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時尚和美食,巴黎還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曆史。法國曆史上許多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曾生活在這座光之城,他們不僅在法國曆史上乃至在世界政治、科學、文學、 和藝術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一位仰慕者,我穿行於巴黎大街小巷,經過或探訪了巴斯德研究所、巴黎第六大學、居裏研究所、巴黎第一大學、以及安眠著78位對法國曆史有卓著貢獻的先賢們的先賢祠。
音樂:《La Marseillaise》(法國國歌《馬賽曲》)
(注:以下大多數照片是我這位攝影盲用手機拍攝。)
1. 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
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我非常崇敬的科學家。巴斯德被認為是世界醫學史上最重要的傑出人物之一,被稱為“微生物之父”。他的科學貢獻包括發明了預防接種方法、創造狂犬病疫苗和炭疽疫苗、創建微生物學科。他於1864年發明的巴斯德消毒法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至今還用於牛奶、葡萄酒、啤酒、果汁等飲料的消毒。。。。。。
根據相關介紹,巴斯德研究所經由國際募款於1887年成立,主要是致力於對傳染病(包括肝炎和艾滋病)防治的研究教學和其它公共衛生服務。巴斯德研究所在類毒素(注:如狂犬病疫苗、炭疽疫苗)、BCG(注:卡介苗,即預防結核病的疫苗)、磺胺(注:抗菌素)、抗組胺(注:抗過敏藥)上的發現享有盛譽。並且,該研究所與時俱進,如今研究範圍觸及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工程生物學的領域;在世界各地擁有30所分所,包括2000年設立的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中心以及2004 年設立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中心。
照片1:位於巴黎15區Rue du Dr Roux路的巴斯德研究所主樓及巴斯德雕像。
照片2:與巴斯德研究所主樓隔街相望的巴斯德研究所化學樓。
照片3:位於巴黎最長街Rue de Vaugirard 209號至211號的巴斯德研究所醫學中心(與巴斯德研究所主樓所在街Rue du Dr Roux相鄰),主要致力於疫苗接種研發和傳染病防治。根據相關介紹,巴斯德研究所有3千名左右來自多個國家的研究員、工程師、技術師與行政人員,另有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後,並自1997年以來陸續協助成立多家生物科技公司。
2. 巴黎大學
原來曆史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的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又稱索邦大學)在1968年法國學生運動之後被分拆成13所獨立的大學,巴黎大學從此不複存在。而這13所獨立大學中繼續使用“索邦”稱謂分別為先賢祠-索邦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 - Panthéon Sorbonne,巴黎第一大學)、新索邦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II - Sorbonne Nouvelle,巴黎第三大學)和巴黎-索邦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V - Paris Sorbonne,巴黎第四大學)。
照片4:位於拉丁區懸掛著原巴黎大學被分拆成13所獨立大學招牌的現代化校園建築。
照片5:大學已經放假,看上去人跡稀少。
照片6:位於拉丁區的巴黎第六大學(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UPMC)中央校區校舍也是關閉著。據介紹,巴黎第六大學是歐洲最大的醫學教學機構,在法國四個地區有18個不同校區。當時,我想如果我在這些位於鬧市區的學校上學,很可能有時會逃課出去玩:-)))。
