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東籬下

生老病死是人類不可逾越的. 修心養性,沒有善始但求善終 !
正文

太極拳精論

(2008-08-31 17:51:21) 下一個
這裏搜集了先賢有關太極拳精論, 和大家分享.

拳論

【原注雲:此係武當山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太極拳由張三豐所創此說法,始於武禹讓,但據考證並非如此,故此文何人 所作無法得知】 

一舉動中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 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 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 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麵,有上即有下, 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周身節節 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 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 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 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王宗嶽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接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致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能撥千斤,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人,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王宗嶽行功論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化虛實也。發勁須沉著鬆淨,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麵。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無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複連,往複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來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靜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若車軸。

拳經總歌

陳王廷著(明末清初時人,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擱橫采也難敵。
鉤掤逼沉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衝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麵天下有,慣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注:此歌見於陳氏兩儀堂本拳譜,歌詞顯受戚繼光影響,為總括太極拳五 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為陳王廷原著。】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作者: 李亦畬


  昔人雲,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予加數語以解之,俾有誌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彼,先要舍己從人。欲要舍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膊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下兩膊相係,下於兩胯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起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已,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胞弟啟軒嚐以球譬之,如置球於平坦,人莫可攀躋,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細揣其理,非舍己從人一身一家之明證乎?得此一譬,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理,可盡人而明矣。
  注:武禹襄,名河清,號廉泉(1812-1880),河北永年人。武氏始學於楊露禪,繼而又從河南趙堡鎮陳清萍學陳氏新架,盡得精義,融會貫通,而自成一派為武式太極拳創始人。得其術以其甥李亦畬為最優。王宗嶽太極拳譜承武禹襄收存得以流傳。武氏精於太極拳術。又能精究拳術理論,著有《太極拳解》、《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要解》、《四字秘訣》等經典拳論。
李亦畬,名經綸(1832-1892),河北永年人。鹹豐癸醜(1853),亦畬年二十二,師從母舅武禹襄學太極拳,而數十年純功,始於守中,中於引氣,歸於凝神致虛。以虛靈為體,以因循為用。比手時,以靜待動,當之者輒騰空而出。實踐中仿武氏拳論之法。隨時記錄,粘貼於壁,身體力行,一再修訂,最後整理成文。著有《五字訣》、《撒手密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篇,後將王宗嶽太極拳譜,武禹襄太極拳論文益以已作手鈔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啟軒,一交門人郝和。近代治太極拳者,奉為經典。
李氏拳技以門人郝和,字為真為最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