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大閱兵整裝待發 武警方隊開始集訓[圖] zt

(2009-01-15 19:26:41) 下一個
中國大閱兵整裝待發 武警方隊開始集訓[圖]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時間:2009-1-16 9:43:06




  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閱兵當天,地麵炮兵方隊經過天安門。10年後,這裏將迎來又一次閱兵盛典。

  長安街加強抗碾壓能力 武警方隊已經開始集訓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冬日的北京正在悄悄醞釀一場新的盛典,44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將取代25.8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的“鳥巢”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實力的舞台。

  3月起,長安街沿線路麵開始加強抗碾壓能力,準備在10月1日那天,等待成千上萬名中國士兵從上麵排山倒海地越過。2008年8月8日晚上8點,這群中國最可愛的人曾以整齊劃一的表演征服全球40億觀眾。

  金水橋5個橋麵的加固修繕1個月前就已展開。人們期待著10月1日那天,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或將穿過這裏步入敞篷閱兵車,沿著長安街由西往東檢閱三軍部隊。十年前的閱兵,他也是一位重要的見證者。在一張新華社記者當時拍攝的照片上,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胡錦濤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和其他常委一起向廣場上的人群揮手致意。

  部分方隊已開始集訓

  天安門對中國人的吸引力一直是巨大的。1月8日下午,零下10度的低溫也沒有抵擋住張羽對這個中國政治中心地的向往。晚上離京前,這位25歲的河南青年拎著行李和同事來到廣場上的各大建築物前合影留戀。“比想像中壯觀。”瑟瑟寒風中,望著他朝思暮想的聖地,張羽興奮得笑了起來。

  他第一次感受到天安門的雄偉是在1999年國慶那天的電視機裏。今年國慶,他說,他一定會和家人一起收看閱兵的盛況。“平常我們都是過自己的小日子,而在這樣的時刻,則格外能感覺到自己和祖國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作為軍事迷,張羽最期望看到殲十戰鬥機、導彈這樣的武器裝備。“可以展示國威,凝聚人心。”

  在位於天安門兩側洗手間門口的小賣部裏,展示國威的閱兵鏡頭每天都在輪番播放。櫃台上展示的均是跟閱兵有關的商品,放在最顯要位置的是《共和國三次大閱兵》VCD,旁邊則被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人物傳記和紀念品“團團”包圍。

  一位在天安門執勤的武警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武警方隊的集訓已經開始,因為北京奧運,集訓晚了幾個月,總共800人入選,經過幾輪淘汰,最後隻留下300人。選拔的標準亦相當嚴格。身高起碼180以上,還要看協調性和平常的表現。前幾天,他的一位戰友剛被刷下來。“聽他說很辛苦。”他指了指身上的大衣說:“他們在外邊不能穿這麽厚的衣服,一站一天,頭上還頂著東西。”

  女兵方隊備受矚目

  去年12月10日,據稱中國國防部官員向《香港商報》記者木子披露了些許閱兵的細節。他表示,閱兵“籌備工作目前經已啟動”。一個鮮明的例子是 “北京市各區早在上個月(11月)中就已通過街道辦事處貼出告示招收女民兵”。“要求年齡在17至25歲之間,身高1.63米至1.75米的女性。合資格者會參加區裏的甄選,最後勝出者會接受為期10個月的專訓”。

  在以男兵為主的閱兵中,女民兵和女兵方隊的出現常常會贏來更多的掌聲。采訪過1984年、1999年兩次大閱兵的新華社攝影記者王建民回憶,1984年女兵方隊出現時,群眾歡呼聲不斷。“過去一直穿長衣長褲的女兵突然穿起了馬靴、藏藍裙子、綠色上衣,精神抖擻,令人印象深刻。”兩次獲邀觀摩的英模代表、國防大學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公方彬記得,1999年,由一對孿生姐妹帶領的女兵方隊經過觀禮台時,大家激動萬分。“她們讓閱兵成為剛性美和柔性美的完美結合。”

