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東籬下

生老病死是人類不可逾越的. 修心養性,沒有善始但求善終 !
正文

太極拳源於武當

(2009-05-22 19:03:08) 下一個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各類拳種,不知始自何人,無可追溯。如發明八卦掌的董海川,傳自畢澄茄(紅蓮道人)用其師叔郭元濟(鐵冠道人),畢、郭又傳自何人?不得而知。再如萬籟聲的自然門傳自徐矮子,徐矮子又傳自何人?形意拳據說是得自嶽飛的《拳經》,嶽飛傳自周侗,周侗又傳自何人?公孫大娘的精妙劍術傳自何人……古代許許多多的名將,都不知道其師傳的。至於太極拳傳自武當張三豐,則是盡人皆知的事。可是本世紀三十年代,經唐豪、顧留馨一考,就把歷史搞亂了,此後得出太極拳為陳家溝陳卜所創、陳五延所創,武當張三豐被否定了。究竟誰創太極拳,其源流在啊裏?根據是什麼?本文據有關史料,略作考證。 

 

一、陳人創太極拳屬無稽之誤

關於“陳人創太極”,這個提法是陳鑫說的。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自序”中有:“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闔咿D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按“消化飲食之道”為養生法,如八段濉⑹??五之類,難道這也叫太極拳?而後來陳卜的碑文序中,卻沒有提到練武的,難道會如此疏漏?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我陳我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雖傳有譜,亦第圖畫,義理亦未之及“原來是”帶“有此藝,雖傳有譜、圖,而“義理赤未及”,又怎能造拳?

二、陳王廷創太極拳出自唐、顧臆造

此說是唐豪、顧留馨發明的。唐豪三下陳家溝考察,發現《陳氏家乘》陳王廷“長短句”中有“悶來時造拳”句和《陳氏家譜》陳王廷的“旁注”(第26個旁注的最後一個旁注)中有“陳氏拳手刀槍創造之人也”。於是顧留馨編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太極拳”條第(2)記“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卓有創見的武術家陳王廷”。沈家楨、顧留馨合著《太極拳術》簡介中有“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吳、武、孫)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的。”自此以後,形勢變了,陳家跟上了唐、顧的說法,太極拳書裏,電視裏看到的都是這種說法。

 

究竟歷史是怎樣的呢?我們先看《百科全書》的情況。

 

於誌鈞先生對武術前輩李天驥採記中有:“他(顧留馨)把河北盧龍縣的陳王庭當成了陳家溝的陳王庭,……河北這位是明朝進士,陳家溝的明末庠生,不是一個人”。顧在1984年《體育報》上登報聲明,承認錯誤,原來他們的考證“陳家溝陳王廷是明史中明末的遼東巡按禦史,陳王庭,是抗清戰將,屢捷戰功”是錯的,李天驥又說:“太極拳條我不願和他寫,改由李德印和他寫,後來就由顧自已寫了,他自己寫,願意怎麼寫就怎麼寫了。”“我現在八十高齡了,沒有精力拔正,希望你們年輕的來調查研究,寫出來。”看來這點是早已不可靠了。

 

再看“陳氏拳手刀槍創造人了”句。中國武術有幾千年曆史,“拳手刀槍創造人”不符事實,如果說陳氏拳手刀槍,又是什麼呢?如果說從陳王廷開始學習武術還說得通。因為:

 

 

1、陳家家傳《三三拳譜》序文中說:“餘從學鄭氏得姬氏傳,雖未臻佳境而稍得其詳,為十則以誨弟子,不敢雲能接姬氏薪傳也。”作者是跟姬龍鳳先生的弟子鄭氏所學,序作於雍正年間,恰與王廷同時代。

 

2、陳氏拳法之長拳是從外麵傳人的通背拳法《拳經總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與顧載的陳王廷七言二十一句全同,就是山西洪洞通背拳(原名忠義拳),乃河南郭永福所傳。郭於乾隆年間來洪,傳於賀家莊賀懷璧;忠義拳歌108勢圖歌訣與陳溝炮拳長拳(或稱陳氏太極拳)契合。傳遞表為:少林寺一郭永福(河南鏢師)一賀懷璧(洪洞賀家莊)一施繼文(萬安鎮)一施根林(施洞文子)一楊如梅、喬柏(萬安鎮)一攀一魁(高公村)。

