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做白日夢,並且在不同年齡階段因不同的經曆有著不同的夢想。小學4年級時因為“偷”讀媽媽保存的當時的禁書安徒生童話故事選,丹麥成了我的童年夢之國。初中一年級的暑假因為聆聽鄰居王叔叔和王阿姨“偷”著講演的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作品,英國成了我的少年夢之國;準確地說,是埃文河(River Avon)河畔的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福德(Stratford-upon-Avon)成了我的少年夢之地。記不清是在哪一年觀看到一個與動物相關的電視節目,東非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成了我的成年夢之國,特別是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成了我的成年夢之地。很感恩這些夢想一一都被實現,並且多次探訪童年夢之國和少年夢之國。
在那個許多中外名著被禁讀的年代,我很幸運在父母的同事朋友中遇到了一位作家田叔叔以及曾經是南京中醫學院學生團體戲劇社成員的王叔叔和王阿姨;田叔叔給了我一些禁書閱讀,王叔叔和王阿姨給我和他們的唯一孩子小倩講演了多部莎翁(莎士比亞)作品。王叔叔和王阿姨是大學同學,他的故鄉是蘇州,為了愛情,大學畢業分配時追隨故鄉是揚州的王阿姨來到了我們揚州。所以,王叔叔不會講揚州話,與大家交流都是用普通話,給小倩和我講故事時也是如此。據王阿姨說,身高1米86的王叔叔在大學期間排演的莎翁戲劇中通常扮演男主角。在給小倩和我講故事講到高潮時,王叔叔有時還將劇情聲情並茂地表演給我們看;有時他與王阿姨演對方手戲,非常生動。在王叔叔和王阿姨講述的莎翁作品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和《李爾王》以及喜劇《仲夏夜之夢》。
上大學時,國家已經開始改革開放,我可以閱讀到許多原本禁止的中外名著;在業餘時間閱讀的文學作品中包括莎翁的一些名作,那時才知除了悲劇和喜劇,他還創作了多部曆史劇,並且他還是一位詩人;那時覺得閱讀他的作品有點枯燥,沒有像王叔叔和王阿姨講述的那麽生動吸引人。據相關介紹,莎翁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在後來進一步閱讀他的生平得知:(1)莎翁本人的愛情婚姻故事在那個年代頗為離經叛道,結婚時他18歲,新娘安妮(Anne Hathaway)26歲;結婚後6個月左右,大女兒蘇珊娜(Susanna)出生;莎翁與妻子後來又生育了龍鳳雙胞胎哈姆內特(Hamnet)和朱迪思(Judith),但兒子哈姆內特11歲時因病去世;(2)他的戲劇創作始於倫敦,創作高峰也是在倫敦;(3)他50歲告老還鄉,從倫敦回到出生和成長的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在那裏創作了他晚年的幾部作品,包括《暴風雨》;但回鄉不到3年就於1616年4月26日去世(與他出生後受洗禮日期同月同日),年僅52歲;(4)他的家鄉每年都在最接近4月26日的周末舉辦慶祝他的活動(Shakespeare's Celebrations),為期兩天,包括音樂表演、戲劇、和遊行。最初讀到莎翁52歲去世時,我覺得很遺憾他英年早逝,後來閱讀到在他那個年代人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感覺好了一些。
我和先生第一次探訪斯特拉福德這座英格蘭小鎮是在1990年,那次我們住了一晚,將與莎翁相關的所有景點參觀得非常仔細。第二次是在2000年,帶著女兒故地重遊,參觀得也很仔細。此行是第三次,我們沒有特別的計劃和目標,就是閑逛:從莎士比亞出生的故居(Shakespeare's Birthplace),步行穿越小鎮中心,沿著埃文河畔漫步至他受洗和安息的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欣賞戲劇大師出生和成長的環境,體會和感受他晚年的創作靈感源泉。
