伯達專案小組組長周恩來的特別顧問,代表中央前往福建、廣東調查陳的"曆史問題"。

  與此同時,毛澤東又放出風來,聲稱對犯錯誤的人不要一棍子打死。對陳伯達的問題也故作大度,表示:如果沒有政治曆史問題,我的意見還是保留中央委員。在談到陳以及其他跟著一起犯錯誤的人時,毛還有意當著林彪的麵引用曆史上的典故,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意思是:紂王雖然不好,但並不如人們所說的那樣壞,以此來暫時穩住林彪一幹人。不僅如此,為了給林彪吃定心丸,慣於玩弄權謀的毛澤東還在寫完《我的一點意見》後,專門找林彪談了一次話,刻意進行安撫,然後又大擺迷魂陣,拿出當年著手整劉少奇之前,聲稱讓劉結束"掛帥"的同樣手法,當麵向林彪許諾自己準備交班,說:張春橋這個人要再看他兩年,現在遠是保留他吧。兩年以後我就不幹了,把班交給你,由你主持工作。"

  九月六日,**九屆二中全會在草草通過了憲法修改草案,批準了國民經濟計劃等報告後閉幕。會上,毛澤東的談笑風生和林彪的沉默寡言恰成鮮明的對照。

  廬山會議結束後,毛澤東決計繼續在陳伯達身上做文章,隨即在黨內發動了"批陳整風"運動。這場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衝著林彪而來的,采用的手法是敲山震虎。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陳伯達在政治上投靠林彪,毛縱然對他再不滿意,也不至於如此大動幹戈,因為陳畢竟跟隨毛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況且在文革之初為鬥倒劉少奇衝鋒陷陣,確實出過大力。毛澤東本來就對林彪過分膨脹的權勢戒心極大,這次廬山會議上發生的事情,更讓毛認定林彪在政治上有野心,不安於位,急於搶班奪權,因此下決心解決林彪的問題,以絕後患。他之所以在廬山批陳時把林彪暫時分別出來,並刻意加以安撫,不過是一時的緩兵之計,因為他需要時間來考慮和部署下一步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陳伯達便成了箭靶子,就如同當年在文革之初為了鬥倒劉少奇而先拿彭真開刀一樣。

"批陳射林"的部署

  廬山會議後,毛澤東一不做二不休,在病中作了批陳整風的部署。不過,他對批陳並無多大興趣,隻不過是個幌子,更著意的走如何把火引向林彪,削減和瓦解他在黨內軍中的勢力,為最終拿掉他的接班人地位做準備。

  對於批陳整風運動的矛頭所向,毛澤東本人從一開始就不完全諱言,而且有意識地在黨內領導層中吹風。他在廬山會議結束後返回北京時,在豐台火車站同北京市黨,政、軍負責人的談話中說:陳伯達是船上的老鼠,看見這條船沉了,就跑到那條船上去了。當時參加談話的吳德回憶說:"毛主席這麽說,使我意識到陳伯達後邊還有人,不僅是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這些軍委辦小組的人,而是地位更高的人。我想到了林彪。"

  廬山會議後,毛澤東對林彪的猜疑和提防,由於自身的被迫害妄想症而變本加厲,處處疑神疑鬼,陷入一種莫名的恐懼之中。

  毛的保健醫生李誌綏在回憶錄中詳述了這一點。原來,毛在廬山會議期間因遊泳受了風寒,到11月下旬病情越來越重,已經轉成了肺炎。周恩來為此曾派了三名醫生給毛看病。他們的診斷是肺炎。那時毛的被迫害妄想狂已經十分嚴重。毛一聽就火了,說他們是林彪派來的,是按照林彪的指揮治病,連著發了兩天脾氣。周為此不得不把遠在千裏之外正在農村巡回醫療的李誌綏緊急召回來。為了勸說毛澤東接受治療,深知其脾氣的李誌綏隻好謊稱說:"看來仍舊是老毛病,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隻要打打針就好了。"聽李這樣一講,正在盤算如何在政治上鬥倒林彪而擔心自己身體拖不過對手的毛一臉焦慮的神情立刻放鬆了,然後剛雙拳猛氣即電扣前胸說:"林彪大約希望我的肺爛了。"為此,毛非常高興,當夜還請李誌綏吃了飯。

  盡管毛澤東這次病得著實不輕,但卻絲毫沒有放鬆實施"批陳肘林"的部署,相反由於這次生病更加強了他采取行動的緊迫感,很多重要決策都是在這期間作出的。九月中旬,毛批準中央成立了由周恩來,康生,李德生三人負責的陳伯達專案審查小組。隨後,毛又把陳所把錯誤的性質上升為"路線鬥爭"的高度,定性為"反九大的陳伯達路線"。

  鑒於林彪是靠搞個人崇拜起家的,毛采取了釜底抽薪的辦法,號召黨內高級幹部學習馬、列著作。十一月上旬,**中央專門為此發出了通知。

  實際上,還在九屆二中全會的閉幕會上,毛澤東就有意舊話重提,講了一通他當年交代羅瑞卿為黨內高級幹部選開馬、列書目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對與會者說:這件事掛不上羅瑞卿的賬,而是我的賬。你們不了解情況,說是羅瑞卿擾亂了林彪同誌來讀我的著作。說到這裏,毛又故意當眾對林彪說:其實是我擾亂你,而不是羅瑞卿擾亂你。十二月間,毛澤東又在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談話中,有意把對個人崇拜降溫作為一個重要的話題,對林彪旁敲側擊,說:"什麽'四個偉大' (即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討嫌!"毛的這一講話隨後發至全黨學習。

  在做思想輿論準備的同時,毛澤東還采取了組織措施,大大加強了江青為首的文革派的勢力,以便與林彪的勢力相抗衡。由於中央文革小組在九大後被拆了廟,江青這一派的人成了散兵遊勇,除了空頭的政治局委員外,在中央不再擔任什麽具體職務。為了改變這種局麵,毛批準發出了《關於成立中央組織宣傳組的決定》,康生任組長,江青、張春橋、姚文元以及被毛所信任的紀登奎、李德生為組員,掌管中央的人事任免和宣傳大權,在政治上形成了與林彪所掌握的軍委辦事組兩軍對壘的局麵。

  在輿論、組織兩力麵準備停當以後,十一月十六日,毛澤東批發了**中央《關於傳達陳伯達反黨問題的指示》,批陳整風運動從此在黨、政、軍領導機構中全麵展開。其實,毛對批陳並無多大興趣,隻不過是個幌子。他更著意的是如何把火引向林彪,削弱和瓦解他在黨內軍中的勢力,為最終拿掉他的接班人地位掃除障礙。用毛後來自己的話說是,廬山會議後他對林彪采取了程咬金的三板斧:"拋石頭"-一向下發批示、批語,砸向林彪所主持的軍隊工作;"摻沙子"一-向軍委辦事組裏派人;"挖牆角"--改組北京軍區。