 

3、陳王廷《拳經總歌》是抄襲戚繼光《紀效新書》的“拳徑捷要歌”之作,拳理屬少林拳係,非太極拳理。

 

4、陳氏舊抄拳譜文修堂本槍法圖勢附記:“此槍法圖係汜縣禹家槍法流傳。”又文修堂本有槍法自序一篇,記有“以上槍棍譜係可北王保村得來”。“道光二十三年歲在癸卯中秋張開周重抄謹誌”。

 

以上幾點說明,陳家溝從陳王廷開始學武術,是通背拳、炮拳,均屬少林拳,且有的拳譜是抄襲得來,未知學過否,原來創造人,是指“開始學習”的意思。

 

陳王廷怎樣“悶來時造拳”?

 

太極拳是一門高深的武學。要造太極拳必須精通易理,精通拳理,兩者精通悟透後,再專心致誌,有雅興有靈感才能談得上“造”字。在心煩意亂的情況下,就連一般武術甚至體操都無法造,何況太極拳,我想這是有條件的(長短句似與王廷的心境不符),那就是與蔣發有關。李際遇兵敗被戳,蔣發匿名隱居。蔣是太極宗師王宗嶽高徒,奔如飛馬,能百步趕兔,王廷知其為高人,蔣感寬厚之情,因材施教,把太極拳要領,以折迭纏繞之法即纏絲勁柔入炮拳中,磨去炮拳棱角,於是成為陳式太極拳,區別於三十七勢。陳、蔣既是主仆關係,也不好以師徒稱之。至於陳王廷教蔣發武功,這是不可能的。舊社會怎能收一個僕人做徒弟呢?且歷來有傳,蔣發祖居溫縣東鄉劉村,後遷水嘰澹??遼轎魍踝讜撈帉W拳十餘年,後際遇事敗,隱入陳溝匿名為仆,傳弟子陳王廷,邢喜懷……。蔣發死後,葬於楊家溝西北楊海窪,民國時期王廷後人十七世陳正述常到此祭奠蔣發,有緬懷先輩,尊師重道之意。蔣氏武技超群,為陳溝人所尊崇,奉若神靈。陳溝人多說蔣為陳師,陳家太極拳源於蔣氏,也可稱為炮捶太極,也象我們地方的南拳,像太極打法,名為“全徵太極拳”,“金沒太極拳”、“花拳太極”一樣。

 

另一說是“蔣發傳陳長興”

 

 1、《陳長興序》(節錄:“……吾師蔣先生為王宗嶽門下高足弟子,得內家武當悟修之真傳,先生姓蔣名發字元龍,乃吾鄉之人……名滿海內,凡拳勇者無不拜服,吾在門下從先師學藝二十餘年,蒙師教誨,技藝盡之於吾,……吾師從太夫子王宗嶽學藝十年,全得內家真傳,又得甘鳳池、張鳳義二位先生傳授,遂練成絕技,無敵於天下,為劍俠之高人。”)

 

2、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有:“先大父更詔之曰‘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之唯一弟子’。”(“詔”有告訴的意思,不論上對下、下對上、平輩均可用)。《太極拳使用法》記有傳承表:

 

 張三豐傳王宗嶽—張鬆溪—王榮鹹—浙江東支派;張三豐傳王宗嶽—河南陳長興—成露禪;張三豐傳王宗嶽—河南陳長興—子侄輩

 

以上是師徒親口所說,在這種嚴肅的問題上,一代拳師,豈肯亂認師傅。

 

3、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載有:吳訪問陳鑫時,他(陳鑫)說:“陳家溝這個村,……世傳炮捶的,屬少林拳,家傳炮拳已有百多年曆史,村人叫他們炮捶陳家,……陳氏族人陳長興有一年秋後,率子侄輩在場上練拳,這時村外來了個站在週邊看熱鬧者,忽失聲哈哈一笑,他自知失禮,轉自急走。陳長興在後麵猛追,眼看追上,陳長興伸手在那人肩上一抓,那人一回頭,長興就跌出去摔在地,長興爬起來就拜師,此人就是西安開豆腐坊的蔣發師傅。因回河南探母路經此地,……陳氏族人聽說陳長興拜蔣發為師學太極拳,是陳家炮拳的恥辱,從此不準長興再教炮拳。”吳訪問陳鑫時,杜育萬也在場。陳鑫介紹說杜育萬也學太極拳,杜說他是河南蔣發傳來的,吳的《國術概論》記有:“王宗嶽之後有蔣發者,河南人也,得太極真傳,名聞鄉裏,河南懷慶府陳長興受業焉。”