音樂:《A Time For Us》1968年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主題曲
照片1:從網上下載的地圖。紅五角星標注是我加上的,標明此次度假已經寫過旅行雜記的地點。
照片2:從網上下載的斯特拉福德小鎮及主要景點地圖;紅五角星和紅線標注是我加上的我們步行線路。火車站位於鎮小的西部,離莎翁故居步行隻需10分鍾左右,很方便。
照片3-4:位於小鎮主要街道之一亨利街(Henley Street)街口的著名小醜青銅雕像(Jester Statue),離莎士比亞出生的故居僅幾步之遙。手拿“試金石”的小醜是莎翁戲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中的一個傻瓜角色。雕像底座上刻的銘文令人深思,皆來自於莎翁的戲劇,分別是:“O Noble Fool! A Worthy Fool!”(選自《皆大歡喜》);“The fool doth think he is wise but a wise man knows himself to be a fool.”(選自《皆大歡喜》);“Alas! Poor Yorick. I knew him, Horatio: A fellow of infinite jest.”(選自《哈姆雷特》);和“Foolery, Sir does walk about the orb like the sun: it shines everywhere”(選自《第十二夜》)。
照片5:莎翁出生故居所在的亨利街上人潮湧動,有許多遊客。據相關介紹,每年有250萬至300萬的遊客探訪莎翁的故鄉,大概大家都是慕名而來吧:-)))。
【小插曲】:
在這次探訪莎翁故鄉期間,我們看到多輛英國華人旅行社大客車載著從中國國內到英國旅行的同胞。從與相關同胞的交流中得知,旅行社僅按排他們在此小鎮停留2小時。一方麵,我們為中國經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國人出國旅行感到高興;另一方麵,我們為華人旅行社僅給遊客2小時的停留時間感到遺憾,尤其為無意中聽到的導遊沒有對遊客講實話感到遺憾。首先,2小時的時間探訪與莎翁相關的景點肯定不夠用。另外,導遊告訴旅行團的遊客們參觀莎翁出生故居的門票是17.5英鎊,但他沒有說這個價格的門票是通票,還包括參觀莎翁新居(他晚年生活的房屋,包括在那裏創作了他的最後一部傑作《暴風雨》,如今也是此小鎮文史博物館)和赫爾農莊(他的大女兒大女婿的住所,他的多部戲劇在那花園裏演出)。2小時的停留時間,不僅不夠遊客們遊覽通票能參觀的三個景點,而且迫使遊客們在參觀與莎翁相關的景點和漫步小鎮/埃文河之間作取舍。
我沒有向旅行團的遊客們說出我的看法,免得造成他們與導遊或旅行社之間不愉快,但我向先生講述了我認為旅行社這樣的安排對國內同胞遊客很不公平。先生勸解說:“每地停留時間短,也許是因為旅行社希望遊客能看到盡可能多的城鎮。跟旅行團遊玩與自助遊不一樣,前者在時間上當然不如自助遊自由和充分。”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也就沒有那麽覺得華人旅行社欺負國內遊客了。
照片6:坐落在亨利街上、與莎士比亞故居相鄰的莎士比亞中心(Shakespeare Center)。購買故居參觀票以及參觀故居皆從中心開始,旅行團的遊客有專門的團體入口。我記得1990年第一次來參觀時,在中心遊覽了展示的莎翁最初的劇本手稿、許多英國16世紀的藝術品等,並且還用了許多時間與莎翁作品中的多位人物蠟像合影:-)))。
