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改寫全球實力榜 zt

(2009-01-05 15:56:23) 下一個
中國改寫全球實力榜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時間:2009-1-5 10:29:09

【述】

累積30年之後,中國國際地位在2008年實現了“質的飛躍”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董曉賓 特約撰稿餘瑩發自北京 30年前,一位美國記者去深圳采訪時,當他聽到當地領導介紹說要把一個南方小漁村轉變成全球製造基地和航運重鎮時,顯然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

而30年後的今天,當一位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創造出一個叫“中美國(CHIMERICA)”的新詞,把中美相提並論時,沒有人會輕易說他在信口開河。這位經濟學家甚至提醒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不要等到2009年4月的G20峰會才行動,就職後第二天就應該立即召開“中美國”的“G2峰會”!

我們不得不說,2008年對中國是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在全球實力排行榜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格外醒目。

2008國際舞台明星

12月17日,被譽為“非官方的國際經濟最高級會談”的世界經濟論壇向外界透露了一條重要消息,他們將邀請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2009年1月28日在達沃斯舉行的年會。“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大國,它的合作對於重新啟動全球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說。

而預定2009年4月在倫敦召開的第二次G20峰會上,中國對“後危機世界”的看法同樣引人關注。

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將中國推向了國際舞台最前沿。

秘魯當地時間11月23日中午,亞太經合組織(APEC)各成員穿上名為“查蘭”的羊駝毛披肩,站成前後兩排進行大合照。站在前排正中的,自然是東道主秘魯總統加西亞。站在加西亞兩旁的,都是中國人,一位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一位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

路透社次日報道說,中國在APEC峰會上光芒四射,成為引人注目的中心。甚至有拉美媒體稱“APEC峰會成為中國尋求衝擊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演練”。

這一幕,和一周前華盛頓G20峰會上的場景有異曲同工之處,當時胡錦濤坐在東道主美國總統布什的旁邊。那次峰會被國際社會當作標誌中國作為世界一個重要經濟力量崛起的例證。

以上還算不上中國在2008年國際舞台上最搶眼的時刻。

“中國準備告訴世界,什麽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8月8日,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開始前幾小時,一位俄羅斯記者在鳥巢看台上,寫下了自己的感受:“聚集北京的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國際機構代表以及成千上萬的外國賓客就是嚴厲的考官。他們可能在奧運會後有不同的評語,但無法不對30年裏成就巨大飛躍的這個國家及其人民表示尊敬。”

其實,早在今年5月份中國舉全國之力迎戰發生在四川的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時,國際輿論中也有過類似的評價,他們很好奇,這個社會主義國家是怎麽做到這一切的?

“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應對強度如此大的地震。”6月29日結束在四川地震中受災嚴重的都江堰市行程後,美國國務卿賴斯對記者說:“我看到中國政府和官員十分用心,我看到了他們在重建工作上付出的努力。”

從無足輕重到舉足輕重

“中國能夠戰勝嚴重自然災害並成功舉辦奧運會,從根本上講,靠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積累的經濟和社會基礎。”12月2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香港的一次演講中如是概括。

30年時間,改革開放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印象。

1971年,32歲的吳建民被派到了聯合國任外交官。當時聯合國投票方式有三種:讚成、反對、棄權。但1971年中國加入聯合國之後有一個發明,就是在場,但不投票,根本不理會。

後來出任大使的吳建民回憶說,“因為當時我們對有些國際事務不願意表態,認為跟我沒有關係,你們吵去吧。而且,我們不表態,人家通常也不會來問中國的意見。”

30多年過去了,與當年相比,吳建民感覺到明顯的不同,“你看看我們外交部的記者招待會,每次都有那麽多外國記者蜂擁而來,要問中國的看法。”

“中國巨變的種子是在1978年種下的。”美聯社在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偉大成就時如是評價。據統計,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經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8年的6%。這個數據有助於說明世界樂於聽取中國意見的深層原因。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經濟30年來的持續增長將無從談起。更為重要的是,“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與世界關係日益緊密的30年。”楊潔篪說。

改革開放改變世界格局

2003年,一批中國學者發表了國內第一份《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後來每年都會出新的版本。這是一個信號,它預示著中國精英們率先開始以“自己為主線,世界作背景”來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1980年到2000年,中國經濟再怎麽增長,它的影響力限製在960萬平方公裏上。”報告發起人之一、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在解釋為什麽沒有在上世紀去籌劃這樣一份報告時說。

“但是2000年以後,有一個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此後,我們真正進入了一個世界體係。”