  完美背後意味著比男兵更多的付出。1999年夏天最熱的時候,新華社記者張東波曾經住在閱兵村三四天采訪過這支女兵方隊。“沒有空調和風扇,帳篷裏像一個蒸籠。”張東波回憶:“訓練的水泥場地表溫度最高時達到56度,每一隻軍靴裏都能倒出水來。每天成千上百次地為著兩個單調而乏味的動作——擺臂、踢腿。為了練習踢腿,許多隊員都在腿上綁上五六公斤重的沙袋。”

媒體演繹猜想熱潮

  這些細節現在回想起來已沒有任何機密可言,可在當時要不是張東波跟女兵方陣領導熟悉,即便是官方媒體也不能踏進閱兵村一步。2009年的閱兵同樣神秘。各種猜測紛紛在媒體上出爐。一家網站的調查顯示,86%的支持閱兵計劃,他們最期待看到的武器是殲十;就連電台音樂節目跟聽眾互動的話題也是“提到1999年大閱兵,你會想起什麽?”

  直到1月3日,香港《大公報》才披露了更多的細節。“中央高層批示將‘厲行節約’”,“由總參謀長陳炳德、北京軍區司令員房峰輝等人參加的國慶閱兵領導小組已經成立”,“總裝備部、國防科學工業局等單位已經組成工作機構,負責參加閱兵的尖端武器的審核工作”。至於有哪些尖端武器,《大公報》引述 “海外媒體”的話稱是:“巨浪二型潛射導彈、殲十戰機”。

  除了武器有所不同,其他方麵似乎和前兩次閱兵並無二致:由北京軍區負責;閱兵村可能還在原地。知情人士透露,前兩次,徒步方隊是在昌平沙河機場集訓,而機械化方隊則在通州一處機場。

  上上下下的共同期盼

  在共和國13次閱兵史上,國慶35周年那次也是個例外。它突破了“十年一大慶,五年一小慶”的慣例,而是足足大慶了一把——受閱部隊共 10370人,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參加閱兵。人民的激情上升到了沸點。“比上世紀50年代的閱兵都高。”采訪過1957年、1984年兩次大閱兵的新華社攝影記者鄭震孫回憶說。公方彬也對群眾的熱情至今難忘。“雖然是組織的行為,但整個過程中已被情感所包圍。要不然北大學生怎麽會打出‘小平您好’啊。”

  1984年的中國萬象更新。改革春風的沐浴下,從文革十年動亂中走出來的中國人有了更多的工作和生活自由,被人民公社製度束縛了若幹年的農村生產力更是一下子被解放出來。“農村改革的勝利在1984年幾乎達到了頂峰。”公方彬說,全民都希望看到成就,“所以需要借閱兵展示改革開放的成果,鼓舞民心。”

  全民也希望看到軍人的風采。從1979年開始,中國軍人在接連幾次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表現神勇,被群眾稱為“新一代最可愛的人”。“戰爭的場麵,群眾是看不見的,所以需要近距離向他們展示軍隊的雄壯。”曾經參與三次對越作戰的公方彬對此深有感觸。閱兵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正是那次大閱兵才更強化了這些年的改革成果。”公方彬分析說,因為那次閱兵闡釋了很多價值理念:為誰做、怎麽做才能得到人民認同?在被“小平您好”肯定之後,鄧小平會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進行到底。

  1999年的閱兵背景也並不複雜:“逢十”、中國軍隊和經濟現代化與1984年也不可同日而語。那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軍兵種最齊全、武器裝備最先進的大閱兵。

  2009年的中國正處在新的十字路口。“內部矛盾很多,外部壓力很大。處理不好,現有的良好發展狀態會被打破。作為執政黨,需要引導民眾的情緒。”公方彬說:“如果大家由此看到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建國60年的成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增強信心,積極性調動起來之後,創造社會產值就容易多了。

  公方彬認為,閱兵不是為了展示而展示,它在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所調動的激情和信心,對社會的正麵影響和推動是相當大的。而在鄭震孫眼中,閱兵不僅是政府想要展示自己的成就,更是群眾的願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