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活

音樂幾乎伴隨了我所有的文字,從音符中飄逸出的旋律有時比文字更能釋譯情感。
個人資料
廣陵曉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小外孫初訪倫敦:大英博物館、威斯敏斯特教堂、格林威治

(2025-08-09 11:26:28) 下一個



音樂:《Pomp and Circumstance Op. 39 - March No. 1 》 by Edward Elgar l


1. 參觀遊覽大英博物館

第3天上午,我們全家前往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參觀遊覽。據相關介紹,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或英國國家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它是世界上首個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館內現有800多萬件藏品,大批藏品因館內空間限製未能公開展出。

寶寶外公和外婆我30多年前從英國留學畢業後到美國工作,這些年來因公(出差開會)或因私(度假)多次返回過英國;僅從2017年至今,這已是第7次英國之行,幾乎每年一次(疫情期間除外)。然而,我們並沒有每次英國之行都到倫敦停留遊玩,上一次到倫敦以及參觀瀏覽大英博物館是在2018年( 《2018年7月英國假日:倫敦》),但這次是我們第5次參觀瀏覽大英博物,輕車熟路地帶著寶寶參觀遊覽。入館之後,寶寶對大英博物館內的展品尤其是中國部的展品很感興趣:-)。

照片1: 7月是倫敦的旅遊旺季,古埃及展廳裏人山人海。照片1b是著名的羅塞塔石碑 (Rosetta Stone),據相關展示牌介紹,這塊石碑上刻有三種文字,分別是古埃及象形文、世俗體、以及古希臘文,是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這是寶寶外公和我第5次看到羅塞塔石碑 ,依然不認識石碑上的任何一個字:-)。

照片2: 寶寶對古亞述文物珍品展廳很感興趣:-)。據相關文字標牌介紹,起源於亞洲中東地區的亞述帝國被稱為最早的軍事帝國,亞述君主在長達三個世紀內不斷拓展疆域,亞述首都尼尼微曾經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照片3-4:中國展廳內容豐富,跨曆史長河;從年度久遠的人文起源至現代,展品安排非常精心;寶寶對唐三彩等瓷器很感興趣:-)。相對而言,中國展廳部份遊客少一些,並且大多數參觀者看上去像是華人。

照片5: 因為在網上購買了下午的票參觀遊覽威斯敏斯特教堂(又稱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並且還要留時間吃午餐,所以,寶寶的首次遊參觀遊覽大英博物館是走馬觀花:-)。


2. 參觀遊覽威斯敏斯特教堂

據相關介紹,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一座聖公會教堂,它與鄰近的聖瑪格麗特教堂(St. Margaret's Church)以及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英國議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據介紹,威斯敏斯特教堂始建於公元960年,建成於1065年,然後,又於1220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一千多年來,此教堂依然舉辦日常的宗教敬拜活動;除此之外,它還是大不列顛君主加冕和皇室舉辦婚禮的場所,自1066年以來,已有40位君主在此教堂加冕以及至少16場皇室婚禮在此舉行。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是3300多人的安息之地,其中許多是英國曆史上的傑出人物:君主、首相、科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軍事領袖以及無名戰士。英國人普遍認為能夠被埋葬或被紀念在此教堂是一種榮譽。

這次參觀遊覽威斯敏斯特教堂,寶寶外公和外婆我以及寶寶媽媽都是故地重遊。進入教堂參觀遊覽正殿之後,我們全家人不由自主地分開了,形成三部分:寶寶與他父母是一組,外公和外婆各目獨立,大家各自尋找自己感興趣和願意多看看的區域:-)。我們原約定在教堂正門出口會合,特別有趣的是我們不約而同地在英國文豪們的長眠區域詩人角(Poets' Corner)相遇:-)。

照片6: 位於威斯敏斯教堂西北邊的國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照片6a)、聖瑪格麗特教堂(照片6b)、威斯敏斯特宮(又稱英國議會大廈,照片6c)、以及威斯敏斯特宮的塔樓大本鍾(Big Ben,照片6d),它們與威斯敏斯教堂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照片7-9: 威斯敏斯特教堂。此教堂建築以哥特式風格為主,但有些部分融合了早期的羅馬式風格或後期的巴洛克風格以及現代風格。