  鑒於一時沒有抓住林彪本人的什麽把柄,毛澤東便用敲山震虎的辦法,先拿他手下的幾員大將黃、吳、葉,李、邱等人。開完廬山會議後,毛先是有意讓犯同樣錯誤的汪東興"主動"檢討過關,然後示意汪以他的名義給吳法憲等人傳話,施加壓力。可是當吳法憲、葉群仿效汪東興寫出檢討後,毛卻又抓住不放,作了大段批示,嚴厲批評吳法憲"缺乏正大光明的氣概",葉群是"愛吹不愛批",稱"反九大的陳伯達路線"在軍委辦事組成員中占了上風,其中有些話,像"多年來不讚成讀馬列的同誌"等,明顯是衝著林彪而來的。對黃永勝,毛澤東也不再寵信,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當眾斥責他一天到晚不抓大事,不參不謀,罵得狗血噴頭,說:"什麽總參謀長,打起仗來,我就是總參謀長!"稍後,毛澤東又一改多年來對林彪所主持的軍隊工作倍加稱讚的態度,連續提出批評,要求軍隊"反驕破滿",糾正不正之風,利用冬季實行長途野營拉練,稱"如不這樣訓練,就會變成老爺兵"。

  但是,毛澤東發動的批陳整風運動決不僅僅是為了進行一場思想上的"自我教育",而是另有所圖。毛在接連"拋石頭"砸向林彪黨羽的同時,為了防患於未然,展開了被其稱為"控牆角"的行動,目標是護衛京師的北京軍區。其實,北京軍區司令員鄭維山並不是林彪山頭的人,兼軍區政委的李雪峰在文革運動中雖曾被陳伯達出麵保過,但陳不過是奉命行事,兩人並無更多的瓜葛。毛之所以拿北京軍區開刀,是因為他深知京畿地區的重要,而廬山會議的風波又是從華北組首先鬧起來的,北京地區不少黨、政、軍高級幹部都卷了進去。這令毛實在下能放心。

  善於抓題目做文章的毛澤東很快便從隸屬於北京軍區的三十八軍黨委檢舉揭發陳伯達反黨罪行的報告中找到了"石頭",迅即作出批示,要求北京軍區黨委開會討論"是何原因陳伯達成了北京小區及華北地區的太上皇?"並點名讓黃永勝、李作鵬參加會議。根據毛的指示,十二月下旬,北京軍區黨委召開了擴大會議(史稱華北會議)。會議的氣氛十分緊張,充滿了火藥味。江青按照毛的意圖,在會上點了李雪峰的名,鄭維山也成了陪綁。李、鄭二人隨之在會上成為眾矢之的,非要把兩人打成"陳伯達反黨集團"的成員不可,而且株連了下麵不少人,大有重新挑起華北各地派鬥之勢。

  這種殺雞給猴看的場麵,讓被毛澤東點名參加會議的黃永勝等人心驚肉跳,就連周恩來也為此感到不安,試圖出麵糾正這種過火的搞法。不過,周做得很老到,采取了棄李保鄭的做法,以免與江青正麵衝突。他在寫給毛和林彪的報告中反映了華北會議出現的偏向,提出:"如不注意領導,主張打倒的人會占多數,問題會擴大而不易深入,對立會加深而不利團結。因此,我們主張對鄭維山同誌和北京軍區仍應一分為二。"

  這以後,華北會議上的緊張氣氛才算有所緩和。而這時毛澤東也認為改組北京軍區的輿論已經做得差不多了,表示同意結束華北會議。於是,周恩來出麵代表中央作了會議的總結講話,宣布了關於改組北京軍區的決定,由毛所信任的李德生、紀登奎二人出掌北京軍區。

  華北會議後,周恩來總算鬆了一口氣,以為批陳整風運動這回該告一段落了,於是把主要精力放到全國計劃會議上去,討論製定一九七一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和第四個五年計劃設想。這次會議已經召開了兩個月,但由於批陳整風運動是當時政治上的"頭等大事",其他工作隻好讓路,所以種讓一拖再拖。對此,周心裏很著急,想盡快結束會議,以便各地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好好抓一下經濟工作。

  然而,這並不是毛澤東的興趣所在。在把京畿地區牢牢掌握在手裏,毛並不想罷手,繼續對林彪手下的幾員大將窮追猛打。二月十九日,他在周恩來請示結束全國計劃會議的報告上又一次"拋石頭",點名批評黃永勝所主持的軍委座談會"開了一個月,還根本不批陳"。

  毛澤東之所以這樣抓住不放,其實並不是因為黃,吳、葉、李、邱他們真的"既不批陳,也不作檢討",而是惱火他們在私下裏訂立攻守同盟,在檢討揭發中口徑一致,把所有的責任都往陳伯達身上推,而絕口不提林彪。這種"舍車保帥"的抵抗,自然使得急於抓住林彪把柄的毛澤東一無所獲,因而越發不肯罷休,非逼林彪本人出來檢討承擔責任不可。

  在廬山會議後最初的一段時間裏,林彪雖然因為在政治上翻了車而弄得有些灰溜溜的,但因為毛澤東給他吃了定心丸,特別是"兩年以後交班"的許諾,多少讓一直為接班人地位不保而惴惴不安的林彪鬆了一口氣。因此,林彪在情緒上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據吳法憲回憶說,林彪下山時"情緒還是很高,和過去一樣,若無其事的樣子。"

  對廬山會議上發生的事,林彪起初還是想向毛作個檢討,私下裏把這件事了結了。為此,林彪曾讓他的秘書代為起草個檢查。不過,林彪很快便發現情形不對,毛澤東發動批陳整風運動的矛頭明顯是衝著他來的,非但所謂"兩年以後交班"的許願是一張空頭支票,而且就連他本人載入黨章的接班人地位也難保。毛對斯諾"四個偉大""討嫌"的談話更是明擺著針對他的。在這種情況下,深感受到愚弄的林彪心裏對毛的怨恨可想而知。

  為此,當毛澤東讓林彪見斯諾,他拒不接見,還以顏色,並私下對家人發泄對毛的不滿,揭他的老底,說:"今後再也不隨便講話了。講話都要有根據,不然你好心好意擁護毛主席,還會犯擁護過頭的錯誤。"並憤憤地表示:"什麽路線,就是毛線。""什麽講老實話,他(指毛一一作者注)就最反對講老實話,最喜歡吹捧,誰講老實話,誰就完了。"

  當然,林彪對毛澤東隻能腹誹,在表麵上繼續采取"主席劃圈我劃圈"的對策,以不變應萬變。這時,鼓動造神運動的林彪大概才品嚐到了作繭自縛的苦果。麵對毛在政治上步步緊逼,他陷入了和當年劉少奇一樣的困境,隻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不過,林彪拿定主意,不管毛如何旁敲側擊,都一概裝聾作啞,絕不公開站出來檢討認錯。因為林彪心裏很清楚,毛現在正苦於找不到廢黜他的借口,如果一旦公開認錯,那就正好落入了毛的圈套。

