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德一

一一德一,以得為一
正文

最不受孩子歡迎的八種媽媽

(2009-01-19 17:27:42) 下一個

最近,加拿大的兒童教育專家,對全國各地120餘所幼兒園中2000餘名兒童做了一次專題調查。調查的中心是:你不喜歡媽媽有哪些表現?統計結果顯示:有8種媽媽比較集中地不受孩子們歡迎。

  隻顧自己玩的媽媽

  5歲的湯姆說,“我媽媽常常隻管自己出去玩,既不顧家,也不顧我。有不少時候她晚上玩得很晚才回家——實際上她回家時我往往已睡著了。我不知道媽媽究竟是不是愛我。”

  專家評析:其實這類媽媽稱得上是“自私媽媽”,缺乏對孩子的責任感。建議應該投入至少70%的精力和50%的空餘時間在才5歲的孩子身上。

  隻想著爸爸的媽媽

  還不到3歲的琳達哭著說,“媽媽隻有見到爸爸時才眉開眼笑。她總是把最好吃的留給爸爸,而不是留給我。她說我什麽都不好,而說爸爸什麽都好。我很生氣。”

  專家評析:要知道,幼年期的兒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會把媽媽視作 “私有財產”,而不許自己以外的人,甚至包括爸爸“分享”。對這麽愛“吃醋”的琳達,媽媽理應有意識地作出種種表現或暗示,讓她增加“媽媽確實最愛她”的自信。同時當爸爸的也應大度地適當退出媽媽視線的焦點,以便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愛體罰的媽媽

  5歲的小頑童布尼透露,“隻要我淘氣,如跟小朋友打架啦,弄髒了衣服啦,在牆上畫畫啦,媽媽就會罰我站,而且一站就是老半天。一次我用彈弓打破了鄰居的玻璃窗,媽媽更是生氣,不僅不給我飯吃,還狠狠地擰我的胳膊,直疼得我嗷嗷叫。於是我再也不愛媽媽了,因為我覺得她並不愛我。”

  專家評析:體罰可能成功地強迫孩子服從家長的意誌,但這一定隻是暫時的、局部的,帶來的問題遠比解決的問題要多得多。因體罰而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一般在幾周後即會顯現出來,其中包括:經常撒謊,偷盜,愛欺負弱小同學,難以與小夥伴友好相處,缺乏同情心,不服從教師教導,有時可能極度自卑等等。在2年後則可能發展至鬥毆、搶劫、鬧事等更為激烈的暴力行為甚至反社會傾向,並增加成為小流氓、小霸王的危險。

  不尊重我朋友的媽媽

  4歲的貝克嘟著嘴說,“媽媽一直不喜歡我周圍的小夥伴。她說湯尼說話結巴,彭努長得醜,肖斯腦筋不好使,尼爾嘴又太饞。反正在她嘴裏沒有一個好的。更讓我不快的是,她要求我不跟他們玩,還生怕我被他們‘帶壞’。而實際上他們都是既可愛又誠實的好孩子。我為媽媽感到害臊。”

  專家評析:媽媽是孩子步入社會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麵前務須注意一言一行!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而讓孩子在你以身作則的指引下學會尊重他人,是他寶貴的人生財富。任何孩子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或缺點。就讓孩子自由地選擇他的朋友吧,不必杞人憂天地擔心孩子會被“帶壞”。

  說到做不到的媽媽

  5歲的海倫埋怨說,“媽媽總是說話不算數。她曾答應馬上給我買一個芭比娃娃,但至今仍沒有買。她還保證在外婆生日那天帶我上外婆家,但後來又說不去了。還有許許多多事情她都說得到卻做不到。最後我已不相信她的話了。這樣的媽媽真叫人掃興!”

  專家評議:“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缺失的是誠信。誠信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的。其實,“誠信教育”,往往始於牙牙學語之時,而且貫穿於整個童年時期。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就應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遺憾的是,屢屢“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麵教材,起的負麵影響可想而知

  過於嚴厲的媽媽

  5歲的丹尼說,“媽媽老說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說我寫的字不端正,畫的狗一點也不像,還批評我洗碟子不幹淨。我真的什麽也不行嗎?想到這裏,我很泄氣。”

  專家評析:父母的完美主義對孩子心理的最大危害是:漸漸剝奪了他們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自我肯定,特別對原本就較自卑的孩子來說,自我肯定無疑更為重要。有的孩子之所以變得越來越自卑,正是父母以完美主義的態度作出了過高的要求,由此孩子便可能時時處處被包圍在批評、埋怨之中難以自拔,長此下去自信便可能遺憾地喪失殆盡。最後當他每每開始做一件事時,他在潛意識中往往會對自己作出否定,如:我的能力就是比不上人家,我的腦筋就是笨,或我就是不討別人的喜歡等等。不妨將對孩子的“你洗不幹淨碟子”改成“你真了不起,才5歲就能洗碟子啦!不過要是你能再多花點時間衝洗,碟子會洗得更幹淨的”。這麽一改,給孩子的心理暗示就完全不一樣了。