照片10-11: 正殿和祭台。

照片12: 唱詩班區域。

照片13-14: 我們恰好遇到教堂裏的牧師在時鍾敲響正點時祈禱(照片13);威斯敏斯特教堂至今依然是一個具有敬拜的教堂,這是2018年8月寶寶外公到倫敦出差在此教堂參加禮拜時的程序單(照片14)。

照片15-17: 除了舉行常規宗教敬拜、君主加冕、皇家婚禮等重大儀式活動,這座教堂裏還安葬著多位英國傑出人物,其中包括一些帝王將相,有些是逝者的巨大石棺和豪華墓碑(照片15),有些逝者的墓甚至擁有一個精美的小教堂(照片16),有些則是掛在牆上的逝者紀念碑或胸像(照片17)。

照片18: 一部分英國君主之墓,照片18d 是蘇格蘭著名君主瑪麗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的墓葬。蘇格蘭女王瑪麗的一生充滿悲劇色彩,雖然出生於王室,但她顛沛流離,下場淒涼,被對她既恨又怕的表親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囚禁十九年後送上斷頭台處死;死後,她被葬於劍橋郡的彼得伯勒座堂,25年後,被移墓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而下令處死她的那位表親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也安葬於這座教堂,離她不遠之處;都是從塵土歸於塵土,令人唏噓。

照片19-20: 在教堂埋葬的傑出人物中,我特別感興趣的是英國文豪們長眠區域詩人角(Poets' Corner),他們的墓碑或紀念碑或懸或立,有的是刻在地板上。據相關介紹,迄今在這個角落裏已經安息上百位英國曆史上影響巨大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亡靈,其中許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例如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阿爾弗雷德·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羅伯特. 勃朗寧(Robert Browning),查爾斯.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托馬斯. 哈代(Thomas Hardy)等。

照片21: 在詩人角還有多位文壇傑出人物的紀念雕像或紀念碑,其中包括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勃朗特三姐妹、以及簡. 奧斯汀(Jane Austen)。他們並未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我和寶寶外公這些年來有幸探訪過他們的出生地、故居、以及安息之地,其中一部分還寫過相關遊記,分別是 《2018年7月英國假日:閑逛莎士比亞的故鄉》 《2018年7月英國假日:勃朗特展廳與安息之地》 《2018年7月英國假日:海濱小鎮斯卡布羅》、以及華茲華斯的故居和安息之地 《三訪英國湖區(1):軼事三則》;遺憾的是1991、1993、以及2000探訪莎士比亞故居和安息地以及探訪奧斯汀故居和安息地沒有留下記錄,因為我是在2008年才開始開文學城博客寫遊記。

照片22: 在詩人角也安息著部分傑出藝術家,其中包括著名英籍德裔作曲家享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照片23: 當然,我們也沒忘記憑吊安息在這座教堂裏的傑出科學家們,其中包括牛頓、麥克斯韋、法拉第、達爾文等。

照片24: 寶寶爸爸眼睛敏銳,在教堂裏一個側廊的牆上看到了世界著名南極探險家沙克爾頓 (Ernest Shackleton)的紀念碑。在我們全家多年前的南極之行,沙克爾頓的名字如雷貫耳,多次出現在我們閱讀的與南極探險相關的內容以及聆聽的相關講座中。沙克爾頓的墓地是在南大西洋中的南喬治亞島上。

照片25: 在此教堂裏也安葬著英國傑出的政治家,其中包括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他領導下的英國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抗德國,為二戰勝利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多年前,寶寶外公和我曾專門探訪過丘吉爾莊園(布萊尼姆宮,Blenheim Palace),他還是一位優秀的畫家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照片26: 與丘吉爾墓相鄰、也是在教堂正門入口之後顯著位置的是無名士兵墓。據相關介紹,這個墓裏安葬的是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在法國的一位英國無名士兵的屍骨。一戰期間,英軍有近70萬士兵在法國犧牲,長眠在那裏,許多屍骨無法對上名字。1920 年,牧師大衛?瑞騰(David Railton)想起他在法國前線服務期間,曾看過一個木十字墓碑寫著“無名的英國士兵”(An Unknown British Soldier),於是,他寫信給威斯敏斯教堂主教,提議在教堂為無名將士留個位置,用以紀念成千上萬的殉國亡靈。在得到時任主教、首相、以及國王的認同之後,1920 年 11 月 7 日晚,兩位駐紮於法國暨法蘭德斯戰區的將官從四具犧牲在法國戰場無名英國士兵的遺骨中取出一具,於11 月 9 日,遺骨被移靈到由橡樹(英格蘭的國樹)製成的新棺木。棺木裏有時任國王喬治五世(伊麗莎白女王的祖父)親自從皇家收藏中選出的中世紀十字軍所佩帶的一把作為劍陪葬。1920 年 11 月 11 日,這具無名遺骨棺木被安葬在威斯敏斯教堂。據記載,在無名士兵重新安葬之後的一周,前往追思的人數以百萬計,其中包括許多陣亡將士的親屬;他們以前隻知自己的親人戰歿,卻無屍可認,有了無名士兵墓,他們到此可探望悼想自己的親人。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墓,但依然眼睛濕潤了;此墓使我想起在法國重訪莫奈故居時在吉維尼教堂墓園裏見到紀念二戰中在小鎮附近被德國軍隊擊毀的英國皇家空軍蘭卡斯特轟炸機七名機組成員( 《三訪法國(9):吉維尼(下)--鄉村風情》)。