  在這種情況下,充當說客的周恩來的北戴河之行自然無功而返。林彪在泛泛地表示"完全擁護"毛澤東左廬山會議後所發動的批陳整風運動後,以身體不好為由拒絕出席中央批陳整風匯報會。不過,林彪在與周等人小範圍的談話中還是多少作了一點自我批評,承認自己也"犯錯誤",是個"炮筒子","講話有氣,脫口而出,放了炮",被陳伯達"利用"了。與此同時,林彪也為自己的講話作了辯護,轉彎抹角地暗示他的講話是經過毛的,說這些話"見到主席我也講過,後台講的話,搬到前台去講","講稿上本來沒有,廬山幾天都沒有睡好,昏昏盹盹講了"。

  毛澤東對林彪拒不參加中央批陳整風匯報會極為惱火,認為這是在向他公開示威,但一時又不便對林彪發作,於是遷怒於黃永勝等人。毛在隨後聽取周恩來關於北戴河之行的匯報時,當麵指著參加匯報的黃、吳、李、邱,疾言厲色地斥責道:"你們已經到了懸崖的邊沿了!是跳下去,還是推下去,還是拉回來的問題。能不能拉回來全看你們自己了!"

  接著,毛澤東一改先前對黃、李、邱三人檢討所持的比較溫和的調子,對吳法憲、葉群兩人所重寫的書麵檢討沒有說一句肯定鼓勵的話,隻是冷冷地表示;"可以了",批給周恩來,提出連同黃水勝等人的檢討"向政治局會議報告,作適當處理。"

  在此之前,毛還對主要由林彪手下人馬組成的軍委辦事組采取了"摻沙子"的措施,指派紀登奎等人參加進去。毛澤東這種在政治上步步緊逼的舉措,除了陡然升高了中央批陳整風匯報會召開前夕的緊張氣氛外,並沒有懾服林彪,相反卻使他更加認為這是毛在存心整人。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檢討與否,結果都是一樣的。

  於是,林彪索性橫下一條心,硬頂到底,決不上鉤。他一方麵給連連告急的黃永勝、吳法憲等人吃定心丸,要他們穩住;另一方麵又不加掩飾地對調子越來越高的中央批陳整風匯報會表示不滿。在毛澤東對周恩來就這次會議安排問題的請示報告批示"同意"後,林彪一反以往對毛畢恭畢敬的姿態,隻是讓秘書寫上"完全同意主席批示和會議安排",並公然注明"遵囑代寫"的字樣。至此,毛、林之間的失和已經完全表麵化了。

毛、林之間的攤牌惡鬥

  毛澤東是那種一旦翻臉就索性得罪到底的人。廬山會議後打定主意翦除林彪,南巡之舉就是為此而來。林彪也並非等閑之輩,不甘坐以待斃,遵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古訓,有意放"虎"出山,作為他手中與毛最後攤牌時的殺手鐧。

  此後,批陳整風運動在表麵上告一段落,但是一場更大的政壇風暴卻在醞釀之中,毛澤東和林彪這兩位昔日政治上的盟友已經反目成仇,彼此都心照不宣,為最後不可避免的攤牌而用盡心機,各逞其能。在這場較量中,林彪明顯處於下風,麵對毛的步步緊逼,無法從正麵應戰,但他也不想聽天由命,聽任毛擺布宰割。

  林彪很清楚毛澤東是不會輕易放他過去的,擺在眼前的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麽俯首就擒,像劉少奇一樣悲慘地死去;要麽鋌而走險,跟毛拚個你死我活。為人個性極強,從不服軟,而且又曾在疆場上征戰廝殺了大半生的林彪自然不會選擇前者,坐以待斃,而是在暗中有所準備,打算在萬下得已的情況下,隻好豁出去了。用他本人在讀史時總結出來的心得是"與其坐待而亡,不如起而伐之"。

  不過,林彪深知這樣做在政治上所冒的風險,弄不好非但他本人將會身敗名裂,而且還會禍及妻子兒女。因此他不願意把這件性命攸關的大事托付給其他任何人,包括他手下的幾員大將,實際上,黃永勝等人在廬山會議後已成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吳法憲甚至鬧著要跳樓自殺。在這種情況下,林彪隻好遵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古訓,依靠自己的兒子林立果了,有意放"虎"出山(林立果的小名叫"老虎"--作者注),作為他手中與毛澤東最後攤牌時的"殺手鐧"。

  實際上,林彪早就開始在政治上蓄意培養其子林立果。還在文革之初天下大亂的時候,林立果就被送到吳法憲所掌管的空軍"鍛煉"。隨後又迅速入黨提幹,並且在空軍內部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很快就形成了以他為頭的名為"調研小組"的小圈子,發號施台,權力極大,儼然成為整個空軍的太上皇。廬山會議期間,林彪還特意把林立果帶上山,讓他在政治鬥爭中磨練。

  廬山會議後,已經預感形勢不妙的林彪開始考慮動用林立果這顆"棋子"。這年十月間,在毛澤東著手發動批陳整風運動之際,林立果決定把空軍司令部的"調研小組"改名為"聯合艦隊",開始加緊活動,在北京、上海、廣州,北戴河等地設立了秘密據點,搜集情報,訓練骨幹。

  翌年二月下旬,麵對毛澤東咄咄逼人的攻勢,避居蘇州的林彪終於下定決心,準備在迫下得已的情況下,采取非常手段來捍衛他本人的接班人地位:他授意林立果"先搞個計劃" ,說:"南唐李後主有兩句詩:幾曾識幹戈,垂淚對宮娥。他就是因為不懂得武裝鬥爭的重要性,所以才亡了國。這是前車之鑒。我們不能束手待斃。"根據林彪的意圖,三月下旬,林立果在上海召開"聯合艦隊"骨幹成員開會,研究製定出了《"571工程"紀要》。

  應該說,《"57l工程"紀要》是一篇在當時令人振聾發聵的討毛檄文:文中曆數毛澤東建國後種種禍國殃民的罪狀和一貫在黨內玩弄權術,專製獨裁和翻覆無常的為人,直斥其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紀要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規定了實施政變計劃的時機、策略和要點。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第一手材料可以證實林彪是否看過這份東西。不過,文中的主要思想顯然是出自林彪,像林立果那樣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即使初生牛犢不怕虎,思想上再反骨,也難以在批毛時寫出這種隻有長期在權力核心圈中與毛共事、對政情極為了解的老手才會有的那種感覺。況且此事非同小可,如果沒有得到林彪的首肯,至少是默許的話,林立果是決不會輕舉妄動的,拿他父親一生的名節和全家的性命當兒戲的。