照片7-8:從亨利街上觀看的莎士比亞故居外觀。這是一幢英國16世紀的兩層木石結構樓房,是莎翁出生、成長、以及與他妻子安妮婚姻前五年住的房屋。據相關介紹,莎翁出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這幢房屋是那個年代亨利街上最大的房屋之一。
照片9-10:記憶中前兩次探訪故居時都見到有身穿16世紀服裝的工作人員在故居內重現那個年代的生活方式和狀況,此行從大街上看入窗內,現今仍然如此。記憶中屋內的擺設是按莎翁那個年代的習慣和風格,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扇窗戶上寫滿了19世紀遊客們類似到此一遊的留言(後來當然是禁止這樣的行為了);另外,就是覺得那時候的床比較短,大概是因為那時人們個子不高的緣故吧:-)))。
照片11:莎翁故居的花園。記憶中以往兩次的參觀都在花園小院內見到有演員表演莎翁一些著名劇目的片段。
照片12:距離莎翁故居不遠處的這幢漂亮的中世紀建築是小鎮的圖書館。據相關介紹,小鎮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舉辦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文學節(Stratford-upon-Avon Literary Festival) ,已成為英國最著名的文學節之一。
照片13-14:位於亨利街上的著名機械藝術與設計博物館(The Mechanical Art and Design museum, MAD museum) 。
照片15-16:亨利街是該鎮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如今是一個主要的旅遊和購物區,有許多露天咖啡館和街頭藝人。
照片17:位於亨利街上的甜品店,對有甜牙的我進去看看和購買一些糖果是必須的:-)))。
照片18-20:斯特拉福德小鎮街景。
照片21:埃文河穿越小鎮的一條支流。
照片22:埃文河支流一側、位於Bridgefoot的旅遊信息中心(Tourist Information Centre)以及觀光車。【注;看到“中心”的英式拚寫“Centre”時,我忍不住笑了;回想起當年寫博士畢業論文時自己被英國導師和美國導師們在“腫瘤”的英式拚寫“Tumour”和美式拚寫“Tumor”之間變換折騰的日子:-)))。最後的妥協是畢業論文中的“腫瘤”用英式拚寫,因為我畢竟是在英國畢業得學位;而發表文章中的“腫瘤”用美式拚寫,因為那畢竟是國際上的主要拚寫:-)))。】
照片23:埃文河畔班克羅夫特花園(Bancroft Gardens)裏著名的莎士比亞紀念碑(Shakespeare Memorial);這是蘇格蘭雕塑家和作家高爾勳爵(Lord Ronald Gower)於1888年完成的作品,也被稱為高爾紀念碑(Gower Memorial)。莎翁高高地坐在紀念碑正中綴有桂冠的基座上,四周地麵上被哈爾王子(Prince Hal)、法斯塔夫(Falstaff)、麥克白夫人(Lady Macbeth)、和哈姆雷特(Hamlet)雕像包圍,分別代表他的曆史、喜劇、悲劇、和哲學戲劇,象征著他創作的多樣化。1990年第一次見到這座紀念碑時我有點驚訝《哈姆雷特》被歸類為哲學劇,因為我一直記得它是莎翁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和《李爾王》)。後來我仔細想想這些歸類是人為的,莎翁的許多劇作不止一個主題,《哈姆雷特》是悲劇,但這部劇作中的那句經典台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卻充滿相當含蓄的哲理。
照片24:明媚陽光下的莎翁雕像。坐在十字椅邊緣的他左手拿著卷起的手稿,左臂伸向背後;他的右前臂靠在他的右膝蓋,拇指和食指上拿著青銅羽毛筆;他的頭稍微向下傾斜,但目光向正前方;在他腳下有四個青銅花圈桂冠。
