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萬右派份子中沒有平反的6位右派簡介
(2010-07-02 20:09:31)
下一個
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彭文應、陳仁炳、林希翎
而在中國為右派平反時,鄧小平明令有五個人不能平反,即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彭文應和陳任炳。
章伯鈞
章伯鈞(1895—1969年)安徽樅陽人,中國當代政治家。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今武漢大學)英語係。1920年畢業後即被聘為宣城師範英語教員並升任校長(宣城師範又名安徽省第四師範)。1922年,以安徽省公費赴德國留學,在柏林大學哲學係攻讀黑格爾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與朱德同住一室,及後經朱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回國後,任中山大學教授。參加北伐,任北伐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宣傳科長、秘書長、副主任,第九軍黨代表。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被任命為起義軍總指揮部副主任,1927年11月脫離共產黨。1928年在上海與譚平山等醞釀成立中華革命黨。1930年同鄧演達等創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當選為中央幹部會幹事。1933年參加“閩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土地委員會主任。抗日戰爭時期,參加抗日和民主活動,受聘為第一屆、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參與籌組民主政團同盟,任中央常委兼組織委員會主任。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後,同沈鈞儒等在香港召開民盟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在香港恢複民盟總部和與中共的合作。1947年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改組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任主席。1948年響應中共“五一”號召,從香港到東北解放區,參與籌備新政協。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農工民主黨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長,《光明日報》社社長。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7年在“大鳴大放”中提出批評共產黨的政治見解,被指為要搞“政治設計院”。1957年6月8日成為中國第一號資產階級“右派分子”(1957年5月22日《人民日報》發言;因他為右派之首,1980年時沒被平反,他至今仍被扣上這頂帽子);1958年1月26日,民盟中央宣布撤消章伯鈞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兼組織部長的職務,而且他在民盟的曆史被刻意淡忘。
被劃為右派後,章淡出政治舞台,但仍保留部長級待遇和全國政協委員一職,他於1969年5月17日在北京因胃癌病逝。
羅隆基
羅隆基(1898—1965)字努生,江西安福人,人權理論家,政治活動家,民盟創始人之一。在中國的自由主義者中,一身而兼有學者和政治活動家雙重身份的人很少,羅隆基是其中突出者。他才華外露,個性鮮明,敢恨敢愛,不拘小節,是一位有棱有角、毀譽交加的人物。
192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赴美國、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1928年回國後曆任光華、南開、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新月》雜誌主編,北京《晨報》社社長,天津《益世報》主筆等職。1931年與張君勱組織再生社,出版刊物《再生》。1932年再生社改組為中國國家社會黨。1941年參加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後改稱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主日報》社長,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作為民主同盟代表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出席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森林工業部部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第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三屆、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57年被劃為右派。1965年12月7日卒於北京。
早在五四時期,羅隆基就是走在遊行前列的一名學生領袖。他的清華校友潘大逵這樣介紹羅隆基:“他是清華的一個高材生,中英文俱佳,中文尤為擅長,能寫作,善辯論,得過清華國語演說比賽第一名。他頗有領導才能,是個才華橫溢的政治家。”
1922年7月,羅隆基與同班同學錢宗堡、聞一多、何浩若等人相伴赴美,在英美留學期間,他與聞一多等人發起組織過國家主義團體大江社。後來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從師於拉斯基(HaroldJ.Laski)教授。1928年秋天,羅隆基從英國歸來任上海光華大學政治學教授,同時兼任由胡適擔任校長的吳淞中國公學政治經濟係主任及教授。當年,作為“新月”派的重要人物、胡適自由主義大旗下的火槍手之一,他一度從胡適手中接編過《新月》雜誌,縱橫筆墨,書生言政。在民盟創立和發展的曆史中,羅隆基起草了民盟一大綱領,並積極投入民盟反國民黨的政治活動。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政壇上,羅隆基是被國共兩黨竭力拉攏爭取的人物。1949年之後,毛澤東也給了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委員、森林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和民盟中央副主席諸種頭銜。