  不過嚴格說來,《"571工程"紀要》更像一篇批毛的檄文。缺少作為武裝政變計劃所需具有的周密的實施細節,至多隻是提出一個籠統粗糙的設想。其實這也不奇怪,在當時毛澤東已經被奉為至高無上的神祉,完全掌握政治上主動權的情況下,林彪隻能采取後發製人的策略,一切需視毛的舉動而動。因此很難在事先提出一個周密的計劃,在政治上發起主動攻擊,擺脫一直被毛牽著鼻子走的處境。這一點是林彪的先天不足,成為後來他與毛的較量上始終無法克服的致命弱點。

  就在林立果指揮"小艦隊"暗中加緊準備之際,主帥林彪的舉動卻十分耐人尋味,他並不按照"善用兵者隱其形"的常法行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毫不掩飾對毛澤東的不滿情緒,有意將兩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公之於眾。這年"五一"勞動節的焰火晚會,本來是周恩來刻意安排的一場"講團結"的重頭戲。林彪先是根本不去參加,後經周再三勸說後,才勉強到場,卻始終不同毛澤東講話。毛對林彪也視若不見,冷淡之極,正眼都不看一下。在場的人都感覺到了。林彪僅僅坐了幾分鍾後,便不辭而別。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個性倔強的林彪盡管在表麵上不想認錯服輸,擺出一副頑抗到底的架式,實際上心裏還是很想和毛澤東好好談談,解開彼此之間的心結。因為毛、林二人畢竟曾在幾十年的政治鬥爭中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毛固然對林彪有知遇之恩,林彪自忖也沒有對不起毛的地方,凡是毛在政治上處於困境的時候,他都出來鼎力相助,幫助毛渡過難關。在林彪看來,即使他在這次廬山會議上真有彌天大錯,毛也不應該如此翻臉不認人,全然不顧以往多年的交情。況且他的講話事先還是經過毛批準的。

  這種內心的委屈和鬱悶不平之氣,自然驅使林彪想要找毛澤東一吐為快。為此,葉群曾出麵打電話給毛,提出林彪想見毛,談一談。但是,毛澤東卻有意避而不見,遲遲不作答複。為此,生性孤傲的林彪不得不求助江青幫忙,為其安排會麵事宜。關於這一點,林彪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說:

  毛主席在巡視大江南北時說,林彪不見我,我回去要找他談。可就我所知,林彪找他很多次,就是見下上。後來沒辦法才找江青。他最討厭江青,但又沒辦法,因為想通過江青去見毛主席。就在這個時候,江青還給林彪拍了個相,就是解放軍畫報上的那一張。這張相照了兩次。江青說她在釣魚台已經布置好了,讓林去。林為見毛主席趕緊去。走得急,臉都沒刮。到了釣魚台,現借了江青秘書的刮臉刀刮了刮。照片拍了,但還是沒見上毛主席。

  林彪在連吃閉門羹後,終於放棄努力。毛澤東竟然如此絕情,連一個見麵談談的機會都不給,這讓林彪感到十分寒心,知道毛根本無意修好,自己在政治上已經沒有退路,不得不麵對日益臨近的最後攤牌,前途凶多吉少。為此,林彪心情沉重,不知什麽時候就會大難臨頭。七月上旬,他攜帶葉群離開北京前往北戴河。據前往機場送行的吳法憲回憶說: "林彪很沉悶,一句話不講,和過去完全下同,很反常。"果然,林彪一去不複返,兩個月後便從中國的政治舞台上消失,葬身於異國的荒漠之中。

  毛澤東之所以對林彪避而不見,自然也是有他的考慮。他很了解林彪的為人,不相信他會誠心認錯服輸,更不願意把自己置於一個難堪的境地-一如果和林彪當麵鑼對麵鼓地把問題攤開,毛很難對自己屢屢出爾反爾的言行辯解。況且,毛是那種一旦翻臉就索性得罪到底的人,決不會因念林彪舊好而動搖他要解決問題的決心。隻不過一時還找不到動手的適當由頭罷了。這件事從反麵提醒了毛要及早動手,以免夜長夢多,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毛澤東很快便抓住了林彪手下大將黃永勝的辮子,從而對林彪的討伐在政治上師出有名。差下多就在林彪黯然離京的同時,七月三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當晚中美雙方第一輪會談結束後,周恩來匆匆趕去向毛匯報情況。中美會談本來是改變戰後世界戰略格局的大事件,不過當時在毛澤東的內心天平上,還下及查問林彪一幹人政治動向的分量重。毛把急於匯報中美會談情況的周氏撇在一邊,表示:"那個不忙。"然後同點名參加匯報的總參政治部副部長熊向暉進行了將近一個小時的"題外話",詳細詢問總參機關內部批陳整風的情況。

  當毛澤東得知黃永勝等人在總參捂蓋子,封鎖他們在廬山會議上配合陳伯達發難的情況時,一直在考慮下一步如何做文章而苦於抓不住多少把柄的毛當即表示:"他們的檢討是假的。廬山的事情還沒完,還根本沒有解決。這個當中有鬼。他們還有後台。"當周恩來出來打圓場,以他本人曾經犯路線錯誤而得到毛澤東的挽救為例,試圖為黃永勝等人緩頰時,毛仍不放過,表示:那個不同。你犯錯誤是陽謀,黃永勝他們搞陰謀,搞分裂,他們是暗藏的反對派,搞陰謀,搞分裂,就是搞修正主義。

  一個月後,毛澤東決定禦駕親征,前往南方巡視,向黨內軍中的各路諸侯吹風打招呼,解決林彪的問題。八月十五日,毛冒著炎夏酷暑,從北京啟程,一路上走走停停,多次召見沿途各地黨政軍負責人談話。

  在談話中,毛澤東大講黨內路線鬥爭的曆史,把廬山會議上的發難定為黨內"第十次路線鬥爭",並且指名道姓,把林彪的問題端了出來,稱這次廬山會議是"兩個司令部的鬥爭",林彪對此"當然要負一些責任"。有人看我年紀老了,快要上天了,急於想當國家主席,要分裂黨,急於奪權?這件事還沒有完,黑手不隻陳伯達一人,後麵還有人。

  應該說,毛澤東的南巡之舉是經過精心謀劃的,在政治上一箭雙雕:既先發製人,在黨內製造倒林的輿論,瓦解林彪的陣腳;同時又是敲山震虎之舉,暗中惹戰激將,等待林彪作出過度反應。對於後者,人們往往有所忽略。其實,這便是毛的老謀深算之處。