照片25:莎翁曆史劇代表人物《亨利五世》(Henry V)中的哈爾王子,他是國王亨利四世的長子,後來繼承王位成為亨利五世。與哈爾王子雕像相對應的莎翁雕像基座上刻著《亨利五世》中的一段話“Consideration like an angel came and whipt the offending Adam out of him”;在此雕像附近栽種的相應花卉是玫瑰(roses)和百合花(lilies)。
照片26:莎翁喜劇代表人物《亨利四世》(Henry IV)中的法斯塔夫爵士;與他雕像相對應的莎翁雕像基座上刻著《亨利四世》中的一段話“I am not only witty in myself, but the cause that wit is in other men” ;在此雕像附近栽種的相應花卉是啤酒花(hops)和玫瑰。
照片27:莎翁悲劇代表人物《麥克白》(Macbeth)中的麥克白夫人;與她雕像相對應的莎翁雕像基座上刻著《麥克白》中的一段話“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在此雕像附近栽種的相應花卉是罌粟花(poppies)和牡丹(peonies)。
照片28:莎翁哲學劇代表人物《哈姆雷特》(Hamlet)中的丹麥王子;與他雕像相對應的莎翁雕像基座上刻著《哈姆雷特》中的一段話“Good night sweet prince and flights of angels sing thee to thy rest” ;在此雕像附近栽種的相應花卉是常春藤(ivy)和柏樹(cypress)。我圍繞著哈姆雷特的雕像看得時間最長,我記得基座上刻的那段話,是哈姆雷特複仇成功但自己也中毒斷氣後,他的朋友赫瑞修悲痛不可自抑時說的一句話“親愛的王子,晚安;天使飛翔高歌,願你安息。” 《哈姆雷特》是莎翁寫的最長的一部悲劇(《麥克白》是他寫的最短悲劇),但因為劇情中陳述的相對主義、存在主義、和懷疑主義的觀點,所以,《哈姆雷特》也被認為是一部哲學劇。《哈姆雷特》是莎翁根據丹麥曆史故事改變,發生在丹麥海邊中世紀小城Helsingor的古城堡卡隆堡(Kronborg),即聞名遐邇的哈姆雷特城堡。端祥著這座雕像使我想起了王子複仇的劇情,也使我想起6年前在丹麥探訪那城堡的經曆(
《三訪丹麥(5):中世紀小城Helsingor的哈姆雷特城堡》)。
照片29-30:漫步在班克羅夫特花園裏,欣賞了不同的花卉和閱讀到花卉與莎翁劇作的關聯,很有趣。
照片31:緊鄰班克羅夫特花園、位於埃文河畔的天文計時儀日規(sundial)。
照片32:緊鄰班克羅夫特花園埃文河遊船碼頭。
照片33:泛舟於河麵以及停泊在河岸邊的遊船,戲水的野鴨和天鵝,沿著河麵眺望可見聖三一教堂的塔尖。理論上,在英國天鵝被認為是王室家禽,公開水域的野天鵝都屬女王的(但其他人也可購買和擁有天鵝):-)))。
照片34:將相機鏡頭拉近,換個角度,聖三一教堂近在咫尺;事實上從遊船碼頭至教堂還是有較長的一段距離,尤其是如果沿著河東岸走。可見照片也會迷弄人,眼見未必為實:-)))。
照片35:橫跨埃文河兩岸的克洛普頓橋(Clopton Bridge)。這座建於1480年的磚石拱橋是連接埃文河兩岸的交通要道,它的建成在曆史上使得小鎮斯特拉特福德的貿易蓬勃發展。
照片36:離克洛普頓橋不遠、位於埃文河東岸的劃船俱樂部建築古色古香。
照片37:我們跨越克洛普頓橋,沿著埃文河的東岸漫步前往聖三一教堂時經過的一大片綠草地。
照片38:位於埃文河西岸的著名皇家莎士比亞劇院(The 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劇團之一。
照片39-40:繼續沿著埃文河東岸向聖三一教堂漫步所見的詳和景觀,如詩如畫。
照片41:從河水裏爬上河岸的天鵝親切地與小狗及小狗的主人交談:-)))。
照片42-43:又一隻從河水裏爬上河岸的天鵝親切地與我交談,我表揚它們的美麗、高雅、以及吸引了多位著名作曲家為它們譜寫的動人心弦樂章。聽了我的話,這隻天鵝有點害羞地將頭扭轉到另一側,輕輕地說:“你誇得我臉紅了”:-)))。