1957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發出了整風運動的指示,並邀請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參加運動,幫助中共整風。在毛澤東言辭懇切的反複邀請下,昔日的自由主義者們終於吐出了已經憋了幾年的苦水。
5月22日,中共統戰部舉行座談會,國家森林工業部部長羅隆基在會上發言,建議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一個委員會,檢查“三反”、“五反”、“肅反”運動中的失誤偏差,讓大家申冤訴苦。而該委員會須由執政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三方麵組成。
這就是著名的“成立平反委員會”的主張,它與章伯鈞的“政治設計院”,儲安平的“黨天下”一起被稱為最著名的三大右派言論。
六月二十一日,羅隆基從錫蘭公差歸國,他沒能料到,等候他的,竟是最後置之於死地的暴風驟雨。
七月一日,中共的《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親自撰寫的社論《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批判該報為資產階級右派充當“喉舌”,指控民盟和農工民主黨“反共反社會主義”。而右派的進攻,“其源蓋出於章羅同盟(後被稱章羅聯盟)”。
這是一紙混雜著謊言和怨毒的最高當局的終審宣判,沒有律師,不容分辯。其中最荒誕的公開的指鹿為馬,就是所謂“章羅聯盟”。章羅關係形同冰炭,在民盟可謂無人不知。
羅隆基對此的反應,是咆哮章門,並以手杖擊地,折成三段,拂袖而去。這是最後展示羅氏個人性格的戲劇性鏡頭。
在當年反右之後的黯黯長夜的1962年,大英百科全書刊載了中國一九五七年反右運動的條目,指出:章伯鈞,羅隆基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製度下,要求實行民主政治。
雖然羅隆基晚年淒苦孤寂,鬱鬱而終。但是,一條永遠的“未改正右派”,一條大英百科全書簡潔公正的曆史結論,隻此兩條,自詡為自由主義左翼的羅隆基當可以死而瞑目了。
儲安平
儲安平,江蘇宜興人,生於1909年。1928年入光華大學政治係,1932年畢業。1935年留學英國,入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政治係,師從費邊社員拉斯基教授。在英國期間,擔任《中央日報》駐歐洲記者,無固定薪水,隻領稿酬。
1938年歸國,到《中央日報》任主筆兼國際版編輯,其後到中央政治學校研究院任研究員。1941年,到湘西“國立蘭田師範學院“教英國史和世界政治概論。1945,抗戰勝利,隨學校內遷到重慶,自11月始主編《客觀》周刊。1946年,任上海複旦大學教授,同年9月1日出版《觀察》。《觀察》社文章多以精英知識分子放言論事,以犀利的筆鋒,對政治、軍事、經濟的焦點問題作了盡可能客觀的報道和評論,時局艱危亦不避讓,自許詡“實亦因為今日國家這僅有的一點正氣,卻寄托在我們肩上,雖然刀槍環繞,亦不能不冒為之”。1948年12月24日,《觀察》被國民黨查封。
1949年11月,《觀察》正式複刊,依舊由他主編。1950年5月16日,《觀察》終刊。儲安平隨後任《新華書店》總店副總經理。1952年,改任中央出版總署發行局副局長。1957年4 月1日,出任《光明日報》總編輯。1957年6月1日,在統戰部召開的整風座談會上發表《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的發言,即“黨天下”,從此成為大右派。
1966年10月,儲安平失蹤。
彭文應
彭文應(1904—1962), 字爵園,江西省安福人。1917年,考取留美預科清華學校,曾擔任《清華周刊》總編輯、學生評議部部長。1925年,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深造,專攻政治學,在該校獲得學士學位後,又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政治學碩士學位。1932年回國,任上海法學院及光華大學教授。思想左傾,同情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寫有《社會主義之路比較可通》、《剿民乎?剿匪乎?》,曾資助過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的周恩來。1949年5月初,解放軍解放上海前夕,上海警備區司令湯恩伯下達密令:“不擇任何手段,立即逮捕史良、彭文應。”彭文應四處躲避,迎來解放。
1957年遭受批判,其病妻鄧世琳受驚嚇身亡,1958年4月,彭文應被撤銷民盟上海市支部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政協常委等一切職務,並取消原有的工資津貼。生活陷入困境。彭文應拒不認錯。1961年,其次子彭誌平自殺。1962年12月15日,因心包炎敗血症,死於上海廣慈醫院,終年58歲。臨終前曾寫致毛主席黨中央的萬言書。“建議在全國範圍內結束反右鬥爭,摘去全部右派分子帽子。團結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文革時期被掘墓。
陳仁炳
陳仁炳(1909-1990), 湖北武昌人,著名基督教人士陳崇桂之子。幼年在湖北荊州就讀瑞典行道會所辦的教會小學,1925年去北京,就讀於基督教美以美會(美國差會)創辦的北京匯文中學1928年去上海,入讀基督教美北浸禮會和美南浸信會聯合創辦的滬江大學。後赴美留學1936年獲得美國密執安大學哲學博士。回國後曾任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7年與民盟盟員共同創辦《展望》雜誌。1949年3月,解放軍渡江前夕,陳仁炳出版有文集《走向民主社會》,批評國民黨統治。解放後,擔任複旦大學曆史係教授。1957年劃為右派前,還兼任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委員。他提出“反對鄉原態度,提倡賈誼精神”。陳仁炳當時被任《解放日報》總編輯的張春橋,在其寫的題為《陳仁炳的“另外一條道路“是什麽?》一文中點名。後來又在毛澤東《打退資產階級右派的進攻》一文中被點名。1980年代,絕大多數右派分子獲得平反,而他是5名中央級未獲平反的右派之一,也是5人當中唯一一個活著看到自己沒有被平反的人。12月9日,陳仁炳在上海去世,享年81歲。
林希翎,原名程海果,1935年出生,浙江溫嶺人。1949年夏在杭州上中學時,參加了解放軍第二十五軍,曾任師文工隊員。五十年代前期轉業到中國人民大學法律係學習。可是她卻“不守本分”,從當時文壇幾個“熱點人物”林默涵、李希凡和藍翎三人姓名中各取一字,合成“林希翎”三字,為筆名,發表了一係列文學論文,引起爭論並受到批評,她不服,進行反駁,這就出了名。1957年開始“鳴放”時,她在本校和北大,連續發表了幾次“驚世駭俗”的演說,從而“一鳴驚人”,一度被譽為“勇敢的化身”、“帶刺的玫瑰”。隨之而來的反右運動中,她遭到全麵批判,成了“學生大右派”、“反黨急先鋒”和“帶著天使麵具的魔鬼”等等。由於她“頑固抗拒”,被定成“極右分子”,開除學籍,留校監督勞動。後又被作為“反革命”逮捕判刑。其本人從此在社會生活和新聞媒介中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