  毛澤東心裏很清楚,即使對廬山會議上的事上綱再高,也很難憑此廢黜林彪已經載入黨章的接班人地位。況且一旦把問題攤開,林彪勢必道出真相,讓毛本人也下不了台。因此必須設法引蛇出洞,讓林彪露出更大的馬腳,這樣才能抓住他的把柄,說報黨內多數人同意拿掉林彪的接班人地位,鑒於林彪自廬山會議後軟硬不吃,始終不開口,毛這次索性把話挑明,而且直接捅到下麵去,令他無法再繼續裝聾作啞。而林彪無論怎樣應對,都不會有好結果。

  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如此。

  林彪雖然早就對與毛澤東的攤牌暗中有所準備,但事到臨頭,還是措手不及。在此之前,林彪實際上還在心存僥幸,寧願相信毛找不到什麽正當理由向他開刀,因而一直按兵未動,避居北戴河靜觀動向。在毛動身南巡後,林彪雖知此舉來者不善,但還是故作姿態,專門打電話給周恩來,表示在毛回京前一定通知他,他想在北京迎接毛。林彪此舉與其說是他還幻想和毛緩和關係,不如說是想打聽毛的動向,以便及早做打算。

  九月六日,毛澤東南巡講話的內容傳到北戴河後,給了林彪當頭一棒。林彪本來預計毛動手的時機可能選擇在國慶節之後召開的四屆人大會上,為此曾派葉群在八月上旬以檢查乳腺癌為名返回北京,分別找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等人密談,互相通氣,商討對策。葉群告以許多跡象表明,毛這回可能要把林彪的問題往外端,提出要在四屆人大會前及早做工作,向毛請願拿掉張春橋,若毛不答應,再向毛示威,求得解決。

  不料,毛澤東卻提前下手,而且把本來應該首先在中央常委內部解決的問題,直接捅到下麵去,四處點火放風,措辭用語甚至超過了當年整劉少奇時的分量,大有要在政治上置人於死地的味道。盡管毛在南巡談話中並沒有把門完全關死,但林彪認定那隻不過是毛的花言巧語而不願再相信他了。事實上,毛所謂"回北京以後,還要再找他們談談"的說法不過是虛晃一槍,如果毛真有此意,為什麽在此之前一直對林彪避而不見呢?

  據知情人說,林彪通過不同的渠道獲知毛澤東南巡講話的內容。林最初的想法一度是什麽也不做,哪裏也下去。他對葉群、林立果說;"不想活了",擺出一副準備坐等挨整的架勢。在此之前,林彪還交待身邊的人說:北戴河的房子不要蓋了,反正我活不了幾天!那幾天,林彪身邊的一些工作人員看到,林彪頻頻與葉群關起門長時間密談,商量對策,葉群進進出出,眼睛都哭腫了。

  林彪之所以最初萌生萬念俱灰的念頭,一切聽天由命,並非真的看破紅塵,而是他在評估形勢後,深知即便在政治上豁出去了,和毛澤東拚死一戰,也是凶多吉少,毫無勝算。而且他此時已經看出了毛所玩弄的惹戰激將的把戲,知道一旦自己有所反抗,那正早毛所求之不得的,正好坐實了毛強加給他的所謂策化解放軍造反的罪名。再加上林彪本人長期以來一直病病怏快,對政治和人生都已經厭倦,所以事到臨頭,一度萌生一死了之的念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林彪並沒有斬斷塵緣,不能下考慮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如果聽由毛澤東擺布,在政治上遭到整肅的話,勢必株連全家。這是身為人父和一家之主的林彪所於心下忍的。在文革中因為老子倒台,兒女們流落街頭,境況悲慘,這種情況已經看得太多了。況且葉群在知道毛澤東在南巡講話中點了她的名後,惟恐毛首先拿她開刀,已經失魂落魄,整日哭求林彪帶著全家躲到國外去,像王明那樣當寓公。林彪被膳得心煩意亂,甚至一度表示了同意,但因林立果的反對而暫時作罷。

  與葉群不同,林立果初生牛犢不畏虎,是文革那個年代熏陶出來的有強烈參與意識和使命感的政治狂人。他既不同意林彪坐等挨整的消極態度,認為林彪的身體狀況根本經不起折騰,一旦被關起來,用不了兩三個月就會像劉少奇一樣被折騰而死;更反對葉群的主張,不甘心臨陣脫逃,而渴望與毛澤東一爭高低,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為此,林立果力主動用他所掌握的"聯合艦隊",主動出擊,同毛拚個魚死網破。九月七日下午,林立果在和其姐林立衡的談話中曾透露了這一想法。林立果的未婚妻張寧在回憶錄《塵劫》一書中詳述了劫後重逢時,林立衡回憶當時姐弟兩人談話的情況:

  立果說:"反正形勢對首長非常不利,坐著等死不如主動出擊,說不定有一線希望!我想再看看形勢發展,實在不行就跟一組(毛澤東代號--作者注)硬幹!或者到廣州立中央,再不行就上山打遊擊。首長帶兵多年,軍隊威信高,到時把一組兩麵派老底全兜出去,把他幹的壞事公諸天下,號召全國聲討。總會有辦法的。

  張寧接著寫道:

  林立衡堅決製止他冒險念頭。林立果大發牢騷道:"我咽不下這口氣!一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說整誰就整誰,別人不敢反,我就反!首長(指林彪--作者注)忍耐那麽多年,還是避不過。你就甘心眼睜睜看著首長挨整?!"

  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劫後餘生的林立衡極力回避其父林彪在企圖謀殺毛澤東這個問題上的責任,而把它說成是林立果一人所為。實際上,這個主意即便是林立果首先提出來的,但最後的決心還是隻有林彪才能去下。林立果縱使再膽大妄為,也不敢在謀殺毛這樣非同小可的問題上自行其是,拿全家人的性命來賭博。顯然,沒有林彪的點頭,林立果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擅作主張的。

  有點反常的倒是,曾經是幾十萬大軍統帥的林彪在這緊要關頭卻顯得優柔寡斷,舉棋不定。不過,這也難怪,因為對手畢竟是被人奉若神明、令人生畏的毛澤東。林彪既無法通過黨內合法鬥爭的途徑從正麵應戰,在幾種應變的非常手段中也找不出一個萬全之策來避免自己身敗名裂、累及家人的選擇。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深感毛逼人太甚的林彪惡從膽中生,隻好橫下一條心,轉而同意林立果提出的對毛先下手為強的主意。盡管林彪明知這是一招險棋,毫無成算,但在惶急之中,也就隻好鋌而走儉,孤注一擲了。

  應該說,林彪的謀反實出無奈,是在走投無路之際,為了自保而被逼上梁山的。關於這一點,林立果在九月七日下午試圖說服林立衡的那次談話中有所透露,說:現在情況很緊急,昨天晚上,主任(指葉群--作者注)就提出逃到國外去。首長(指林彪-一作者注)開始沒同意,後來被主任逼得同意。他們要我立即調飛機,我借口來下及,推遲了一天。今天早上,把周宇馳("聯合艦隊"參謀長-一作者注)從北京找來商量,說服了首長,暫時不走。首長抱著老周,哭著說:"我一家老小都交給你了,你要救救我們一家。"