可想而知,當充滿活力的巨人張開懷抱,世界的麵貌注定要為之重新塑造。以至於30年後的今天,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裴敏欣看來,改革開放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乃至世界權力格局。

2005年,中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僅落後於美國、日本和德國。2006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

1993年,美國首次出現對華貿易逆差。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貿易第二大出口國。

“經濟到了一定水平之後,負責任大國、利益攸關方之類的相關概念開始被越來越多地與中國相聯係。”黃仁偉說。

在國際組織中,可以看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身影。無論是1991年加入APEC,還是後來出席G8……

越來越多的國際性重大活動交由中國承辦,比如亞運會、奧運會、世博會、達沃斯論壇、六方會談……

世界各國領導人越來越頻繁地齊聚中國,像中非峰會、中歐峰會……

“解決問題要有新辦法,但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就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德國副總理兼外長施泰因邁爾今年6月訪華發表演講時,有意強調這一點。

“中國責任論”甚囂塵上

1990年12月,鄧小平在與幾位中央負責同誌談到中國對外政策時說,第三世界有一些國家希望中國當頭,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

時光如梭。“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是24.95萬億元,是1978年的68.5倍……”在12月開幕的“中國對外開放30周年回顧展”上,這些數字很是顯眼。

隨著“自己力量”的變化,別人看中國的目光也在發生變化。

一位專家曾如此概括:5到10年前,有人提“中國崩潰論”;3到5年前,有人提“中國威脅論”;現在,人們開始談論中國的國際責任,或者可以說“中國責任論”。

在西方,一種普遍的看法是,中國崛起為全球性大國已屬不爭的事實,西方以成熟大國的標準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當西方世界陷入金融和經濟困境之際,很多人寄希望於中國發揮作用。

一家海外華文媒體不無憂慮地表示:“坦率而言,許多中國人在被美國罵的時候,並不感到問題的複雜,而當美國在對中國進行‘捧’和‘誇’的時候,問題似乎開始變得複雜了,因為不大容易摸準他們在想什麽和他們想得到什麽東西。”

是否存在西方“捧殺”中國,輿論看法不一。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不管別人想讓你幹什麽,關鍵還是自己的選擇。”黃仁偉說。

【策】中國須更加積極有為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2009年中國將迎來60華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身的國際地位?麵對國際上宣稱的“中國責任論”,中國又該如何抉擇?

裘援平(中央外辦副主任):

在奧運會落幕的那一刻起,中國未來30年發展的序幕就徐徐拉開了。明年是建國60周年,大事、要事、喜事集中,是我們從曆史新起點出發的良好開端。

在經曆了改革開放30年的人間巨變,經曆了2008年那麽多風風雨雨之後,中國需要繼往開來,客觀冷靜認識自己,全麵認真思考未來,想一想下一個30年乃至更長時間發展的路究竟應該怎麽走。

30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封閉半封閉狀態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從國際體係被動參與者變為參與者和建設者。盡管如此,我們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基本國情沒有根本改革,要實現國家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外界的過譽和某些人的“捧殺”,我們自己不能頭腦發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還是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心無旁騖堅持幹好自己的事,妥善處理好同外部世界的關係,讓別人覺得我們可親、可近,當然也絕不可辱、不可欺。

同時,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外界對我們的期望越來越高,我們實現國家利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需要在對外關係和國際事務中更加積極有為,承擔與日益增長的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維護我們與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冷戰結束以來最深刻、最劇烈的變化。世界大變革大調整,可能給各國帶來大機遇大挑戰。例如中國在曆史上第一次有機會參與國際金融秩序重構,就要把握和用好這個機遇,在加速變動的國際體係中爭取應有的地位。這也是積極有為的重要方麵。

中國快速發展,必然會引起國際社會的各種反應,也會出現認知上的各種偏差。我們除了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之外,尤其要重視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文化交流和公眾外交。

要以國際上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以外界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效地推介中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增進國際主流社會對中國客觀理性的認識,減少不必要的顧慮、誤解和擔憂。

要充分利用中華文化厚重的曆史積澱,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賦予國際交往和溝通對話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色彩,展示出一個曆史和當代的中國,一個栩栩如生的文化文明大國。

要適應對外工作主體和對象多元化趨勢,大力加強公眾外交。多渠道開展社會各界的對外交往,在外國議會、政黨、媒體、智庫、民間組織、企業、地方等各方麵廣交朋友,深化人民之間的友誼,打好國家關係的社會基礎。

要讓外界全麵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除了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和發達地區外,也要請外國來訪者多去中西部,坦然地讓世界看到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國。(本報記者 竇晨/采訪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