照片44:明媚陽光下,坐在埃文河畔木椅上的一對銀發老人。看到眼前這一幕,先生和我不由自主地互看了一眼,不約而同地向對方伸出手,十指緊扣,誰也沒說一句話。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禱願上天祝福保守我們未來能像這兩位老人家,靜守到老。
照片45:位於埃文河西岸的聖三一教堂,莎翁出生後三天受洗禮以及去世後安息的教堂。因為我們有意沿河東岸漫步,所以,必須繼續前行一段距離才能從一座橋過河到西岸折返到教堂。【小提示:如果在小鎮時間比較短,建議走近路,從小鎮中心沿河西岸走到教堂。】
照片46:繼續沿著埃文河畔漫步見到的潺潺流水小水壩。
照片47-48:終於見到了跨河的橋,驚喜地發現我們漫步的線路穿越橋洞後將是9英裏左右的徒步線路,太吸引人了。遺憾的是此行我們沒有足夠時間徒步來回18英裏(大約29公裏),那就留給下一次吧。
照片49:忍不住好奇,穿過橋洞走了一小段徒步線路,埃文河河麵上有不少的水草,增添了更多的鄉野氣息。
照片50:位於埃文河西岸的聖三一教堂,也被稱為莎士比亞教堂,因莎翁出生後三天在此受洗禮以及去世後安葬於此而聞名。據介紹,每年大約有20萬遊客參觀教堂,但與每年有250萬至300萬人探訪他的出生故居相比,很少的遊客來瞻仰他的陵墓。
照片51-52:教堂的正殿、管風琴、和大型彩色玻璃窗。除了與莎翁有關,其實這座中世紀教堂建築及內部裝飾值得一看。據介紹,此教堂起初建於1210年,是斯特拉特福德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英格蘭訪問量最大的教堂之一。
照片53:位於教堂聖壇位置的莎翁墓室(注:參觀教堂是免費,但參觀墓室需門票,但很便宜,僅3英鎊)。墓室裏除了莎翁的墳墓,還有他的幾位家人,包括他的妻子安娜及大女兒蘇珊娜。
照片54:莎翁的墳墓及墓誌銘,在墓誌銘上警告移動他骨頭的人將會被詛咒。據介紹,這一警告是預防後人將他的遺體移至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照片55:教堂內還有另一個與克洛普頓家族相關的墓室。
照片56:教堂內二戰紀念碑,紀念在二戰中犧牲的斯特拉特福德及其周邊的人。看到牆上的這些人名,我的眼睛濕潤了,是對生命的不舍,也有對命運的思索。在當時不少歐洲國家被迫或主動屈服在希特勒強大的軍事淫威下,是英國這個小島國在邱吉爾帶領下對抗強大的德國。二戰中英國人作出了很大的犧牲,許多年輕人在戰爭中失去生命。我在心中默默祈禱永遠不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
照片57:教堂院子裏靜謐的墓園。
照片58-59:離開聖三一教堂沿著埃文河西岸返回小鎮中心途經河畔的天鵝劇場以及劇場大草坪上從河裏爬上岸的一群天鵝。
照片60:安逸恬淡的埃文河。
離開埃文河前往火車站的途中,拜訪了莎士比亞新居(Shakespeare’s New Place,莎翁從倫敦告老還鄉時居住的房屋,不到3年便離世)以及路過位於小鎮高街上26號的“哈佛屋”(Harvard House,哈佛大學創始人John Harvard的外公外婆家,他母家成長的房屋)。。。,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由感興趣的朋友自己去探索:-)))。
謝謝親愛的園姐溫暖的留言。相似的經曆使你和我對英國都有特殊的感情,給你一個大大的熊抱。在我的心裏,中國是娘家,美國是婆家,英國是至親;我喜愛每一家,並且真誠地希望和祝福家家都好。再次謝謝園姐溫暖的話語,祝長周末愉快!
謝謝新朋友的分享推薦。我們曾經探訪過莎翁上學的在他故鄉的King Edward VI School(因他曾在那裏上學,也被稱之力Shakespeare School),但沒去過你提到的Stratford Grammar School, 如果將來再次探訪此小鎮,爭取去那學校看看。再次謝謝推薦。祝周末愉快!
Road)也值得一看。那時, 他已經顯露了寫作和演劇的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