  九月八日,林立果攜帶林彪所寫的"盼照立果、宇馳同誌傳達的命令辦"的手令潛回北京,緊急策劃部署謀殺毛澤東的行動。

  然而,毛澤東對林彪的這一手早有所防備,毛一向深居簡出,行蹤詭秘,讓人難以捉摸。南巡前,他已經從擔任過他的機要員、其丈夫在空軍黨委辦公室工作的謝靜宜那裏得知,林立果在空軍成立了秘密組織"聯合艦隊",正在做武裝奪權的準備。行前,他隻把此行的大體日程安排告訴了周恩來一人。南巡途中,毛更是處處加強了戒備,對行程嚴格保密,警惕性極高。為防止林彪狗急跳牆,毛澤東在向各地黨、政、軍負責人吹風交底的同時,已經預先打了招呼,公開點出了"軍隊造反"的問題,說:這幾年我犯了個錯誤,過去軍隊被彭(德懷)、黃(克誠)抓去了,如今又披林、黃抓去了,現在我要抓軍隊的事了;並直截了當地警告說:"我就不相信黃永勝能夠指揮解放軍造反了。"

  對於一些曆史上屬於林彪山頭或是和黃永勝有淵源的大軍區,毛澤東采取了軟硬兼施的手法,有意識地做了分化瓦解的工作,把他們爭取過來。比如,毛曾當眾敲打廣州軍區司令員丁盛和政委劉興元,說:"你們同黃永勝關係那麽深,黃永勝倒了,你倒得了?"另一方麵,毛又刻意籠絡他們,稱"你們幾個人都是我這個山頭的(指他們曾是紅一方麵軍的-一作者注)。"並指揮他們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要他們步謂一致,一切行動聽指揮。毛澤東這一手十分老辣,在政治上先聲奪人,起了警告防範的作用,避免了各地黨、政、軍人員因不明就裏而跟著林彪走,而且有效地挖了林彪陣營的牆角,打亂了他的部署,導致原有的打算完全落空。這一點,隨著後來事態的發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除此之外,毛此舉還震懾住黨內軍中林彪的勢力,令他們不敢輕舉妄動,乃至倒戈一擊,轉而向毛反映林彪的問題。其中引起毛澤東警覺的主要是這樣幾件事:

  一是在南昌時,時任江西省黨政軍第一把手、同林彪有很深關係的程世清曾單獨向毛澤東匯報了林彪周圍的一些反常情況,其中包括周宇馳來南昌活動和找他談話的情況,以及林立衡曾警告他的家人以後少同林家來往,說搞不好是要殺頭的。二是在杭州時,空五軍軍長白宗善暗中派人向毛傳話說,有人並不歡迎毛到杭州來,並暗自裝備飛機,要毛多訓小心。三是在毛下榻的劉莊,工作人員中有人把陳勵耘暗中布置向他匯報毛每日活動情況的異常舉動悄悄報告了毛。

  毛澤東本來就對林彪存有很大的戒心,因而一路上處處提防,警覺性極高,在接獲不同渠道反映的種種可疑情況後,盡管還隻是一些蛛絲馬跡,但已經讓正在杭州逗留的毛感到來者不善,隱伏凶兆。據他身邊的警衛人員回憶,毛在杭州逗留期間情緒越來越不安,吃不下飯,睡下著覺。在獲知掌握杭州警衛大權的陳勵耘搞特務偵察活動後,毛意識到自己進了"賊窩子",於是當機立斷,就在林立果攜帶林彪手令趕回北京的九月八日晚上,決定縮短行程,盡快返回北京。

  不過,毛澤東對自己的行止滴水不漏,甚至就連在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來也被蒙在鼓裏。同時,深知兵不厭詐有毛又故布疑陣,把他的專列調來調去,有意對外界製造國慶節前夕才準備返回北京的假象,兩天後又突然離開杭州,取道上海趕回北京。

  後來的事實證明,毛澤東布下的這一迷魂湯,在很大程度上麻木了林立果一幹人。本來,策劃謀殺毛的行動就是鋌而走險,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存在著無法克服的障礙和難題。由於多年來造神的結果,毛早已成為當時整個社會頂禮膜拜的偶像,人們在思想內心存有任何一點對毛不忠的想法都已是大逆不道,更不用說對其直接下毒手了。再加上毛的行蹤無常,住地又戒備森嚴,更使得謀殺行動難上加難。

  在這種情況下,林立果手下幹人雖然從九月八日夜裏開始,經過兩天兩夜的密謀策劃,設想了各種行動方案,但始終找不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與會的"聯台艦隊"骨幹成員雖說都曾宣誓過效忠林家父子,但事到臨頭,大多數人還是膽怯心虛,互相推諉,極力強調客觀困難,沒有人願意出頭。因為誰都清楚這種事即使幹成的話,也絕不會得到林家父子的善待,到頭來難免落得被殺人滅口的下場。

  麵對重重困難和部屬的畏難退縮,就連主持行動的林立果也一度動搖起來,在立即動手和繼續等待時機之間委決不下,隻好通知了第一線指揮的江騰蛟"先不要展開部署,否則就沒有收的餘地"。

  當然,林立果這樣做並不是打退堂鼓,而是因為他判斷毛澤東在滬、杭一帶至少還要再盤桓幾天,這樣還有時間從長計議,等搞出一個確有把握的方案後再動手。這樣考慮自然也有其道理,畢竟此舉非同小可,攸關林彪全家的身家性命,隻可成功,不能失收,因此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這樣一來,正好中了毛澤東的緩兵之計。幾乎就在林立果下令暫時按兵不動的同時,九月十日下午,毛突然從杭州啟程轉道上海,並且下令不要通知當地負責人。到上海後,毛又一反以往下榻在顧家花園的慣例,就留在專列上過夜。毛在上海逗留的主要目的是想向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打招呼,因為作為一方諸侯的許世友一向與張春橋矛盾很大,而林彪也有意利用這一點做許的工作,毛擔心許會被拉過去,所以在上海整整等了剛好到大別山視察工作的許世友好幾個小時。第二天,毛得到了許世友表態"廬山會議問題,按主席的指示辦"的保證後,立即動身返回北京。

  行前,毛澤東為了掩人耳目,又使用了"金蟬脫殼"之計,指定造反派出身的上海市革委會副主任王洪文代表他在錦江飯店請許世友吃飯,王洪文又把林立果黨羽、第四軍政委王維國拉上作陪,而毛本人卻不辭而別,悄悄離開上海,命令沿途鐵路全線綠燈,晝夜兼程北上,於十二日午後返回北京。

