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燕咿

男人生命的最高點,就是當他抱上自己的第一個兒子的時候!?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綠色的眷戀

(2005-03-23 07:31:04) 下一個

初到英國是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倫敦這個大都市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一種鄉村式的靜謐:行人罕見的街道,典雅的維多利亞式平房住宅,再就是那大片大片的綠草坪。沒過多久,我就發覺自己迷上了這種堪稱英格蘭特色的綠地:柔軟,起伏,寬闊,不僅無處不在,而且居然四季常青!冬天乘飛機旅行,在其它國家的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白色就是灰黃,唯有英國的土地綠色依然。

英國的工業化曆史比哪個國家都長。但是二、三百年的現代化經濟生活卻使得英國人更懂得愛護和享受大自然。在路邊經常可以看到悠然踱步的鴿子、鬆鼠,沒人騷擾它們,更不用說傷害了。剛來時尤其讓我驚奇的是,人們把釣到的魚又放回到河裏去!很多英國女孩子喜歡馬。在威爾士的一個馬場裏,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女性,她們踩著滿地的泥濘和馬糞專心致誌地忙碌著。開始我以為她們是專職的,一打聽才知道她們大都是附近城鎮來的誌願者,能得到的唯一報酬是免費騎馬!一到周末或假日,許多英國人便舉家出動到鄉村去。威爾士、湖區、峰區等處的荒山野嶺上,隨處可見零星或成組的興致勃勃的步行人,即使風雨天也不例外。相遇時他們總是互相問好,或者交換一個微笑。與那些隻逛旅遊點的一般遊客相比,他們顯得更加友好禮貌,也更加愛護環境。

雖然是現代文明的老祖宗,英國人之迷戀傳統卻是很著名的。英國人大多住在老式的平房裏,舒適而不奢華。我所工作的Salford大學裏原有一座幾十層的高樓。這座還挺新的校園最高建築近日卻遭到了拆除的厄運──沒人喜歡它那與周圍老建築格格不入的式樣。無獨有偶,從報上讀到倫敦正在炸毀高層住宅重建傳統房屋。英國的“pub”即酒館幾乎都是古色古香的,越老越受歡迎。最老的pub開業已逾800年(在諾丁漢)。向往現代化的中國人起初很難理解為什麽英國人喜歡這種又老又舊的去處。日子久了才能漸漸體會出pub所特有的那種社會與自然、現實與傳統交融的醇厚韻味。特別是在鄉村野外,旅途勞頓時找個pub坐一坐,在富有鄉土特色的氛圍中喝一杯,與素昧平生卻詼諧友好的其它顧客聊一聊,也許牆上還掛著維多利亞時代的招貼畫,旁邊還有明火壁爐……那一份舒暢愜意真是難以言述。

假期到了,我計劃著離開曼徹斯特去旅遊,便向同住一樓的英國學生凱羅蘭打聽哪裏值得一去。她甩甩金色的短發,找出一張紙來,邊說邊寫地介紹了好幾座純古典型的英國小城,對附近一座有名的海濱遊樂城卻不屑一提。一個活潑的、學牙醫的女孩子居然有這麽深的文化感,令我讚歎不已。幾天後我又向管理學生宿舍的戴維作起相同的谘詢。戴維大概也就四十多歲,但那副眼鏡和半謝頂的腦門使他看上去象位小老頭。不出所料,他推薦的地方也是那些有曆史的城市。當我故意問起那座遊樂城市的情況時,他一反英式的端莊、婉轉,氣衝衝地來了句:“英格蘭有一百座比它好的城市!”

戴維還對西藏問題感興趣。但他關注的出發點是所謂的“harmony”,即不同文化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一次我找了幾張反映拉薩近況的圖片給他看。沒想到他指著圖片上一組新樓房說:“請問這與曼徹斯特有什麽不同?”在他看來,每個地方都應當保持純正的自然和曆史特色。他對“harmony”的追求有時顯得似乎過了頭:主張零增長率,即停止經濟發展!象許多英國人一樣,他不用錄像機,電視機也是老式樣的,盡管買這類家電大概隻需要花費他們每月收入的五分之一。

若是把這位先生歸為少數老古董就錯了。學教育的小夥子尼克也向我宣講了一通零增長的高論。他的論點是現在人類整體上已經能夠生產足夠的生活資料,問題在於國家及階級之間的不平衡。大量人力物力在市場引導下被用於生產並非必需甚至有害的消費品(他以遊戲機為例),而不是用在那些尚不得溫飽的人們身上。考慮到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自然資源的有限,尤其應當為經濟的發展設定一個上限。西方七國等經濟領先國家對此負有主要責任。先不論這種觀點是否實際可行,我很欣賞他們對自然的責任心。

不少歐洲人對二十世紀以來一直稱雄世界的美國頗不以為然。來自德國的卡琳曾在美國生活過,說起話來帶點兒美音。但她執意要回德國去,因為她覺得依賴汽車的美國生活方式缺少人情味兒。她喜歡沿著石砌的街道步行逛街。這種“反美”的情緒在法國姑娘娜塔麗身上達到了頂點。她是一個崇尚返樸歸真、一到大自然就興奮不已的女孩子。雖然在美國的一年中學生活也挺自在,但她卻變成了批評美國的專家。她認為美國是個消費主義至上的畸形發展的典型,主宰全美並向全球擴張的流行飲料、連鎖快餐店、超級商場是一種反自然、抹殺個性的現象。基於對美國文化統治的抵觸心理,她對巴黎附近的歐洲迪斯尼樂園被人冷落的困境幸災樂禍。相反地,她對第三世界文化很有感情,尤其向往曆史悠久的中國。她正在學漢語,準備去長期體驗中國人的生活。儉樸和髒亂她都不怕,目前似乎唯一使她擔心的問題是:“聽說中國的廁所裏沒有隔板?”

大多數歐洲人沒有娜塔麗這種特別的打算,但他們普遍表現出的對自然和傳統的尊重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我個人的看法,這反映了一種高層次的文明素質。丟失傳統的現代化是一種蒼白、庸俗、淺薄的現代化;而不尊重自然去追求現代化終究會遭到自然的懲罰。真正的現代化的實現必須以高尚、和諧的人格發展為前提,以時代與傳統、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為原則。人類來自自然。而對綠色的眷戀與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正象征著人類從單純的征服自然走向了更高層次上的回歸自然。

(1994年 4月 20日星期三寫於英格蘭曼徹斯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