3. 居裏研究所(Institut Curie)
居裏夫人(Madam Curie, Marie Sklodowska-Curie)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Pierre Cuire)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國科學家。根據相關介紹,創建於1909年的居裏研究所是世界上第一家集治療、科研、和教學為一體的腫瘤專科醫院與研究機構。該研究所創始人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以居裏基金會社會籌資方式,由巴黎大學和巴斯德研究所合資興建。居裏研究所經過百年不斷發展,已成為居裏基金會旗下世界一流的公益性醫療集團,包括世界頂級腫瘤專科醫院和質子腫瘤放射治療中心;並且擁有世界領先的生物物理學、細胞生物學、和腫瘤學研究中心。居裏研究所沒有設置本科學位,但授予博士學位,並且聘請了許多博士後和長期工作人員。
照片7:位於拉丁區25 Rue d'Ulm的一所居裏研究所大樓。巨大的玻璃建築映照出街對麵的建築和行人(注:玻璃建築中央心、星等是我加上的塗鴉)。
照片8:一塊巨大的大理石上雕刻著居裏研究所創建和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機構。
照片9:居裏研究所擁有世界頂級腫瘤專科醫院和質子腫瘤放射治療中心。
4. 先賢祠(Panthéon)
從位於拉丁區居裏研究所步行5分鍾左右就是著名的先賢祠,建於18世紀的先賢祠原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為巴黎主保聖人-聖女日南斐法(也譯為聖女熱納維耶芙,Sainte Geneviève)興建的一座神殿;法國大革命後,此建築逐漸演變為安葬“偉大的法國人”的陵墓,成為法蘭西民族的聖殿。至今在這裏安葬了78位對法國曆史有卓著貢獻的先賢偉人,其中包括法國啟蒙運動泰鬥(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Francois Voltaire)和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傑出文學家雨果(Victor Hugo)、左拉(Emile Zola)和大仲馬(Alexandre Dumas),以及著名科學家居裏夫婦。
照片10:先賢祠整體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建築風格,正麵仿照羅馬萬神殿(Pantheon in Rome),穹頂為布拉曼特(Bramante)風格。根據相關介紹,如果算上穹頂上的十字架,先賢祠的穹頂是巴黎最高的穹頂。先賢祠設計者是著名的法國建築大師雅克-日梅恩·索弗洛(Jacques-Germain Soufflot)。
照片11:先賢祠正麵是22根科林斯式支柱(Corinthian columns)組成的雄偉門廊,這些精美宏偉的石柱使我回想起全家首訪西臘時在古文明重地科林斯(Corinth,《聖經》中哥林多教會所在地)度過的美好時光。巨大柱廊上方聳立著一座三角形山牆浮雕,那是著名雕刻家大衛當熱(David d'Angers)的大型寓意浮雕傑作。浮雕中央台上站著的女神代表“祖國”,坐在她兩側的雕像分別代表“自由”和“曆史” ,其它雕像為偉人;“祖國” 女神正將花冠分贈給她左右的偉人們。簷壁上鐫刻著的法文 “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譯為英文“To the great men, the grateful homeland”,意為“偉人們,祖國感謝你們” ,顯示了先賢祠內涵的神聖和崇高;安葬在這裏的偉人們觸及法國靈魂。重訪先賢祠,仔細端詳欣賞浮雕,思想其“自由”、“曆史”、和“祖國”的寓意,以及閱讀銘文,仍然象初見時那樣感動。
照片12:先賢祠內部恢弘壯觀。
照片13:主殿穹頂中央陳設的是聞名遐邇的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一種證明地球自轉的設備。此擺以它的發明者法國著名物理學家萊昂傅科(Leon Foucault)而命名。根據傅科擺一側的文字圖片介紹,1851年,傅科製做了他最著名的單擺,在先賢祠的拱頂下以67米長的鋼索懸掛著一顆28公斤重的鉛錘。擺錘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盤。每當擺錘經過沙盤上方的時候,擺錘上的指針就會在沙盤上麵留下運動的軌跡。傅科是第一位科學家用實驗證明了地球的自轉(注:傅科安葬地是巴黎著名的蒙馬特爾公墓)。