  當時,警覺性極高的毛澤東並沒有馬上進城,而是先在豐台車站召見了北京市黨政軍負責人,察探動向,又對他大談了一通廬山會議上的鬥爭,點出:"黑手不止陳伯達一個,還有黑手。在確定京城以外確實沒有異動後,毛吩咐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調集工兵進駐南口,以防不測,然後才返回中南海寓所。

  等到九月十一日上午,林立果接到葉群"抽鞭子"的電話後,重新展開部署時,已經失去先機。更令事情無可挽回的是,王維國雖然在中午陪王洪文請許世友吃飯時,就已經得知毛澤東已離滬北上的消息,但害怕林立果讓他出麵動手謀害毛,所以直到晚上毛的專列即將駛出江蘇的地界後了通風報信。這樣,當林立果接獲毛北上的消息時,已經是九月十一日夜裏了。這時,毛的專列已安然通過蘇州至無錫之間的碩放鐵路橋一-這裏曾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動手地點,即將進入山東境內了。至此,謀殺毛的計劃整個落空。

  問題還不止於此。更令葉群、林彪膽戰心驚的是,毛澤東突然中斷在外地的巡視,趕回北京,在他們看來一定是內部出了叛徒,走漏了消息。一旦追查起來,肯定紙裏包不住火,非但他們罪責難逃,而且還勢必會把林彪牽扯出來,全家都會被送上斷頭台,落得比劉少奇一家人還慘的下場。自知闖下大禍的葉群、林立果母子二人此時已經亂了方寸,張皇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在這生死關頭,葉群、林立果當然不敢擅作主張,隻好據實稟告林彪,一切由他最後拿主意。

  林彪雖然身經百戰,但這一次還沒有和毛澤東正式交手就敗下陣來,還是不免心慌意亂,他很清楚自己已是山窮水盡,沒有什麽退路了,毛絕對不會輕饒自己,最後大不了是一死。據林彪身邊的人回憶說,林彪在得知毛突然趕回北京的消息後,曾對葉群表示:"反正活不多久了。死也死在這裏。一是坐牢,二是從容就義。"

  很顯然,如果說林彪在此之前還可以以靜製動的話,讓毛澤東去傷腦筋向黨內外解釋廢黜他本人親自選定的接班人,而如今事情已經敗露,毛隻要公布林彪企圖謀害他的事實,就很容易請君入甕,挑起眾怒,讓"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討之"。

  在這種情況下,個性極強,從不服軟的林彪索性一不做二下休,破釜沉舟,作困獸之鬥。他決定立則轉移到廣州去,同時設法帶上手下的幾員大將。這是林彪在毛澤東南巡講話後,和葉群、林立果商量出來的一條退路,並為此做了各種準備。林彪之所以選擇南飛廣州,是因為廣州軍區是當年四野的老班底,黃永勝又經營多年,而且地理位置機動,遠離北京,背靠香港,在政治上可進可退。

  林彪的打算是坐鎮廣州,先靜觀毛澤東下一步的動向,如果毛逼人太甚,執意要往死裏整人,就和他徹底攤牌,先談判,後動武,迫使毛停止找碴整軍隊的批陳整風運動。如果談不成,就在廣州立即召開軍隊師以上幹部會議,揭露多年來毛禍國殃民的罪行,號召軍隊站在人民一邊,舉事討伐毛的暴政,並且聯合蘇聯,實行南北夾擊。

  然而,這一反叛計劃還沒有付諸實施,就胎死腹中。原因是內部出了"叛徒"。泄露了事機的不是別人,而是林彪的愛女林立衡。在林家中,林立衡素來受到林彪的鍾愛,卻與她的母親葉群的關係很緊張,一直在精神上受到葉群的虐待。為此,她曾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葉群所生,甚至以死來抗爭葉群對它戀愛婚姻的幹涉。在林立衡看來,林彪和毛澤東兩人之間本來隻是有些"誤會",事情鬧到這一步,在很大程度上是葉群從中壞的事。

  因此,林立衡認為確實應該好好整一下葉群,同時希望其父林彪能夠同毛澤東好好談一談,解開彼此之間的心結。以後林彪可以退出政壇,像朱德一樣在家賦閑養老,保住政治上的善終。基於這種想法,林立衡曾激烈地反對林立果打算謀殺毛的計劃,認為這樣做隻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給林彪乃至全家惹上殺身之禍;至於割據南方或流亡海外更是異想天開,自毀名節,決不會有什麽好結果。

  但是,林立果一意孤行,根本聽下進任何勸告,在這種情況下,林立衡隻好在暗中展開了保護其父林彪的行動。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林立衡當時和事後都一直認為整個事情雖然打著林彪旗號,主謀卻是葉群和林立果二人。早已病病怏怏、疏於政事的林彪並不完全知情,在很大程度上被母弟二人所擺布。至於她本人當時之所以沒有敢告訴林彪,是因為這件事非同小可,擔心林彪的身體經不起這樣的刺激,再說也沒有掌握真憑實據,所以才一直猶豫不決。不過,林立衡相信隻要能設法把林彪留在北戴河,哪也不去,就能挫敗葉群和林立果二人的圖謀,最終保全父親的名節。為此,她在私下裏遂向林辦的工作人員打招呼,把他們動員起來監視葉群的行動,準備萬不得已時出麵敦促中央保護林彪的安全。

  九月十二日,也就是毛澤東突然北上,趕回北京之際,林立衡發現葉群情緒反常,整日坐立不安,不斷到林彪別陛進進出出,關起門來密談。更令她疑竇叢生的是,葉群一麵四處放風說準備到大連去,另一麵卻又匆匆忙忙地強行為她舉行訂婚儀式,在這背後顯然大有文章,等到林立果當晚從北京匆匆趕回北戴河後,林立衡隨即又通過林彪身邊的勤務員竊聽到葉群、林立興試圖勸說林彪出走的隻言片語,並且了解到林立果已從北京帶間一架三叉戟專機。她認為情況緊急,葉群、林立果準備"劫持"林彪出走,於是通過中央警衛團向中央作了匯報。

  林立衡的這一舉動,完全打亂了由林彪下決心、林立果貝體策劃的南下廣川的反叛計劃,從而避免了整個國家卷進一場大的戰禍之中,老百姓免遭刀兵血光,生靈塗炭的慘劇,對此,林立衡在曆史上的功不可沒。不過,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此舉非但未能保住林彪的名節,反而在政治上幫了毛澤東的大忙,從背後捅了自己的父親一刀,迫使林彪在倉皇之中乘機出逃,落得個機毀人亡,身敗名裂的下場。

  九月十二日晚十時許,周恩來接獲了林立衡關於葉群、林立果準備"劫持"林彪出走的報告。當時他正在人大會堂主持討論四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草稿。對此,周最初是有點半信半疑。他原先就被告知林彪這兩天有動身去大連的打算,是計劃內的安排,為此他還特意傳話,讓林彪好好休息,在國慶節前返回北京。此外,他對葉群和林立衡母女之問的緊張關係早就有所耳聞。在這種情況下,林立衡的報告未免讓人覺得有些危言聳聽,一個堂堂的副統帥怎麽可能被自己的老婆和兒子所"劫持"呢?萬一弄錯了,就不好收場了。不過由於事關重大,周不敢馬虎,隨即放下手頭的所有工作,緊急處理這什事情。

  周恩來首先做的是想弄清情況,特別是林彪本人的態度。他知道毛澤東南巡講話的內容,林彪大概已經聽到風聲。對毛分量很重的批評,林彪在精神上有壓力,個人鬧情緒在所難免。不過,林彪家裏竟然鬧出亂子,出現這等咄咄怪事,還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為此,他一麵命令警衛林彪住地的中央警衛團(即八三四一部隊)密切注視,有情況隨時報告,一麵親自打電話給林立衡,盤問她這樣報告有什麽依據?