 

 4、許禹生《太極拳圖解》記有:“其北派所傳者由王宗嶽傳河南蔣發,蔣發傳河南懷慶府陳長興。”

 

5、陳長興傳楊露禪是婦孺皆知之事,但楊陳的架式截然不同。楊式太極拳在永年及北京的流傳,從開始至今,各種架子都大同小異沒有陳架的痕跡,沒有陳架的攬紮衣、金剛搗碓等式子,楊露禪從陳家溝回家後,人們稱其拳為“軟拳”、“綿拳”。赴京初演,人皆懷疑其能否打人。為什麼楊、陳架式不同?因來源不同,楊露禪三下陳家溝,一、二次“偷”來的是炮拳,第三次陳長興教的是蔣發傳下的太極拳,何以見之?點陳家溝既不肯學別人的,了不準長興教炮拳,其本門的炮拳傳子不傳女,更不傳外姓;點陳長興授拳時楊露禪說:“吾察子數年,諛愣?莧棠停瑢⑹謐右砸狻!薄??妒鞘諡?g,令歸習之,後其師兄弟或與之比,而無有能勝之者。長興謂其他弟子曰:“予以所有之功夫,與子輩而不能得也,不與露禪,而已得之去矣”(《陳微明太極遺著彙編》(155,“太極拳名人軼事”)。陳家學的是從炮拳改造的太極拳。顧留馨的《簡化太極拳》一書(1962.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P3)載:“戚氏拳經三十二勢,以攬紮衣為起勢,陳王廷所造拳七路,也都以攬紮衣為起勢,所製譜和《拳經總歌》也擷取戚氏文辭。”所以兩種拳是不同的,其不同地方:

 

 

 

A、拳勢名稱不同:現陳式一、二路154勢中共有81個不同的式子,楊氏85式有37個式子,其中名稱與陳相同的隻14個,但打法卻不同,陳式是炮拳名稱,楊式是三十七勢名稱;B、楊式虛實分清,用意不用力,走拳如行雲流水,手隨腰動,連綿不斷,陳拳則龍騰虎躍,快拳頓足;C、楊拳邁步似貓行,邉湃緋榻z,陳拳則震腳擦腳,纏絲勁;D、楊拳訓練時全符合拳祖遺述的經論口訣,如周身輕靈,貫串,氣蕩神斂,根在腳,發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陳則力根肩臂,勁貫拳掌;E、楊推手以柔克剛,禁用頂撞硬打,陳則相反;F、楊之拳經取自張三豐、王宗嶽遺著,陳的《拳經總歌》、《太極拳總歌》是抄襲《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及《紀》的器械槍、棍法,及取自大、小紅拳、太極長拳、七星拳羅漢拳和翻子拳等。“長拳108勢”為陳氏世傳炮捶,屬少林拳。

 

綜上所述,楊氏所學陳長興傳的太極拳,是傳自蔣發的,與陳式迥然不同,一代拳師,居然肯向別人學拳,而且告訴後人(楊氏等)的師承關係(他不說是陳的家傳)顯然絕非虛構的,也是難能可貴的。

 

 三、太極拳源於武當

 

綜上所述,兩個蔣發,一個是溫縣東小留村,一個是西安開豆腐坊,都傳拳於陳家。

 

蔣發—明朝,溫縣東小留村,傳邢喜槐、陳王廷;蔣發—清朝,西安開豆腐坊,傳陳長興(唯一弟子)

 

一個為陳溝改拳,一個傳師承太極拳,兩個都是王宗嶽傳,(歷史上有兩個張三豐(峰)、兩個王宗(嶽)、兩個陳王廷(庭),也許有兩個蔣發,同名的人很多,這是眾所週知的。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轉述乃祖楊露禪詔示曰:“太極拳創自宋之張三豐,傳之者王宗嶽,陳州同,張鬆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李亦畬《太極拳小序》有: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陳鑫《太極圖說》書後384頁附錄有《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承歌訣》:“筋骨要鬆,皮手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王宗嶽是太極豢的傳播者,王宗嶽又是張三豐所傳,《王征南墓誌銘》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豐,……三豐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俠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學之,經此教其鄉人。由是傳之於溫州……。楊露禪從陳長興學,藝成之後,京師開派成名,乃至三代享有“楊無敵”盛譽,然而楊氏太極專家並沒有忘記歷代藝師之恩德,一直至楊澄甫在京時,每年正月初一,必率弟子前往白雲觀三豐殿拜年。除陳溝外,國內外太極拳界都宗張三豐為祖師。

