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德一

一一德一,以得為一
正文

美國人怎樣教育小學生

(2009-01-15 18:49:10) 下一個
  美國小學生在學什麽

  即使是在美國的華人,都不是太清楚美國小學生究竟要達到什麽樣的知識水平,這裏隻有一個粗略的標準可以參考:

  1、幼兒園畢業 能識別數字,能用小石頭、小紙片、小木棍等具體的物體,表達抽象的數學概念;認識26個英文字母,區別元音和輔音;區別不同職業的人大致做什麽事,譬如醫生、教師、郵遞員、警察、消防人員……了解生物生命的演變過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蟲變蝴蝶;從地球儀、拚圖上學習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國家、不同的膚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裏,孩子要上學,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級 能夠從1數到100,能數雙數或者5的倍數,知道奇數和偶數,會簡單的加減法;學會觀察,對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門別類;能例證生命的演變過程,了解自然界動植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學習使用圖片和照片來表達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於一個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員之間、鄰裏之間的關係。

  3、二年級 會讀、寫三位數的數字,從隨意取的五個數中,能夠從小數到大或從大數到小;熟練運用兩位數的加減法,會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單位測量長度,看懂鍾表上的時間;堅持寫讀書筆記或日記,學會寫總結,懂得區別詩、散文、小說、傳記等不同的文學形式,了解虛構作品與非虛構作品之間的區別;開始學習獨立研究動物,諸如昆蟲生態等問題。

  4、三年級 學會如何把資料做成曲線圖;會比較10萬以內數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練三位數的加、減、乘、除法;能夠從周圍的環境就地取材,搜集、組織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雞、小白鼠等小動物的生命演變過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夠明白自己所喜愛的作家、書畫家透過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善於閱讀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

  5、四年級 用計算機運算很大的數字,比較100萬以內的數字大小,學習小數和分數,畫圖表;能通過地圖、照片、圖表來解釋世界上各地區氣候的不同;通過閱讀,進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學形式,譬如科幻作品、傳記等。

  6、五年級 會列、讀各種表格,熟練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能夠利用圖書館的係統和資料進行研究;通過做筆記對各種信息進行比較和綜合;開始撰寫非虛擬的報告和五段體式的短文;學會寫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間的書信;懂得對不同類型的書籍進行分門別類,能掌握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並針對其構思、背景、人物塑造、表達方式、語言藝術進行評論。

  美國小學生要打的“基礎”,是做人的底線

  也許國內的讀者會覺得,一個已經讀到五年級、馬上就要畢業的美國小學生,對其數學能力的要求,僅僅限於加、減、乘、除運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我婆婆退休前是搞幼兒教育的,她看到美國小學生整天“都在玩”不免歎氣,她對我說,施嘉特今年五年級,馬上就小學畢業了,要是在中國,學生的壓力已經很大,整天埋頭做功課。可是你看這孩子,每天放學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打美式橄欖球、踢足球……瘋玩,做作業、彈鋼琴的時間那麽少,你做母親的要抓緊啊!我說,施嘉特在學校成績幾乎全A,除了偶爾失手,有時候連著拿幾個100分回來。對美國小學生來說,我覺得夠了。小學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更注重他運動、課外活動、交友聯誼等的全麵發展。

  當然,婆婆還是不滿意,她說美國的功課太鬆、作業太淺,估計考試也很容易。她強調,我們中國人講究打基礎———紮實的基礎。其實,美國人也講究打基礎。隻是中國的所謂的“基礎”,和美國人的不同罷了。美國人講究做人的底線,這種觀念就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美國小學生要打的基礎是做人的自信、誠實、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就是說,他們從小就學會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而不是為這個核心價值服務的知識。

  然而,與我婆婆持相同觀點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把美國的中小學教育貶為“一塌糊塗”,其中措辭最激烈、情緒最激動的多是從中國來的中小學教師。他們得意的是,每年國際數學競賽名列前茅的都是中國學生,美國的中小學教育簡直無法和中國的相比。有時候,美國中文報紙上還有大標題:“數學比一比,美國隻能算發展中國家”。

  有一次華人聚會,孩子們的父母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在場的女士坦白,當年找丈夫的標準幾乎都是要“學習好”,也就是“成績好”的,外形、性情、修養都在其次。女生們的眼睛都盯著班上的學習尖子,成績排名在班上第一名的就是好,全年級第一的更好……而眼下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問她們班上男生誰的學習成績最好,她們很茫然,但學校裏哪個男生運動最出色,絕對了如指掌。如果你恭維某個漂亮的女生,說她可以嫁給一個學習狀元,她多數會很不屑,甚至覺得受汙辱,“什麽呀,誰要那些書蟲?”學習尖子(如果隻會學習,沒有其他愛好、專長的話)多被同學孤立。為了避免失去友誼,保持原有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拒絕去榮譽班,怕的就是失去原來普通班的舊朋友,甚至一些學生故意在考試中失手,變得和大家一樣普通。在美國孩子眼裏,朋友、友情、快樂,比成績重要多了。

  博士生不敢碰的課題,小學生敢碰

  一位帶著9歲兒子來美國的父親感歎,把兒子交給美國學校真是憂心忡忡,那是什麽樣的學校呀!課堂上隨意得像自由討論,可以放聲大笑;老師和學生常常坐在地上沒大沒小;上學就像在玩遊戲;每天下午3點就放學;還居然沒有統一的教科書。

  他給老師看兒子在中國讀的四年級的小學課本,老師告訴他,到六年級他的兒子都不用再學數學了。他當時就後悔了,把兒子帶到美國耽誤了學業。在中國,小學生的書包都是沉甸甸地透著知識的分量,再看兒子現在,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還高高興興地上學放學,一個學期眨眼就過去了。他不免心虛,問兒子,來美國上學印象最深的是什麽,兒子回答:“自由。”

  再過一陣子,孩子放學後直奔圖書館,倒是常常背滿滿一袋書回來,可是沒兩天就還了。他又問,借這麽多書幹嗎?兒子回答:“做作業。”然後,看到兒子在電腦上打出作業的題目《中國的昨天和今天》,他驚得差點跌地,這都是什麽題目?試問哪位在讀博士生敢去做這麽大的課題?他責問兒子這是誰的主意,兒子正色道:“老師說,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每個同學都要寫一篇關於自己祖先生活國度的文章,還要根據地理、曆史、人文,分析與美國的不同,並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位父親沒有做聲。

  過幾天,他看到兒子的作業出來了,一本20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整篇文章氣勢磅礴,有理有據,分章斷節,特別是最後列出的一串參考書目,做父親的大氣不敢出,這種博士論文的氣派,他是30歲過後才開始學到的。等到孩子六年級學期快結束的時候,他更是瞠目結舌,老師留給學生一連串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簡直像是國會議員候選人的前期訓練:

  “你認為誰應該對這場戰爭負責?”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麽?”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麽態度?”

  “你是否認為,當時結束戰爭最好的辦法就隻有投原子彈?”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最好的辦法是什麽?”

  美國曆史隻有區區200年,卻足以開啟學生們的智慧大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當當RINOA 回複 悄悄話 我對此文部分持不同意見。我喜歡美國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組織文章能力的部分,對於數學和科學基礎打得不好的問題,我同意婆婆的意見。我和我的同事都認為我們對於這部分的教育一是沒有和小學老師統一思想含接好,二是因為家庭的支持不夠,三是因為整個國家對於這部分能力的認知由強到弱的變化,做得非常不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