照片14:主殿和側殿都有巨型壁畫和雕塑。主殿的壁畫展現了聖女日南斐法的一生,特別是她的犧牲和抵抗精神;根據相關介紹,其中一幅畫像下方小字大意為:“不自由,毋寧死”。側殿壁畫展示了法國曆史上多個裏程碑式的重要事件;其中一幅巨大壁畫下方的法文是“VERS LA GLOIRE”;我使用手機google翻譯,得知其意為“走向輝煌”。
照片15:主殿的主壇放置的是法國雕塑家席卡的作品LA CONVENTION NATIONAL(國民公會):瑪麗安娜站在中心,兩側是著名的改革派代表和支持共和的士兵們。穹頂中央兩側巨柱有多幅雕塑。捍衛自由是先賢祠反複出現的主題。
照片16:在主壇雕塑“國民公會”左側的一個房間裏放置著朗德萊的先賢祠模型,展示了穹頂的構造,是由裏及外三層半球體層層相套而成。
照片17:從主壇雕塑“國民公會”兩側樓梯可下樓到先賢祠地下室瞻仰安葬於此的法國偉人們的棺槨。首先見到的是鑲嵌在主樓梯牆內的一個大甕,裝有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創始人萊昂甘必大(Léon Gambetta)的心髒。代表著法國輝煌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偉人有很多,可謂群星璀璨,但入葬於先賢祠標準非常高,至今隻有78位,主要是對國家民族作出傑出貢獻的思想家、作家、藝術家、政治家、和科學家。
進入地下室大廳,我很快發現與13年前來參觀時在文字介紹方麵有很大改進。上次參觀先賢祠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語言不通,有關解說都是法文,包括介紹被安葬於此偉人的生平以及墓碑上的文字。科技的發展使得進入地下室大廳後有一個大屏幕的計算機觸屏,不僅有地下室大廳平麵圖,而且有英文和法文任選的被安葬偉人墓室索引以及相關介紹。
地下室大廳最顯赫的位置長眠著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驅泰鬥伏爾泰和盧梭。看到這兩位偉人的棺柩,使我想起父親曾經引用他們智慧的名言對我諄諄教導。1980年,17歲的我離家上大學時,除了一塊嶄新的女式上海牌手表、一個小半導體收音機、一個定做的牛皮箱,父母還送我一本硬殼封麵筆記本。筆記本的首頁有父親寫的寄語,其中他引用的盧梭兩句名言“為人善良和正直才是最光榮” 以及“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而是你不想做什麽就不做什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後來與父母的通信過程中,其中有一封信父親引用了伏爾泰的一句名言“外表的美隻能取悅於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教導我不要以貌取人。父親的引經據典使我迷上了抄錄名人經典話語(盡管我對大多數抄錄的內容是一知半解),也使我對盧梭和伏爾泰的生平和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我從閱讀中得知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伏爾泰的《哲學通信》不僅對當時法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盧梭的主權在民思想成為法國走向共和國的立國思想,而且也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的立國思想。
照片18-19:位於地下室大廳左側的伏爾泰棺柩、雕像、以及生平介紹(注:計算機觸屏,英文和法文任選)。據說,棺木上鐫刻著字大意為:“詩人、曆史學家、哲學家,他拓展了人類精神,使人類懂得,精神應該是自由的。”他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
照片20-21:位於地下室大廳右側的盧梭棺柩以及生平介紹。享有“平等之父”美稱的盧梭不僅是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而且是教育學家和音樂家。根據相關介紹,他的思想的理論基礎是自然法則;盧梭棺柩外形被設計成鄉村小寺廟模樣,廟門微開,從門縫裏伸出一隻手擎著一支燃燒的火炬,象征著盧梭“主權在民”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點燃了民主烈火,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立國思想,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立國思想。