照片27-28: 在參觀遊覽過程中,22個月大的寶寶充滿了好奇,興致勃勃,多位工作人員被他的稚嫩神情逗樂了,與他互動,他還主動揮手與工作人員告別。


3. 參觀遊覽格林威治

位於倫敦東南、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威治(Greenwich)是一座兼具曆史和地方風情的小鎮,以其海事曆史、地球經線的起始點(本初子午線劃分地球東西經度)、以及世界計算時間以其命名(格林威治時間)而聞名於世。於馬拉鬆跑者而言,格林威治還有另一個獨特之處,它是世界馬拉著名的倫敦馬拉鬆的起點;十多年前的倫敦之行,我還專門來到這裏沿著馬拉鬆線路遊覽直到終點:-)(( 《六返英國(1):健康倫敦》))。

由於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參觀遊覽的時間較長,我們到達格林威治時己是傍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和國家海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都到了閉館時間。明知會是如此,我們全家依然選擇從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站乘坐優步船(Uber Boat)前往格林威治,因為倫敦的夏天白天很長,很晚才會天暗,我們依然有時間故地重遊以及帶著寶寶初遊格林威治。相信未來我們還會帶著寶寶重返倫敦和格林威治,屆時欣賞皇家天文台和國家海事博物館等景點:-)。

照片29: 我們從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站乘坐優步船前往格林威治,從水上欣賞到的倫敦眼,威斯敏斯特宮(又稱英國議會大廈、因電影《魂斷藍橋》而聞名遐邇的滑鐵盧橋、以及著名的倫敦塔橋。

照片30: 到達格林威治碼頭(照片30a),上岸後很快看到了著名的Cutty Sark 號船(照片30b),這是世界上最後一艘幸存的快速帆船。是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館的一部分,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幾年前,我陪伴寶寶外公在倫敦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時,我們受邀參加了一個公司在這個船上舉辦的晚會。除了品嚐美食美酒以及欣賞現場樂隊演出,我們還有幸在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館的帶領下完整欣賞了這艘曆史悠久的帆船;從中我們得知這艘船曾經是那個時代最快和最偉大的帆船,主要從事商業運營,曾經將大量的茶葉從中囤運回英。此行,我們到達時,Cutty Sark己經到了關門時間。不過,我很快被小鎮上的一個意大利吉拉朵(Gelato)冰激淩店吸引:-)。

照片31: 雖然與我們在意大利吃過的吉拉朵有一些差距,但依然很好吃:-);寶寶抗議大人們口是心非,對他說冰激淩不健康,寶寶不能吃,但自己卻吃得很起勁:-)。

照片32: 格林威治小鎮一瞥。

照片33: 寶寶獨立行走穿越格林威治公園並且徒步登上天文台前的一個大坡,家人一致認為與平時我帶他午飯後漫步消食時爬坡鍛練有關:-)。

照片34: 幸好天文台的地球經線起始點線(本初子午線劃分地球東西經度)延伸到天文台的牆外,使得誤了參觀時間的遊客依然有機會一腳踏東半球,一腳踏西半球:-)。

照片35: 寶寶在天文台牆外的步道上漫步。

照片36: 寶寶與外婆牽手在天文台附近的倫敦馬拉鬆起點之一;老外婆期待著將來有機會跑倫敦馬拉鬆時帶著寶寶再次故地重遊。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