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軍自製JDAM和反輻射導彈 對準我最新雷達 zt

(2009-02-11 15:54:30) 下一個
台軍自製JDAM和反輻射導彈 對準我最新雷達
2009-02-11 16:06:12 來源:東方網


據美國環球戰略網9日報道,為了緩解台海兩岸緊張局勢,美國一直拒絕向台灣地區出售可以用於攻擊中國大陸的智能武器。不過,為了滿足台軍對這種武器係統需求,台灣方麵已經研製出了台版的智能炸彈。

報道稱,由於美國拒絕對台出售智能武器,所以台軍沒有諸如AGM-88高速反輻射導彈等雷達製導導彈與聯合製導攻擊武器。因此,台灣當局決定研製台灣版的聯合防區外武器(Joint Standoff Weapon,JSOW)——這是一種美製武器,也被稱為AGM-154A,台灣版的武器係統被稱為“萬劍”。

報道介紹說,聯合防區外武器基本上就是一種有翼智能炸彈。這種炸彈被投擲下來之後,還能夠滑翔近70公裏,接近地麵目標。如果從低空投擲的話,其滑翔距離為25公裏。而且,聯合防區外武器還具備更精密的附件與軟件係統,使之能夠沿特定軌道飛行。與無翼聯合製導攻擊武器智能炸彈相同,聯合防區外武器利用GPS與慣性製導(作為GPS的輔助)接近目標。它可以擊中目標點周圍30英尺範圍之內的物體。目前,聯合防區外武器單價為25萬美元。如果為製導係統增加另外的傳感器,那麽聯合防區外武器就會變成一種反輻射導彈,能夠應對中國大陸最新式的防空雷達。而台灣地去可以利用其“萬劍”彈實現這一目標。

報道稱,除聯合防區外武器之外,台當局還正在研製台版反輻射導彈,並將之命名為“天劍-2A”。不過,與前麵提到的兩種智能武器係統相比,能夠精確的瞄準目標的聯合製導攻擊武器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隻是相當於一個在常規“啞”彈的基礎上增加活動翼、炮組與GPS製導等組件形成的武器係統。該技術能夠從商業渠道獲得,所以台灣地區能夠毫無難度的研發並製造台版聯合製導攻擊武器。

文章介紹說,美國於上世紀90年代研發出了聯合製導攻擊武器(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或GPS衛星製導炸彈)。之後不久,GPS網絡係統便開始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事實上,在1991年的時候,GPS係統才剛剛被用於軍事領域。當時,已經有了研製像聯合製導攻擊武器智能炸彈那樣的計劃,但沒有人能夠肯定這種作法能夠發揮作用。不過,當工程師開始工作後,他們發現聯合製導攻擊武器不但能夠有效的發揮作用,而且其單枚炸彈的成本僅為1.8萬美元,不到美國空軍預計成本4萬美元的一半。目前,這種炸彈的單價仍然低於3萬美元。

美國於1996年開始生產聯合製導攻擊武器JDAM——智能炸彈。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這些智能炸彈首次在戰場上亮相。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652枚聯合製導攻擊武器智能炸彈的命中率高達98%。2001年,美國在阿富汗地麵部署了數百名特種部隊與中央情報局人員,而聯合製導攻擊武器就是為這些人員提供支持的理想武器係統。在阿富汗戰場中的表現證明,聯合製導攻擊武器比預計中的更精確、更有效。2002年1月,美國向阿富汗土地上投擲了近萬枚聯合製導攻擊武器,幾乎占其庫存的一半。(趙菊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