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嚐試由陸地大國實現向海洋大國轉型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09-4-20 8:53:50
在亞丁灣上航行的中國海軍171海口號中華神盾艦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九日電 題:航向“深藍”的中國海軍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六十三歲的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肅立在南海艦隊榆林基地的碼頭上,目送他的八百多名將士遠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那裏的海深平均約四千米,是水兵最向往的深藍色大洋。
國際上習慣把近岸防禦型海軍稱為“黃水”海軍,把近海遊弋的海軍稱為“綠水”海軍,而把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海軍稱為“藍水”海軍。執行遠洋護航任務,被軍事專家認為是中國海軍航向“深藍”的一個重要跨越。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近海走向遠海,從蔚藍走向深藍,中國海軍駛過了整整六十年的航程。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華東軍區海軍領導機構在江蘇泰州白馬廟鄉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中國海軍從此誕生。後來,四月二十三日被中央軍委確定為海軍成立紀念日。
宣告成立時,展現在世人麵前的中國海軍裝備是這樣一幅場景:荒廢、冷落的港口,清朝年間的“楚”字號炮艦,民國初年下水的“永績”號炮艦,此外還有被打撈的早年沉船。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海軍裝備的起步必須從零開始。
一九五四年,中國政府在中央財政異常緊張的情況下,撥出巨款,采購了蘇聯製造的四艘驅逐艦。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建立了軍用造船工業基礎,仿製了多種型號的魚雷快艇、高速巡邏炮艇、輕型護衛艦、潛艇、反艦導彈等海戰裝備。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後,中國自力更生地研發急需的海戰武器裝備,不但自行批量生產了高速導彈艇、護衛艇、獵潛艇、常規潛艇、軍輔船等傳統武器,而且研製成功了導彈護衛艦、導彈驅逐艦、核潛艇、水陸兩棲坦克等急需的新型裝備。
改革開放以後,海軍裝備從傳統武器向高技術武器轉變,一批新型武器裝備完成研製並交付海軍各兵種部隊使用。近年來,有著“中華神盾”美譽的新一代國產導彈驅逐艦問世,新一代導彈護衛艦、導彈艇、獵潛艇、掃雷艦、遠洋綜合補給船也陸續裝備部隊,使中國海軍的遠洋綜合作戰能力得到大幅躍升。
“如今的海軍裝備建設,正向著導彈化、電子化、核能化、自動化方向邁進。”國防大學軍事專家印全雲說。
為了提高綜合作戰能力,近十年來,中國海軍先後組織了三十多次海上作戰集團戰役演習,近三年又先後三次組織複雜電磁環境條件下的綜合演練,海軍一體化綜合作戰能力和戰略威懾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隨著國家利益拓展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上升,海軍擔負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日益增多。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介紹說,經過六十年的建設發展,海軍已能隨時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
軍艦是流動的國土。改革開放後,中國海軍逐步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威武文明之師的形象。迄今為止,中國海軍先後派出三十三支艦艇編隊共四十多艘軍艦,出訪了五大洲的三十多個國家。
作為國際性軍種,中國海軍與外軍的合作領域也在不斷拓展。自二00三年以來,中國海軍多次與外軍舉行聯合演習。去年,還派出四批軍官學員,參加了巴西、智利、厄瓜多爾三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組織的遠航訓練。
六十年風雨兼程,中國海軍從長江岸邊的白馬廟出發,駛向深藍色的大海,如今已發展成為一支由水麵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部隊、岸防部隊和陸戰部隊五大兵種組成的“海上鋼鐵長城”.
挺進“深藍”,是中國海軍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時代課題。中國,這個幾千年的陸地大國,也正嚐試著一步步實現向海洋大國的轉型。
中國首批赴索馬裏海域護航的三艘軍艦全為最新型號
在中國海軍護航編隊的亞丁灣護航行動中,“武漢”艦(右)在護航。
中國海軍新型驅護艦編隊,中國海軍近年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遠洋作戰能力。
中國海軍導彈驅逐艦發射反艦導彈
中國海軍新型051C級116號驅逐艦發射反艦導彈
中國海軍新型驅護艦編隊,已經具一定的遠洋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