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鴻章:中國曆史上“持久戰”的首創者 zt

(2009-01-18 14:40:32) 下一個
李鴻章:中國曆史上“持久戰”的首創者
2009年01月17日 11:13鳳凰網曆史綜合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封來自異國的電報,如同崩在皮膚上的一粒火星,燒灼得已經鬆懈多年的清帝國政治神經猛一下收縮起來。這一年年初,大清屬國朝鮮發生了內亂,請求中國出兵幫助平亂。日本人也借機出兵朝鮮,挑釁中國的宗主權。

聽到這個消息,溫文爾雅的皇帝拍了桌子。一個小小的日本,怎敢如此猖狂?

氣憤的同時,皇帝又感到強烈的興奮。振興大清的機會終於來了!這簡直是天賜良機。沒有比戰爭更能振作一個民族的精神,而如果要進行戰爭,也沒有比日本更合適的對手。如果打敗了日本,那就是道光末期以來,中國對外戰爭中的第一場勝利。另外,如果他能抓住這個機會,在戰爭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才幹,自然會在朝野樹立起巨大的威信,促使太後進一步放權。那麽,他就有機會刷新政治,帶領大清走上自己設計的自強之路。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皇帝那麽樂觀,比如北洋海陸軍最高統帥李鴻章和他的部下們。

對國際事務頗有了解的李鴻章十分清楚日本這個小國20年來的發展變化。從軍事實力上說,日本絕不居下風。特別是在成功的政治改革之後,日本的國家效率、戰爭動員能力等綜合國力已經遠遠超過中國。基於這種判斷,李鴻章提出了“避戰求和”的建議,他建議皇帝主動從朝鮮撤軍。如果避過此戰,中國就可以獲得一個戰略機遇期。在實力充足之後,再與日本交鋒不遲。

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這一建議得以采納,那麽日本挑戰中國的時間表就會被大大延後。

然而,對於這個建議,皇帝認為簡直荒唐可笑。皇帝毫不留情地批駁了李鴻章。皇帝說,主動撤軍,有失“大清”的體麵,必不可行。他指示李鴻章抓緊一切時間,整軍備戰。

戰爭是一個放大器,它可以清晰地全麵展示一個人的素質。

在親政後的第一個重大決定中,光緒皇帝暴露了他知識儲備的嚴重不足。精讀過《孫子兵法》和《聖武記》並不證明皇帝就懂軍事,特別是近代軍事。雖然已親政5年,然而他對國際事務,特別是對近在咫尺的這個鄰居,仍然是驚人的無知。對於一個近代國家的領袖,這無疑是致命的缺陷。

果不其然,戰爭過程與他的想象大相徑庭。

清軍與日軍第一次交鋒於朝鮮成歡驛,即遭慘敗。及至9月平壤之戰,朝廷寄予厚望的李鴻章嫡係精兵又一次全麵潰敗。此後不到半個月,清軍全部被趕過鴨綠江,日本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全朝鮮。

皇帝大為震怒,他認為這無疑是李鴻章指揮不力的結果。1894年10月,日本軍隊突破由三萬中國重兵把守的鴨綠江,排闥直入,兵鋒直指沈陽。把守鴨綠江的是以敢戰聞名的悍將宋慶,他的部下也是中國軍隊中裝備最好、最精銳的部分,中國軍人在鴨綠江防衛戰中的表現也堪稱勇敢頑強,然而在日軍的強大火力麵前仍然不堪一擊。直到這時,皇帝才發現,問題不是清軍不“敢於勝利”,而是中國的軍事實力和日本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聖旨雪片一樣從京師飛來,每一道都口氣急迫。慌了神的皇帝要求將領們竭盡全力把日本人就地截住,不得讓他們前進一步。皇帝不知道,他這樣指揮,正是犯了軍法的大忌。

日軍侵入中國境內的那一刻,李鴻章就明白這場局部戰爭已經演變成一場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命運之戰。他給皇帝上了道長長的奏折,提出了“打持久戰”的戰略主張。他說,形勢很明顯,敵強我弱,日軍利用速戰速決,我軍利用“持久拖延”。日本的國力無法支持它打一場漫長的戰爭,如果中國能以空間換時間,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把日本拖住,就能把日本人拖垮。相反,如果我們急於爭鋒,那麽就會在陣地戰中迅速消耗自己的力量。


應該說,李鴻章是中國曆史上“持久戰”概念的首創者,這堪稱對中國軍事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然而皇帝卻根本聽不進李鴻章的建議,甚至連那道奏折他都沒有讀完。他沒有這個耐心。日軍在中國境內越深入,皇帝就越驚惶。戰前下的所有決心這時都不翼而飛,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把日本阻止住。他一日不停地把各地最優秀的軍隊調上前線。在他的不斷催促下,中國最精銳的部隊不斷被送上前線,不斷被日軍吞噬,這正中日本人的下懷。

中日戰爭中,光緒皇帝表現出了晚清統治者少有的血性。在戰爭中,年輕皇帝的性情急躁,缺乏耐心暴露無遺。他的急脾氣實在不適合指揮戰爭。

還是在少年時期,翁同龢就已經發現皇帝脾氣之暴烈非同一般。僅僅從光緒九年(1883年)二月到六月不到半年間,《翁同龢日記》中記載了一個12歲的小皇帝六次大發脾氣: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道什麽原因,在後殿大發脾氣,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紮得鮮血淋漓,“手盡血也”。動不動就摔東西,甚至有自殘舉動,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來講,絕非尋常。翁同龢感覺到這個孩子的脾氣十分不祥,在日記中寫下了“聖性如此,令人恐懼”的擔憂。

事實上,畸形的成長環境中,光緒的人格始終沒有完全發育起來。在成年之後,皇帝仍然表現出幼兒一樣的缺乏耐心、固執己見,每有所需就立即要求滿足,缺乏等待延後滿足的能力。

《宮女談往錄》中老宮女描述道:“他性情急躁,喜怒無常,他手下的太監都不敢親近他。他常常夜間不睡,半夜三更起來批閱奏折,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罵混賬。”

這場戰爭與後來那場著名的改革之所以失敗,與皇帝性格中的這種缺陷很難說毫無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