  此外要認識到:任何孩子,都不可能是樣樣都棒的“全才”(其實成人也是如此)。要是你的孩子在繪畫方麵不如別的孩子,大可不必為此而憂心忡忡,因為他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麵勝過別的孩子。

  太肥胖的媽媽

  3歲的瑪麗哭著說,“媽媽實在太胖了,而且弄得很邋遢。每次她上幼兒園開家長會時,小朋友們都會暗暗地笑話我。我很難過,但又不知怎麽辦才好。”

  專家評析:兒童比成人更看重一個人的外表,對自己最親愛的母親自然更是如此。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對“心靈美比外貌美更重要”的抽象理論還難以理解。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過於肥胖的母親應該注意節食、運動和減肥,並關注自己的衣著服飾

  不好玩的媽媽

  4歲的亞裔孩子阮埋怨說,“我能歌善舞,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我。我還會作畫、剪紙、彈琴、捏泥巴,可是媽媽不僅都不會,她還瞧不起我的愛好。媽媽早出晚歸,空餘時就隻知道讀書。她還老叮囑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因為隻有讀好書以後才有出息。其實,我很希望媽媽能夠陪我一起玩。我真感到掃興,為什麽我的媽媽這麽不好玩?”

  專家評析:孩子想從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那裏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滿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更希望能和媽媽擁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愛好一竅不通,總是一問三不知,甚至不以為然,孩子自然會感到很失望很沮喪。同時這對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也有負麵影響。對幼兒來說,完全沒有必要強迫他多多讀書。其實在阮這樣的年齡段,理應通過多玩來發展多方麵的興趣,因為玩實際上也是學習,而且是一種提升智力的極好學習。此外不妨有意識地培養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並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語言,盡可能抽時間多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多作語言交流。長此下去,孩子自然會認為你是很“好玩”的。

  媽媽感受

  在網上看了這篇文章, 心裏很是不舒服。因為其中幾種表現自己身上也有。像愛體罰的媽媽、說道做不到的媽媽、過於嚴厲的媽媽。

  雖然我不是一個愛體罰的人,但有時孩子鬧脾氣總聽不進話的時候,我就很少有耐心傾聽孩子心裏的想法,而是憑主觀猜測下判斷,嚴厲批評他,甚至揚手。有時為了應付孩子,一時隨口答應他什麽事情,後來想想行不通或是自己沒時間,就找各種理由來勸說,雖然孩子順我的意思去做了,但過後提起這件事總會說:你說話也有不守信用的時候啊。那時的我真是啞口無言。可能是性格所致,我有句口頭禪:“要麽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所以無論孩子是做事還是學習,我都很全麵地教他,希望他能做得如我預期所料的,就算退一步也要在我能容忍的範圍之內。因而心急的時候,衝他說話就會很大聲。這時孩子就會反抗:“你那麽大聲幹嗎?我又沒有聾。”看我很生氣、又沒膽量反問我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我不想做了,它太難了。”“等會兒再做,我很累了。”

  現在想想,真是自己教育失敗的表現。作為老師的我尚且明白對學生要求要因人而異,不可強人所難,要用愛心包容學生的不足,為什麽換成自己的孩子就會忘了呢?莫非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孩子我們隻有一個,教育的那一刻對我和孩子來說,也隻有一次,假如總要錯過,我們教育出來的那還是我們愛的孩子嗎

  有一次他問我:“媽媽,你還愛我嗎?”望著他童真的眼睛,那種期盼的眼神讓我有種心碎的感覺。我慌忙抱住他,安慰他說:“愛,你是媽媽唯一的孩子,是媽媽的寶貝,我不愛你愛誰呀?不僅是我,連爸爸都很愛你。”這時他才神情愉快地說:“媽媽,我也愛你。我永遠都不離開你。”平時聽到這句話我一定很高興也很幸福,但此時我卻有些心酸。我知道是我有些粗暴的教育讓他有了這樣的擔憂,讓他對媽媽的愛產生了懷疑。難怪有時我說他的時候,他總用“我心裏在下大暴雨”“我的心都變成了碎片”這樣的句子來表示他的心情。大人一時難以控製的情緒傷害的何止是自己在孩子麵前的形象,更是對孩子幼小心靈的摧殘,這比拔苗助長還可怕啊。

  教育是門大學問,父母又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看過太多身心不健全的學生和他們父母的冷漠關係,很能讓人深思。當初這些家長也是過於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太不在意孩子的心理,以至發展成現今的局麵。暫且不說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如果等我們老了,我們的孩子也用粗暴態度來對待自己,並附言:你當初就是這樣對我的。那時真要活活氣死了。就算氣死了,你能怨孩子嗎

  當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我們成為父母時,我們猶如一個果農剛剛得到了一顆等待發芽成長的種子,種子能不能在我們的手中長成果樹?能不能開出美麗的花兒?能不能結出碩果?這一切的關鍵都在於果農的付出如何。所以孩子的行為或是思想出了問題,做父母的首先應該查找原因,反省自己,而不應一味地責怪孩子不學好。

  我想做一個好果農,我也應該做一個好果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