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次大戰不戰而勝 中情局開辟的文化戰場 zt

(2008-11-08 07:46:58) 下一個
下次大戰不戰而勝 中情局開辟的文化戰場
來源: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網 時間:2008-11-7 18:13:27

  美國紐約新聞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英國作家弗朗西斯·施特羅·桑德斯撰寫的《中情局與文化冷戰》一書。在書中,作者以許多鮮為人知的事實向世人披露,二戰後為了服務於美國爭霸世界的目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如何不惜工本,投入巨資,把神聖的文化傳媒領域辟為冷戰戰場的一翼,將高雅藝術殿堂變成思想滲透的工具。本文是《中情局與文化冷戰》一書的摘要,隻是冰山一角。

二戰結束後,蘇聯成為東半球占有壓倒優勢的超級大國,並擺開覬覦西歐的擴張架勢。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提出“對蘇遏製”的建議,成為美國冷戰政策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根據。1947年12月1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頒布NSC—4號指令,指示中情局局長負責“秘密心理戰活動”,支持政府的反共政策。次年6月18日,該委員會又發出NSC—10/2號指令,授權中情局進行隱蔽行動(即政治的、準軍事的秘密行動)。據此,中情局改組原特別行動處為“政策協調處”,專門負責對外秘密行動:即任何美國政府機構不明確介入影響外國政府、事件、組織或個人的秘密行動。按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說法,中情局建立的這支隊伍是“一個為國家效忠的貴族階層,遵循的是超黨派原則”,是美國進行冷戰的秘密武器,它廣泛地散布於文化領域。為了給政策協調處的活動提供方便,美國國會不久又通過了《中央情報局法》,授權中情局局長在經費開支方麵無需說明其用途。短短幾年,政策協調處人員成倍增長,機構迅速擴展,預算由數百萬美元猛增到數千萬美元。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時能夠不戰而勝”

20世紀50年代初,曾在二戰中為艾森豪威爾效力的心理戰專家傑克遜擔任總統心理戰特別顧問。1951年4月,心理戰委員會成立。中情局也成立了負責心理戰的“國際組織處”。傑克遜為美國製定的心理戰計劃目標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時能夠不戰而勝”。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說:“所謂心理戰,就是爭取人的思想,爭取人的意誌的一場鬥爭。”其目標是“借用知識分子、學者、輿論製造者的力量”,在全世界範圍內“瓦解那些為共產主義和其他敵視美國和西方世界的信念提供思想基礎的學說和思維模式”。

中情局開展文化冷戰的主要資金來自馬歇爾計劃的秘密資金。根據馬歇爾計劃,為了使美國援助西歐的資金能大力發揮作用,每個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國家都應將一筆與援助資金數目相等的資金存入中央銀行,作為對應資金。根據協議,對應資金由美國和受援國共同使用,其中絕大部分(95%)為受援國合法財產,而5%的部分則要作為美國政府文化冷戰的秘密經費(約2億美元),歸中情局使用。

中情局把冷戰的主體放在文化領域,其特點是通過秘密投資和有效管理把“非官方”團體或者“朋友”有係統地組織起來,形成一支非官方的聯合部隊。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慈善性質的基金會、公司企業及其他機構和個人等。這些機構和委員會成員名單就像《美國名人錄》一般,包括企業家、律師、外交官和馬歇爾計劃的行政官員、媒體大亨、電影導演、記者等。這些機構和個人與中情局密切合作,為之提供掩護和秘密經費。他們持“非官方”身份,實際上卻是中情局委任的從事冷戰風險投資的資本家。

在其精心經營下,“文化自由代表大會”成了中情局的一筆“巨大資產”

1950年6月26曰,中情局籌組的“文化自由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柏林的泰坦尼亞宮成立。之後,“大會”移師巴黎,並在英國、意大利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中情局的諸多官員直接參與其中的工作,並進行監督。這些機構網羅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數學家及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大會”在中情局的授意下,將中間分子列為爭取對象,並重點做“非共產黨左派”的工作,使他們逐漸轉化為美國開展文化冷戰依靠的基本力量。“大會”創辦了機關刊物《證據》,許多知名人士在此刊或屬於“大會”的其他刊物(如《邂逅》、《月刊》、《證言》等)上發表文章。