 

了使太極拳源流上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再看看下麵一些例子:

 

1)董英傑《太極拳釋義》(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199510月第四次印刷P910)宋遠橋寫的“宋氏太極拳源流支派論”所述:“自餘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於歡子許宣平,至餘十四代,有斷亦有繼者,……所傳太極拳名卅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謂滔滔而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俞氏太極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李道子係江南安慶人,至明時常居武當山南岩觀,……予遊江涇縣,訪俞家,方知俞家之先天拳亦如餘至宋時尚在,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餘偕俞蓮舟遊湖府襄陽府均州武當山,見一道人蓬頭垢麵,呼俞蓮舟曰:“徒再孫焉往?……汝與清慧,俞一障嘧R否?”蓮舟悚然曰:“此皆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來是我們的祖師”……李把功夫授蓮舟,自此蓮不但無敵,並得全體大用。蓮舟與餘常與張鬆溪、張翠山、殷利亨、莫穀聲相往還。後餘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豐。三豐蓋張鬆溪、張翠山師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煉,餘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餘而歸。鬆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之別名也。

 

此言七子之太極功,均傳自武當之張三豐、李道子也。

 

2)各時期的太極拳派係

 

早期:程氏太極拳(502577)韓拱月傳程靈洗,500年後(11271161),程改為“小九天”,唐許宣平(1614年明下德年間傳宋遠橋稱宋氏太極拳,辛亥革命時宋名銘將拳譜公開。先天拳亦名長拳,唐李道子傳明正道年間的俞蓮舟、俞岱岩、至武當。)

 

後天法,宋時宋仲殊傳胡鏡子,至明傳殷利亨。

 

陜西派:陳州同一孫十三老、張鬆溪,為鬆溪派,是先承此宋張三豐峰,後繼元明張三豐太極丹功。

 

功家南派:明宣德年間(14261436)武當山鄧姓道人至第九代李鍾山(18151910)—山東李老六(德貴)、趙石坡、黃春燕、鄧繼俠、李義俠、李燕俠、李德貴、李鐘奇、李鬆如。

 

北派嘉靖間(15221566)雲遊道人—王宗嶽萬曆24年(1596年)—蔣發—趙堡邢喜懷、張楚臣、七代張應昌、陳清萍八代和兆元……—說張三豐祖師……王宗嶽—蔣發、陳長興、楊露禪……

 

 

 

本山派—元明張三豐—孫碧雲—榔梅派魚門拳、太乙五行拳張三豐—徐本善—李合林—金子韜

 

武當太極拳源自老子(李耳)、法於亞聖、至唐許宣平、李道子、所練之功,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至宋張三豐(武當丹士)原籍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通,又名君實,字元元,號三豐,又號昆陽,因其不修邊帽,故時人呼之為張邋遢。一傳百餘年至元世祖時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名聞海內,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總勢歌》等,溫州陳州同從學宗嶽,由此太極之術傳人溫州,又百餘年至嘉靖時則張鬆溪為最著……

 

此外還有一些流派,不一一列舉。

 

以上所舉例子,所說事實,隻是想說明,太極拳歷史如此之久,流派如此之多,都傳自武當張三豐,尊三豐為祖師。居然有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閉目塞聽,不去考察,以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太極拳創自張三豐為“神話”,“不足信也”,反而以《家乘》、《長短句》的含糊之辭斷為創拳者。顛倒歷史,混淆視聽,謬誤流傳,給太極拳史製造混亂,湛蓢@也。試問,誰聽說過太極拳是從陳家溝哪一代,什麼從傳入武當的?大概沒有,絕對找不到。

 

國民黨五十一師有歌訣:“太極真傳出武當,功夫全世界辨柔剛,倘若悟得真妙訣,強國利民亦自強。”

 

太極源於武當,證據如山,不容置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