照片22:在地下室大廳左側、與伏爾泰棺柩鄰近,還安息著其他偉人,包括著名的法國建築大師索弗洛(先賢祠設計者)。
照片23:先賢祠的地下室有幾條巷道,巷道兩側是一間間的墓室。因為是重訪,我知道最希望瞻仰的偉人們的安息墓室號,我就直接向那些墓室而去,順便瞻仰了解他們鄰近墓室安息的偉人們。
照片24: 首先我來到24號墓室,法國文壇巨匠雨果、左拉、和大仲馬長眠之墓室。墓室正麵靠牆的長度可安放一具棺柩;左右兩側各有可安放三具棺柩的長度,高度可重疊安放二具棺柩;因此,每間墓室可以安葬多位偉人。但24號墓室目前隻有3位文豪們的棺柩,分別於1885(雨果)、1908(左拉)、和2002年(大仲馬)安葬於此。地下室有許多墓室空著;即使存放棺柩的墓室,也有不少象24號墓室,有多個空位。從中可見,對於入葬先賢祠的要求非常嚴格,寧缺勿濫。
照片25:根據相關介紹,雨果、左拉、和大仲馬這3位偉大作家的作品表達了以公正和寬容為主旨的法蘭西共和國價值觀。他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如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左拉的《三名城》和《四福音書》、以及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記》和《三劍客》,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成為影響世界的文學名著。他們不僅是法國的偉人,也是世界的偉人。他們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雨果的文學作品對我影響很大,再次拜訪先賢祠,我首先向他們獻上景仰。
照片26-27:漫步瞻仰大文豪墓室附近的墓室時,我閱讀了解到26號墓室長眠著為普通人爭取平等而戰的偉人們,包括維克多·舍爾歇(Victor Schoelcher)。根據墓室旁計算機觸屏上的文字介紹,出生富商家庭的舍爾歇積極主張在法國及其殖民地結束奴隸製,並為之撰文、奔波、以及製訂法令,被譽為“法國的廢除奴隸製之父”。我被這些偉人們感動。
照片28:當然,我特別希望瞻仰的另外兩位偉人是對人類科學和生命做出偉大貢獻的居裏夫婦,他們於1995年被安葬在先賢祠的8號墓室,是先賢祠唯一的一對夫妻靈柩。不用閱讀墓室旁計算機觸屏上的文字介紹,我對科學巨匠居裏夫婦的生平基本上都已了解,因為我曾經多次閱讀過《居裏夫人傳》。不象3位大文豪的24號墓室有鐵攔杆攔著不能入內,瞻仰者們可以步入居裏夫婦長眠的8號墓室。居裏夫婦的棺柩在墓室的左側上下疊放,墓室的右側是另一位先賢的棺柩,整個墓室顯得很空蕩。漫步其中,我發現疊在上方的居裏夫人棺柩上有一束白玫瑰,而疊在下方的皮埃爾·居裏的棺柩上是一束紅白玫瑰。
照片29-32:漫步瞻仰居裏夫婦8號墓室附近的墓室時,我被6號、9號等墓室中在二戰期間為抵抗德國納粹占領法國而戰的勇士們深深地感動,他們為法國的自由作出重大貢獻,其中有人獻出了生命。這不僅使我想起探訪匈牙利布達佩斯時瞻仰詩人裴多菲雕像時的感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捫心自問,我很難做到;而正因為自己軟弱,做不到,我對這些用生命捍衛自由的仁人義士充滿了敬佩。有人曾經說過,如果能讀懂先賢祠裏每一位偉人的生平,便會知道他們全都是人間的受難者,在燒灼著自身肉體的烈火中去尋找真理和自由。
照片34:步出先賢祠正門,向遠方眺望可見埃菲爾鐵塔;先賢祠右側的建築是聖日內維吾圖書館(Bibliothèque Sainte-Geneviève);先賢祠左側的建築是巴黎第一大學的法律學院,門簷上的文字為“自由、平等、博愛”,與先賢祠裏安息的偉人們的精神是那麽的契合。
5. 零零散散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在英國留學期間,因為當時的祖國尚未象如今繁榮發達,作為中國留學生的我們申請去英國鄰居法國和愛爾蘭的旅行簽證都困難重重,不得不放棄。因此,在英國留學期間,我和先生隻因參加各自的專業會議去過丹麥、意大利、和瑞典。好在我們各自都有不少來自歐洲其它國家的同學,包括來自法國的同學。我與那位同學不止一次聊到各自國家的文化曆史、風土人情、和著名景點。記得有一次我對她表達我和我先生對探訪巴黎的向往,提到了凱旋門,她的一句回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和記憶中“凱旋門建立後,我們法國幾乎沒有什麽值得凱旋的戰役,我們不是戰敗,就是不戰而降。”因為她這位法國人的自嘲,加上我有限的法國戰爭曆史主要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表現,因此,我對法國人的印象是浪漫時尚有餘、陽鋼鐵骨不足。第一次瞻仰先賢祠就幫助我去除了對法國人的這一個誤解;如今再訪,依然被安息在先賢祠裏的先賢們感動。