  但是,林立衡有難言之隱,不便把她所知道的情況和盤托出,隻是一個勁地強調林彪的安全"有問題",要求中央采取措施,確實保證他的父親不出問題。周恩來這時顯然更關心的不是林彪的安全問題,而是他本人是否準備出走,於是吩咐林立衡:"發動所有的人,想一切辦法摸清首長(指林彪--作者注)態度,立即報我。"

  隨後,周恩來根據林立衡提供的線索,著手追查林彪座機的下落,很快便發現在北戴河的山海關機場果然停候著一架三叉戟專機,而作為空軍司令員的吳法憲竟然也不知情,這令周開始感到其中確有問題。聯係到林彪在黨內生活中一挨批就消極的為人,這次在毛澤東的緊逼下很可能出事。為防不測,他隨即以"安全"為由,下令這架據稱是夜航試飛的專機馬上返回北京,不準帶任何人回來,但是,北戴河方麵稍後卻又報稱:飛機發動機的油泵出了故障,無法立即返航。

  這種企圖瞞天過海的謊報,自然蒙騙不過經驗老到的周恩來。由此認定其中有鬼,證實了林立衡的報告。據知情人透露,周在按到林立衡的報告後,除了在他本人的職權範圍內采取了上述防範措施外,周隨即報告了毛澤東,提出自己去一趟北戴河,找林彪當麵談談,摸清他的真實思想,最後爭取他一下。但毛沒有批準。

  而毛澤東不同意周恩來的請求也是可以想見的。實際上,林彪家中鬧出亂子,正是毛所求之不得的,正好達到了他南巡講話敲山震虎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又怎麽會同意讓周恩來前往北戴河充當說客,給林彪任何轉圓的機會呢?

  當林立衡通過中央警衛團報告林彪的動向後,本來就直接聽命於毛澤東,而且又急於洗刷自己與林彪關係的汪東興自然不敢耽擱,會馬上報告毛。因此毛在第一時間便知道了林彪後院起了火。這對一直苦於抓不住林彪多少把柄的毛澤東來說正中下懷,采取了幸災樂禍的態度,有意讓林彪充分暴露,並且通過汪東興來直接指揮北戴河警衛軍隊的行動,遙控事態的發展。

  從直接聽命於汪東興的中央警衛團後來並末盡力攔阻林彪出走的事實中,也可以看出毛澤東這一意圖的影子。盡管當時林立衡苦苦哀求中央警衛團團長張耀無論如何也要設法把林彪留下來,北戴河的警衛部隊也為此做了幾種應變方案的布置。然而,後來他卻沒有像張向林立衡所保證的那樣,全力阻止林彪從北戴河出走。他的一世功名,被人指為"漢奸"、"賣國賊",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正因為如此,直到九月十二日晚,林彪、葉群和剛從北京趕回來的林立果三人關起門來長時間密談時,林彪還不想走這條路,不理睬葉群建議到香港去遙控指揮的央求,隻是獨自落淚。據當時撞見這一場麵的林彪身邊的公務員說,當時林彪流著淚表示:"我至死是個民族主義者。"

  然而,就在葉群和周恩來通話後,變起倉猝。以為毛澤東已經下令前來抓人的葉群驚恐萬狀,慌作一團,擔心再不走就走不了了。於是立刻把當時已經服下安眠藥準備睡覺的林彪叫起來,緊急商量對策。

  惶急之中,林彪似乎一時也亂了方寸,完全被葉群的驚恐情緒所左右,再加上又得知廣州方麵已經被毛澤東挖了牆角,軍區司令員廠盛等人在政治上的態度衍變,這樣一來打亂了原定南飛廣州的計劃,於是,林彪在倉皇之下臨時變卦,聽從了葉群的主意--三十六計走為上,決定放棄南飛廣州的計劃而改為北投蘇聯。

  這裏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麽林彪這位曾經指揮過百萬大軍的統帥在生死關頭竟然如此缺乏主見,舉棋不定,完全讓葉群牽著鼻子走?究竟是什麽原因促使林彪鬼使神差地邁出了出逃這一步,鑄成曆史大錯--是因為他本人在最後關頭還是生存的欲望占了上風,懼怕落入毛澤東的手裏後會像劉少奇一樣悲慘地死去?還是顧念妻子兒女,不忍開到他們和自己一道受牢獄之苦?還是睡前服用的安眠藥發生了作用,影響了理智的判斷?抑或是三者兼而有之?目前尚不得而知,也許這將永遠是一個曆史之謎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對林彪來說,投奔蘇聯實在是一個痛苦的決定,行前內心很矛盾,在去留之間搖擺不定,甚至在出逃途中還曾一度萌生打退堂鼓的念頭。據知情人透露,九月十二日午夜,林彪在乘車駛往山海關機場的途中,曾經命令隨車的警衛秘書李文普中途停車,但被葉群、林立果所攔阻,林立果為此開槍打傷了企圖執行命令的這位警衛秘書。

  林彪一旦出事,毛很難把自己摘幹淨。想必在這時,毛才真切感受到同林彪鬧翻在政治上對他的傷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出於一種十分複雜的心情,當林彪的飛機即將飛出國境時,毛決定網開一麵,表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沒法子的事,由他去吧!"

  九月十四日下午,疲憊不堪的周恩來剛剛服下安眠藥睡下,便接獲中國駐蒙古大使館的特急電報,證實了林彪等人確已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機毀人亡。

  至此,自九大後開始的這場文革營壘內部的廝殺,以林彪一棺附身,掩埋在異國沙丘而告終。不過,毛澤東也並非是贏家,而是"拋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不僅毛本人"天縱英明"的神話在一夜之間破產,被供奉在神壇上的偶像地位搖搖欲墜;而且在政治上的陣腳大亂,發動文化大革命之舉再也無法白圓其說。

  為此,毛澤東不得不絞盡腦汁對文革以來的許多問題重新作出解釋,調整各方麵的關係,在政治上作出某些讓步,以穩住文革的敗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