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黨史基本常識:毛澤東時代不平等的等級製度

(2010-07-27 17:43:27) 下一個

毛時代,幹部、軍人、工人、農民等級製度

   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為執政黨後,在幹部隊伍中實行了二十四個行政級別。十三級以上幹部為高幹,《大參考》發至這一級。(現廳級幹部為高幹。)十八級以上幹部為科級,《內部參考》發至這一個級別。為什麽要這樣規定?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代官員級別的設置。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文帝曹丕實行了“九品中正製。這一製度創始於曹魏,發展成熟於兩晉,廢除於隋朝。距我們最近的清朝是實行“九品中正製”。正一品、從一品,以此類推到正七品就是十三級。古代稱正七品以上為朝廷命官。晉升、調動由朝廷掌握。從七品到從九品為地方命官,(也就是付縣(處)到付科,十四級到十八級)。屬於地方糧票,不能在全國流通。從九品以下叫“未入流”,不稱“官”而叫吏。“刀筆小吏“指得就是這一層,(十九級到二十四級。)科以上幹部為領導幹部,歸組織部管理,科以下幹部為一般幹部,屬人事局管理.

   我們簡單將兩朝官員級別作一比較,毛時代一級至三級合並設置為三級。(黨中央、國務院、人大、政協、中央軍委都在這三個級別內。)

正省級幹部約略相當於清代之巡撫與布政使,為從二品;(四級);

副省級幹部約略相當於清代之按察使,為正三品;(五級);
正廳級幹部約略相當於清代之知府,為從四品;(八級)‘
副廳級幹部約略相當於清代之同知,為正五品; ;(十級);
正處級幹部約略相當於清代之知縣,為正七品;(十三級);
副處級幹部約略相當於清代之縣丞,為從七品;(十四級)

   軍隊幹部與地方幹部相比較

正軍級一般定為從(四級、五級);

副軍級一般定為六級有為七級、八級;

正師級一般定為八,有的九或十級;
副師級一般定為十級,有的為十一級、十二級; 

團級一般定為十三級、有的定為十四級、十五級;

付團一般定為十四級;有的定為十五級、十六級;;
營級一般定為十八級;有的定為十九級;

正連一般定為或二十級;有的定為二十一級;;
付連定為二十二級;

排級定為二十三級;

士兵提幹定為二十三級;

學生入伍提幹:
大學本科為二十二級;
大學專科為二十三級;
中專畢業為二十四級

行政級別製定後,二十多年沒有調整.隻升職務不調級別.文革後期有二十級的軍長,十三級的團長.如珍寶島孫玉國(軍長)等等.

工人級別

   工人分八級製,最高為八級,(相當於行政十三級),最低為一級。(一級工、八十年代初工資為29。5元,)學徒工工資為18元,學徒期滿後轉正定為一級。工人從來沒有領導過工廠,隻領導過機器。領導工廠的廠長、書記以及科室都是幹部。按工廠的規模大小定行政級別。是處級的廠、廠長定為處級;是科級廠、廠長定為科級。科室工作人員不是幹部身份的為“以工代幹”,屆時可以轉幹,後期為考試轉幹。轉幹後屬人事局管理,可調往政府部門工作,屬一般行政幹部。工人屬勞動局菅理,不能調往政府部門工作,如能調往政府部門隻能當勤雜人員,如門衛、水工、電工等。有人說文革前,“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工人階級領導一切”那隻不過是紙上談談而己。

 農民級別

   農民土改成份劃分後,經過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直到1969年清理階級隊伍重新監定成份.幾乎都維持了土改所定成份沒變.

   分、雇農、貧農、下中農、中農、小土地出租、富農、地主、工商業兼地主.我們黨依靠的是貧下中農,雇農當然是最革命.越窮越革命嗎!“全世界無錢者聯合起來”。在那個時代,最窮苦的貧農也有優越感,地富反壞右被他們踩在腳下。

 一九五五年高級領導工資

一級 軍委主席 600 毛澤東

二級 副主席 550元 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

三級 元帥 500 陳雲、鄧小平和元帥

四級 大將 450元 粟裕、徐海農、陳賡等大將

五級 上將 400 大軍區、省、部級正職

 

1960年8月,中央決定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高級幹部實行食品特殊供應。


1.四副二高:每戶每天供應肉1斤,每戶每月供應雞蛋6斤、白糖2斤、甲級香煙2條。

2.正副部長:每人每月(隻限本人)供應肉4斤、白糖1斤、雞蛋2斤、甲級香煙2條。

3.正副局長:每人每月(隻限本人)供應肉2斤、白糖1斤、雞蛋2斤、甲級香煙2條。

http://9745637.blog.hexun.com/30991831_d.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