照片35:大概是因為受到瞻仰長眠在先賢祠中二戰中勇士們的影響,離開先賢祠,我決定再去猶太人受難紀念館(Mémorial des Martyrs de la Déportation)看一看。那裏不僅有二戰期間法國猶太人所受的災難的史實記錄和展示,也有一些法國人在戰爭期間表現出莫大的勇氣幫助猶太人躲藏的史實記錄。可惜到得太晚,紀念館已關門。
照片36:猶太人受難紀念館街道對麵是巴黎聖母院的後院,從後院走到巴黎聖母院的前門,那裏也正在關門。巴黎聖母院門前廣場上有多位警察,使我想起此行在巴黎其它主要景點見到的警察和軍人;廣場上有法國公路零起點地標,這使我想起在馬德裏見到的西班牙公路零起點地標。
照片37:沿著塞納河漫步返回旅館。
照片38:途經埃菲爾鐵塔。
照片39:見到巴黎市區內最高樓蒙帕那斯大樓就知道快到我們的旅館了。
照片40:回到旅館與先生匯合後,我們前往蒙帕那斯火車站購買去3個不同地方的火車票;在火車站也見到了荷槍實彈的士兵巡邏。近年來,法國成了恐怖襲擊的重災國家之一。感福保衛生命的所有將士,祈禱恐襲不再發生。
【後語】:1. 9天法國行程中5天巴黎遊雜記到此結束,接下去的4天雜記分別為探訪莫奈故居小村吉維尼和相鄰小鎮佛農、藝術家小鎮奧維爾、以及海上金字塔聖米歇爾。
2. 上集謎底:
《三訪法國(6):巴黎白天(上)--生動之城》照片7是一所醫院。
3. 推薦電影Diplomacy。這是一部我去年7月初飛往瑞士蘇黎世途中在飛機上觀看的根據史實創作改編的電影。故事發生在盟軍已成功登陸諾曼底,德軍潰敗,二戰結束前夕。駐防占領巴黎的德軍總領科爾蒂茨將軍(Dietrich von Choltitz)收到希特勒的指令:炸毀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巴黎聖母院、和協和廣場等巴黎地標;炸毀塞納河上的多座橋梁,水淹巴黎。科爾蒂茨將軍收到指令後,將炸藥埋布在相關要點。盟軍得知情報後,請當時駐在巴黎的瑞典外交官拉烏爾諾德林(Raoul Nordling)通過一個秘密通道潛入科爾蒂茨將軍的辦公室,說服他放棄毀滅巴黎和喪失無辜生命的計劃。影片的開始是德軍遵希特勒命令炸毀波蘭華莎的記錄片鏡頭,更加渲染了巴黎狀況的緊急和沉重。盡管早已知道結局(因為如今巴黎的精華依存),但諾德林說服科爾蒂茨放棄執行希特勒命令的整個過程扣人心弦,有多方麵的人性掙紮,包括執行軍令與背叛軍令的掙紮,正善與邪惡的掙紮,犧牲個人和家人與保全眾人的痛苦掙紮,令人深思,引人入勝。
根據有關記載,納粹德國垮台之後,科爾蒂茨作為戰犯因他在圍困俄國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期間的罪行被判刑坐牢2年;諾德林因成功勸說科爾蒂茨保護巴黎和無辜生命被授予勳章;但諾德林將勳章交給了科爾蒂茨,認為科爾蒂茨才是保護巴黎和無辜生命的真正英雄。
謝謝自在妹妹的鼓勵。你將來會有機會去法國的,先賢祠可參考這個遊記,另外的就不必了,因為那些與我的專業和愛好有關:-)))。
謝謝你,咱們現在算是風壇的老朋友了:-)))。喜歡你的巴黎行遊記,既有深度,又有趣。
我謝謝你喜歡我家與Jim的故事。我們與他是在旅途中相識的。真是應了人生何處不相逢。
回複 'flyflower' 的評論 :
謝謝風壇網友的分享,使我知道戴高樂將軍為什麽沒有安葬在先賢祠。是的.,他的姪女是9號墓裏安葬的二戰四英雄之一。我們這次去探訪時,9號墓不是空墓。謝謝你分享閱讀的''巴黎燒了嗎?“, 有機會我也將書找來讀。
也謝謝你這位新朋友的喜歡和鼓勵。我的遊記有缺陷,隻能作參考,因為是第三次去巴黎,這次巴黎雜記中經典景點記錄很少。我和家人前兩次去巴黎時參觀欣賞了主要的景點,但那時我還不認識文學城,沒有博客呢:-)))。
謝謝新朋友的喜歡和鼓勵。喜歡你的ID,法國的鄉村和田野也非常美,在接下來的遊記中會有一些分享。
因為你還很年輕,將來會有許多機會去玩。
謝謝你在主裏的忠心事奉。抱歉,我們現在是參加Second Baptist上午9:30的主日崇拜,所以,很難有機會見麵了。祝福你和家人!!
明天中午我在教會擦桌子,能見到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