1950年—1967年,中情局向“大會”及其相關項目投入數千萬美元。在其精心經營下,“大會”成了西方文化生活的一個“耀眼亮點”和中情局的一筆“巨大資產”。鼎盛時期,其分支機構(或辦事處)遍及35個國家,出版了頗有影響的刊物20多種。“大會”還組辦了一些高水平的國際會議、藝術展覽、頒獎儀式,或為音樂家、畫家提供公演和展覽機會等活動,以使他們不再熱衷於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從思想上接受“美國方式”的觀點。通過舉辦這些活動,許多人都被中情局用一根繩子拴住了,“這根繩子不是《聖經》,而是金錢”。中情局通過“大會”使他們“按照中情局所指定的方向走”。

1967年12月31日,美國政府公開宣布終止向“任何國家教育機構或私人自發組織”提供一切秘密資助。但禁令“並不禁止(中情局)與商業性的美國機構建立秘密關係”、也不禁止“向設在國外的國際組織提供經費”。在中情局的眼裏,這些限製措施隻不過是“安全措施”,目的是“防止中央情報局的活動被暴露,致使其敏感的秘密行動計劃遭到破壞”。“大會”後來雖改由福特基金會出資,但實際管理權仍操縱在美國、英國、法國的

情報機構手中。中情局還繼續資助其派生組織“世界形勢論壇”、“自由歐洲電台”等其他一些組織的活動。

“貨真價實”的基金會是“最好的資助掩護機構”

為了在這場文化冷戰中取得優勢,中情局創建並資助了許多基金會,通過它們將秘密經費“洗錢”並投入有關文化活動。中情局往往通過“愛國”的企業或個人出麵,把這筆資金分成一筆筆“捐款”,完全合法地贈予一個個進行合法活動的著名基金會,這些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都是美國社會、金融和政界的名流,這些基金會再把這些“贈款”合法地提供給中情局指定的單位或個人。

中情局冷戰時期資助的基金會難以統計,僅據國會的一項調查,在l963—l966年,就有l60多個基金會為700多個國際項目提供了資助。1966年中情局的一份研究報告強調,“貨真價實”的基金會,如福特、洛克菲勒和卡內基基金會等“是最好的,也是最不易被懷疑的資助掩護機構”。福特基金會的董事、官員大多與中情局關係密切,有些就是特工人員。麥克洛伊擔任該會董事長時,曾為數十名中情局特工提供掩護身份,並設立一個管理部門,專門處理與中情局的關係。“大會”在20世紀60年代初接受福特基金會捐贈的資金高達700萬美元。

插手各種活動,宣揚美國文化、自由和價值觀

舉辦藝術節1951年4月,中情局批準了在歐洲舉辦藝術節的計劃,並在紐約以美國文化自由委員會之名開了一個“藝術節賬戶”,為中情局和國務院暗中提供經費,還緊急成立了法菲爾德基金會,作為其外圍組織,為藝術節提供經費。

資助雜誌1948年10月,中情局出資創辦了《月刊》雜誌,用以宣傳美國對歐洲的政策,其辦刊經費曾先後來自馬歇爾計劃的“秘密經費”、中情局、福特基金會等。1953年6月,中情局和英國情報機構為彌補英國知識界反共力度不足,聯手創辦《邂逅》雜誌。該雜誌曾被中情局自豪地譽為文化戰線的一艘“旗艦”。依靠中情局經費資助的刊物還有《評論》、《新領袖》、《黨派評論》等。這些雜誌在辦刊方針上“不必一切都支持美國官方的觀點”,但對於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情局有最後的否決權。1958年,中情局就曾指示《邂逅》雜誌拒載麥克唐納的一篇文章《美國啊,美國》,原因是此文批評了美國的價值觀,觸及了美國的陰暗麵。

出版圖書中情局還通過秘密資助外國出版社或圖書銷售商,在海外出版或發行書籍。其方針是:出版圖書不應與美國政府有任何公開聯係,以免受到指摘,對於立場“敏感”的作品尤其要注意;出版圖書是行動需要,不要顧及商業利益等。據1977年的《紐約時報》稱,中情局插手的出版物至少有1000種。

幹預電影中情局特工常常以製片人或經紀人的身份為掩護在電影公司工作。20世紀50年代初,在派拉蒙公司工作的中情局特工卡爾頓·艾爾索普就定期為中情局和心理戰委員會撰寫“電影報告”,對好萊塢的政治氣候作出評估,並竭力使製片人接受中情局設計的“好萊塢模式”。

美術展覽為了向全世界展示美國擁有與其“偉大自由”相稱的藝術,中情局利用抽象主義作為冷戰武器。為此中情局求助於私管部門,積極策動、資助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出麵舉辦畫展,將美國的現代抽象派藝術推向歐洲。“大會”為該館在歐洲的展覽提供了資助和全方位的服務。這些展覽在歐洲引起轟動,影響了大批藝術界人士,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