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外交戰略為中國崛起鋪路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08-12-26 16:24:27
20年前評說國際政局時,英國曆史學家保羅·肯尼迪給中國的評價是嚴厲的。“在世界的主要大國裏,中國是最貧窮的,也是戰略處境最不好的。”他在 1988年的著作《大國的興衰》中寫道。
但是,肯尼迪教授預言,不出一二十年,這個處境不佳的發展中國家“必定將憑借自身實力被看作超級大國的候選者”。他還說:“但是,如果說中國遇到某種長期困難,當前領導人似乎正在逐步製定一套宏大的戰略,比莫斯科華盛頓或東京正在使用的戰略還要條理清晰而富有遠見,更不用說西歐了。”
冷戰財期:外部環境極其不利
在今天看來,肯尼迪教授的話聽來可能沒什麽。但是,二三十年前,情況遠遠沒有這麽確定。改革開放前,中國首先必須擺脫極其不利的外部環境。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中國的外交和戰略處境是全世界最差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朝鮮戰爭的記憶還未消退,堅固的中蘇聯盟又土崩瓦解,導致1969年發生一係列邊境武裝衝突。中國幾乎與所有鄰國都存在領土爭端,和印度及越南打仗,與逃到台灣的國民黨也恩怨末了。
在所有這些危機裏,1971年的中美和解的確具有劃時代意義。毛澤東與美國的戰略結盟最初是為應對蘇聯的威脅。當時蘇聯入侵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中國的首要任務是消除這種威脅。
中美建交穩定了局勢,使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鄧小平掌權後,北京準備重新評價全球局勢,重新擬定大的戰略。
改革開放:中國外交穩步進展
到1978年,中國領導人不再認為另一場世界大戰不可避免或迫在眉睫。鄧知道中國必須整理自己的全部資源,讓國家擺脫貧困。這要求中國與所有鄰國保持和睦。
上海政法大學的軍事專家倪樂雄說:“中國終於意識到不會發生世界大戰。鄧認為中國將享受長期和平,中國必須利用這個機會扭轉局勢,讓國家實現現代化。”
中國和美國1978年底宣布恢複正式外交關係。隨後不久,鄧成為首位訪問美國的大陸領導人。中日關係也明顯改善。東京後來成為中國的關鍵投資者、主要貿易夥伴和後來30年的模仿對象。1979年後的10年是中國和西方的蜜月期。
香港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胡偉星說:“西方需要中國,對鄧的改革充滿好奇和希望。日本和美國公眾都對中國有良好的看法。”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鄧開始他著名的韜光養晦,並隨即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直到今天。這種原則的主要精神是避免卷入有爭議的問題,與鄰國建立良好關係,集中力量通過發展貿易和外國投資增強實力。
80年代,中國在外交方麵取得穩步進展。1984年,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問題簽署聯合公報,倫敦同意1997年把香港歸還給北京。
但是,中國與西方的蜜月很快結束。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陣營解體,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
北京積極與東南亞國家發展關係,向他們保證中國將成為一個溫和的強國。與此同時,俄羅斯與中國再次成為親密盟友。
但是、冷戰後最讓人意外的事情發生在1992年:韓國與台北斷交而與北京建交。中日關係也逐漸改善,日本成為第一個取消對華禁運的發達國家。1997年,江澤民對美國的訪問標誌著中國與西方全麵恢複關係。但是,台灣、西藏和貿易仍然是雙邊關係中的棘手問題。
新的世紀:國際地位發生巨變
經濟改革還給中國的國際地位帶來巨大變化。從1978年到2005年,中國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9.5%,居全球第一,而且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西方分析家爭論中國崛起將如何影響全球力量對比。這種擔憂導致“中國威脅論”。針對這種情況,中國提出“和平崛起理論”,後來改為“和平發展理論”,因為擔心“崛起”這個詞聽起來太咄咄逼人。
這種理論承認中國在國際經濟和安全事務中的影響力迅速發展,但堅持認為中國可以避免與大國崛起有關的曆史問題,具體表現為積極參與國際機構和製度,遵守互惠互利原則,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
自1999年以來,中國在各種國際機構和全球事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與東盟達成裏程碑式的合作協議,並在90年代中期那場金融危機中對穩定亞洲經濟發揮關鍵作用。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從一個孤立的國家發展成為“有全球野心和全球影響力的地區強國”。
胡教授說,未來幾十年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隻會增強。他說:“自江澤民時代以來,中國領導人巳經意識到全球化的重要性。現在‘全球化’這個詞總在他們的嘴邊。”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澳大利亞悉尼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二階段會議。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會見美國總統布什。

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閉幕。這是閉幕會議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與雙方主要與會人員合影。

上合峰會會議規格高、參加人數多

在比什凱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同與會其他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領導人合影。

在德國首都柏林,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左)與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舉行雙邊會晤前共同會見新聞記者。當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抵達柏林出席伊朗核問題六方會談。

中國俄羅斯外交戰略確認共同立場

12月4日,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